学术投稿

示波极谱法测定罐头食品中的锡

邹晓莉;李敏;蒲永红

关键词:示波极谱法, 罐头食品, 锡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罐头食品中锡的示波极谱测定法.方法利用锡在硫酸(H2SO4)-碘化钾(KI)-抗坏血酸(Vit C)-偏钒酸铵(NH4VO3)体系中有一灵敏的极谱波,对几种罐头食品中的锡进行测定.结果锡浓度在0~2.0 μg/ml时线性良好, 方法检出限为0.12 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22%~8.33%之间;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4.7%~112.0%.将本法与食品国家卫生标准方法比较,结果令人满意.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灵敏,测定干扰少,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五倍子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

    目的了解五倍子提取物及与氟联合应用对釉质脱矿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五倍子或与1 mg/ml氟联合处理牙面后进行脱矿,紫外/荧光/可见光高效分析仪测量脱矿液中钙离子浓度及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釉质脱矿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去离子水或氟)相比,除1 mg/ml五倍子组外,其余组脱矿液中钙离子浓度均下降(P<0.05).CLSM结果显示总荧光量和平均荧光量均下降(P<0.05),荧光面积只有不含氟组和4 mg/ml含氟组降低(P<0.01),共聚焦图像亦显示实验组荧光带比对照组窄.结论单独使用五倍子或与1 mg/ml氟联合作用均能抑制牙釉质脱矿.

    作者:刘昭慧;刘天佳;李继遥;周学东;张静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人参皂甙Rg3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3(Rg3)抑制裸鼠原位种植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移植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雌性裸鼠15只,随机分为Rg3组、环磷酰胺(CTX)组和对照组,分别用Rg3、CTX及对照剂连续灌胃56 d,处死后病理标本用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Rg3组瘤重(0.84±0.26 g)低于对照组(1.20±0.24 g,P=0.05),CTX组瘤重(0.75±0.23 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Rg3组的微血管密度(16.68±8.00)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g3抑制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移植瘤生长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其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陈大富;赵扬冰;白绍槐;史宗道;张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黄连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黄连素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于缺氧24 h复氧1 h造成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细胞损伤情况;并将黄连素以1.5×10-6 mol/L、1.5×10-5 mol/L、1.5×10-4 mol/L三种浓度分别加入培养基中,预处理24 h后,再置于上述缺氧复氧环境中培养,检测以上不同条件下细胞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并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及再灌组细胞上清液中LDH、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SOD活力则显著降低 (P<0.01) ,缺血组和再灌组凋亡率均升高明显 (P<0.01) .而用黄连素预处理后缺血及再灌组的LDH、MDA显著低于用药前 (P<0.01),SOD则高于单纯缺血和再灌组(P<0.01),上述作用在本实验黄连素浓度为1.5×10-6 mol/L~1.5×10-4 mol/L范围内,随浓度升高而更加明显.特别是用黄连素1.5×10-5 mol/L浓度预处理后,缺血组和再灌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4.4%和20%,分别与用药前(17.4%和4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黄连素对缺血再灌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浓度有一定依赖关系.

    作者:郑凌云;周祖玉;陶大昌;蓝庭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成都地区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家庭HLA-DPA1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PA1区域(HLA-DPA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SSP) 法研究成都地区25个ICP家庭(包括孕妇、配偶及胎儿,ICP组)和25个正常家庭(对照组)的HLA-DPA1基因座的多态性. 结果 ICP组孕妇、夫妇及母儿的HLA-DPA1各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夫妇及母儿HLA-DPA1等位基因共享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ICP患者与正常孕妇HLA-DPA1位点纯、杂合型基因型频率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LA-DPA1各等位基因在确定成都地区ICP易感性或抵抗性方面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力;刘淑芸;陈强;杨雪梅;陈宪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维生素A酸、锌等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A酸、锌及大鼠损伤脊髓提取液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质干细胞并传至第4代,诱导前24 h加10 ng/ml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入培养液中以促分裂,再以含维生素A酸、锌及大鼠损伤脊髓提取液的有血清培养液作诱导剂,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诱导后第12 d的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检测.结果诱导后第12 d部分细胞不仅在形态上表现为神经元样,而且呈NSE及NF阳性表达,GFAP阴性.结论经维生素A酸、锌及大鼠损伤脊髓提取液的联合作用可以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唐云安;王瑞淑;张成;刘玉清;徐培渝;黄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示波极谱法测定罐头食品中的锡

    目的建立测定罐头食品中锡的示波极谱测定法.方法利用锡在硫酸(H2SO4)-碘化钾(KI)-抗坏血酸(Vit C)-偏钒酸铵(NH4VO3)体系中有一灵敏的极谱波,对几种罐头食品中的锡进行测定.结果锡浓度在0~2.0 μg/ml时线性良好, 方法检出限为0.12 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22%~8.33%之间;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4.7%~112.0%.将本法与食品国家卫生标准方法比较,结果令人满意.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灵敏,测定干扰少,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作者:邹晓莉;李敏;蒲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纯钛表面吸附硫酸软骨素A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在体外研究纯钛表面吸附硫酸软骨素A(CS-A)后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在吸附不同浓度的CS-A钙处理钛片表面培养成骨细胞,检测其生长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层钙含量.结果钙处理钛片在吸附CS-A后促进了成骨细胞的增殖,增加了成骨细胞层钙聚集,促进成骨细胞的矿化,同时还增高了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了细胞的分化.结论钛吸附CS-A后提高了其生物相容性.

    作者:樊洪;陈治清;魏大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应用简易体脂参数估测中国肥胖人群腹腔内及腹壁皮下脂肪面积

    目的探讨简易体脂参数与腹壁皮下(SA)及腹腔内脂肪含量(VA)的关系,并且用年龄、简易体脂参数来建立预测SA及VA的方程.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对309例志愿受试者(男88例,女221例)在腰椎4、5间隙水平进行SA及VA的测量,同时测量其体重(W)、身高(H)、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腹围(AC)、臀围(HC)以及腰臀比(WHR).随机抽取80%的受试者(259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181例)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以SA及VA为因变量,年龄、W、H、BMI、WC、AC、HC以及WHR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用剩余的20%受试者(50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40例)对回归方程进行回代验证.结果在男性,预测SA和VA 的回归方程中均包含了WC和年龄;在女性,预测SA的回归方程中包含了AC和BMI,预测VA的回归方程中包含了WHR、W和年龄.在回代验证中,VA的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平均差异在男、女性分别为-7.83%和-6.94%;SA的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平均差异在男、女性分别为8.01%和0.69%,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吻合程度较好.结论 SA及VA可以通过年龄与简易体脂参数来预测.

    作者:冉兴无;李晓松;童南伟;李启富;汤保德;李秀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环孢霉素A合成抗原的单抗制备技术探讨

    目的研究利用自制的合成抗原制备环孢霉素A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方法利用光化学反应将环孢霉素A与聚-L-赖氨酸偶联为合成抗原,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细胞融合,经反复筛选亚克隆获得抗Cs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以间接ELISA法进行抗体鉴定.结果获得4株分泌抗Cs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2株分泌的抗体效价高,有一定特异性.结论该抗原合成和免疫的方法切实可行,但单克隆抗体制备及保存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陈米娜;范昕建;魏大鹏;吴琼英;冯萍;吕晓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婴儿双歧杆菌对小鼠黑色素瘤模型肿瘤组织的靶向性

    目的探讨婴儿双歧杆菌对黑色素瘤组织是否具有靶向特性. 方法采用荷瘤鼠尾静脉推注3H-TdR标记婴儿双歧杆菌示踪分析、组织培养和组织切片革兰氏染色观察婴儿双歧杆菌的瘤组织靶向性. 结果瘤组织内放射性强度持续增强,正常组织放射性强度则持续减弱.组织培养显示婴儿双歧杆菌在瘤组织内富集增殖.组织切片显示瘤组织内大量革兰氏染色阳性条杆状紫蓝色深染区,而正常组织中却无.结论婴儿双歧杆菌对黑色素瘤具有较好的靶向性.

    作者:吴瑜;易成;王树人;张敏;张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石棉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进一步探讨石棉理化特性在致突变/致癌中的作用.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棉悬液和浸泡过滤液对V79细胞的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石棉悬液和石棉浸泡过滤液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53基因编码的P53蛋白平均灰度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P53蛋白异常表达.出现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胞核有明显的P53蛋白异常表达.结论 P53蛋白异常累积与石棉暴露有关,且对分裂期细胞P53表达的影响更大.

    作者:刘灵奕;胡渝华;庞定国;彭文珍;刘玉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丹参酮ⅡA诱导NB4细胞凋亡时Caspase3活性变化

    目的研究Caspase3在丹参酮ⅡA(TanⅡA)诱导NB4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变化及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通过细胞形态学、DNA含量分析及DNA片段比率,证实TanⅡA是否可诱导NB4细胞凋亡,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检测Caspase3活性及N-乙酰-天冬氨酸-谷氨酸-颉氨酸-天冬氨酸-7氨基-4甲基-香豆素(AC-DEVD-AMC)行Caspase3抑制试验探讨细胞凋亡与Caspase3间的关系.结果 TanⅡA可诱导NB4细胞凋亡,并伴有Caspase3活性增高.AC-DEVD-乙醛(AC-DEVD-CHO)可抑制TanⅡA诱导NB4细胞凋亡.结论 TanⅡA诱导NB4细胞凋亡可通过激活Caspase3而实现.

    作者:梁效功;羊裔明;邓承祺;孟文彤;刘霆;贾永前;程韵枫;李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P53蛋白在正常口腔粘膜和口腔白斑病中的增龄性变化

    目的研究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增龄性变化,探讨上述变化在老年人口腔癌前损害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对不同年龄人的正常口腔粘膜及口腔白斑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用半定量法对染色结果进行判定. 结果①随年龄增长,正常口腔粘膜组织及口腔白斑病变中P53蛋白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②老年口腔白斑的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老年正常口腔粘膜(P<0.01). 结论随年龄增长,P53蛋白功能可能出现障碍,难以有效修复老年人体内累积增多的DNA损伤,使老年人口腔粘膜发生癌变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作者:杨娅;周红梅;周敏;刘英;何志秀;李秉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对唾液变形链球菌和牙菌斑的影响

    目的了解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单独及联合免疫对定菌鼠唾液变链菌和牙面菌斑的影响.方法 28 d龄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pcDNA3-pac组、pcDNA3-gtfB组、pcDNA3-pac联合pcDNA3-gtfB组、变形链球菌灭活全菌组、pcDNA3空载体组和PBS液组,进行三次双侧颌下腺腺周注射免疫, 建立定菌鼠模型,作诱龋实验3个月.唾液变链菌计数和菌斑计分.结果唾液变链菌菌落计数和牙面菌斑计分在pcDNA3与PBS组高,其次为单基因疫苗免疫组,联合基因疫苗和灭活全菌细胞免疫组低,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cDNA3-gtfB和pcDNA3-pac具有明显的免疫抑菌作用,联合基因疫苗免疫优于单基因疫苗.

    作者:杨德琴;刘天佳;曹福娴;杨锦波;刘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实验性室间隔缺损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实验性室间隔缺损(VSD)动物左右心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改变.方法建立猪实验性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术后1月取左右心室组织,通过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测定每106个细胞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AT2R)的大结合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结果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动物受体的Bmax和KD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动物左室AT1R、右室AT1R和AT2R的Bmax值分别为188.42±133.97 fmol/106、272.14±232.74 fmol/106、40.42±34.76 fmol/106,对照组AT1R和AT2R的Bmax值左室为29.20±19.50 fmol/L和2.90±0.64 fmol/L, 右室为76.72±51.21 fmol/L和9.63±1.27 fmol/L,增高明显(P<0.05).结论心内左向右所引起的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导致AT1R的表达增高,是VSD心室肥厚及重构的重要机制;AT2R在右心室表达增高,可能是中等程度容量负荷的VSD容易出现左室肥厚而非右室肥厚的原因.

    作者:周同甫;董丽群;张敏;李谧;华益民;刘翰旻;陶大昌;李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方法用TC199培养基,对28例鼻咽癌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检测.结果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细胞率和微核率分别为8.68%、10.89%、8.65%和1.83%,均较正常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畸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存在不稳定性.

    作者:高春生;夏福臻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多种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以及扩增后的CD34+细胞的造血功能.方法用FL、SCF、TPO、IL-3、TL-6组合成不同的实验组,对脐血中分离纯化的CD34+细胞经6 d的短期体外扩增,扩增后经流式细胞仪分析,LTC-IC、祖细胞集落群计数,从而求得较好的细胞因子组合组.结果 CD34+细胞扩增倍数为3.1~8.6倍,16份脐血CD34+细胞数达到10×106以上的细胞总数;扩增的CD34+细胞再造血功能与原始CD34+细胞无显著差异.FL是扩增组合中不可缺少的细胞因子,同时还证实TPO与其他细胞因子组合有扩增CD34+细胞的作用,但单独使用TPO稍长时间会使CD34+细胞过多向巨核细胞分化.结论 FST36细胞因子组合能使部份单位体积的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达一定数量,为干细胞移植于成人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与方法.

    作者:唐瑟;李运星;王嵋景;杨崇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流感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流感病毒对肿瘤细胞是否具有凋亡诱导作用,并进一步研究FasL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流感病毒以20 m.o.i.感染Hela、Raji、SMMC-7721和SPC-A-1等肿瘤细胞,于诱导后不同时间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梯状条带,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含量,Annexin-V FITC/PI 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定量分析,并用生物素-亲和素ELISA 测定流感病毒诱导后细胞培养上清中sFasL浓度的变化. 结果经流感病毒诱导后,四种肿瘤细胞均显示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细胞DNA电泳出现梯状条带,流式细胞仪测定表明细胞凋亡率增高,且显示一定的时间效应;在上述过程中,细胞培养上清中sFasL浓度有明显增高. 结论流感病毒可诱导上述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FasL表达增加有关.

    作者:李虹;李华林;李婉宜;肖丽英;蒋中华;李明远;汪晓东;张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孟鲁司特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预防效应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和评价其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预防效应.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低氧组和孟鲁司特预防组,以常压低氧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采用酶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中白三烯C4(LTC4)含量,对大鼠肺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经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的变化.结果低氧组大鼠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肺小动脉管壁厚度指标[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W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RV/(LV+S):30.85%±1.44% vs 20.75%±1.97%; WT%: 23.54%±4.43% vs 13.17%±3.67%; WA%: 72.76%±9.28% vs 50.41%±6.37%, P均<0.01],血浆中LTC4浓度(2395.40±193.86 pg/ml)也高于正常对照组(1006.50±193.17 pg/ml,P<0.01);经孟鲁司特处理的低氧大鼠其RV/(LV+S)为24.09%±1.09%、WT%为15.44%±4.72%和WA%为51.98%±12.18%均低于低氧组(P<0.01),而血浆中LTC4浓度(2706.25±350.49 pg/ml)与低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低氧刺激血浆LTC4的合成和释放,CysLT参与了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其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作者:陈小菊;程德云;关键;夏秀琼;樊莉莉;苏巧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脂质体介导的99mTc标记c-myc mRNA反义寡核苷酸的反义作用效果的研究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的99mTc标记癌基因c-myc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能否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癌蛋白的表达.方法合成15 bp的癌基因c-myc mRNA的反义、正义及无义寡核苷酸,用99mTc标记后(简称99mTc-DNA),一部分用脂质体包裹,以不同放射性强度的99mTc-DNA及脂质体包裹的99mTc-DNA转染细胞,于转染后不同时间测定细胞摄取率,在转染后18 h测定细胞返流比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检测反义抑制细胞的生长状况,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癌蛋白的表达.结果在1~5 h内,细胞的摄取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脂质体包裹的99mTc-DNA的细胞摄取率明显高于未用脂质体包裹的99mTc-DNA.四唑盐比色实验,随着脂质体介导的99mTc-反义DNA剂量的增加,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而正义、无义寡聚核苷酸组,细胞数量则没有减少的趋势.细胞的返流比率,反义、正义、无义寡核苷酸分别为39.51%、44.12%、63.92%.测定癌蛋白的荧光强度,反义寡核苷酸组2.9860±0.3733、正义寡核苷酸组4.2600±0.2218、无义寡核苷酸组5.2620±0.8562,反义寡聚核苷酸组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正义和无义寡聚核苷酸组.结论脂质体介导的99mTc标记的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癌蛋白的表达.

    作者:郑建国;谭天秩;潘卫民;张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