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发展现状及服务模式分析

程敬伟;傅谭娉;孟群;胡建平;杨龙频;徐向东;徐英春

关键词:医学独立实验室, 服务模式, 发展
摘要: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医改的深入,其发展势头迅猛,正在成为医疗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国外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出现和发展、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发展现状、服务模式、存在的意义及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五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其能有效地优化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预期和展望:未来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潜力巨大.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制甲氨蝶呤质控血清在均相酶免疫法测定血药浓度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自制甲氨蝶呤质控血清在均相酶免疫法测定血药浓度中的应用.方法 取注射用甲氨蝶呤5 mg,注射用水溶解后加入血清基质液,制备浓度分别为0.44,1.10,1.54 μmol/L的甲氨蝶呤质控血清,考察方法准确性、重复性、质控的稳定性以及临床应用.结果 自制低、中、高浓度的甲氨蝶呤质控血清检测结果为靶值的97.7%~99.1%,方法重复性RSD小于2%,-30℃保存90天含量变化小于2%.结论 自制甲氨蝶呤质控血清操作方法简单、成本低、结果准确可靠,-30℃保存90天可以作为实验室日常质控应用.

    作者:马爱玲;赵宁民;赵红卫;张伟;秦玉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分析

    目的 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及脂代谢情况.方法 应用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新入院患者279例,分别测定其血尿酸(SUA)及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与120例健康者组成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高尿酸血症检出率42.2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x2=31.55,P<0.01).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血脂异常检出率TG,TC,LDL-C和HDDC分别为:47.67%,29.75%,28.67%和37.6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x2=19.74~30.40,P<0.01).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SUA,TG,TC和LDL-C平均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7.70~14.65,P<0.01),而HDL-C平均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t=9.55,P<0.01).结论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伴有血尿酸及血脂代谢异常,应及早对该类患者进行血尿酸及血脂浓度检测,积极治疗与干预.

    作者:刘光美;余林蔓;宛长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性传播疾病.低危型HPV感染可导致皮肤良性病变,高危型HPV感染可以导致宫颈癌及其他肿瘤.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类重要蛋白质分子,也是连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桥梁,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该文重点就HPV感染与Toll样受体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袁杭;毛源;张厚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H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AFP和HBVDNA定量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HBV感染相关疾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AFP和HBVDNA定量结果,了解AFP和HBV DNA在HBV感染相关疾病不同病程中的变化,为该病治疗,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临床确诊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211例,肝硬化80例,肝癌32例.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别检测AFP和HBV DNA.AFP> 20 ng/ml为异常.HBV DNA> 5.00E2copies/ml为阳性.AFP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HBV DNA采用均值表示.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计数资料x2检验;定量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AFP与HBV DNA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1例慢性乙型肝炎组和80例肝硬化组AFP异常检出率与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67,26.40,P值均<0.01);32例肝癌组AFP异常检出率与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6,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AFP分别与肝硬化和肝癌组比较以及肝硬化和肝癌组AFP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3,2.75,3.10,P值均<0.01).慢性乙型肝炎组HBV DNA分别与肝硬化和肝癌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2.56,P值均<0.05).肝硬化和肝癌组HBV D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AFP与HBV DNA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r=0.357,P<0.05,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和肝癌组AFP与HBV DNA相关分析,均无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025,0.154,P值均>0.05).结论 AFP和HBV DNA的检测,对临床了解肝脏损伤程度,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张青梅;任传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快速检测方法筛查粪便中产ESBLs革兰阴性菌调查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粪便中产ESBLs革兰阴性菌比例,为临床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的产色平皿(ESBLs)分离鉴定产ESBLs革兰阴性菌;将2013年3月1~5日200例住院患者入院时采集的粪便常规标本接种在产色平皿上,经35℃,18~24 h培养判定结果.结果 采集住院患者粪便标本200份,123份标本筛查出产ESBLs革兰阴性菌,住院患者粪便中产ESBLs革兰阴性菌比例为61.50%;其中大肠埃希菌116份、肺炎克雷伯菌6份、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1份;儿童阳性率略高于成人(x2=0.108 2,P>0.05),男性阳性率略高于女性(x2=0.086 5,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 住院患者粪便中产ESBLs革兰阴性菌比例高,主要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大.

    作者:凌冬;陈玲;付饶;余艳林;柴建华;常洪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丙型肝炎抗体S/CO值与RNA定量检测结果相关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免疫发光法检测丙肝抗体S/CO(signal to cutoff)值与HCV RNA检测阳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 111例丙肝患者行HCV抗体和HCV RNA的实验室检测,以抗体水平进行分段统计,并以HCV RNA检测结果为参考采用ROC曲线评价S/CO值对丙肝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HCV RNA阳性率随S/CO值的增大而升高,S/CO值在0~1时,HCV RNA阳性率为1.09%;在1~5时,阳性率为5.06%;在5~8时,阳性率为24.5%;8~10时,为50%;>10,阳性率为100%.同时发现,S/CO值较低时HCV RNA阳性病例多为HIV/HCV共感染患者.根据ROC曲线可知,S/CO佳诊断界值为6.94,此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93%.结论 丙肝抗体S/CO值与HCV RNA检测结果较一致,临床实践中可参考S/CO值,并充分考虑患者实际情况,以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提高诊断效能.

    作者:张敏;沈震;王刚;林锋;张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抗磷脂抗体促进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是一组针对磷脂结合蛋白所产生的多种抗体的总称.在许多自身免疫性血栓性疾病的病人血清中可以检测到高滴度的aPL.aPL可以打破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并且aPL可通过各种信号通路识别、激活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从而引发血栓.该文对aPL促进血栓形成的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淳;刘彦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抗核抗体与免疫性肝病抗体对乙型肝炎患者预后与转归的意义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抗核抗体与免疫性肝病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与免疫印迹法检测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9月~2013年1月慢性乙型肝炎(CHB) 95例和同期正常对照67例抗核抗体(ANA),nRNP/sm,sm,dsDNA,核糖体P蛋白,SSA,SSB和RO52,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与抗线粒体抗体M2.用定量PCR检测HBV-DNA与HBV基因分型;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与AST,放射免疫法检测肝脏纤维化指标.结果 ①CHB组ANA的阳性率为23.2%,与正常对照组(3.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6.85,P=0.001),以低滴度为主,核型以核颗粒型为主.②CHB组肝病相关抗体主要为ASMA,LKM和M2,对照组未发现此类抗体.③自身抗体阳性的CHB组(CHB自抗阳性)ALT,AST,病毒载量与HBV基因型分别为116.2 IU/L,86.3IU/L和4.8 IU/ml,HBV B型21/25,C型3/25,与自身抗体阴性的CHB组(CHB自抗阴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CHB自抗阳性组血清Ⅳ型前胶原,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与CHB自抗阴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抗核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与HBV含量与基因型没有关联,ANA与肝病相关抗体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预后与转归有一定意义,可能是诱发乙肝后肝硬化的病因之一.

    作者:汪永强;周振忠;李婷;袁平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

    目的 运用PCR-RFLP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常见致病性念珠菌.方法 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08年11月~12月临床分离的念珠菌169例,提取念珠菌DNA,采用PCR扩增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扩增产物运用Sty I和MspI酶切分析,确定临床常见致病性念珠菌种类.结果 白色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均扩增出长度约500 bp的DNA片段,光滑念珠菌扩增出长度约881 bp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经Msp I酶切后产生四种不同的带型,其中白色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带型一致.将白色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用Sty I酶切进行鉴定.PCR-RFLP分析显示,169株临床分离念珠菌中,111株为白色念珠菌,32株为热带念珠菌,19株为光滑念珠菌,7株为克柔念珠菌.结论 PCR-RFLP方法能准确快速检测和鉴定出临床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为念珠菌病分子诊断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永长;刘华;喻华;肖代雯;姜伟;杜琼;黄文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早期预防冠心病发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早期预防冠心病(CHD)发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4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和2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Hcy含量,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Hcy含量的水平差异,评价Hcy在早期预防冠心病发生中的临床应用.结果 实验组血清Hcy水平(20.1±7.9 μmol/L)高于对照组(13.1±3.6 μmol/L);实验组中60岁以上人员血清Hcy水平(20.5±7.8 μmol/L)高于60岁以下人员(17.9±8.6 μmol/L),男性人员血清Hcy水平(20.5±8.5 μmol/L)高于女性人员(17.8±6.7 μmol/L),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11.81,2.543,2.697,P均<0.01).结论 高Hcy血症是冠心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尤其是老年男性,定期监测血清Hcy水平并进行干预,对冠心病的早期预防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滕毅;苏秋丽;王惠萱;贾雄飞;姜昌丽;田亚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尿液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Ⅰ类整合子分布及结构研究

    目的 了解尿液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Ⅰ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及其结构特征.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分离的288株大肠埃希菌和71株肺炎克雷伯菌.PCR方法扩增细菌的Ⅰ类整合酶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的扩增产物分别用Hinf I和RasI进行酶切,相同类型酶切图谱的PCR产物随机挑取一例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用blastn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Ⅰ类整合酶阳性率分别为51.7%和54.9%,基因盒的阳性率分别为35.4%和29.6%.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含有9种和7种不同类型的基因盒.基因盒携带的耐药基因主要含有耐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和氯霉素.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尿液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存在,对细菌的耐药性播散有重要作用.

    作者:魏云凤;于奇;吴奎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清HCY,CYFRA21-1和CEA在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Hcy,CYFRA21-1和CEA水平的变化,探索其联合监测在NSCLC患者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NSCLC化疗病人37例,健康对照19例,其中鳞癌26例,腺癌11例,分别于化疗第一周期前和第二周期结束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Hcy,CYFRA21-1和CEA含量,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SCLC患者化疗前后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周期化疗后三项指标较化疗前均有所下降,化疗有效组三项指标分别为11.02±4.11 μmol/L,6.41±3.52 μmol/L和79.12±46.03 ng/ml,与化疗前(19.61±5.74 μmol/L,10.15±4.23 μmol/L和119.82±63.15 ng/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组化疗后血清三项指标分别为17.94±7.25μmol/L,9.53±4.85 μmol/L和98.37±52.16ng/ml,与化疗前(19.23±6.32μmol/L,11.57±5.06 μmol/L和109.53±58.71 ng/ml)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SCLC患者化疗过程中监测血清Hcy,CYFRA21-1和CEA水平的变化,可以评估NSCLC患者化疗疗效,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

    作者:李军;杨梅;黄锦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乳糜血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病毒灭活血浆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乳糜血浆经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后,产品外观、血浆蛋白含量及亚甲蓝残留量是否符合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为临床合理使用血浆提供参考.方法 血站采集后保存48h内的无偿献血者血液,离心分离出血浆,用作者自制比浊图片卡按乳糜血指数≤2,3~5,>5标准选出轻、中、重度三组乳糜血浆(100 ml/袋)各20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在光照度35 000 lux、温度4℃作用30 min,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然后按标准操作规程检测各袋病毒灭活血浆外观、血浆蛋白含量、亚甲蓝残留量.结果 轻度乳糜血病毒灭活产品外观呈淡黄色澄清液体、血浆蛋白含量>50 g/L、亚甲蓝残留量(0.210±0.024)μmol/L;中度乳糜血病毒灭活产品外观呈淡黄色或淡绿色澄清液体、血浆蛋白含量>50 g/L、亚甲蓝残留量(0.261±0.031)μmol/L;重度乳糜血病毒灭活产品外观呈淡绿色浑浊不透明液体、血浆蛋白含量>50 g/L、亚甲蓝残留量(0.342±0.029)μmol/L;且亚甲蓝残留量与乳糜血程度呈正相关,轻、中度组比较t=5.67,P<0.01,中、重度组比较t=8.32,P<0.01,轻、重度组比较t=15.3,P<0.01.结论 轻、中度乳糜血经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病毒灭活血浆符合GB18469,可供临床使用;重度乳糜血制备病毒灭活血浆除血浆蛋白符合标准外,血浆外观、亚甲蓝残留量均不符合GB18469,不适合供给临床.

    作者:刘静;李红心;肖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腔积液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胸膜,使破裂的干酪样组织进入胸膜腔间隙所产生.目前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主要通过抗酸染色和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但存在着阳性率低,培养周期长等问题.该文将从病原学、免疫学、分子诊断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对实验室诊断胸腔积液的方法进行总结,评估新兴技术的可行性,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临床参考.

    作者:黄翔;陈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花生四烯酸和二磷酸腺苷浓度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浓度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随机收集47例门诊体检健康志愿者静脉血标本,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后分离富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AA(0.4,0.5,0.7,0.8,1.0,1.5和2.0 mmol/L)或ADP(2.5,5,7.5,10,15,20,40和100 μmol/L)各浓度上机,采用血浆比浊法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在诱导剂AA浓度在0.4~2.0 mmol/L时,血小板聚集率为(53.9±29.5)%~(64.0±14.5)% (F=5.19,P<0.05);在诱导剂ADP浓度在2.5~100 μmol/L时,血小板聚集率为(51.5±8.7)%~(74.9±7.1)%(F=78.44,P<0.05).AA诱导血小板聚集在AA 0.7 mmol/L时血小板聚集率高,随AA浓度进一步增高,聚集率有降低的趋势;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随ADP浓度逐渐增高而增高,ADP浓度与血小板聚集率呈线性相关(P<0.05,r=0.764 9).结论 诱导剂浓度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明显,在PRP血小板浓度250×109/L左右时,诱导剂AA 0.7 mmol/L和ADP 10μmol/L为诱导血小板聚集的适宜浓度.

    作者:陈兴明;吴樵;李祖兰;黄永娣;冯熹文;王红霞;张艳萍;万璐;郭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人胱蛋白酶抑制剂C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反应性研究

    目的 获得具有免疫反应性的人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 C)重组蛋白.方法 从Hela细胞提取总RNA,采用RTPCR扩增获得人Cys C基因片段,与质粒pET30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 BL21 (DE3)并加入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凝胶层析复性和亲和层析纯化后,用间接ELISA检测纯化后的Cys C重组蛋白对重组Cys C免疫小鼠血清的免疫反应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30a-CysC,诱导表达出约19 ku的重组蛋白,经复性纯化后获得纯度达90%以上的目的蛋白,与重组Cys C免疫小鼠血清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 在原核系统成功表达了人Cys C重组蛋白,而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作者:杜惠芬;付宝权;李克生;连晓雯;王春芽;徐杨;柴丹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肌损伤标志物四项检测性能的西格玛水平分析

    目的 评估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MB(CK-MB)、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四个检测项目的性能.方法 收集2012年4月全国临床实验室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室间质量评价(EQA)和室内质量控制(IQC)数据,用EQA数据评估偏倚,IQC数据(变异系数,CV)评估不精密度水平,引入我国目前的EQA评价标准和基于生物学变异的质量规范,并通过公式σ=(TEa-bias)/CV计算各检测项目的西格玛(d)度量值.结果 参加实验室数量CK-MB 165家,Mb 239家,cTnI 199家和cTnT 75家,对于不精密度水平的评估,无论何种质量规范,cTnI项目的合格率都比其他项目低.对于σ度量值,CK-MB,Mb和cTnT项目大部分实验室的d水平均在3~6之间,且σ>6的实验室均大于20%.而cTnI项目约有50%的实验室的σ水平在0~3之间,且σ>6的实验室比例小,只有7.98%.结论 6σ质量理论可以反映检测项目的性能.心肌损伤标志物中CK-MB,Mb和cTnT项目检测水平较好,cTnI项目的检测水平还有待提高.

    作者:肖亚玲;王薇;王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联合检测血清AFP,HCY和GGT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甲胎蛋白(AF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收集226例血清标本,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患者血清99例,慢性肝病(慢肝)组70例,健康对照(对照)组57例;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法、循环酶法和酶动力学法分别测定血清AFP,HCY和GGT浓度;SPSS统计学方法分析AFP,HCY和GGT及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价值.结果 HCC组血清AFP,HCY和GGT的浓度明显高于慢肝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FP,HCY和GGT诊断HC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AFP(0.823)>HCY(0.803)>GGT(0.775),诊断效能AFP> HCY> GGT.各指标单项检测时敏感度及准确度HCY> GGT> AFP,特异度AFP> HCY> GGT.AFP联合HCY与GGT,敏感度及特异度AFP+ HCY>AFP+ GGT.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度明显升高(90.90%),但特异度下降明显(62.20%).结论 AFP,HCY和GGT两两联合和三项联合检测,优于AFP单项指标检测,可以显著提高HCC的阳性检出率.

    作者:王颖;姜菲菲;王蕊;娄金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外周血CD64 index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CD64 index在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1例感染发热病人,以白细胞分类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为依据分为细菌感染组32例和病毒感染组29例,随机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2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D64的表达荧光强度水平来计算CD64 index,同时检测血清CRP含量;CD64 index与CRP诊断价值的比较采用ROC曲线来分析,采用四格表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来分析CD64 index与CRP的相关性.结果 细菌感染组CD64 index为4.33±2.24,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2.83±1.36)和正常对照组(1.96±0.24) (P<0.05).ROC曲线确定CD64 index诊断细菌性感染的佳阈值为2.215;CD64 index的AUC为0.953,明显高于CRP(AUC=0.794,P<0.05).CD64 index诊断细菌性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7.5%,86.2%和86.9%,高于CRP.而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其诊断的敏感度(97.3%).CD64 index与CRP在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的相关性都很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186和0.181(P>0.05).结论 外周血CD64 index对细菌性感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RP.

    作者:卢小岚;蔡嘉镜;蔡艳娟;杜娟;汪光蓉;王强;张国元;凡瞿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a-miR-29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微小RNA(hsa-miR-29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于2011~2013年期间收集赣州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初诊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70岁.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5名,女25名,年龄25~75岁.所有患者做糖耐量试验并证实,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清中hsa-miR-29b的表达水平,运用两两比较t检验比较糖尿病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清中hsamiR-29b的表达水平.结果 健康组hsa-mir-29b的相对表达水平为(13.56±2.11)%,2型糖尿病患者组hsa-mir-29b表达水平为(32.43±3.60)%.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清中hsa-miR-29b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清中hsa-miR-29b水平呈高表达.

    作者:张丽琴;钟树妹;韩泽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