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素瘤1例

尧名方;尧名英;唐云

关键词:原发性, 子宫颈, 恶性黑色素瘤, 皮肤, 恶性肿瘤, 软脑膜, 粘膜, 病例, 报告
摘要: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大多数病例位于皮肤,少数位于皮肤以外的粘膜、软脑膜等处.位于子宫颈的恶黑,极为罕见,我院曾遇到1例,报告如下.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学分析(附58例)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58例COPD患者,曾是我所门诊和住院病人,其诊断与分期符合中华医学会1987年修订的COPD诊断标准.

    作者:谭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CD54)和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及其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清slCAM-1的水平;采用酶连接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IL-8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清sICAM-1水平显著增加(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清slCAM-1表达和IL-8水平的增加,提示血清sICAM-1和IL-8水平,可作为衡量病毒性肝患者肝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同时可能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罗宏;郑雪莲;毛咏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微创手术加尿激酶和自体血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9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微创手术加尿激酶和自体血清治疗129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死亡19例,生存110例.术后随访3月以上,按ADL统计:Ⅰ级21例,Ⅱ级27列,Ⅲ级34例,Ⅳ级23例,Ⅴ级5例.结论:微创手术加尿激酶和自体血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丁常云;龚斌;虞德明;刘久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麻醉专业实习中应注重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

    临床麻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正确地掌握各种临床麻醉技能是一名麻醉医师的基本专业素质之一.

    作者:唐显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800例直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800例,其中男性376例,女性424例.年龄8~78岁.病程1天~10年.就诊主要原因为下腹或肛门坠胀、便血、肛周不适、腹泻、便秘、腹部包块、体检、复查等.

    作者:李显著;彭定容;易明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AFA液在常规病理诊断制片中的应用

    目的:筛选一种病理诊断制片组织的佳固定液.方法:每月收集1000病例,进行组织切片3000张,每月只用1种固定液固定全部组织,对6种固定液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FA液固定组织用时短,1~1.5小时,组织细胞收缩不明显,硬度适中,无需任何处理可直接入同等浓度酒精脱水,组织细胞染色良好.结论:AFA液是目前用于日常病理诊断制片组织固定的佳固定液.

    作者:张莉琼;陈咏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庆市623例1239眼传统SCL配戴者眼健康调查

    目的:调查了解重庆市传统隐形眼镜配戴者的使用习惯,探讨配戴方式、护理方法与眼健康的关系.方法:对先后在五家眼镜专卖店及我院门诊咨询、检查623例1239眼进行调查.结果::每日摘戴者756眼占61%,2~3天摘戴384例占31%,3~7天摘戴者93眼占7.5%,长戴不摘6眼占0.5%.对镜片的护理按程序进行揉搓冲洗、浸泡的528眼占42.6%,直接冲洗浸泡共711眼占57.4%,延长镜片使用周期的有594眼占47.98%,有各种并发症者共455眼占3[6]7%.结论:隐形眼镜并发症与使用习惯、护理方法有关.

    作者:田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术病人的教育指导

    心脏射频消融术是通过消融电极利用射频电能,使维持心动过速折返环路的关键心肌变性、毁损,使原有心动过速失去解剖和电生理发生的基础,从而达到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的目的.

    作者:王惠兰;刘乾惠;李雪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素瘤1例

    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大多数病例位于皮肤,少数位于皮肤以外的粘膜、软脑膜等处.位于子宫颈的恶黑,极为罕见,我院曾遇到1例,报告如下.

    作者:尧名方;尧名英;唐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肺网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由于肺在胸腔内占据一定空间,妨碍手术操作.我们自1998年9月开始,经左胸行食道癌切除术者用肺网包裹肺组织,共计712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溉;武忠;赵雍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又叫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VPF)、促血管因子(vasculotropin, VAS)或血管调理素(Vasculotropin).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VEGF特别是其与肿瘤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研究.下面就该领域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开荣;袁琼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压计水银柱0位高低不同对测量血压结果的影响

    测量血压是护理工作中频繁进行的操作.尽管测量方法和器具越来越多,台式汞柱式血压计仍被视为黄金方法[1].

    作者:诸顺湖;董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6例误诊分析

    糖尿病人以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高血糖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主要治疗措施是饮食控制配合药物降糖,如果治疗不当可发生意想不到的低血糖反应,甚至低血糖昏迷,导致误诊误治.

    作者:曾宜斌;李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5-羟色胺,交感神经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国外报道,大约15%~30%的成年人有过消化不良病史[1],在一般门诊中,消化不良占病人总数的2%~3%,其中一半左右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广州地区统计显示,消化不良占普通门诊病人总数的11%,占消化门诊的53%[2],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人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作者:张俊峰;李昌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糖尿病教育的评价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病人对糖尿病有关知识不了解或认识不足造成糖尿病治疗效果差、并发症难以控制,致残致死率高.故近一年多我院内分沁科先后对200名糖尿病人开展了教育工作,并对有关内容进行了测试.

    作者:刘云;方向明;叶文春;赖小娅;马春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剂量地高辛联合氨酰心安治疗心衰22例疗效观察

    β阻滞剂在冠心病、高血压病与原发性心肌病中的应用早为人们了解,然而由于其负性肌力作用,许多医生至今尚不敢大胆使用.我们以小剂量地高辛联合氨酰心安治疗心衰22例,其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晓燕;何顺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药物对类风湿因子(RF)检测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otid arthritis, RA)患者服用感冒药前、后以及停药后不同时间的RF结果,指导临床医生注意RF检测的采样时间.方法:对28例RA患者进行用药前后不同时间定量检测RF,统计分析检验结果.结果:用药前RA平均含量为167.35±41.39IU/ml,连续用药1周RA平均含量为118.36±31.21 IU/ml,停药1周后RA平均含量为156.9±37.21 IU/ml.用药前阳性率为78.58%,连续用药1周阳性率为39.28%,停药1周阳性率为75.00%.结论:连续服用感冒药后RF阳性率显著低于用药前及停药1周(P<0.01),差别有显著性,停药后1周较用药前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感冒类对RA患者的RF检测确有严重影响.

    作者:蔡美珠;杭永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文化水平对糖尿病教育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文化水平不同的糖尿病患者接受相同糖尿病教育的效果.方法:将295例糖尿病患者按文化水平分为大专以上、高中中专、初中、小学、文盲5组,观察各组在接受相同的糖尿病教育前后的血糖、血脂水平.结果:不论文化水平高低,在接受糖尿病教育后的血糖、血脂水平均较前下降,文化水平高的患者下降更明显.结论: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糖尿病教育的效果.

    作者:戴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类白细胞抗原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人类白细胞抗原是人类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ajor histoo 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类分子的主要抗原之一.

    作者:徐永强;徐良;刘雪梅;陈历恒;夏仁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温针炙加手法治愈遗尿1例

    王某某,女,21岁,大二学生,初诊时间:2002年9月14日.

    作者:陈利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