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城林
对52例经鼻气管插管患儿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探讨气管插管患儿心理护理,呼吸机和管道护理,气道插管护理,基础护理以及拔管护理等方面的护理体会.
作者:赵丽华;陈苹;吴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冲击和常规泼尼松口服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57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9例采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对照组28例用泼尼松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反应率分别为86.2%和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反应率分别为60.0%和32.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疲具有长期反应好,用药时间短,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何光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分析儿科门诊输液患儿家长的不同心理活动,针对求治心切,对护士的技术要求较高,紧张和焦虑,以及对安全需求增加等,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刘海燕;赵丽华;陈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医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2007年我院头孢菌素的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金额年平均增长率为39.57%;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量大,用药金额占当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75%以上;2007年的第一代、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DDDs明显高于2005年.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明显增加,为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应采取措施防止滥用该类药物.
作者:马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冶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髋臼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进行评估.结果:本组183例,127例获得随访非手术组优良率76.7%,手术组优良率84.2%.结论: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作者:张进;王伯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肺源性心脏病是我国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本文总结了8例行人工气道后的护理体会.我们认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做好配合工作,术后精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气道的护理,预防并发症,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促进病人的康复.
作者:谢桂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出的细菌菌群和耐药性,为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常规手工方法分离鉴定细菌,药敏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MIC)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分离出的2616株细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占34.63%,革兰氏阴性菌占49.77%.常见的G+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和肺炎球菌;常见的G-菌主要为大肠埃西菌、克雷伯菌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51.0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占52.1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占10.34%.结论:临床医生了解细菌菌群和耐药性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安全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常洪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内江地区3年来成分输血应用情况,探求科学合理输血发展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07年12月内江地区医院临床用全血和成分血用量.结果:内江地区临床成分输血率达95.9%.其中红细胞制荆、浓缩血小板分别占成分用血量的59.6%和5.1%.结论:内江地区成分用血率有明显提高.尤以红细胞制品、浓缩血小板、血浆为明显.但在机采血小板、冷沉淀以及冷冻红细胞的研究方向需进一步努力.
作者:陈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运用穴位注射药物治疗美尼尔综合症的疗效.方法:对39例美尼尔综合症患者给予足三里、翳风穴注射654-2治疗,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临床治疗的39例中,显效35例,有效4例,有效率100%,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足三里、翳风穴注射654.2治疗美尼尔综合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情况,为临床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医院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成年住院病人20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易患因素、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治疗和转归.结果:医院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多发生于老年人.抗生素使用时间>7天.联合使用抗生素腹泻感染率较高.粪菌检以G+菌为主.给予微生态制剂、甲硝唑、万古霉素治疗大多有效.结论:如果病人使用抗生素期间或之后短时间内出现腹泻要考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关键措施.
作者:代敏;李良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分析胸壁结核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过去lO年手术治疗的73例胸壁结核痛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一次手术治愈69例(94.5%),其中切口延期愈合5例(6.8%),复发4例(5.5%),二次手术均治愈.结论:正确诊断、术前和术后正确的抗结核治疗以及彻底的病灶清除是治疗胸壁结核成功的
作者:张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通过查阅有关煨制法的文献,对煨制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有关川木香的历代文献记载,对川木香及煨制法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这将对川木香的合理开发、临床应用等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贾东艳;付超美;胡慧玲;何瑶;瞿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的原因,寻找降低人工流产发生率的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2006年12月到我站门诊进行人工流产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8例中,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者551例,占69.9%,避孕失败者223例,占28.3%,其它14例,占1.8%.结论:加强避孕知识的宣传教育,正确掌握避孕方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是降低人工流产发生率的关键措施.
作者:金炼;邹吴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COPD是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出现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晚期支气管哮喘及阻塞性肺气肿,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慢性气道阻塞所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似的临床表现.
作者:吴艳;刘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检查确诊为宫颈糜烂的312例患者,治疗前随机分成LEEP刀组(治疗组)及激光组(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排液、术后出血量及治疗效果.结果:LEEP刀治疗组与激光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阴道排液少,治愈率高,可送标本行病理检查.同时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重作用.
作者:郑燕;扎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当飞利肝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当飞利肝宁4粒,每日3次,共12周.对照组给予甘利欣3粒,每日3次,共12周.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后转氨酶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P<0.05),而对照组对血脂的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当飞利肝宁可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作者:吴佳玉;江南;黄仁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超声介入治疗囊肿术中局麻药物的应用技巧.方法:将368例进行超声介入治疗的单纯性肝、肾囊肿和巧克力囊肿的患者,按局麻药是否使用分为两组;A组(114例)患者在抽尽囊液后直接注入硬化剂进行治疗.B组(254例)患者在抽尽囊液后,先向囊腔内注入5ml局麻药,根据抽出局麻药的量,判定针尖所处的位置,再向囊腔内注入硬化剂实施治疗.结果:A组患者术中未使用局麻药,78.9%(90/114)例患者表现为中等程度的酸胀痛,患者术中配合差,21.05%(24/114)症状明显,患者因无法耐受剧烈疼痛而无法使用无水酒精.B组患者用利多卡因冲洗囊腔后,仅16例患者有轻微的酸胀痛,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手术平稳顺利.两组表现有明显差异(P值<0.05).结论:超声介入硬化剂治疗各种囊肿术中巧妙的利用局麻药物注入的技巧,判定穿刺针尖的位置;在确保疗效的同时,能有效减轻术中疼痛,还能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刘强;王凌;武麦蕊;朱一平;王焱;漆家高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腹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新生儿窒息抢救方法及复苏后护理措施.方法:根据窒息程度,按复苏方案对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急救复苏及护理.结果:轻度窒息经初期复苏后直接送产科病房lO例.4例重度窒息经抢救后送儿科治疗,1例在手术室复苏失败死亡.结论:熟练掌握复苏技能,加强复苏后的护理及监护,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吴世英;杨中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地震致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5月12日.至5月22日共诊治的15例地震致FES病例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5例病人12例治愈,2例遗留后遗症,1例死亡.讨论:对地震致FFS早期预防重要,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生FES以支持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与早期大剂量激素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为有效治疗的方法.
作者:王陶;王军;王伯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感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3月将符合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门诊病儿22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9例采用利巴韦林颗粒及对症治疗,治疗组12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感颗粒,观察两组病儿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病儿治愈率(20.83%),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0.83%)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感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起效快.安全性高,可迅速改善病儿症状.
作者:雷加萍;傅国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