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初探

蒙炜;石应康;张尔永;赁可;郭应强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摘要: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和初步体会.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男18例,女4例,年龄49~74岁.平均62.7岁).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术,人均远端吻合口3.0±0.9个.结果:全组1例死亡,其余恢复顺利,疗效满意.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194.7分钟,人均输血788.2ml,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冠心病的微创手术方法.
华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异氟醚复合乌拉地尔控制性低血压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的观察

    目的:观察异氟醚复合乌拉地尔行控制性低血压用于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手术中效果.方法:选择32例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实验组给予异氟醚复合乌拉地尔行控制性低血压;对照组给予硝普钠行控制性低血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降压效果相似,均能满足手术要求,但异氟醚复合乌拉地尔行控制性低血压,无血压反跳和反射性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结论:异氟醚复合乌拉地尔行控制性低血压用于PDA结扎手术,降压安全、稳定、可靠,可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李卫东;蒋鹏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放射免疫模拟曲线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既能保证工作质量又能较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方法,使好的实验方法能在基层医院开展,推动基层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方便广大农村和老、少、边、穷及西部经济欠发达又交通不便地区的人民群众就诊.方法:根据核素衰变规律,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率较稳定的原理,对前一次实验曲线的各项参数进行修正处理,再将修正后的各项参数输入微机,经3/2次方程拟合,就得到一个新的曲线(笔者把它称为模拟曲线,这是为了与实验曲线相区别),用模拟曲线替代实验曲线进行数据处理,求出结果.结果:经过对甲状腺素(TT4)质控品低、中、高(购自北京中国原子能研究所)三个浓度的20次对比研究,其结果与对照组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通过质控数据对比发现,用模拟曲线与实验曲线处理求得的结果差异不显著,实验质量和结果的可信性并无明显降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说明该方法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邓三宁;李影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RNA干扰质粒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酪氨酸激酶跨膜受体,人类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度表达有关.EGFR已成为阳性表达肿瘤的重要治疗靶标.在哺乳动物细胞中,RNA干扰是通过与目的基因特异互补的21-23个硷基的小双链RNA来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有研究表明表达小发夹RNA的载体能诱导产生更好的RNA干扰效果.本实验通过向pSIREN-Shuttle质粒插入一段可被转录成小发夹RNA的双链寡核苷酸序列(其中含有于EGFR基因序列相同的19nt序列)重构了RNAi质粒表达载体.通过细胞转染评价该载体对人鼻咽癌细胞株(HNE1)EGFR基因的mRNA表达抑制效果.结果显示HNE1细胞的EGFR基因mRNA被明显抑制.提示shRNA质粒表达载体介导对EGFR基因的RNA干扰可能是鼻咽癌干预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栾建刚;刘立中;田聆;文艳君;李炯;梁传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免疫抑制剂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活性的影响

    目的:测定肾移植术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活性,对比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活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预防排斥反应者25例(CsA组)、采用他克莫司(FK506)用药者20例(FK506组) .比较分析两组用药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活性及总体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浓度,并与正常人(12例)对比.结果: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活性及总体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时间越长其增高越显著,以CsA组为甚,与FK506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存在异常激活,可能参与慢性移植肾病的发病进程,术后采用免疫抑制剂FK506优于CsA.

    作者:米永杰;吴雄飞;刘卫华;李鑫;李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塞的关联研究

    目的:了解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塞之间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120例脑梗塞及120例正常对照的ApoE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脑梗塞组与对照组相比,ε3/3基因型频率 (0.6917 vs0.8333,P=0.015)及ε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降低(0.7708 vs 0.8958,P=0.000);ε4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0.1500 vs 0.0667,P=0.005).结论:Apo Eε3/3基因型及ε3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塞的保护因素,ε4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波;张卓伯;刘洪;何柳;姜晓峰;王晓惠;蔡臻林;曾虹;罗祖明;徐严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地榆升白片治疗放化疗骨髓抑制的作用

    目的:观察评价地榆升白片(地奥集团.天府药业生产)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作用.方法:105例行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地榆升白片)和对照组(利血生+放化疗).两组均从出现外周血的细胞数下降开始治疗.治疗组用地榆升白片每日3次,每次4片;对照组用利血生片,每日3片,每次20mg.观察外周血白细胞上升情况.结果:治疗组病人第3~4周骨髓抑制明显控制,其总有效率为81.58%,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才出现缓解,总有效率为6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榆升白片对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王中苏;惠晓;张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与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病理过程.肝纤维化的发生是在病毒性肝炎、慢性乙醇或药物中毒以及营养缺乏等病因作用下,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导致炎症反应,刺激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肝组织中各种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有精确的相对比例和特定的相对空间位置,通过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通讯精确地调控其结构、功能和代谢,从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功能系统.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是ECM的堆积,涉及到基质蛋白的合成、降解或二者皆有[1],主要是Ⅰ、Ⅲ、Ⅳ型胶原及其它细胞外基质成分增加,破坏肝的组织结构和损坏肝功能.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已证实肝硬化时基质蛋白的堆积是由肝内产生ECM细胞所决定的.

    作者:苟剑林;卢实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浅析影响急诊护患关系的因素与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医疗保健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注重所得到的医疗、护理质量的保障,而医学又是一门不完美的科学,因此我国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1].急诊科是整个医院的窗口之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前沿阵地,护患之间易产生矛盾,引起投诉和纠纷.面对众多的医疗纠纷,特别是涉及到护理方面,处在医院弱势群体的护理人员更显得束手无策.护患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既能使病人在诊疗期间保持稳定的良好心态,也有利于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减少差错事故发生的机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探讨影响急诊护患关系的因素,提出管理对策.

    作者:李源;谢生华;王海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手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手术前后给予完善的围手术治疗及护理.结果:178例手术患者效果良好.术后骨性融合达到80%~90%.结论:对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重点应做好术前的充分的准备.术后的颈椎稳定性,各项生命指标的观察、监测与处理、呼吸道管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刘晓艳;左建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P38 MAPK信号通路:炎性肠病治疗的新靶

    细胞外刺激可通过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介导细胞功能,包括细胞的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和死亡或凋亡、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等.细胞外刺激可主要通过两种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调节细胞的基因转录,一是通过一系列磷酸化酶磷酸化激活下游分子的级联反应,激活胞核中的核转录因子,调节细胞的基因转录;二是通过受体-配体途径激活胞浆内的核转录因子,激活后的核转录因子通过转位进入核内调节细胞的基因表达.1MAPK信号传导途径可通过前一途径调节细胞的基因表达,在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P38 MAPK信号传导通路与IBD的关系及P38 MAPK抑制剂在IBD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易文全;甘华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宫内节育器包裹钙化形成子宫腔结石4例报告

    子宫腔内结石的发生极为少见.宫内节育器(IUD)表面被纤维组织包裹、钙化形成宫腔内结石是宫内节育器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我院2002年2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因IUD被包裹、钙化形成的宫腔内结石患者4例.现报导如下.

    作者:文怡;罗国林;高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8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治水平.方法:联合运用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采用离断输尿管后于下腔静脉前外侧复位矫正,恢复输尿管正常通道.结果:8例术前均明确诊断并分型,均经手术矫正复位.术后6~12个月复查,肾及输尿管上段积水扩张均明显减轻,肾功能良好,输尿管通畅,吻合口无狭窄.结论: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先天性下腔静脉胚胎发育异常所致,需联合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输尿管离断复位矫正吻合术是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主要方式.

    作者:赵剑锋;孙先禹;何俊;曾定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周围淋巴结转移1例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右侧腰痛2月于2005年6月21日入院.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右肾未扪及,右肾区轻叩痛.实验室检查:镜下血尿(+),其它无异常.B超提示右肾上份内侧实质内减弱回声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CT扫描:右肾门水平可前份实质内见一大小约5.0×3.5×5.0cm软组织肿块突破肾皮质向肾外生长,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肿块与十二指肠降段、下腔静脉、胰腺钩突部关系密切,腹腔及腹膜后间隙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作者:胡佳;王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DJ-1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65岁或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大多数PD病因目前仍不明确,但许多与PD有关的基因突变已见报道.特别是其中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的致病基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包括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的PD的发病机制.近报道的DJ-1基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PD有关.现就DJ-1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文军;彭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和厚朴酚在抗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和厚朴酚(honokiol)是一种从中药厚朴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据文献报道和厚朴酚具有抗氧化[1]、抗炎[2]、抗焦虑[3]、抗菌[4]、抗血栓形成[5]和抗肿瘤[6]的作用.本文就和厚朴酚在抗肿瘤研究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文浩;曾霞;陈俐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异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 介导的鼻黏膜反应性疾病[1].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约5%~50%.变应性鼻炎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2].2001年的<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影响的工作会议报告>(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主要以患者病程的长短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作为AR分类指标,并由此决定治疗方案,与传统的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SAR,或称花粉症)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PAR)的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注重治疗方案的选择,后者则注重病因的判定.

    作者:胥科;梁传余;周光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76例纤支镜肺灌洗术治疗肺部疾病临床总结

    评价纤支镜肺灌洗术在治疗肺部感染性疾病中疗效.收集了1999年10月至2003年10月在我院中心ICU、外科、呼吸内科应用肺灌洗术治疗76例难治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取得良好疗效.且在灌洗术中危险性小,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戴华;陈亚利;陈明菊;易德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研究和临床应用前景

    自1960年Starr-Edwards球笼瓣应用于临床以来[1],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作为一种治疗瓣膜疾病的有效手段已经44年了.历经40余年的发展,人工心脏瓣膜的质量不断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瓣膜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了患者的生存寿命.但是目前的人工瓣膜都存在一定的缺陷[2-4]:机械瓣有血栓形成的危险,患者需要终生抗凝治疗;生物瓣耐久性差,容易退变;同种瓣来源有限,并且也容易退变、衰败.另外,现存的人工瓣膜均无生命活性,无法随机体的发育而生长,对于广大的儿童病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市场上提供的瓣膜能够满足Harken所提出的理想的瓣膜的标准[5].1995年Shin'oka成功地在体外培养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并应用于羊体内取得成功[6],给心脏瓣膜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

    作者:程力剑;张尔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头颈肿瘤关系的研究

    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约为14/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6%~40%, 5年生存率为35%~60%.其发病原因仍不很清楚,但目前越来越多地认为与基因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聂敏;杨建波;刘世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99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PM/DM的临床及实验室表现.方法:分析PM/DM首发症状,心血管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肌酶变化等.结果:首发症状有肌无力、肌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雷诺征,关节痛或关节炎,心肌炎,发热,未梢神经炎.心血管症状发生率15.2%,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53.3%.结论:PM/DM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疾病,易合并恶性肿瘤.

    作者:饶志华;刘怡欣;刘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华西医学杂志

华西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