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初探

蒙炜;石应康;张尔永;赁可;郭应强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摘要: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和初步体会.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男18例,女4例,年龄49~74岁.平均62.7岁).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术,人均远端吻合口3.0±0.9个.结果:全组1例死亡,其余恢复顺利,疗效满意.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194.7分钟,人均输血788.2ml,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冠心病的微创手术方法.
华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副作用观察(附171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化疗时的严重毒副作用及与临床分型和各化疗阶段的关系,以便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方法:对171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后的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71例中发生副作用26例(15.2%),其中凝血功能异常9例(5.3%),急性过敏反应6例(3.5%),胰腺损害5例(2.3%),低蛋白血症3例(1.8%),肝功能损害3例(1.8%).用确切概率法及X2检验对这几种副作用发生率与临床分型关系进行统计,结果P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化疗不同阶段副作用的发生率比较,早期强化阶段占优势.结论:L-ASP引起的副作用与临床分型无关,可能与化疗不同阶段有关,主要发生在早期强化阶段.用药前及期间、之后要定期测血糖、尿糖、血尿淀粉酶、肝功和及时对症治疗,并加强饮食控制,能有效控制副作用严重程度,并防止糖尿病等某些毒副作用的发生.

    作者:乌学真;符仁义;朱易萍;许亚红;李红光;刘衡;蒋敏;郭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骨窗开颅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方法.方法:2000年3月至2005年6月利用CT定位,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42例.结果:生存质量按ADL评价:Ⅰ级29例,Ⅱ级42例,Ⅲ级20例,Ⅳ级21例,Ⅴ级1例.死亡29例,占20.4%.结论:应用小骨窗开颅微创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跃辉;赵元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45例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的优点.方法:对45例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均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观察对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偏曲的鼻中隔均一次获得彻底矫正,未出现鼻腔粘连、塌鼻、鼻中隔穿孔、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内窥镜支撑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切除术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内窥镜支撑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8例声带良性病变行内窥镜支撑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术后1周发音已恢复正常,16例患者因弥漫性声带息变、声带白斑,术后1~3个月发音渐渐恢复正常.结论:内窥镜支撑喉镜手术具有能观察声带细小病变、手术准确性高、病变切除彻底、重复手术率低的优点,是声带良性病变切除的较好方法,可替代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

    作者:王革;钟渠;冯越;郑鹏;李忠万;王忠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扩散是肿瘤难于治疗、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肿瘤扩散方式包括直接侵润、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种植转移几种.其中淋巴道转移是常见的方式.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主要指毛细淋巴管从已有的淋巴管上发芽生长.近年来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淋巴道转移有关.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D,VEGF-C、-D)的活动能抑制肿瘤淋巴道转移.作者拟就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易成;王国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浅析影响急诊护患关系的因素与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医疗保健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注重所得到的医疗、护理质量的保障,而医学又是一门不完美的科学,因此我国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1].急诊科是整个医院的窗口之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前沿阵地,护患之间易产生矛盾,引起投诉和纠纷.面对众多的医疗纠纷,特别是涉及到护理方面,处在医院弱势群体的护理人员更显得束手无策.护患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既能使病人在诊疗期间保持稳定的良好心态,也有利于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减少差错事故发生的机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探讨影响急诊护患关系的因素,提出管理对策.

    作者:李源;谢生华;王海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76例纤支镜肺灌洗术治疗肺部疾病临床总结

    评价纤支镜肺灌洗术在治疗肺部感染性疾病中疗效.收集了1999年10月至2003年10月在我院中心ICU、外科、呼吸内科应用肺灌洗术治疗76例难治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取得良好疗效.且在灌洗术中危险性小,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戴华;陈亚利;陈明菊;易德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甲状腺疾病的介入治疗

    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实性和囊性腺瘤)、甲状腺癌和甲状腺囊肿等病变.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碘131及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运用在这类病变,并由于其微创、安全、有效等诸多优点,已逐渐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主要非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李治鹏;李双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下颌角肥大弧形截骨术中在下颌骨颊侧骨板表面定位截骨线的临床应用解剖

    目的:通过对40具(80侧)正常成人离体下颌骨截面有关数据的测量,总结其规律性,为下颌角肥大弧形截骨术等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40具(80侧)正常成人离体下颌骨标本,在下颌骨下缘低线取6个等分点(下颌孔至颏孔),沿下颌骨长轴横断,共形成6个冠状剖面,从每个冠状剖面上分别测出下颌管内缘至下颌骨舌侧骨板的距离及下颌管外缘至下颌骨颊侧骨板的距离;将每侧下颌骨矢状剖开,分别测出下颌骨下缘低点6个等分点至下颌管下缘的距离.结果:下颌骨左右两侧各组数据无明显差别(P>0.05);下颌管内缘至下颌骨舌侧骨板的距离比下颌管外缘至下颌骨颊侧骨板距离短,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下颌管在下颌骨内成弧线形贴近下颌骨下缘走行.结论: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走行位置有一定规律性,测量所得数据可为下颌角肥大弧形截骨术在下颌骨颊侧骨板表面定位截骨线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伦安;刘卫华;李鑫;谢拥军;李健;沙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肠移植的进展

    1964年,Detterling首次将同种异体小肠移植应用于临床,但因免疫排斥等问题而失败,其后一段时间的尝试者都未获得成功.随着TPN 的应用,部分小肠衰竭病人长期存活,致使小肠移植的研究被搁置.但临床研究证实,长期TPN会造成肝脏等脏器严重损伤,以及80年代后期环孢素A(CsA)的临床应用,小肠移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次被重视.1988年Grant等进行了首例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获得成功,临床小肠移植开展增多,但存活时间多不足5年.直到20世纪 90年代,FK506(tacrolimus)应用于临床小肠移植领域后,小肠移植的成功率与存活率才有所提高.2003年5月国际小肠移植中心(International Intestinal Transplant Registry,IITR)报道全球共有20个国家61个移植中心对923例(儿童占61%)病人施行了989次小肠移植,至统计时有484人存活.

    作者:卜君;伍晓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相关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经B超证实有脂肪肝但无症状者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57.06±13.32岁.选择同期住院的经B超证实无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性别、年龄进行配对共3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的BMI、TG、空腹C-P、餐后2hC-P、2hINS、AST、ALT明显高于无脂肪肝组,(BMI和TG,P<0.01,其余P<0.05).TC、LDL-C及空腹INS也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IAI(P<0.01)和HDL-C(P<0.05)则明显降低.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与肥胖、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并导致肝转氨酶升高.提示:积极减肥,调脂治疗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赵铁耘;李玉兰;李秀钧;刘玉平;冉兴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测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外周血中NRBCs的意义

    目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HDP)组孕妇和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中的有核红细胞(NRBCs)的数量并鉴定其来源,探讨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用来检测HDP孕妇外周血NRBCs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对孕周为30-38周、年龄为23-41岁的10例正常孕妇组、10例先兆子痫轻度组、11例先兆子痫重度组和10例子痫组孕妇外周血有核红细胞进行检测;对检测出NRBCs的14名HDP孕妇进行HbF酸洗脱试验,鉴定其NRBCs的来源.结果:HDP孕妇外周血中的NRBCs大多为胎儿源性(70.97±0.17%);在先兆子痫轻度组、先兆子痫重度组和子痫组孕妇的外周血NRBCs数量较正常孕妇有显著的升高(所有P值<0.05);XE-2100用于检测HDP病人外周血中的NRBCs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常勇;杨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巨型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全切除及手术与γ-刀联合治疗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巨型垂体泌乳素腺瘤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采用手术全切除及手术与γ-刀联合治疗160例巨型垂体泌乳素腺瘤,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较手术全切除组患者复发率低,且术后并发症少而轻.结论:手术与γ-刀联合治疗为巨型垂体泌乳素腺瘤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段元周;肖其华;毛伯镛;黄思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甲状腺结节的鉴别手段评价

    结节性甲腺疾病非常普遍,一般人群中甲状腺结节发病为4%~7%,偶然超声检查使其发病率增加至19%~69%,美国每年约有25万新增病人.

    作者:马艳;董碧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预防和减少急性中毒的发生.方法:回顾2003年6月~2004年8月间收治的736例急性中毒患者,统计其中毒种类、原因、年龄、性别、患者职业、时间季节分布.结果:女多于男,安眠药中毒居首位,以城镇女青年为主;酒精中毒居第二位,以男性青年为主;农药中毒居第三位,以农民为主;30岁以下为急性中毒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中毒原因以自杀为主.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急性中毒的发生.

    作者:陈晓华;王立;邹利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HLA-G与肿瘤

    HLA-G(human leucocyte antigen-G)即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G是一种非经典的HLA-Ⅰb类抗原,它定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HLA远端300 bp以内,并选择性的在胎盘表达,参与保护胚胎免受母体淋巴系统的攻击.它早于1987年被Geraghty DE克隆[1],1990年Kovats S发现它在胎盘绒毛远端的细胞滋养层特异表达[2].1995年WHO组织的HLA命名大会上Bodmer JG报道HLA-G有G·01011、G·01012、G·0102、G·0103 4个等位基因[3].

    作者:段宝凤;李志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氨甲喋呤与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异位妊娠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氨甲喋呤与米非酮配伍中药用于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4例异位妊娠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肌注氨甲喋呤50mg,隔日一次,共4次,同时以四氢叶酸5mg,隔日一次,肌注解毒,静脉水化及小苏打1g,一日三次口服,碱化尿液;B组口服米非司硐100mg,一日2次,连用3天,同时服中药宫外孕I号方,1剂/天,连用三天.结果:两组成功率分别为75%和67%,A组成功率稍高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治疗前为(2852.71±3024.08)IU/L和(1084.98±1158.03)IU/L,包块大小分别为(3.77±3.10)cm和(2.10±2.24)cm,治疗一周后血β-HCG分别为(563.66±597.52)IU/L和(758.73±809.81)IU/L.两组治疗成功病例的停经天数和年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前血β-HCG水平、包块大小及治疗一周后血β-HCG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氨甲喋呤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安全、有效且优于米非司酮配伍中药.

    作者:邹敏;罗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癫痫与认知功能

    癫痫患者除了发作以外,认知功能的损害也极大干扰着其日常生活.而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癫痫的病因,发作严重性以及治疗等.癫痫的主要治疗措施,抗痫药物的使用在控制癫痫发作从而改善认知功能的同时,也可能使得认知功能恶化.因此在评价癫痫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期达到好的效果.现就癫痫各方面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陈波;周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CDX2:一种新的肠道腺癌标志物

    肠道腺癌因其常伴有极高的淋巴结与腹膜转移率使其始终保持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在术前对其转移倾向以及术后对其微转移的判断对癌症治疗措施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而作出这一判断我们需要借助与之相关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产生的抗原及其寄生活性物质,此类物质在正常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中产生或产出甚微,它反映了肿瘤发生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在肿瘤组织、患者体液及排泄物中可以检测出来.

    作者:李昂;陈志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TIMP-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其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9例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发病24h,以及32例2型糖尿病非脑梗死患者、26例非糖尿病脑梗死组、3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MMP-2和TIMP-1的含量.结果: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TIMP-1水平显著高于2型糖尿病非脑梗死组、非糖尿病脑梗死组、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脑梗死发病24h的血清MMP-2水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相关(r=0.286,r=0.327);2型糖尿病脑梗死发病24h血清TIMP-1水平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271),与HbA1c呈正相关(r=0.373).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卒中分值)、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和TIMP-1水平增高且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MMP-2和TIMP-1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欧阳俊;邵挥戈;皮银珍;柳四新;刘罗坤;胡瑛;黄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华西医学杂志

华西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