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术后胸部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征

余建群;杨志刚;陈晓荣;原珍团;张优仪;郭应坤;李媛

关键词:乳腺癌, 术后, 螺旋CT, 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胸部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点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乳腺癌术后的螺旋CT资料,总结肿瘤转移的类型、解剖部位及其转移时间的分布特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双肺转移23例(23/40,57.5%);淋巴结转移12例(12/40,30%),主要位于气管前间隙(9/12,75%)、主肺动脉窗(5/12,41.6%)和气管隆突下间隙(4/12,33.3%);胸腔积液17例(42.5%),胸膜增厚10例,心包积液8例(20%).胸壁肿块形成5例(12.5%).肺转移明显高于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其他转移类型.肺转移的发生率在术后5年明显高于术后1年,其他阶段无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术后的胸部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要途径.转移类型与发生时间无明显关系.螺旋CT对乳腺癌术后胸部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华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DJ-1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65岁或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大多数PD病因目前仍不明确,但许多与PD有关的基因突变已见报道.特别是其中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的致病基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包括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的PD的发病机制.近报道的DJ-1基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PD有关.现就DJ-1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文军;彭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子宫颈巨大肌瘤变性1例

    患者41岁,孕5产1,因发现下腹包块2年余,于2005年1月以盆腔包块收入院.患者2年前自觉下腹有包块,解大便后缩小,并且伴有轻微腹胀,无食欲下降、尿频、尿急等症状,未予重视.平素月经规律,经量中等,无痛经,白带正常.1月前因停经50+天到当地医院检查,B超提示早孕及盆腔巨大囊实混合性团块,在当地行人流手术.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门诊检查发现盆腔巨大包块,收入院手术.

    作者:陈慧;方芳;尹如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42例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142例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再其次为皮肤、粘膜.易发生感染的疾病主要是脑出血;感染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肺炎克雷伯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加强基础护理和危重患者的营养疗法,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方向.

    作者:邓先芳;甘春燕;钱蓉;辜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与介入治疗进展

    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发生率低,但死亡率、致残率高[1].发病隐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易于误诊、漏诊,且预后差别很大.现就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闫庆;王朝华;魏欣;谢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相关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经B超证实有脂肪肝但无症状者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57.06±13.32岁.选择同期住院的经B超证实无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性别、年龄进行配对共3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的BMI、TG、空腹C-P、餐后2hC-P、2hINS、AST、ALT明显高于无脂肪肝组,(BMI和TG,P<0.01,其余P<0.05).TC、LDL-C及空腹INS也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IAI(P<0.01)和HDL-C(P<0.05)则明显降低.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与肥胖、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并导致肝转氨酶升高.提示:积极减肥,调脂治疗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赵铁耘;李玉兰;李秀钧;刘玉平;冉兴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门诊成立导医咨询服务队的做法及体会

    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面向社会的主要窗口.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分科越来越细,病人对医院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我院在深化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优质医疗护理服务的同时,加强门诊导医咨询服务建设,于2003年6月成立了由39名护士及一名护士长组成的导医咨询服务队,他们分布在门诊各楼层及病人必经之处,既有固定岗位也有流动岗位,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科学、多层次的医疗护理服务,深受病人的欢迎,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萍;廖清书;曾茂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灌注显像的影像表现

    目的:对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分析其影像特点.方法:对59例患者进行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由3位医生分别进行读片(双盲法),分析其影像表现,以6壁段方式分别判断是否有左心室心肌肥厚、灌注异常等征象,有2位以上判断相同者为有效,并记录备用.结果: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影像表现为灌注异常和节段性心肌肥厚,具有多壁段、多病灶的特点.本文47/59例患者呈现灌注异常,检出率为79.7%;37/59例患者呈现节段性心肌肥厚,检出率为62.7%;在37例节段性心肌肥厚者中有26例同时存在灌注异常,节段性心肌肥厚者并发灌注异常的发生率为70.3%.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常常表现为灌注异常和节段性心肌肥厚,具有多壁段、多病灶的特点,而这些表现与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能力的改变有关.

    作者:游金辉;吴小华;孙秀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炎致肝纤维化相关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评价

    目的:通过对血清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及透明质算(HA)在各期肝炎分组病例中浓度变化,评价其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159例肝病患者及50例对照组血清PC-III、IV-C、LN、HA,分别比较各指标与肝炎临床各期的相关性.结果:纤维化各项标志物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均数t检验,急性肝炎组及轻度慢性肝炎组除IV-C(P<0.05)外各指标无差异,其余各组间均差异显著(P<0.01).讨论:急性肝炎期肝纤维化标志物无显著变化;轻度慢性期IV-C早于其他指标出现在血清中具有早期诊断意义;各指标增高幅度与随病程加重相关.

    作者:李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内窥镜支撑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切除术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内窥镜支撑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8例声带良性病变行内窥镜支撑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术后1周发音已恢复正常,16例患者因弥漫性声带息变、声带白斑,术后1~3个月发音渐渐恢复正常.结论:内窥镜支撑喉镜手术具有能观察声带细小病变、手术准确性高、病变切除彻底、重复手术率低的优点,是声带良性病变切除的较好方法,可替代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

    作者:王革;钟渠;冯越;郑鹏;李忠万;王忠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间质性肺炎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索间质性肺炎引起猝死的死亡机制.方法:对20例间质性肺炎引起猝死的案例,根据死者年龄分为成人组及婴幼儿组2组,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案情进行分析.结果:10例成年人死者多为与人纠纷、斗殴或运动时死亡.10例婴幼儿死者均以普通感冒入院治疗,随后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并死亡.结论:在成年人,间质性肺炎是死亡的病理基础,打架斗殴、运动等为死亡的诱因.在婴幼儿,间质性肺炎是猝死的直接死因.

    作者:金波;陈伟杰;张奎;廖志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抗人PCIA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特征的研究

    目的:筛选制备抗人PCIA1的单克隆抗体,鉴定其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原核表达并纯化的PCIA1蛋白作为抗原,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人PCIA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用ELISA进行筛选和鉴定其亚类,并用细胞扒片免疫化学方法检测其反应性.结果:获得了32株分泌抗人PCIA1的McAb杂交瘤细胞,McAb-1A4的染色体呈双亲特点,该McAb与多种人肿瘤细胞株和正常肝细胞株有反应.结论:McAb-1A4可用于PCIA1的细胞内定位研究.

    作者:阚兵;严飞;杨金亮;邓洪新;王瑞;魏于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CDX2:一种新的肠道腺癌标志物

    肠道腺癌因其常伴有极高的淋巴结与腹膜转移率使其始终保持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在术前对其转移倾向以及术后对其微转移的判断对癌症治疗措施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而作出这一判断我们需要借助与之相关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产生的抗原及其寄生活性物质,此类物质在正常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中产生或产出甚微,它反映了肿瘤发生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在肿瘤组织、患者体液及排泄物中可以检测出来.

    作者:李昂;陈志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开胸患者术后不同镇痛方式的比较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间断肌注镇痛三种方式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0例老年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PCEA组(n=30)、PCIA组(n=30)和曲马多肌注组(n=30),分别记录患者VAS镇痛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及HR、MAP、SpO2值.结果:镇痛评分PCEA、PCIA组低于肌注组(P<0.01),且PCEA组低于PCIA组(P<0.01);镇静评分PCEA、PCIA组高于肌注组(P<0.01),且PCIA组高于PCEA组(P<0.01);不良反应以PCEA组低(P<0.01);HR、MAP、SpO2以PCEA组平稳(P<0.01).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术后3种镇痛方式中,肌注曲马多不能取得完善的镇痛效果,PCIA和PCEA镇痛效果满意,但PCEA优于PCIA.

    作者:王耀华;郑祥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与误诊原因.方法:对11例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中有8例以不同诊断收入儿内科,误诊率高达72.73%.对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表现不典型认识不足、未对病史进行全面分析、对脑脊液缺乏正确的分析、过分相信辅助检查是误诊的重要原因.结论: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临床医生要加强认识,避免漏诊、误诊.

    作者:黄仕琼;王润英;陈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鞍上脑膜瘤CT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目的:着重探讨鞍上脑膜瘤CT表现特征及其病理解剖基础.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上脑膜瘤28例,结合CT横断面和冠状面以及脑窗像和骨窗像,对其肿块CT表现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鞍上脑膜瘤28例具有下述CT表现特征:肿块起于鞍结节14例;蝶骨平板4例;鞍隔3例;前床突3例;以及从嗅沟、鞍旁向鞍上侵犯各2例;骨质增生硬化23例;伴视神经管狭窄2例,眶上裂扩大3例;肿块呈类圆形26例;不规则形2例;肿块大小3~5.0cm 10例;5.1~8cm 18例;肿块呈稍高密度2例,伴斑点状钙化1例;肿块明显均匀强化21例,不均或环状强化4例;肿块推压脑实质移位25例,视交叉移位、脑积水及蝶鞍扩大各2例.结论: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CT增扫,结合脑窗像和骨窗像显示,是准确诊断鞍上脑膜瘤CT表现特征及与鞍区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的优良影像学方法,并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兰玉梅;邓开鸿;魏懿;庞英泽;吴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颅内出血的防护

    回顾性总结我院14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因抗凝强度不当导致颅内出血的病例.探讨术后抗凝治疗的防护.作者认为:术后抗凝治疗从开始治疗的第1日起即应监护至一生,这对减少抗凝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谢自欣;周洪霞;龚仁蓉;蒲护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4年9月住院治疗的141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141例中113例(80.1%)为典型KD,28例(19.9%)为非典型KD.非典型KD组平均年龄1.33±1.65岁,较典型组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CAD)和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率为100%,与典型K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典型KD组在病程8.9±6.8d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住院天数为l5.3±6.6 d,均较典型组的7.1±2.8d、11.5±5.7d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CAD大多数于3~6个月恢复正常.CAA于1年至2年恢复正常.结论:非典型KD更多见于小年龄的婴幼儿,非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张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与肠道炎症

    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是生长因子超家族信号传导过程中的重要分子,可被多种细胞因子和理化因素激活,调节多种细胞功能,如凋亡、增殖、代谢、生长转化、膜转运、分泌和趋化等,并在炎症、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

    作者:张蒙;甘华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处理体会(附12例分析)

    12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失血量均大于5000ml,多1例达20000ml)病人的抢救处理体会是: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一般较急,量大且止血困难,血源往往不能及时充足供给.应术前充分估计病情备足血源.年龄大于35岁、再次妊娠、有中央型前置胎盘、B超提示有胎盘植入等,术中大出血的机率较大,要充分备血.术中一旦大出血应及时改行全麻以保证氧供,维持麻醉,为手术提供条件.麻醉维持以浅全麻为好,药物选择应对循环、子宫收缩影响小的药物为宜.大出血时凝血功能极度紊乱,应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及时补充凝血药物改善凝血功能对止血至关重要.

    作者:黄蔚;林雪梅;李华凤;吕胜;黄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附3例报告)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少见的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就诊时常常表现为尿路梗阻的症状:腰痛、积水.为提高对本病的重视,加深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现结合华西医院2000年~2004年收治的3例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就其诊治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华刚;李响;朱育春;赵俊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华西医学杂志

华西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