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王立;邹利群
通过对56例感染性患者院前应用抗生素情况的调查及对抗生素知识的了解情况的调查,发现多数患者在院前存在着不合理应用抗生素而造成耐药及二重感染等;对抗生素知识了解也存在许多误区.因而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对患者做有关抗生素知识的健康教育,同时在治疗方面应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注意对抗生素的药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作者:敖宇;唐秀英;白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应用于无痛胃镜的可能并发症.方法:300例成年ASAⅠ~Ⅱ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芬太尼和异丙酚组(99例)、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组(100例)以及5%GS和瑞芬太尼-异丙酚合剂组(101例).每ml瑞芬太尼-异丙酚合剂含有瑞芬太尼1.5μg和异丙酚5mg.双盲法静脉缓注5μg/ml芬太尼或5μg/ml瑞芬太尼或5%GS.1min后,静脉缓注异丙酚或瑞芬太尼-异丙酚合剂.异丙酚或瑞芬太尼-异丙酚合剂的用量根据麻醉深度调节,以满足检查需要和不导致低氧血症(SPO2<90%)为准.结果:瑞芬太尼组较芬太尼组:一般体动发生率较低(P<0.05),但是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较高(P<0.05).虽然呼吸暂停发生率较高(P<0.05),但是低氧血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剂组较芬太尼组:体动发生率较低(P<0.05),但是低氧血症、心动过缓、低血压以及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都较高(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应用于无痛胃镜时,体动发生少,但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较多见,特别要重视瑞芬太尼-异丙酚合剂可能引起的低氧血症.
作者:徐志勇;王晓;李杰;思永玉;吴俊超;刘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肿瘤转移扩散是肿瘤难于治疗、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肿瘤扩散方式包括直接侵润、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种植转移几种.其中淋巴道转移是常见的方式.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主要指毛细淋巴管从已有的淋巴管上发芽生长.近年来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淋巴道转移有关.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D,VEGF-C、-D)的活动能抑制肿瘤淋巴道转移.作者拟就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易成;王国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沿腋下第4肋间作长6~8cm切口,切开前锯肌、肋间肌进胸,结扎、缝扎肺大疱或楔行切除较大肺大疱,干纱布摩擦壁层胸膜行胸膜固定术,如术野暴露不良时,可采用电视腹腔镜辅助手术.结果:45例患者手术时间40~80分钟,患侧肺全部复张,平均住院时间5.4天,随访4月~2年无1例复发.结论: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创伤小、复发率低,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惊涛;黄华;陈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ogbgill改良憩窒化再简化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采用Cogbill改良憩窒化再简化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5例(93.7%),死亡1例(6.3%).结论:Cogbill改良憩窒化再简化术是治疗十二直肠损伤的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谭天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食道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差,五年生存率低;但早期食道癌往往没有症状,待出现吞咽梗阻症状时,临床已属晚期,治疗困难.因而早期诊断和治疗食道癌是改善这一疾病预后的重要途径.本文就2004年1月~2005年6月我院诊断的21例早期食道癌进行回顾、分析,以期提高对食道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张燕;吴俊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晚发支气管哮喘与老年COPD患者气道反应性等呼吸功能特点.方法:36例晚发支气管哮喘与58例老年COPD行通气功能,气道阻力,肺气肿分度及气道反应性比较.结果:缓解期晚发支气管哮喘97%存在气道高反应性(BHR),而COPD组BHR仅为12%,且乙酰甲胆碱浓度为哮喘组的4.8倍(P<0.005),COPD组V25下降达100%,且气道阻力在激发前后无明显改变,肺气肿分度以中重度为主.结论:COPD组小气道损害及肺气肿程度较重,而气道高反应性测定对于老年哮喘患者检出较为敏感,并对差异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晓霞;陈敏;徐治波;高蜀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间质性肺炎引起猝死的死亡机制.方法:对20例间质性肺炎引起猝死的案例,根据死者年龄分为成人组及婴幼儿组2组,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案情进行分析.结果:10例成年人死者多为与人纠纷、斗殴或运动时死亡.10例婴幼儿死者均以普通感冒入院治疗,随后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并死亡.结论:在成年人,间质性肺炎是死亡的病理基础,打架斗殴、运动等为死亡的诱因.在婴幼儿,间质性肺炎是猝死的直接死因.
作者:金波;陈伟杰;张奎;廖志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和初步体会.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男18例,女4例,年龄49~74岁.平均62.7岁).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术,人均远端吻合口3.0±0.9个.结果:全组1例死亡,其余恢复顺利,疗效满意.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194.7分钟,人均输血788.2ml,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冠心病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蒙炜;石应康;张尔永;赁可;郭应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性能监控,保证所有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方法:参照CAP(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要求和卫生部<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制定出包括仪器校准、室内质控、不同仪器和不同检测模式间新鲜全血比对、相关性比较、携带污染、精密度、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美国CAP的能力比对和线性检测等9项性能指标;对每项监控指标均有明确规定,需要的材料、每年完成的少次数、操作步骤、计算及失败后的纠正措施等,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结果:CAP及卫生部临检中心回报结果均为100%.结论:建立血细胞分析仪性能监控在保证不同仪器及同一仪器不同检测模式,检测结果的一致和准确十分重要;CAP及卫生部临检中心回报结果取得的优秀成绩证明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作者:曾素根;李倚;贾永前;左永太;郭曼英;韩秀华;粟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着重探讨鞍上脑膜瘤CT表现特征及其病理解剖基础.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上脑膜瘤28例,结合CT横断面和冠状面以及脑窗像和骨窗像,对其肿块CT表现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鞍上脑膜瘤28例具有下述CT表现特征:肿块起于鞍结节14例;蝶骨平板4例;鞍隔3例;前床突3例;以及从嗅沟、鞍旁向鞍上侵犯各2例;骨质增生硬化23例;伴视神经管狭窄2例,眶上裂扩大3例;肿块呈类圆形26例;不规则形2例;肿块大小3~5.0cm 10例;5.1~8cm 18例;肿块呈稍高密度2例,伴斑点状钙化1例;肿块明显均匀强化21例,不均或环状强化4例;肿块推压脑实质移位25例,视交叉移位、脑积水及蝶鞍扩大各2例.结论: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CT增扫,结合脑窗像和骨窗像显示,是准确诊断鞍上脑膜瘤CT表现特征及与鞍区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的优良影像学方法,并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兰玉梅;邓开鸿;魏懿;庞英泽;吴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右侧腰痛2月于2005年6月21日入院.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右肾未扪及,右肾区轻叩痛.实验室检查:镜下血尿(+),其它无异常.B超提示右肾上份内侧实质内减弱回声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CT扫描:右肾门水平可前份实质内见一大小约5.0×3.5×5.0cm软组织肿块突破肾皮质向肾外生长,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肿块与十二指肠降段、下腔静脉、胰腺钩突部关系密切,腹腔及腹膜后间隙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作者:胡佳;王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面向社会的主要窗口.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分科越来越细,病人对医院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我院在深化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优质医疗护理服务的同时,加强门诊导医咨询服务建设,于2003年6月成立了由39名护士及一名护士长组成的导医咨询服务队,他们分布在门诊各楼层及病人必经之处,既有固定岗位也有流动岗位,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科学、多层次的医疗护理服务,深受病人的欢迎,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萍;廖清书;曾茂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孤立肾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992年2月~2004年12月共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为孤立肾癌,8例中5例行肿瘤剜除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离体肾肿瘤切除加自体肾移植术.结果:本组术后无外科并发症,平均随访10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肿瘤转移.结论:孤立肾患者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作者:孙发;杨宇如;魏强;宋超;张广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三联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胰岛自身抗体(GAD-A、ICA、IAA)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国内三联蛋白芯片法测定51例糖尿病病人胰岛自身抗体的结果与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的GAD-A,ICA,放免法(RIA)测定IA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蛋白芯片法阳性检出率GAD-A23.5%,ICA7.8%,IAA 27.4%;酶联免疫法检测阳性GAD-A33.3%,ICA 41.2%,放免法IAA 19.6%.上述两组结果进行比较,两组相比ICA有统计差异(P<0.05),GDA-A、IAA无统计差异.两组结果一致率比较 GAD-A 62%;ICA 64.7%;IAA 64.7%.结论:与临床常用ELISA法检测GAD-A,ICA,放免法检测IAA比较,三联蛋白芯片法和ELISA法在ICA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作者:邓智勇;刘英;安振梅;李进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顺铂联合变异LV5FU2(Lc-LV5FU2)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方法:60例进展期胃癌随机分为观察组(Lc-LV5FU2)和对照组(FOLFOX4),就其有效率、临床受益反应率、毒性和QOL评分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R(42%vs46.6%),CBR(84%vs85.6%),QOL评分改善率(25%vs2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的毒性反应为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和外周神经毒性,但多轻微.结论:小剂量顺铂联合变异LV5FU2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有效、安全,毒副作用可耐受,且价格较低,是一个有价值的方案.
作者:任大成;李光明;付曦;郭翠华;文仕民;潘永强;胡欣;别俊;孙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内窥镜支撑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8例声带良性病变行内窥镜支撑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术后1周发音已恢复正常,16例患者因弥漫性声带息变、声带白斑,术后1~3个月发音渐渐恢复正常.结论:内窥镜支撑喉镜手术具有能观察声带细小病变、手术准确性高、病变切除彻底、重复手术率低的优点,是声带良性病变切除的较好方法,可替代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
作者:王革;钟渠;冯越;郑鹏;李忠万;王忠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气管切开是一种抢救重危病人的急救手术,即将颈段气管前壁切开,通过切口将气管套管插入气管,使病人直接经套管呼吸而形成人工气道.气管切开后,吸痰是基本的护理操作.如何有效而安全地吸痰是临床工作中护士长期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现就气管切开后吸痰的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辜德英;余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医疗保健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注重所得到的医疗、护理质量的保障,而医学又是一门不完美的科学,因此我国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1].急诊科是整个医院的窗口之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前沿阵地,护患之间易产生矛盾,引起投诉和纠纷.面对众多的医疗纠纷,特别是涉及到护理方面,处在医院弱势群体的护理人员更显得束手无策.护患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既能使病人在诊疗期间保持稳定的良好心态,也有利于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减少差错事故发生的机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探讨影响急诊护患关系的因素,提出管理对策.
作者:李源;谢生华;王海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继发性眼眶肿瘤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病理室于1980~2004年间收检的136例继发性眼眶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眼内肿瘤103例,其中视网膜母细胞瘤88例,色素膜恶性黑色素瘤15例;眼睑肿瘤13例,其中皮脂腺癌6例,基底细胞癌3例,黑色素瘤2例,鳞状细胞癌和Moll'腺癌各1例;结角膜肿瘤11例,其中恶性黑色素瘤6例,鳞状细胞癌5例;鼻腔及鼻窦肿瘤7例;颅内肿瘤2例.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常见的眼眶继发性肿瘤.
作者:何为民;罗清礼;唐建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