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安林;袁淼;苟志勇;肖文峰;王帆
目的 观察一次性血透护理包在临床使用中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50例,采用一次性血透护理包进行上下机操作;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上下机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操作时间以及护士的满意度.结果 使用一次性血透护理包的操作时间少于传统方法(P<0.05),护士满意度高于传统方法(P<0.05).结论 使用一次性血透护理包在减少交叉感染的基础上可节约操作时间,提高护士满意度,并且能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林;严雪萍;石梅;刁永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用药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奥美拉唑)45例和B组(替普瑞酮)45例两个治疗组,连续治疗2个月.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奥美拉唑和替普瑞酮的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奥美拉唑和替普瑞酮对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7.8%,奥美拉唑改善临床症状优于替普瑞酮(P<0.05).奥美拉唑胃镜检查和组织学病理检查的有效率分别为40.0%、44.4%,替普瑞酮分别为48.9%、51.1%,替普瑞酮对胃粘膜炎症的改善情况优于奥美拉唑(P<0.05).结论 与奥美拉唑相比,替普瑞酮缓解临床症状效果较差,但对于病理组织状况改善效果较好.
作者:吴冀川;龙恩武;陈子洋;季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的内镜及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采用内镜进行诊断,一旦确诊后,应尽快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果 1级的患者为28例,所占比例为46.7%;2级的患者为14例,所占比例为23.3%;3级的患者为10例,所占比例为16.7%;4级的患者为8例,所占比例为13.3%.临床资料进一步显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易合并以下几种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给予38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口服制霉菌素,所占比例为63.3%;给予16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口服伊曲康唑,所占比例为26.7%;给予6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静脉注射氟康唑,所占比例为10.0%.经过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为40例,缓解的患者为18例,无效的患者为2例.结论 内镜是准确诊断霉菌性食管炎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霉菌性食管炎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改善了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清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 价支气管镜检查和(或)治疗咯血患者价值及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例咯血患者,经支气管镜下治疗前病因明确患者85例,给予生理盐水局部冲洗,后给予冰去甲肾上腺素1ml+血凝酶1KU局部喷洒治疗.经支气管镜下检查及治疗前病因不明确患者42例,先行活检及刷检检查,后给予止血治疗(止血方法同上).结果 127例患者经支气管镜检查和(或)治疗后,病因明确患者104例,止血治疗有效者100例(96.2%).病因未明确者23例,止血有效患者19例(82.6%);4例患者止血治疗无效,其中出现大咯血2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1例.支气管镜下治疗前85例病因明确患者镜下止血治疗有效者83例,有效率97.6%;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前42例病因不明确患者,镜下止血有效者36例,有效率8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咯血患者支气管镜检查能够较好的明确病因,支气管镜下治疗咯血疗效好,病因明确者疗效更佳,病因不明确咯血患者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存在高风险.
作者:罗世林;周江;张仕国;毛淑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P)对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7例(52只眼)非瞳孔阻滞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于周边虹膜切除术后进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应用前房角镜观察房角粘连情况.随访12-24个月,平均(13.4±7.7)个月.结果 术前眼压(24.2±4.3)mmHg,LIPI术后末次随访眼压(17.3±6.4) mmHg,与术前比较平均下降(6.9±2.1)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14,P<0.05).术后前房角结构可见范围增加,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缩小.术后早期视力无变化,随访时间内视野损害无进展.结论 激光虹膜成形术可以明显加深非瞳孔阻滞型PACG的周边前房,增宽房角入口,从而预防房角粘连的进一步进展.
作者:张娣;杨静;廖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分析某院门诊用药处方指标,探讨其用药特点及合理性.方法 根据某院2012年HIS管理查询系统提供的门诊用药数据,以及随机抽取的电子处方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门诊患者每次就诊平均用药品种数约为1.97种,每次就诊平均药品费用约为42.16元,就诊使用注射药物的百分率约为10%,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百分率约为39%,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约为20.3%.结论 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个别不合理现象亟待改进.
作者:权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头晕、头痛2年,加重1d,急诊来我院就诊.患者体温37℃,脉搏98次/min,呼吸24次/min,身体肥胖,毛发分布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实验室检查血糖高,尿糖(+),其余未见异常.X线表现:额骨内板增生、肥厚,边界较清晰,增生的额骨内板呈梭形或波浪状,颅骨骨质未见确切破坏征象,头颅大小、形态正常.CT表现:双侧额骨内板弥漫性骨质增生、肥厚,呈梭形改变,中线处骨缝未见受累,邻近额叶脑实质受压内移,邻近的蛛网膜下腔及部分脑沟变窄.其余颅骨骨质及脑内未见确切异常.诊断:额骨内板增生症.
作者:陈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对两者连接处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梗死灶情况、椎动脉优势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2.66% (101/109)的患者表现为一侧推动脉直径大于另一侧.68.81% (75/109)的患者椎动脉优势位于左侧.74.31% (81/109)的患者有基底动脉弯曲.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增高,患高血压痛、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比例显著增高,且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减小(P<0.05).3级椎动脉直径差异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88.89%)以及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75.00%).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患有高血压病以及椎动脉直径差异是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椎动脉直径差异,两者的存在促进了相应部位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王晓平;李晓佳;罗永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拟验证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t ransversus abdominal plane,TAP)阻滞在剖宫产全麻后的镇痛疗效.方法 实施全麻剖宫产并且愿意接受术后镇痛的产妇40例,分为TAP+PCI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组与单纯PCIA组.胎儿娩出后均接静脉电子镇痛泵.在手术结束后实施超声引导下TAP.观察并记录48 h内各随访时点的NRS(运动与静息时),镇痛泵使用时间,按压次数(D1),实际进入次数(D 2),产妇满意度评分.镇痛相关并发症:呕吐,瘙痒,嗜睡.结果 TAP+ PCIA组在术后24h内的时间点的NR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5),而24h后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镇痛泵使用时间TAP+ PCIA组长于PCIA组(P<0.05),而D1/D2低于PCIA组(P<0.05),产妇满意度两组近似(P>0.05).两组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可以产生较单纯静脉镇痛更为良好的产科术后镇痛.
作者:郑珈琳;罗世忠;郭昌立;张玲;钟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心脏术后应激性溃疡的原因及验证药物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抑酸和手术治疗的应激性溃疡患者.结果 保守治疗15例,治愈13例,死亡2例;手术治愈3例.结论 心脏手术后应激性溃疡治疗与抑酸药物及手术干预有关.
作者:熊伟;袁强;王继相;余恺;许果;白上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中毒的临床特征及可能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2010年~2012年收治的176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PICU共收治了176例急性中毒患儿,5岁以下患儿占79.4%.男性是女性的2倍.口服是主要的中毒途径(96.0%),药物是主要的中毒物质(42.6%).严重的中毒症状有意识改变、呼吸窘迫、低血压等.67.0%的患儿接受了洗胃治疗,14.8%的患儿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8.5%的患儿行血液净化治疗.平均住院时间是6.31d,治愈率是86.9%,病死率是2.8%.结论 小儿急性中毒在中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中毒途径以经口服入为主,药物是主要的中毒物质.有效的预防措施比较有限,需要更多的健康卫生教育及消费品安全措施.中毒后及时给予洗胃及解毒药物,重视呼吸循环支持及血液净化治疗,可促进中毒儿童早日康复.
作者:杜敏;张国英;谢晓丽;肖琴;郑静;温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颜面部外伤的处理体会.方法 115颜面部外伤进行清创缝合术,并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115例患者术后全部达到一期愈合,无明显的瘢痕增生,面部器官无牵拉变形,缝合处无牵拉变形,缝合处无明显凹陷及萎缩.结论 在面部损伤中采用美容缝合效果好.
作者:杨汉霞;陈明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血透中心治疗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在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卫生宣教等方面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我科2006年4月至今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HBV标志物阳性患者、HCV标志物阳性患者、梅毒螺旋体(TRUST)阳性患者的护理管理要点.结果 59例在我院至少透析1年以上的阳性患者,均未发生医院内交叉感染.所有医护人员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 严格执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超;李亚娟;郭从俊;冉梦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依从性及床头抬高角度的准确性.方法 使用自制床头抬高卡,对机械通气患者在观察时间点对床头抬高医嘱执行情况及床头抬高角度进行分类统计,同时将护士自查估计角度与研究人员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自制床头抬高卡组在医嘱执行率与抬高角度准确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自制床头抬高卡可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依从性及床头抬高角度的准确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程凤琴;马秀兰;欧春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无剖宫产指征孕妇选择剖宫产的原因,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通过我院产科专家自行设计审定分娩相关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通过对产妇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费用支出、选择剖宫产的主要原因等方面对无指征剖宫产孕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数据收集及分析.结果 无指征剖宫产产妇选择剖宫产与其对分娩顾虑、担忧及恐惧有关.产妇及产妇家人无自然分娩的正确专业知识,担心自然分娩的不确定因素对产妇、胎儿造成危害.结论 针对产妇分娩时的不同心理问题,加强产前宣教,使孕妇早期树立经阴道分娩的信心,同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艾永生;高岩;周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直径的穿刺针进行甲状腺穿刺活检时患者疼痛程度之间有无差别.方法 对2010年10月~2013年3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进行甲状腺穿刺活检的13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使用3种不同直径的穿刺活检针进行甲状腺穿刺,采用主诉疼痛分级法(VRT)和数字疼痛分级法(NRS)两种痛觉分级方法让患者对术中和术后当日的疼痛感觉进行评估.采用x2检验的等级相关分析和线性趋势检验,分析受试者疼痛程度与穿刺针型号之间的关系.结果 VRT评估3种直径活检针穿刺疼痛程度0~1级,3组患者之间疼痛程度没有差别,不同性别之间也没有差异.NRS评估3种直径活检针穿刺疼痛程度0~3级,3组之间疼痛程度没有差别,疼痛程度与活检针直径没有关系.结论 使用不同直径的活检针进行甲状腺穿刺,患者的疼痛程度之间没有差异,应根据患者结节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穿刺针.
作者:程莹;邢军;艾智华;万勇;游志清;郭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ht7相关细胞因子与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 将40例斑秃患者分为活动期组20例和稳定期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3的水平,与2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并分析IL-17和IL-23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斑秃活动期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秃稳定期组血清IL-17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秃活动期组血清IL-23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斑秃稳定期组血清IL-23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秃患者血清IL-17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0,P<0.01).结论 斑秃的发病可能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平衡失调有关,表现为Th17相关细胞因子反应亢进.
作者:刘官智;罗模桂;雷田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浮肩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浮肩损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15个月,平均13.1个月.13例患者患肩无痛,3例患者述肩关节活动时轻微疼痛,VAS评分0~2分,平均0.19分.根据随访时X线片结果,所有骨折在4个月内达骨性愈合.其中2例发现创伤性关节炎.1例腋神经损伤患者于伤后10月恢复.根据Herscovici等的肩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9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1.3% (13/16).结论 FSI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利于合并伤的诊治和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唐大军;余建翔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中心维持牲血液透析患者有皮肤瘙痒症状者30例,采取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每周1次.检测治疗前、中、后甲状旁腺激素、血β2微球蛋白,并观察患者皮肤瘙痒改善情况.结果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10周后,30例患者甲状旁腺激素,血β2微球蛋白较前清除显著增加(P<0.05);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缓解有效率100%.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能有效缓解尿毒症皮肤瘙痒症状,且设备要求较低,适于临床开展.
作者:严雪萍;李巧;郑浩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Cookgas插管型喉罩在侧卧位手术患者应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拟在侧卧位下行手术的患者,因麻醉因素需在侧卧位下更改麻醉方式而采用Cookgas插管型喉罩建立人工气道.结果 9例患者均使用Cookgas插管型喉罩成功完成侧卧位手术患者应急气道的建立.结论 Cookgas插管型喉罩在侧卧位时具有操作简单、迅速,通气效果好,可作为一种在侧卧位下气道管理的应急工具.
作者:王茜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