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陈胜
历版方剂学教材中对君药的论述极为重视,提出君药是方中必不可缺少的药物[1],对此笔者曾撰文提出该论不妥的意见[2],认为臣药亦应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现不揣冒昧,详陈管见,意在抛砖,争鸣引玉,发微探幽,医理圆通.
作者:徐大鹏;齐放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0例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冠心宁注射液(丹参、川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分组治疗后统计学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疗效、心电图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法治疗本病能有效减少UAP患者的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心肌耗氧量,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
作者:夏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解郁安神汤(柴胡、川芎、酸枣仁、香附、五味子、柏子仁)配合喹硫平治疗本病4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为72.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法治疗本病有疏肝解郁、镇静催眠、养血安神之效.
作者:邵辉;龚越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细胞凋亡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是中医中药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中医药抗肿瘤的分子机制之一.中医药在现代肿瘤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探析中医调控肿瘤细胞凋亡的治法与方药研究,对于肿瘤防治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陆乾人;周庆华;顾翔华;鲍玉芳;王煜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以疏肝安神穴位为主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疏肝安神及面部取穴配合治疗面部痉挛30例,并与常规针刺法治疗的30例作对照.结果:疏肝安神穴位为主治疗面肌痉挛总有效率9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安神穴位为主治疗面肌痉挛具有疏肝安神,通络止痉的功效.
作者:眭兰;岳宝安;屈箫箫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清心滋肾类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清心滋肾汤组(钩藤、莲子心、黄连、太子参、合欢皮、山萸肉、郁金、茯苓、酸枣仁、浮小麦等)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利维爱组治疗,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国内改良的kupperman评分及血清E2、FSH测定.结果:两组在围绝经期临床症状上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3.33%.经组间比较,两组在围绝经期临床症状上的总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国内改良的kupperman积分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心滋肾汤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能促进和调节围绝经期尚未完全衰退的卵巢分泌E2,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过度分泌,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何惠玲;李红;邢瑞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祛痰化浊、活血化瘀、利湿降脂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49例本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采用降脂汤(姜黄、山楂、泽泻、决明子、丹参、虎杖)治疗.对照组采用脂必妥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1%和78.9%,两组比较P<0.05.结论:降脂汤能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脂.
作者:李梅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优选酒黄精饮片蒸法炮制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蒸制时间、焖制时间、蒸制次数、黄酒用量作为因素,优选酒黄精饮片佳炮制工艺.结果:以蒸制时间为1h,焖制时间为1h,反复蒸制4次为佳炮制工艺.结论:蒸制酒黄精饮片应将闷制时间作为工艺量化指标之一.
作者:吴建华;崔於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滋阴平肝降压类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降压汤(龙骨、熟地、黄芩、牛膝、天麻、茯苓、丹参、赤芍、白菊花、草决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9例.结果:69例患者治疗4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降低,降压总有效率为85.5%.治疗期间69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结论:本法治疗本病有滋阴平肝降压之效.
作者:田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成熟种子,具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笔者在近年临床中遇到2例服用白芥子引起过敏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兰秀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坤复康胶囊内服配合康妇消炎栓直肠给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坤复康胶囊(赤芍、苦参、香附、猪苓、女贞子、乌药)内服配合康妇消炎栓(苦参、败酱草、紫花地丁、穿心莲、猪胆粉、紫草、芦荟等)直肠给药治疗慢性盆腔炎56例.结果:治愈23例,有效29例,总有效率92.9%.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坤复康胶囊内服配合康妇消炎栓直肠给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谭晓莉;石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探讨功血患者VEGF、bFGF、TNF-α其受体与生殖激素的关系,研究功血的发生与血管生成、生殖激素的关系.方法:对48例无排卵性功血患者与12例正常人群的生殖激素、VEGF、bFGF、TNF-α及其受体Flk1、FGFR1、TNFR1进行检测比较,并测定之闻的相互关联性.结果:VEGF及其受体Flk1与血清P呈显著正相关(P<0.01);bFGF及其受体FGFR1与P呈显著正相关(P<0.01);TNF-α及其受体TNFR1与血清P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无排卵性功血VEGF、bFGF、TNF-α其受体与生殖激素的有密切关系,共同调节子宫内膜血管的生成.
作者:李清雪;白凤楼;杜惠兰;刘智慧;刘荣霞;戎会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疏风解表、运脾化湿类中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2例采用宝乐安、思密达治疗,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藿香正气散化裁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P<0.01.治疗组伴随症状消失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藿香正气散治疗轮状病毒泄泻能有效改善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腹泻病程.
作者:杨莉颖;郭素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润喉利咽类中药雾化治疗急慢性咽喉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银硼吸入液(金银花、桔梗、甘草、青果、胖大海、麦冬、木蝴蝶、硼砂等)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急慢性咽喉炎患者300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清热解毒,润喉利咽的功效.
作者:王兴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清热利水养阴类中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加味导赤散(淡竹叶、通草、生地黄、生甘草、连翘等)治疗本病3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患儿2年发病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清心利水养阴,导热下行,增强体质功效.
作者:刘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生姜附子饼贴脐配合艾灸治疗小儿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8例脾肾阳虚型泄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9例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加生姜附子饼贴脐配合艾灸治疗.结果:治疗1d后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46.42%,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治疗3d后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4.69%,治疗组总有效率97.61%.结论:本法通过脐部受药的刺激和吸收,激发经络之气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黄日香;钟斌;严东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清热生津类中药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方法:在常规西医治疗川崎病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白虎汤(知母、石膏(碎)、甘草(炙)、粳米)治疗小儿川崎病32例,观察中药在川崎病治疗中对体温等症状控制的作用、血小板、CRP、ESR、冠状动脉的影响.结果:能有效改善发热症状,炎症(控制CRP和ESR)、血小板上升、冠状动脉炎症改变都得到改善.结论:本法治疗川崎病疗效显著,缩短了病程,减少了西药的副作用.
作者:王玉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运用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腰椎闽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温通针法组用温通针法结合配穴治疗,并设常规针刺组观察.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温通针法组的愈显率为90.6%,常规针刺组的愈显率为66.7 %,温通针法组总有效率为100%,常规针刺组为80.0%,经统计学处理,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结合配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作者:姜影;任正意;方晓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清热类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益气化瘀清热汤(生黄芪、五味子、炙甘草、生山楂、丹参、苦参等)治疗本病236例.结果:总有效率97.5%.结论:本方对本病有补气养阴,化瘀清热,标本兼治之效.
作者:袁观成;何安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以补中泻火法论治脾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脾虚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以补中益气,升清阳泻阴火为治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合封髓丹加减内服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四环素内服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各种痤疮皮损的体征变化及药物副作用,并对基本痊愈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结果:4周后治疗组患者皮损改善显著(与治疗前相比,P<0.05),其中粉刺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丘疹、脓疱的改善情况则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临床疗效相比,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治疗组1例出现口干,对照组4例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本法治疗脾虚型的痤疮,有补脾泻火之效,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殷新;唐犀麟;卢传坚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