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绍翠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发生死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胎儿监护措施和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57例ICP患者中9例发生死胎的病例资料.结果 ICP死胎发生率0.42%,9例死胎均发生于妊娠晚期,孕妇均有皮肤瘙痒,9例死胎中8例为重度ICP,常规胎监多为正常,死胎外观无异常.结论 ICP孕妇发生死胎的孕周常在孕晚期,常常突然发生,难以预测.规律或不规律的宫缩可能是导致胎儿死亡的重要诱因,重度ICP发生死胎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对已确诊的ICP患者,应加强治疗及胎儿监护,慎重对待宫缩情形,适时终止妊娠,降低死胎的发生.
作者:刘毅;周辉;胡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28例,其中45岁以下青年组21例(男5例,女16例),老年组207例(男120例,女87例).同时完成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学检查指标.结果 青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在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老年组明显升高,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方面青年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分无斑块51例、稳定斑块165例和不稳定斑块12例,不同斑块组在hs-CRP和FIB方面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法显示LDL-C、FIB和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正相关.结论 LDL-C、高敏C反应蛋和FIB是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青年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孝苹;龙;虎;陈忠伦;段劲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2009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例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发病机制及预后.结果 15例患者均有一侧肢体无力,肌力从0级至轻瘫,与肢体瘫痪同侧的中枢性面瘫9例,与肢体瘫痪同侧的舌瘫7例;一侧肢体感觉障碍11例;10例起病时伴有头晕或眩晕;13例伴有构音障碍;6例有饮水呛咳;1例患者出现一侧肢体共济失调;1例患者出现复视,在体征上表现为病灶侧眼球外展障碍对侧肢体瘫痪的交叉瘫.头颅MRI示梗死灶位于一侧脑桥内侧,多为楔形,底部紧靠脑桥腹侧表面,尖部朝向脑桥被盖;病灶大部分位于基底动脉旁中央支的供血区域内,常位于脑桥中上部,很少累及第四脑室底.结论 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位于脑桥内侧2/3区域,主要由基底动脉穿支病变引起;凡在临床诊疗中发现一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伴有头晕或眩晕、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的患者均要考虑到脑桥旁正中梗死,及时行MRI检查;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预后较好.
作者:高健;吕志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术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负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PCI介入治疗的11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负荷组术前12h予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术前2h再给予40mg口服,术后继续20mg/d治疗;对照组术前不予阿托伐他汀,仅术后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测定PCI前后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指标变化.结果 高剂量负荷组患者CIN发生率为1.69%,明显低于对照组11.86% (P<0.05).PCI术后两组患者cTnI、CK-MB和CRP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增高(P<0.05),但高剂量负荷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I术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负荷可减少ACS患者术后CIN发生率,该保护效应可能与其减轻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牟英;罗彩东;刘云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创伤评分(trauma score TS)在急诊救治地震伤员中的有效应用.方法 对2013年4月20日~2013年4月26日我院急诊科救治的241例地震伤员应用创伤评分判断伤情,快速分级,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后比较各级别患者的抢救率、手术率、死亡率、误分率.结果 创伤评分为1~3分(极重度伤)0例,4~13分(重伤)的为22例,14~16分(轻伤)的为219例,根据伤情级别,快速分诊制定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救治率达100%,手术84例,误诊13例,无1例死亡.结论 地震伤、群体伤的伤情评估在急救流程中至关重要,运用创伤评分能更加客观有效地判断伤情,及时分诊,提高地震伤员的急救效率.
作者:郎志刚;肖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受试者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前列地尔10μg联合硫辛酸0.6g,1次/d,连续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表(IIEF-5)患者进行自我评分,并观察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肝功、肾功指标变化.结果 40例患者IIEF-5总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硫辛酸对改善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周雪雷;李俊贤;卓玉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经外踝截骨philos钢板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3例踝关节炎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获平均15个月随访.所有随访患者X片证实踝关节术后平均16周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踝-后足评分为(82.4±7.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21,P<0.01).结论 采用经外踝截骨philos钢板固定行踝关节融台术显露充分,融合率高,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融合效果可靠.
作者:王枰稀;黄焱星;张廷玖;庾明;王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发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2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A\B级,采用TACE+PSE,每次脾脏栓塞范围约10%~30%,栓塞次数2~4次,至脾脏总的栓塞范围约60%~70%,记录术后外周血象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整个疗程后,所有患者的外周血象均达到正常水平,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发的脾功能亢进,能准确控制脾动脉栓塞的范围及位置,安全而有效.
作者:滕红;赵张平;徐兴明;谢英;陈友琼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叶酸、维生素B12联合重组促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口服叶酸及维生素B12),对照组22例.两组病例都合并使用EPO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清蛋白(Alb)的变化.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 Hb、 Hct、Alb均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Hb、 Hct、Alb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结论 叶酸、VitB12联合EPO较单纯使用EPO可以更好的改善血透患者的贫血状况.
作者:张渊;孟祥龙;梁静;王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现今的治疗方法都不能完全治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是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基本理论,也是现代神经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明.
作者:白岚月;张淑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老年骨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例老年骨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护理模式,选取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临床满意度、护理前后心态改变作为对比指标.结果 采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试验组患者在健康行为、临床满意度、护理前后心态改变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老年骨科住院患者采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患者表现上优于常规护理服务,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志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9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3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均为散发,以中青年为主,多为隐匿起病.首发头痛、发热、恶心、呕吐,部分伴咳嗽,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颅神经损害,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涂片培养各发现抗酸杆菌阳性1例.病毒学检测:排除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理检查:无癌细胞及恶性肿瘤细胞.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大部分发现有肺部结核病灶,(包括继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胸膜增厚),少部分有生殖、泌尿系统、骨脊柱结核病灶;头部CT大部分有异常改变,主要为脑实质低密度灶脑积水,少部分有脑表面、室管膜的多发性小钙化灶,极少数伴脑梗死,脑出血.预后:近半数15例好转,7例未愈,6例有后遗症,5例死亡.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按临床诊断标准易被诊断,但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慢性病程,症状变化大,体征不典型.脑脊液初期不典型,抗酸杆菌阳性率低,早期易误诊误治,大部分确诊时已为中晚期,经抗结核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部分未愈,部分留有后遗症,少部分死亡.
作者:王学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甲氧明联合阿托品预注对腰硬联合麻醉下产妇低血压的防治作用及与单用甲氧明的比较.方法 90例产妇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腰麻完成后静脉预注甲氧明3mg、阿托品0.2mg+甲氧明2mg及生理盐水2ml.记录腰麻前(T0)、腰麻后5min(T1)、手术开始时(T2)、胎儿娩出后5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的SBP、DBP、HR.记录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Ⅲ组T1~T3时SBP及DBP均明显降低(P<0.05);与T0时比较,Ⅰ组T1、T2时HR明显降低且明显慢于其他两组(P<0.05).与T0时比较,Ⅲ组T1~T3时SBP及DBP均明显降低(P<0.05);与T0时比较,Ⅰ组T1、T2时HR明显降低且明显慢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预注甲氧明3mg或甲氧明2mg与阿托品0.2mg联合应用均能有效防治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产妇低血压;但甲氧明与阿托品联合应用产妇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作者:郑茂;陶刚;李薇;罗彬;魏官峰;谢生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 ischemic stroke depression, PIS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收治缺血性卒中患者87例.根据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 ischemic stroke depression, PISD)发生与否分为研究组和未有PISD的对照组,分析PI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8.4%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ISD,研究组额叶、颞叶病灶比例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容易发生PISD,尤其是NIHSS评分高,病灶位于额叶、颞叶患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王明华;罗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一次性脉搏氧饱和度(SpO2)探头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心电监护仪配置的永久性探头,试验组采用一次性脉搏氧饱和度探头监测SpO2.观察两组患者在监测过程中,SpO2精确性、患者感受舒适性、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率、成本核算等情况.结果 ①准确性:试验组高于对比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②舒适性: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③医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④成本核算: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Ρ<0.05).结论 一次性脉搏氧饱和度探头能够提高SpO2监测的准确性、舒适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科室成本.
作者:严琼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肾康注射液联合百令胶囊治疗急性期COPD并发肾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2011年,选择我科(呼吸,肾内)COPD合并肾损害(蛋白尿和/或急性肾衰竭)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二组:常规治疗组、肾康治疗组,每组25例,分别在治疗时及治疗后2周、4周检查24h尿清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FEV1%和全血粘度等指标,并观察其变化.结果 ①在治疗2周后,常规治疗组尿清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FEV1%和全血粘度无明显改变(P>0.05);肾康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②4周后,常规组24h尿清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EV1%和全血粘度无变化;肾康组除FEV1%明显上升外,其余指标均进一步下降 (P<0.01).结论肾康注射液联合百令胶囊治疗急性加重期COPD并发肾损害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能有效的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蒲超;陈永忠;朱再志;许志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4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根据Salter-Harris分型标准,Ⅱ型24例,Ⅲ型10例(其中Tillaux骨折2例,三平面骨折1例),Ⅳ型6例.其中采用闭合手法复位15例,手术复位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应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6~8周.结果 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8~66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未发现骨桥形成、骨骺早闭及关节面不平整现象,无踝关节内外翻畸形,所有患儿均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按改良Weber评分,优34例,良6例,差0例,优良率达100%.结论 空心螺钉选择性的应用于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大限度地恢复了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和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邓学海;刘传康;唐强;蔡程;徐显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改良型一次性无菌可控单侧支气管封堵导管(BBs)在胸腔镜下小儿漏斗胸矫正术(Nuss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7例择期行漏斗胸矫正术的患儿,随机分组:BBs 组,插入改良型一次性无菌可控单侧支气管封堵导管(17例);SLT组,插入单腔气管导管(20例).分别记录麻醉前、人工气胸前、人工气胸5、10、20min以及闭胸后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上述时间点的呼吸频率(RR)、潮气量(TV)、气道压(PAW) 的变化;观察术中肺萎陷程度,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结果与SLT 组比较,BBs 组术中肺萎陷良好,术野暴露满意(P<0.01),SLT组HR在人工气胸10min时点高于BBs 组(P<0.05).结论 改良型一次性无菌可控单侧支气管封堵导管能为胸腔镜下小儿漏斗胸矫正术提供满意的操作视野,操作简便,术中呼吸、循环稳定.
作者:畅文丽;何伟;原庆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闭合性颅脑创伤的手术治疗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7月~2013年1月需手术救治的56例儿童急性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干预,术后根据GOS评分,随访4个月~1年,恢复良好43例,残疾10例,死亡3例.结论 儿童急性颅脑创伤早期手术干预,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邓世强;游旭;王文;冯梅俊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20例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药物治疗、给予置管前后等护理.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无患者发生肺栓塞.结论 PICC后的临床专业、及时与有效的护理可减少PICC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以及提高血栓发生后的治愈率.
作者:唐怀蓉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