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唇沟任意皮瓣修复鼻部皮肤肿瘤的临床探讨

张丽霞;王倩;陈金;蔡震

关键词:鼻唇沟皮辫, 鼻翼, 鼻尖, 皮肤肿瘤
摘要:目的 评价鼻翼与鼻尖部皮肤良恶性肿瘤切除后采取鼻唇沟任意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47例鼻翼或鼻尖部位皮肤肿瘤患者.男22例,女25例;年龄23~79岁,平均51.2岁,病程1~30年.鼻翼部35例,鼻尖部12例,其中血管瘤6例,基底细胞癌28例,色素痣6例,鳞癌5例,角化棘皮瘤2例.肿瘤大小范围1.0cm×1.0cm~3.0cm×2.5cm,形状不规则.根据肿瘤不同性质和范围,选择不同术式完整切除并行鼻唇沟任意皮瓣修复,术后7~10d拆线.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Ⅰ期愈合47例,皮瓣均完全成活.39例获随访1年,切口瘢痕不明显,眼口鼻器官无变形,36例完全满意,3例基本满意.结论 鼻尖或鼻翼部位皮肤肿瘤切除后鼻唇沟任意皮瓣修复,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形态美观,瘢痕小,取得满意效果,是治疗的选择方案之一.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老年性肺炎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高龄老年性肺炎的护理体会,为制定高龄老年性肺炎的护理临床路径提供依据.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呼吸道护理、口腔护理、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健康指导等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观察系统规范的临床护理在促进临床康复中的作用.结果 与既往相比较,采取系统规范的临床护理措施,老年性肺炎的患者临床康复明显加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对高龄老年性肺炎患者病理生理特点,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可很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改善肺功能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宋晓燕;杨静;王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用利尿剂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利尿剂联用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厄贝沙坦150mg、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及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25mg治疗8周,观察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2周、4周、8周血压均较前明显下降(P<0.001),在降压幅度及降压总有效率方面,复方制剂组明显优于单剂组(P<0.05),但两个复方制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加小剂量氢氯噻嗪即能更有效降压,安全性好;增加氢氯噻嗪的量并不显著增加疗效,反而有增加不良反应的可能;且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的固定复方制剂使用方便,依从性好,故值得推广.

    作者:樊华;刘正蓉;林琦;周振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Cortisomol与Vitapex糊剂充填根管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应用Cortisomol和Vitapex糊剂行根管充填治疗的近期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16颗患牙随机分成两组,其中109颗患牙以Cortisomol糊剂进行根管充填治疗,107颗患牙以Vitapex糊剂进行根管充填治疗.比较术后1、3d的疼痛反应和2年的成功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1、3d疼痛发生率Conisomol糊剂组与Vitapex糊剂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Cortisomol糊剂组成功率高于Vitapex糊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Cortisomol糊剂与Vitapex糊剂都可以显著减少术后近期疼痛反应.远期疗效Cortisomol糊剂优于Vitapex糊剂,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旭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基于ARIMA-GRNN组合模型的中国交通伤死亡预测模型的方法学研究及公共政策分析

    目的 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联合构建交通伤死亡预测模型,并据此对相关公共政策对交通伤死亡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991~2009年度交通伤死亡人数来源于中国公安部公布的相应年统计数据.根据ARIMA模型,建立拟合值-y和实际值y的相关回归模型,并计算预测未来年份的死亡数.继而将该预测值带入GRNN模型中,获得修正预测值.ARIMA运算平台采用SPSS 17.0,GRNN建模采用Matlab平台.结果 经GRNN修正的ARIMA(3,2,2)模型较好拟合了1991~2005年交通伤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2006~2009年交通伤死亡人数的预测值符合实际值的变动趋势,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率仅为5%.以之为基础预测2010~2015年的全国交通伤死亡人数为6.6~6.4万.结论 ARIMA-GRNN联合模型能较为准确的对交通伤死亡人数变化趋势做出预测.中国交通伤死亡人数已步入持续下降通道.若维持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水平及执法力度,交通伤致死人数将从2015年起维持于6.5万的水平.若要进一步降低致死人数水平,可能需要提前从现有法规、政策及执行基础方面进行调整.

    作者:余阳艳;杨浩;江华;孙明伟;彭谨;周志远;李振宇;蔡斌;Charles Damien Lu;曾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综合医院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近几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我院共报告23种法定传染病2880例,其中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8种1280例,报告丙类传染病5种1600例.主要报告病种为感染性腹泻病、肺结核、手足口病,占报告发病总数的47.47%.感染性腹泻病、肺结核各年报告均排前5位.结论 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是我院报告儿童常见病,肺结核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因此应加大对周围食品餐饮业管理力度,做好托幼机构疾病预防工作,同时加强对人员密集区域呼吸道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防止传染病流行.

    作者:唐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

    目的 分析总结12例采用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结石切开取石的经验.方法 2005年2月~2008年10月,我院采用腹腔镜经腹膜后间隙行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10例,经腹腔途径取石2例.10例采用3孔法,2例(经腹腔途径)采用4孔法;球囊扩张建立腹膜后间隙,二氧化碳气体充气维持;输尿管结石部位采用冷刀切开,取石后留置双J菅并采用薇荞线间断缝合输尿管切口.结果 平均结石长径18.5(12~26)mm,均为输尿管上段结石,2例双侧,6例左侧,4例右侧;平均手术时间86.7(58~136)min,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平均住院时间5(4~15)d,平均随访时间14(4~23)个月.结石取尽率100%,无输尿管狭窄出现;1例出现尿漏,4d后尿漏停止,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创伤小,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于输尿管上段较大嵌顿性结石的处理.

    作者:葛成国;江军;王洛夫;靳风烁;李彦锋;万江华;毕罡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软通道微创引流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2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CT检查结果,依据血肿的形态、位置、大小并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方向,将软通道引流管顺利置入到血肿区域进行液化引流,清除血肿.结果 243例患者出院210例,死亡33例,病死率为13.6%;对出院的156例患者随访半年,以ADL评估神经功能,ADL1为78例(50%),ADL2为41例(26.3%),ADL3为24例(15.4%),ADL4为8例(5%),ADL5为5例(3%).结论 应用软通道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大限度地清除血肿,避免或减轻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作者:李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静脉滴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7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35例加用1,6二磷酸果糖100~250mg/(kg·d)静脉滴注.对照组25例加用维生素C 100~200mg/(kg·d)静脉滴注,14d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2周症状体征完全消失33例(94%),对照组2周症状体征完全消失21例(84%)(P<0.01)治疗后心电图改变,其中治疗组ST-T段压低1周恢复32例(91%),对照组ST-T段压低1周恢复正常14例(56%)(P<0.05),2周后两组均恢复正常.室性早搏治疗组2周室性早搏消失16例(80%),对照组2周室性早搏消失9例(56%)(P<0.05).心肌酶谱监测:治疗组2周时CK-MB,cTnT,恢复正常分别占83%、77%,对照组2周恢复正常分别为占50%、52%(P1<0.05,P2<0.01),于2~3个月两次复查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与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相比较,其可明显缩短病程,从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的恢复情况看,说明1,6二磷酸果糖治疗心肌炎是有效方法.

    作者:张玉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单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皮质腺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四川籍,因发现血压升高10+年,反复阵发头晕2+月,伴双下肢乏力10+d,于2010年2月18日入院.患者自诉10+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高可达190/130mmHg,无明显头昏、头痛、无恶心、呕吐、心悸,曾先后服用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控制血压,偶尔测血压维持在120/80mmHg左右.入院前2年曾于体检时发现血钾偏低(具体值不详),由于没有任何特殊不适,未作进一步诊治.

    作者:郑靖洁;李建薇;田浩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丁卡因胶浆用于全麻男性患者留置尿管的观察

    目的 比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丁卡因胶浆用于全麻男性患者留置尿管的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肺叶切除手术的男性患者6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3组,均在麻醉后留置尿管,A组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润滑尿管,B组用丁卡因胶浆润滑尿管,C组用液体石蜡润滑尿管.采用WHO疼痛分级标准观察3组患者苏醒15min、6h、12h对尿管所致的尿路刺激的耐受程度.结果 苏醒15min、6h疼痛分级A、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后12h 3组疼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性患者全麻后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丁卡因胶浆留置尿管,都能有效提高患者麻醉苏醒期和术后较长时间对尿管的耐受性和舒适度,减少苏醒期躁动.

    作者:袁梅;莫利群;饶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附16例报告)

    目的 评价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O)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腹膜后路径对16例UPJO行离断式肾孟输尿管成形术.打开肾周筋膜及肾周脂肪囊,以肾下极为标志游离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切除狭窄段,端端吻合肾盂输尿管并留置双J管.结果 16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平均50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7~14d,平均10d.16例随访12~15个月,平均13个月,14例静脉尿路造影(IVU)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经腹腔镜下行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UPJO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传统术式.

    作者:段志强;许亚宏;赵启华;顾新伟;罗顺文;张波;李阳波;莫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Egb761对哮喘大鼠mmp-9表达的影响和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哮喘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romp-9)表达的影响及对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地塞米松组(C组),Egb761组(D组),建立大鼠哮喘模型,用免疫组化技术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各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mmp-9表达的相对含量,同时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①mmp-9表达的相对含量,哮喘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gb761组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P<0.05)且与地塞米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gb761组BALF中EOS的表达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P<0.05)且与地塞米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b761可以减少哮喘大鼠气道上皮细胞mmp-9的表达,同时对气道的炎症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家珍;吴天清;林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对于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进行了胸部CT平扫和增强检查.40例肺栓塞患者中,位于右侧肺动脉主干6例,位于左侧肺动脉主干4例,位于右下肺动脉及其分支15例,位于左下肺动脉及其分支5例,两侧或单侧多部位10例.MSCTPA上均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影,病灶呈圆形、卵圆形、条带状、杯口状.有时伴肺梗死、肺不张、肺部浸润、胸腔积液等改变.CT扫描两上肺动脉未见栓塞灶.结论 MSCTPA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无创伤性的佳影像学手段,其对正确及时诊断和治疗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宗琼;贺锋;岳建国;江泓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90例鼻后滴漏综合征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致慢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90例患者临床确诊为鼻后滴漏综合征后采用手术、抗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减充血剂等系统治疗.随诊3个月,以主观症状是否改善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本组81例患者咳嗽症状消失,9例咳嗽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尽管鼻后滴漏综合征病因复杂,但咳嗽是PNDS的主要临床特点,通过系统的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赵荣;刘栖如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分析(附96例报告)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行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保肛手术68例,行传统Milles手术28例.结果 两种方法在术后早期恢复以及远期复发、生存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保肛术术中创伤、术后并发症较Miles少,且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保肛术与Miles术治疗直肠癌疗效均较好,保肛术惠者的生活质量高于Miles术患者.

    作者:李冈栉;罗文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大肠癌组织Smad4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大肠癌Smad4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技术及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对15例经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患者进展期大肠癌标本进行Smad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凋亡的检测,并以18例经5-FU静脉化疗及21例未经化疗进展期大肠癌作为对照.结果 在3组中Smad4的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在3组中PCNA的表达呈递减趋势(P<0.05);凋亡指数(AI)在3组中也呈递增(P<0.05).从未经化疗的空白对照组→5-FU化疗组→新辅助化疗组,Smad4与AI呈正相关(r=1,P<0.01),与PCNA呈负相关r=-1,P<0.01).结论 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使进展期大肠癌组织中Smad4表达更为明显增高,并可更有效的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作为比5-FU静脉化疗更为有效的一种治疗进展期大肠癌的辅助化疗手段.

    作者:黎秋曦;李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高血糖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护理

    目的 研究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高血糖患者强化血糖控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同期、平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经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6.5%,高于对照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住院天数(12.1±4.7)d,明显短于对照组(16.3±1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死率为4.1%,对照组病死率为7.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护理措施和强化血糖控制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作者:任辉;徐利蓉;彭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肝素治疗伴有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的紫癜性肾炎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肝素治疗伴有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的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6例伴有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的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肝素组和对照组,随访3个月观察并记录其治疗后尿蛋白转阴的时间.结果 肝素治疗组患儿在起病1个月内尿蛋白转阴者为15例;对照组患儿在1个月内尿蛋白转阴者为5例;肝素治疗组患儿在起病1~3个月内尿蛋白转阴者为12例;对照组患儿在1~3个月内尿蛋白转阴者为6例.结论 一定疗程肝素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伴有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的紫癜性肾炎患儿尿蛋白转阴的时间.

    作者:何维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60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运用抗组胺药物、钙制剂等,并用弱激素乳膏递减剂量和用药次数,非激素乳膏递增剂量直至替代外用激素制剂治疗.结果 对60例患者进行1年的临床观察,58例治愈,2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递减外用激素制剂配合药物综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门诊治疗方法.

    作者:李志清;何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 评估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AMI患者按入院1 h内的血浆晶体渗透压水平分3组,正常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N组72例,低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L组21例,高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H组9例,按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处理,观察3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Ⅲ度AVB、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年龄较大,有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病史者更容易出现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P<0.05);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组更容易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和Ⅲ°AVB等严重并发症(P<0.05);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也显著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AMI患者早期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其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明显增加,提示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可能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健球;赖剑波;章敏之;李敏;周华锋;陈兴旺;陈少霖;刘晨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