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临床价值

阿不都热合满;买买提江;杨小丰;张云;冯希梅

关键词:癫痫放射性核素显像, 断层摄影术
摘要:目的 评价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2例癫痫患者进行间歇期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并与脑CT、EEG、皮质脑电图(ECoG)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PECT阳性率高(82.25%),EEG和CT分别为67.74%和53.27%.SPECT能准确定位癫痫灶,与埋藏式ECoG手术中ECOG标侧结果及手术病检结果的符合率达93.33%.结论 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癫痫病灶的有效方法,灵敏度优于CT和EEG;但SPECT所示异常部位并非都是致痫灶,应与EEG、CT、ECoG、MRI及临床结合分析,提高其定位准确性.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严重肝功能障碍患者顺阿曲库铵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 比较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与肝功能正常患者顺阿曲库铵诱导给药的药效学.方法 选择Child-Paugh肝脏功能分级B和C级的患者(L组)和肝功能正常(C组)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各20例,诱导时给予顺阿曲库铵0.1 mg/kg(2×ED95),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监测两组的大阻滞程度、起效时间、T1恢复到25%和75%的时间、恢复指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条件.结果 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的大阻滞程度显著下降[(85.7±13.2)%VS.(95.2±6.1)%](P<0.05),起效时间显著延长[(10.8±3.3)min VS.(7.0±2.3)min](P<0.05),两组肌松作用的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顺阿曲库铵大阻滞程度下降,起效时间延长,诱导时应增加给药剂量.

    作者:邓佳;兰志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早期经翼点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经翼点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2月26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ml以上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早期行翼点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镜下清除脑出血血肿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第1d行头颅CT复查,血肿清除量均在90%以上.住院期间死亡3例,病死率11.5%.生存的23例患者随访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Ⅰ级0例,Ⅱ级6例,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9例(45.67%),Ⅳ级6例.Ⅴ级(植物生存)2例.结论 早期经翼点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刨伤小、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较彻底、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是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治疗方式.

    作者:谢轩贵;张洪良;蔡德成;李鹏;周学斌;蔡毅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黄体酮加安定治疗肾绞痛222例

    目的 探讨安定加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静脉推注安定同时肌肉注射黄体酮,对照组肌肉注射阿托品针加哌替啶针或布桂嗪针.结果 治疗组显效168例,有效3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92.7%.对照组有效5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86.8%.结论 黄体酮加安定治疗肾绞痛可靠、不良反应少,基层医院运用方便、经济,值得推广.

    作者:刘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联合胎心监护和脐血流测定监测围产儿低氧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中央型电子胎心监护与脐动脉血流速度测定监测围产儿低氧的临床价值.方法 时孕晚期产妇529例,行胎心监护、脐血流S/D值测定、脐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产时羊水情况,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结果 胎心监护异常82例,脐血流S/D值≥3者72例.胎心监护异常组新生儿预后不良31例,明显高于胎监正常组;脐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两组pH值、PCO2、PO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脐血流S/D值≥3者有36.1%新生儿预后不良,脐血流S/D值与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低体重儿密切相关;且脐血流S/D值≥3者其pH值、PO2均小于S/D值<3者(P<0.01).胎心监护、脐血流测定的阳性预测率分别为37.8%、36.1%,胎心监护联合脐血流测定的阳性预测率高达72.4%,明显高于单项检查预测值.结论 联合应用胎心监护与脐血流测定对于监测国产儿低氧,减少新生儿窒息,改善围产儿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欣;梁永;胡小萍;张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汶川小学教师灾后2年心理状况调查及连续心理干预分析

    目的 了解灾后2个月至2年间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干预措施.方法 使用SCL-90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量表,在汶川地震后2、8、24个月分别对震中汶川县城威州小学53名教师进行调查,同时对调查结果中老师分别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2个月时39.6%的教师表现为明显心理障碍,18.9%的教师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排序分别为强迫、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睡眠等.通过心理干预,灾后8个月,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比例为20.8%,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的比例为11.3%,2年后调查显示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8.9%,严重心理问题比例为16.9%.结论 地震后2个月,灾区教师有明显的心理问题,灾后8个月,经过心理危机干预后,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降低,显示心理干预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在灾后2年的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改善不明显,提示远期干预效果不佳.

    作者:谭友果;甘枝勤;刘成文;张光毅;蔡端芳;谭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管状胃重建消化道的食管癌根治术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食管癌管状胃成形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方法 2007年1~2010年6月我科收住施行营状胃成形重建食管手术的食管癌患者178例,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呼吸道准备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术后给予心理支持、呼吸道护理、疼痛护理、营养及饮食指导、早期活动及出院指导.结果 17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顺利康复,1例患者术后第6天发生胸胃瘘并右侧胸腔积液,患者及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术后1个月死亡.结论 做好食管癌管状胃成形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顺利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云清;周丽华;高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肺部小结节62例胸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诊治孤立性肺部小结节的价值.方法 2004年2月~2010年7月,对62例肺孤立性小结节(直径<3cm)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行肺小结节病灶切除,术中快速冷冻切片,对恶性病变按恶性肿瘤手术原则进一步手术,良性病变则结束手术.结果 诊断恶性病变38例,其中32例原发性肺癌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2例双侧肺癌和4例肺转移癌行胸腔镜痛灶切除术;24例术中病理诊断为肺良性病变,仅行病灶切除术.良性病变随访3~12个月,平均7.5个月,无复发.结论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诊治肺部小结节,创伤小,诊断准确,具有很大优势.

    作者:李国;王建利;陈武;黄柳桓;党玉涛;高江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2例癫痫患者进行间歇期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并与脑CT、EEG、皮质脑电图(ECoG)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PECT阳性率高(82.25%),EEG和CT分别为67.74%和53.27%.SPECT能准确定位癫痫灶,与埋藏式ECoG手术中ECOG标侧结果及手术病检结果的符合率达93.33%.结论 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癫痫病灶的有效方法,灵敏度优于CT和EEG;但SPECT所示异常部位并非都是致痫灶,应与EEG、CT、ECoG、MRI及临床结合分析,提高其定位准确性.

    作者:阿不都热合满;买买提江;杨小丰;张云;冯希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民族医药方猛老虎汤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民族医药方猛老虎汤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民族医药方猛老虎汤(黑露蜂房、鳖甲、猛老虎、大黄、茵陈、胆草、木香、蛇舌草等),对照组加用大黄蔗虫丸,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雏化指标以及肝脏B超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B超检查显示:治疗组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宽度、脾肿大程度较前明显变小,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民族医药方猛老虎汤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研讨.

    作者:黄盛新;李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胸、腹腔积液及血液中生存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测定胸、腹腔积液患者血液和胸、腹腔积液中生存素含量和相关性,初步评价胸、腹腔积液患者血液和积液中生存素含量测定在积液良恶性质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胸、腹腔积液患者血液和积液中生存素含量,并了解血液和积液中生存素含量的相关性;对血液和胸、腹腔积液中生存素测定在胸腹腔积液性质判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血液和积液中生存素含量均明显高于良性积液患者(P<0.05);患者血液和积液中生存素含量具有良好相关性(P<0.01).结论 血液和胸、腹腔积液中生存素含量可能成为胸、腹腔积液良恶性质判断的一个有较高价值的指标.

    作者:吴礼国;曾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迷走神经张力与碎裂电位及房颤之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张力与碎裂电位及房颤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15只随机分为3组,A组心外膜脂肪垫注射氯化乙酰胆碱(Ach)1mg;B组心外膜脂肪垫注射氯化乙酰胆碱5mg;C组心外膜脂肪垫注射生理盐水共5ml.3组均于注射后行BURST刺激记录房颤诱发与否,房颠诱发时间,左房侧壁(A点)、左房后壁(B点)、左心耳(C点)碎裂电位持续时间.结果 C组房颤诱发率于注射生理盐水前后予BURST刺激无明显变化.A、B组乙酰胆碱注射后房颤诱发率显著增加,但A、B两组房颤诱发率无显著变化.C组房颤持续时间较A组[C vs A:(7.00±2.10)svs(50.42±6.36)s,P=0.013;C vs B:(7.00±2.10)s vs(143.24±11.28)s,P<0.001]短.B组房颠持续时间长于A组[(143.24±11.28)s vs(50.42±6.36)s,P<0.001].C组左房侧壁,后壁位点碎裂电位持续时间均较A、B组相应位点短.[C,A,B组:A点(2.2±0.5)s vs(37.4.±6.3)s vs(132.5±12.7)s,P<0.0001];[B点(2.2±0.5)s vs(37.2±6.3)svs(132.5±12.7)s,P<0.001];C组左心耳(C点未能记录到碎裂电位).A组碎裂电位持续时间较B组短[A点:(37.4±6.3)s vs(132.5±12.7)s,P<0.001;B点:(37.2±6.3)s vs(132.5±12.7)s,P<0.0001;C点:(35.1±6.7)s vs(130.7±13.3)s,P<0.0001].A,B组自身对照,左心耳位点较左房侧壁、后壁碎裂电位持续时间短[A组:(37.4±6.2)svs(37.2±6.3)s vs(35.1±6.7)s,P<0.0001;B组:(132.4±12.7)s vs(132.5±12.7)s vs(130.7±13.3)s,P<0.0001].C组左房侧壁,后壁碎裂电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5±0.5)s vs(2.25±0.5)s,P=0.183].结论 迷走神经张力越高,越容易产生碎裂电位,则房颤持续时间愈长.

    作者:葛正庆;雷森;周传堃;李珂;安闽生;李沂;杜荣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Bcl-2/Bax基因在辛伐他汀诱导K562细胞凋亡时的表达变化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诱导K562细胞凋亡时Bcl-2/Bax变化,探讨Bcl-2/Bax与细胞凋亡之间关系.方法 20μmol/L辛伐他汀处理K562细胞24、48和72h;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色素C,RT-PCR技术检测Bcl-2/Bax基因.结果 20μmol/L辛伐他汀作用K562细胞24、48和72h,细胞凋亡率变化分别是(6.1±0.4)%,(1 4.2±0.4)%,(30.7±0.6)%;胞浆内细胞色素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抑凋亡基因Bcl-2显著降低,促凋亡基因Bax显著升高(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Bcl-2/Bax比值降低可能是辛伐他汀诱导K562细胞凋亡机制之一.

    作者:曾娅莉;黄文芳;邓建军;刘华;杨永长;何静;刘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动静脉内瘘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血液透析宣2007~2009年收治的45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于动静脉内瘘术(AVF)前后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对比分析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教(EF)及右心室内径(RVd)指标的变化.结果 AVF术后Lad、RVd、LVESd、LVEDd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EF水平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SV有所增加.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VF可引起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房、心室腔的扩大,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下降.

    作者:孔祥裴;付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00例健康男性大学生精液及相关参数的分析研究

    目的 调查100例健康男性大学生的精液及相关参数.方法 100例健康男性大学生,年龄在20~30岁之间,对其进行生殖系统体检、生殖系统感染的检查、分析精液常规和进行染色体检查.结果 本组男性大学生生殖器官发育基本正常.精子密度为(66.68±18.58)×106/ml,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但精子活力稍差,其中a级精子为(23.92±7.17)×106/ml,b级精子为(22.88±4.93)×106/ml.染色体检查基本正常.讨论中国健康男性大学生的精液基本正常,但精子活力稍差,可能与部分大学生吸烟、喝酒、频繁手淫或久坐所导致的前列腺炎有关.

    作者:李坚勇;刘建刚;赖宁;杨华;何俊;徐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HPLC法测定橘红痰咳颗粒中柚皮苷的含量

    目的 建立橘红痰咳颗粒中柚皮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Shim-pack ODS(250mm×4.6mm,5μm)分析柱,流动相为甲醇-醋酸-水(35∶4∶61),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3nm.结果 在64~640ng范围内浓度与色谱峰面积呈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100.7%,RSD=1.76%(n=9).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适合于橘红痰咳颗粒生产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小华;刘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胸段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讨论

    目的 讨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胸段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效果.方法 对我科2000~2005年问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贲门周围断流术术后随访74例,5年再出血率6.8%(5/74),术后近期(术后2周内)病死率2.4%(2/83).行断流术的忠者,术前有胸段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与仅有腹段食管静脉曲张者的术后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胸段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门奇断流术是可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关键是做到彻底的断流.

    作者:曾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VEGFR-3、LYVE-1在胃癌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比较VEGFR-3、LYV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选择较为可靠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VECFR-3和LYVE-1在53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D)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与公认的血管内皮标志物CD34作比较,评价VEGFR-3和LYVE-1两种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CD34和VEGFR-3阳性脉管密度具有相关性(r=0.387,P=0.003);而LYVE-1与CD34阳性管教不相关(r=-0.181,P=0.232),表明VEGFR-3阳性管多数是血管,LY-VE-1阳性管多数是淋巴管而极少数是血管,提示LYVE-1是较为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结论 LYVE-1是较为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肿瘤瘤周淋巴管生成可能促进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作者:刘勇;杨继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接受肺功能检查的患者共1036例,进行临床和肺功能诊断,并对COPD进行分级.结果 1036例患者中,共诊断出128例COPD患者,漏诊27例,误诊28例,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21.87%和21.26%.COPD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与对照组的FEVI(%)和FEV1/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FEV1(%)和FEV1/FVC(%)随COPD的严重程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并且趋势性检验P<0.05.结论 肺功能检查在COPD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肺功能检查的应用能帮助COPD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马真;卓宋明;刘文凤;叶春幸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2007~2010年广汉市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广汉市近年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与其他地区比较.方法 制定统一的KD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家综合医院联合调查,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儿科住院的360例KD初诊患儿进行登记调查.结果 ①KD 360例,男:女为1.54∶1;②~6月为发病高峰,10~12月发病数低;③年龄8个月~11岁;④超声心动图检查360例,冠脉并发症病例共90例(25.01%),1岁以下冠脉后遗症发生率高;⑤城市241例,城郊123例,农村16例;⑥一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为90.62%.结论 KD在广汉地区是儿童较常见疾病,城市发病较农村高,发病季节主要在4~6月,3岁以下年龄为发病高峰,年龄越小,越易发生冠状动脉后遗症.提示KD为引起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提高广大基层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至关重要.

    作者:陈长英;陈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百草枯中毒的预后与相关临床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影响百草枯中毒的预后因素,寻找合理的有效救治方案.方法 对83例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存活28例,死亡55例,病死率66.3%.服毒量、并发症、血液灌流时间等临床因素,对患者的病死率均有影响.结论 百草枯中毒病死率极高,服毒量、并发症、心肌酶谱及救治措施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尽早使用白陶土、早期行血液灌流等综合救治措施,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作者:林荣;王家珍;刘广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