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图;刘娟;刘勇
西黄胶囊由人工牛黄、麝香、没药、乳香四味中药组成,经科学提取精致而成的口服胶囊,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2006年至2010年,笔者选用单药西黄胶囊治疗术后大肠癌46例,并与同期化疗46例作为对照,对患者的近中期疗效、外周血象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明娥;马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类中药配伍组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冲剂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心衰症状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显著(P0.05).结论:常规抗心衰药物配合益气化瘀冲剂治疗慢性心衰可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任秀英;杨宝元;高宪玺;冯伟;杨阳;陈科;王东升;董印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胡氏腹部推拿配合针灸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胡氏腹部推拿配合针灸,对照组仅用针灸.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胡氏腹部推拿配合针灸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
作者:房纬;赵雪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葛根汤加减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患者采用葛根汤(葛根、当归、威灵仙、白芍、川芎、桂枝、麻黄等)加减合颈椎牵引治疗4周.结果:总有效率为94.87%.结论:本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震球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点刺拔罐配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采用点刺拔罐配合氦氖激光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临床治愈率为6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临床治愈率为28.9%,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两组比较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刺拔罐配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敏娟;方伟;周立志;郑苏;郭俐宏;胡熙耀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从治疗厥阴病的角度来论治变异性心绞痛.方法:通过梳理文献、理论分析及临床验证,论述变异性心绞痛可以由心包络阴亏引起,因本病多发于夜半至凌晨,夜半以后,阳气发用,心包中的阴气就显得更加不足,所以容易此时发病并出现烧灼感.结果:用治疗厥阴病的方法以乌梅丸化裁可以控制变异性心绞痛发作.结论:厥阴病与变异性心绞痛关系密切,可以滋补肝肾之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作者:江海涛;李建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69例采用针刺(百会、上星、睛明、攒竹等)治疗.结果:66例全部治愈.结论:针刺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有通经络,活气血,促进眼部的神经恢复的功效.
作者:王建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饮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用药相同,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半夏、苍术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血管变化,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舒张末流速(EDV)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疗程为12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口服复方丹参饮,治疗后颈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结论:复方丹参饮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颈部血管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姜微;徐京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传统论治法与从肝论治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入组的患者先采用传统论治法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继续前来诊治的病人换用从肝论治法治疗.结果:采用传统治疗,疗程结束后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SPIEGEL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结束后,有15例继续治疗,换用平肝法论治,后一诊与传统治疗基线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传统方法治疗失眠症有一定疗效.从肝论治法治疗疑难或顽固失眠症有效,也可能与增加治疗时间有关.
作者:严晓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祛痰利湿、化瘀通络、升阳定眩之法治疗美尼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除采用对照组基础治疗外,均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泽泻、竹茹、菖蒲等)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67%.治疗组在改善眩晕、恶心呕吐、腻苔、滑脉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祛痰利湿、化瘀通络、升阳定眩之法治疗美尼尔病较单纯使用西医疗效显著.
作者:李慧琴;周洪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内经》训诂,自随唐以来,代有所成,至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首先是马莳全面注释《内经》,著有《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稍后有明代大家张介宾,将《内经》分类整理、注释,历三十余年,完成《类经》一书的著述工作.清朝,首推张志聪所著《素问集注》、《灵枢集注》.其后诸如高世栻、徐大椿、陈修园等医家,虽亦注释过《内经》,但对后世影响不大.
作者:王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肾养阴活血类中药配伍组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养阴活血方(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麦冬、肉苁蓉、当归、赤芍等)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补肾养阴活血方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促进循环的作用,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效.
作者:文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活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耐受性.方法:入选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活络胶囊.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分别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及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血流变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中医证候评定均改善,总有效率试验组89.0%、对照组77.0%,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试验持续时间、发生ST段下移时间、血流变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活络胶囊能豁痰、化瘀,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发作、增加运动耐量,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作者:宋军;王秦安;董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失眠症是长期困扰人们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健康的临床常见病.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又喜食肥甘厚味导致痰湿内生,日久化热,酿为痰热,上扰心神而致失眠.所以,近年来,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成为临床的多发病[1].笔者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柴芩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艾滋病中医辨证规律.方法:通过查询维普医药信息咨询系统中关于艾滋病中医辨证规律进行收集.结果:中医古代无艾滋病之名,现代中医依据其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采用分期辨证、邪正虚实辨证、病情轻重辨证、综合辨证多种方法,并使用不同处方和药物,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方法、通用处方、相对固定药物的规范格局.结论:目前需要不断加强临床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辨证分型体系,更好指导本病治疗.
作者:娄方璐;刁庆春;李敏;张印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李俊杰主任医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经验.方法:通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机,认为急性期以邪实为主,慢性期以本虚为主.结果:急性期治疗,以寒热为纲,切合临床实用,并强调缓解期扶正固本治疗.结论:通过培补脾肾,调补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起到防止和控制发病的作用.
作者:温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类中成药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按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ACEI或ARB类、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等;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结果:两组心衰疗效比较2=4.8,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x2=5.32,P<0.05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心颗粒除具有抗心律失常外,对心力衰竭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程广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类中药配伍治疗化学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患者采用黄连膏(黄连、黄柏、紫草、地黄、当归等)治疗至少1个疗程,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黄连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补血生肌,消炎止痛之功.
作者:汪成书;姚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配合针刺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康复治疗配合针刺治疗58例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结果:治疗后,患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治疗配合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善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方法,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孙玲莉;黄丽萍;鱼江涛;董友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治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初治肺结核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给予中药加西药(HRZE)抗痨治疗,对照组54例采用西药(HRZE)抗痨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毒副反应观察中,肝功能损害方面对照组较治疗组发生率高,在统计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 <0.05);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在统计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 <0.05).对粒细胞的影响方面,两之间无组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治结核病疗效确定,且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同时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初治肺结核的治愈率,减少复发.
作者:弓显凤;张熙祎;张锦博;李卫星;任郭侠;赵琳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