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内膜癌彩超表现与PTEN、P53基因表达的对比研究

杨薇;朱亦菲;伍海翔;李吉满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彩超检查, 基因表达, PTEN, P53,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彩超声像图表现与PTEN、P53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子宫内膜癌患者6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肿瘤标本中PTEN、P5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术前彩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癌超声分期、肌层浸润程度、彩色血流分级、RJ(血流阻力指数)与PTEN、P53基因表达有明显的关系,即随着超声分期增高、浸润程度增加、超声血流分级增加、血流阻力指数减小,PTEN和P53基因表达率分别有明显降低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子宫内膜癌部分声像图表现与PrEN、P53基因表达间存在明显关系.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反复难以控制的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多次住院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房纤颤”.3个月前发现患者呈现快速房颤或心房扑动2:1下传,心室率多在150 ~160次/min,给予口服倍他乐克50mg,2次/d、地高辛0.25mg,2次/d等治疗数天无效后,加用AMD 200mg,2次/d治疗10d,后改为AMD 200mg,1次/d、倍他乐克25mg,2次/d,心室率95~110次/min.2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的开始出现反复晕厥伴抽搐,家属随即拨120急诊入院.在救护车上患者再次出现晕厥伴抽搐而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到病房后,患者仍呼之不应,口唇发绀,血压BP 0 ~40/0 ~ 25mmHg而继续进行气管插管等复苏抢救.心电监护显示频发多形性室性早搏、Tdp、室颤.

    作者:石卫晨;林琦;兰永乔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腋中线双孔法VATS肺大泡切除术治疗中青年自发性气胸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腋中线双孔法VATS肺大泡切除术治疗中青年自发性气胸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30例中青年患者随机按手术方式分为腋中线双孔法实验组(n=15)和传统三孔法对照组(n=15),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杜冷丁量、术后住院日、切口总长度、切口美观程度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复发率及术后住院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使用杜冷丁量少、切口总长度短及切口美观程度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腋中线双孔法与传统三孔法VATS肺大泡切除术治疗中青年自发性气胸疗效相同,但腋中线双孔法术后患者疼痛更轻、切口更为美观,其创伤更为轻微.

    作者:杨朝坤;吴远林;刘伦旭;沈长军;王徽;周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连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胆管损伤1624例临床探讨

    目的 总结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成功的要点.方法 对我院2004年4月~2010年7月连续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624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624例中,中转18例,中转率1.11%;选择暂停3例,暂停率0.18%;成功率98.71%.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床下放置引流管205例.术后住院2~5d,平均4d.结论 加强安全意识,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正确操作,解剖关系明晰,适时中转手术,合理放置引流管,是保证LC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六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原发腹膜后精原细胞瘤

    生殖细胞肿瘤仅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但它却是15~35岁男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s,GCTs)绝大多数起源于睾丸,其中只有约2% ~5%起源于生殖系统外,常见于身体的中线部位,包括松果体、垂体、纵隔、腹膜后等.中线部位生理状态下不会形成性腺组织,其生殖细胞来源于胚胎发生过程中沿泌尿生殖嵴迁移的生殖细胞.性腺外生殖细胞( Extragonadal GCTs,EGCTs)以良性多见,如畸胎瘤、卵黄囊瘤等;恶性者以恶性畸胎瘤、胚胎性癌为多,精原细胞瘤和绒癌少见.

    作者:苏先旭;王辉;张丽;杨蓓蓓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参附注射液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参附注射液组(Ⅰ组),生脉注射液组(Ⅱ组)和对照组(C组).Ⅰ组给予参附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Ⅱ组给予生脉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C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300ml静脉滴注.分别在拔管后1h、24h、4d、7d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结果 3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拔管后1h明显,且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在拔管后1h对照组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Ⅰ组、Ⅱ组在术后1h、24h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在所有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率,并减轻其严重程度.

    作者:陈江山;代月娥;兰志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3例全身麻醉苏醒延迟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相关因素和解决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3例全身麻醉苏醒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原因及相关对策.结果 本组23例患者自手术结束到完全苏醒的时间为2.4~7.1h,平均5.1h.苏醒延迟原因中药物过量引起者11例,药物相互作用6例,呼吸功能不全3例,心血管功能障碍2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1例.结论 导致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较多,加强术前检查和手术过程中的监护工作可以降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

    作者:李薇;胡恒;郑茂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剖宫产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

    目的 比较剖宫产术后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 比较ASAⅠ~Ⅱ级,年龄21~32岁,腰麻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的足月初产妇,术后随机分为3组(n=20),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rPCEA),A、B、C组术后分别用0.3、0.4、0.5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PCEA,分别于术后4、8、20、24、48h记录VAS评分,镇痛药用量,PCA的按压次数并计算PCA按压计数比,镇静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随着舒芬太尼浓度的增加,VAS评分,镇痛药用量PCA按压次数降低,PCA按压次数比逐渐上升,术后48h之内,C组VAS评分低于A、B组(P<0.05),B组实际PCA按压次数比高于A组(P<0.05),C组镇痛药用量,实际PCA按压次数低于A、B组(P<0.05),PCA按压次数比高于A组(P<0.05),术后镇静、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低(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0.5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PCEA镇痛效果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王殿超;侯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脑外伤后SIADH和CSWS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SIADH和CSWS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利用SIADH和CSWS的不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鉴别两种疾病,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5例SIADH和19例CSWS经过正确的治疗均能治愈,1例SI-ADH患者复发.结论 脑外伤后SIADH和CSWS正确的鉴别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否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作者:张孙富;杨晓滨;李德康;胡泽军;邓世强;杨安强;吴珂;陈俊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螺旋CT扫描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32例CT检查资料、手术病理结果齐全的绞窄性肠梗阻的CT影像,分析其对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有价值的CT征象.结果 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有意义的CT征象有: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淤血;漩涡征及鸟嘴征;肠壁积气征;肠曲排列异常;肠腔积液密度增高;腹腔积液及血性腹水;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强化异常;肠系膜血管栓塞.结论 螺旋CT扫描是术前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重要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亚莉;宋莉;付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congenital clubfoot,CCF)是儿童三大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男孩比女孩多2倍,双侧多于单侧,以前足下垂、前足内收、足内翻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脑瘫、隐性脊柱裂、多关节挛缩症等其他畸形同时存在.该病因尚不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有遗传、神经肌肉学说、骨骼发育异常、足部软组织挛缩、血管发育异常、区域性生长紊乱及官内发育阻滞等因素[1].

    作者:王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大剂量氨溴索对ARDS患者氧合指数和病死率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剂量氨溴索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指数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入住ICU的ARDS患者随机分成大剂量氨溴索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氨溴索[15mg/(kg·d)]分3次静脉滴注治疗,共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氧合指数( PaO2/FiO2)和PaCO2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28d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入ICU时年龄、呼吸频率(次/min)、PaO 2/FiO2以及PaCO2(mm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观察组呼吸频率明显比对照组慢[(19.5±5.6)VS(2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aO2/FiO2明显比对照组高[(356.0±36.7) VS (290.6±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a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PaCO2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28d病死率虽比对照组低(23.3%VS 30.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氨溴索能提高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改善呼吸功能.

    作者:张朝贵;张春林;曹良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老年人坠落受伤致颅脑损伤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坠落方式对老年人颅脑损伤的影响并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1996年1月~2010年12月共471例颅脑损伤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伤后早期GCS评分、血压、瞳孔变化监测和CT扫描结果、治疗结果等数据并按排除标准排除后共有276例患者纳入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276例中21%为坠落伤,其中12%坠落高度>3m,另外9% <3m.伤后2周病死率研究发现,<3m的坠落伤病死率为31%,其它损伤病死率仅18%.严重颅脑损伤老年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对于≥65岁的老年人坠落高度<3m,其病死率达58%.结论 在≥65岁的老年人,低空坠落伤是一个严重危险因素.避免≤3m低空伤,对降低老年人颅脑损伤病死率有明显影响.

    作者:辛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泉州市2008年与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泉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描述及其病原学变化,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年与2010年泉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计算泉州市手足口病不同病原相对风险因素.结果 ①2010年疫情呈“双峰型”流行,分别于5、9月达高峰;②2008年、2010年手足口病构成比都是以人口高密度区组高;③手足口病发病集中在1-岁~4-岁组,并且好发于男孩;④散居儿童的患儿构成比由2008年的78.30%逐渐降为2010年的73.39%,而幼托儿童的比例则从2008年18.16%上升为2010年23.24%;⑤从病原体的构成比来看,2008 ~2010年CoxA16由14.29%降到8.52%,而EV71则由43.13%升到73.32%;⑥EV71与CoxA16感染呈季节性差异,相对于冬春季节,夏秋季节感染EV71风险是CoxA16的2.8倍;⑦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病原体以EV71为主.结论 手足口病仍然是威胁泉州市1~5岁小儿身心健康的传染病,呈春秋双峰型流行,易于在人口密度区组、散居儿童流行,特别是男童居多.重症病例以EV71感染为主,EV71与CoxA16感染呈季节性差异.

    作者:黄媚贤;刘江艺;郑友限;陈明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医患直接沟通联合远程随访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及医疗费用

    目的 探讨医患直接沟通联合远程随访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8例随机分成A组(医患直接沟通进行管理)及B组(医患直接沟通基础上,接受远程管理);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均按常规治疗.观察所有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遵医服药情况、住院次数、再住院率、及医疗费用.结果 B组与A相比,在生活方式改良、遵医行为、住院次数、医疗费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观察时间短,是否能降低病死率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 通过医患直接沟通基础上,接受远程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再入院率及医疗费用.

    作者:吴镜;张震;李锦;刘汉雄;王引利;蔡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膀胱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膀胱癌术前癌灶检出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80例膀胱癌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并于60s扫描膀胱、120s延时扫描.回顾性对比分析CT图像及手术病理结果.评价指标包括癌肿检出率、阳性预测值及对膀胱癌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总的准确性.结果 膀胱癌增强扫描癌肿检出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3%、95%.术前膀胱癌分期敏感性特异性及总的准确性分别为89%、95%、89%.结论 多排螺旋CT对膀胱癌术前癌灶检出及分期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付兵;王亚莉;宋莉;覃由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应用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8年1月~ 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95例随机分成3组,高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3g/(kg·d),每日递增0.5g/( kg·d),预期峰值为3.5g/(kg·d),中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2g/(kg·d),每日递增0.59/(kg·d),预期峰值为3.5g/(kg·d),低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1g/(kg·d),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g/(kg·d).比较3组患儿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血尿素值、血氨值、三酰甘油值及生后28d内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结果 3组资料比较,高剂量组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3组各项血清学指标及生后28d内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彭军;张惠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尿毒症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终末期肾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3月~ 2010年10月收治16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分析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后患者的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动静脉内瘘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终末期肾病动静脉内瘘患者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效降低了患者住院天数、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黄霞;任冬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探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以协助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以回顾性方法,分析从2008 ~ 2010年医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占56.8%,革兰阳性球菌为36.7%,真菌为6.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0.9%及14.7%,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为0% ~1.9%;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7.5%和9.9%,仅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 我院儿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不同菌种对抗生素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均存在差异.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

    作者:王太森;吕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Vitapex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体会

    目的 观察Vitapex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方法 将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常规根管治疗无效的患者78例(患牙78颗),用Vitapex充填根管,充填后3个月和6个月复查,根据临床检查和X线牙片检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成功率为93.59%.结论 对常规根管治疗疗效不佳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采用Vitapex充填,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邓碧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胺碘酮静脉滴注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分析静脉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探讨减少及减轻静脉炎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 从使用的药物浓度、给药持续时间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发生静脉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发生静脉炎后积极对症处理.结果 20例胺碘酮静脉滴注致静脉炎原因中13例(65%)为药物因素引起;4例(20%)为护理人员因素引起;3例(15%)为患者因素引起.结论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药物因素为主要因素,输注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文学琴;张钰;王群;沈渝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