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兴甫;彭英;朱德军;余茜
目的 评价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8年1月~ 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95例随机分成3组,高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3g/(kg·d),每日递增0.5g/( kg·d),预期峰值为3.5g/(kg·d),中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2g/(kg·d),每日递增0.59/(kg·d),预期峰值为3.5g/(kg·d),低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1g/(kg·d),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g/(kg·d).比较3组患儿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血尿素值、血氨值、三酰甘油值及生后28d内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结果 3组资料比较,高剂量组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3组各项血清学指标及生后28d内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彭军;张惠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LEEP术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 宫颈糜烂患者156例,随机分为3组:A组38例用LEEP术治疗;B组66例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C组52例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LEEP术治疗.先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于经前治疗1个疗程,经净后3~7d内行LEEP术,术后再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1个疗程,治疗方法同A、B组.结果 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疗效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阴道排液时间为(6.8±2.8)d,比A、B组短(P<0.05);脱痂时阴道出血发生率为30.7%,低于A、B组(P<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LEEP术治疗宫颈糜烂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姚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医患直接沟通联合远程随访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8例随机分成A组(医患直接沟通进行管理)及B组(医患直接沟通基础上,接受远程管理);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均按常规治疗.观察所有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遵医服药情况、住院次数、再住院率、及医疗费用.结果 B组与A相比,在生活方式改良、遵医行为、住院次数、医疗费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观察时间短,是否能降低病死率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 通过医患直接沟通基础上,接受远程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再入院率及医疗费用.
作者:吴镜;张震;李锦;刘汉雄;王引利;蔡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汶川地震重灾区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卫生统计学等方法.结果 预测情感衰竭维度和去人格化维度的回归分析中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均有9个,预测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回归分析中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5个.结论 职业倦怠回归方程有较好预测性,同时可为评价结果的解释提供依据;重点减少医务工作者在工作特征、职业生涯、家庭冲突维度上的工作压力;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人格的锻炼,培养健全的人格;开展应对方式的指导,促进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
作者:张瑞华;刘莉;李家伟;陈春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原因、人群、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7年1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9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疗效评价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压氧是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有效的手段,积极采取高压氧治疗及对症综合处理可明显提高疗效.结论 对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早期及时介入,作为首选治疗措施,辅以其他时症综合治疗,不仅可以尽快缓解患者头昏头痛等临床症状及促进意识恢复,同时足够疗程的高压氧治疗,可以延缓或降低迟发性脑病发生.
作者:周元芳;谢辉;唐泗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HPV-16阳性的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H8细胞株)和宫颈癌细胞(CaSKi细胞株)胞膜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寻找特征性的差异蛋白点.方法 提取两种细胞胞膜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2-dimensronal gel eleetrophoresis,2-DE),建立电泳图谱,然后筛选出差异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MS)分析,鉴定出蛋白质.结果 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胞膜蛋白2 -DE图谱,并分析找出了13个的差异蛋白点,对其中3个显著差异点进行质谱分析和初步鉴定.结论 建立了H8和Caski细胞胞膜蛋白2DE图谱,并初步发现LRC8D、EDAR、MTX1蛋白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细胞胞膜中存在差异表达,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及癌变机制提供了帮助.
作者:宋大萍;赵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9.8F输尿管镜在门诊拔除双J管、输尿管插管、膀胱检查、尿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输尿管硬镜临床广泛使用可替代膀胱镜检查和治疗.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6月我院使用9.8Fwoif输尿管镜完成门诊腔内操作462例,操作包括拔除双J管227例,输尿管插管118例,膀胱检查89例,尿道检查28例.同期接受22 Fstorze膀胱镜操作589例,操作包括拔除双J管113例,输尿管插管94例,膀胱检查340例,尿道检查42例.所有操作均在麻醉润滑剂利宁表麻3min后进行.所有接受输尿管镜操作的患者和同期结接受膀胱镜操作的患者接受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术中VAS疼痛评分、术后VAS疼痛评分、术后排尿症状评分、术后并发症评估.结果 接受输尿管镜462患者均顺利完成输尿管镜操作,平均操作时间3.7min(1~11min),平均术中疼痛评分2.4分(1~3分),平均术后疼痛0.8分(0~2分),术后排尿症状评分3.5分(1~7分).膀胱镜操作589例,平均操作时间7.4min(1~ 14min),平均术中疼痛评分4.1分(2~7分),平均术后疼痛3.2分(1~6分),术后排尿症状评分5.5分(2~10分).问卷调查结果提示接受输尿管镜操作的患者术中疼痛评分、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排尿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接受膀胱镜操作的患者,P均<0.05;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膀胱镜组.结论 表麻下患者对输尿管镜的耐受程度明显优于膀胱镜,而输尿管镜的使用可以明显减少普通膀胱镜使用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门诊输尿管镜临床广泛使用可替代膀胱镜检查和治疗.
作者:窦科;狄文佳;杜杨春;陈放;熊玮;冉清;杨洪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与孕妇生殖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06~2009年因未足月胎膜早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孕妇230例,同期门诊检查的同孕周正常妊娠孕妇140例作为对照,取宫颈-阴道分泌物进行GBS的培养,并将GBS阴性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与阳性患者的新生儿作比较,了解GBS感染对母儿预后的影响.结果 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患者GBS的感染率(18.57%),明显高于未破膜的正常妊娠者(5.71%)(P<0.05).GBS感染阳性者比阴性者胎儿窘迫、低体重儿发生率高(P<0.05),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的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BS感染可导致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增加了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王涛;陈红;杨军;梁晶;赖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在儿童期哮喘患者中含量变化,及与儿童哮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09年7月~2010年5月我院就诊患儿86例,均符合儿童期哮喘诊断标准.ABC-ELISA法检测患儿25-羟维生素D含量,结合相关临床指标,评价其与儿童期哮喘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86例患儿,男44例,女42例,平均年(7.83±3.76)岁,病程3个月~1年不等;两组比较显示哮喘患儿组血清VitD含量显著低于CON组(CON组VitD含量为(36.09±3.73) ng/ml,患儿含量(21.32±7.21) ng/ml,(P<0.05).37例患儿血清VitD含量低于CON组单侧95%可信区间;患几年龄,1年内复发次数,FEV1,FEV1/FVC及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与患儿VitD含量相关.结论 血清维生素D降低可能与儿童期哮喘发生有关,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友苏;江毅;刘松;石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大便失禁的2个月和1年疗效.方法 60例功能性大便失禁患者被纳入本研究,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个月和1年的肛门直肠测压改变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治疗后2个月及1年,患者直肠静息压、大缩榨压、直肠排便感知域值和直肠大排便容积量明显增加,直肠排便感知容积量下降,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功能性大便失禁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戴志毅;易文全;刘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终末期肾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3月~ 2010年10月收治16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分析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后患者的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动静脉内瘘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终末期肾病动静脉内瘘患者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效降低了患者住院天数、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黄霞;任冬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采取手卫生干预措施对提高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对照法对我科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时机调查.结果 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前后,两组医护人员手卫生时机情况调查中有4项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取手卫生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荣德明;张英;曾成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为制定符合国情的医疗损害鉴定办法或操作细则有所帮助和借鉴.方法 在中华医学会调查表基础上,对30位鉴定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鉴定专家支持医学会组织医疗鉴定.结论 鉴定专家对医疗损害鉴定程序的理解与司法程序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作者:李铁红;叶敏;胡晓;郭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重视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意义,促进2010年开展临床路径循证医学试点工作活动.方法 搜集我院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小儿支原体肺炎26例X线胸部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肺间质浸润型17例(65%),腺泡实变型6例(23%),混合型2例(8%),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膜腔积液1例(4%).结论 支原体肺炎X线表现多样化,易与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混淆,影像医学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客观分析并提供诊断.
作者:温俊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congenital clubfoot,CCF)是儿童三大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男孩比女孩多2倍,双侧多于单侧,以前足下垂、前足内收、足内翻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脑瘫、隐性脊柱裂、多关节挛缩症等其他畸形同时存在.该病因尚不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有遗传、神经肌肉学说、骨骼发育异常、足部软组织挛缩、血管发育异常、区域性生长紊乱及官内发育阻滞等因素[1].
作者:王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支气管扩张的X线平片、CT和高分辨CT(HRCT)征象做评价及对比.方法 收集手术病理证实支扩32例,分别摄有胸部正侧位片,常规CT扫描和HRCT扫描.分别评价其影像特点,并对照其显示范围、程度、部位.结果 32例中,胸正位片诊断22例,漏诊率为31% (10/32),显示病变程度与病理对照均有不同程度减低,22例中,有11例未能显示所有病变部位.32例中CT诊断29例,漏诊率为9.3% (3/32),29例中有4例未能显示所有病变部位,有6例未能显示粘液嵌塞.32例中HRCT诊断32例,并能显示所有病变部位,显示病变程度与病理对照均基本一致,常规CT可疑者HRCT清晰显示了支气管扩张的部位、类型和范围.结论 常规CT较平片显示率明显增高.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可作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熊志安;蒲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不同撤机方式的比较,探讨更好的撤机方式.方法 102例达到撤机指标的患者随机被分成SIMV+ PSV、PSV、T-piece实验3组(每组n=34例).监测3种不同撤机方式的撤机时间和撤机失败率;监测不同疾病的撤机时间.结果 SIMV+ PSV组平均撤机时间是7.2d;PSV组平均撤机时间是4.8d;T-piece组平均撤机时间是4.7d;SIMV+ PSV组与PSV组和T-piece组的平均撤机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V组与T-piece组平均撤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撤机失败率分析,SIMV+ PSV为29.4%,PSV为14.7%,T-piece组44.1%;而SIMV+ PSV组与PSV组和T-piece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SV组与T-piec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疾病的平均撤机时间分析AECOPD和多发创伤的患者平均撤机时间相对较长分别为6.3d和8.5d,而重症哮喘和重症肺炎患者平均撤机时间相对较短分别为2.9d和3.6d.结论 3种撤机方式比较PSV优于SIMV+ PSV和T-piece实验.
作者:邓琳;龚鸿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GDM+ ICP组)孕妇180例临床资料,与同期住院的妊娠期糖尿病(GDM组)426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组)474例孕妇所分娩围产儿的结局情况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GDM+ ICP组34周前终止妊娠率、新生儿窒息率、Ⅱ度以上羊水粪染率、小于胎龄儿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围产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应加强胎儿监护,适时终止妊娠,提高出生质量.
作者:李艳;徐曦;周淑;刘毅;高岚;付利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应用吡柔比星加α-干扰素行膀胱灌注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3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TUR-BT术后,观察组膀胱灌注化疗应用吡柔比星和α-干扰素,对照组采用吡柔比星,观察两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2年比较复发率和生存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14.81% (4/27)、100%( 27/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92% (7/26)、88.46%(23/2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吡柔比星加α-干扰素行膀胱灌注化疗安全有效,具有复发率低、生存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海峰;陈刚;岐宏政;汪自力;易炜;杨进;王云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急诊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状况,探讨提高急诊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2010年2~3月,采用现场隐蔽观察法记录急诊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针对薄弱环节采取全方位干预措施1个月后,于2010年4~5月再次记录手卫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与干预后急诊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总执行率分别为44.55%和8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急诊科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陈福兰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