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琦;石卫晨;兰永乔;陈兵阳;李艳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隐匿性感染的机制.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3例不明原因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检测出的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17.5%.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隐匿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未检出有3例,在0.05~0.1ng/ml有8例,0.1~0.5ng/ml有6例,3.5ng/ml有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水平为103~106copies/ml.结论 隐匿性HBV感染是不明原因肝炎的病因之一.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阴性的机制主要是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严重抑制,以及HBV基因突变.
作者:徐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氯诺昔康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妇科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84例ASA Ⅰ~Ⅱ级的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按照术后静脉镇痛的方案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8例.A组为氯诺昔康40mg+舒芬太尼50μg,B组为氯诺昔康40mg+舒芬太尼75μg,C组为氯诺昔康40mg+舒芬太尼100μg,各组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患者清醒拔管后,接电子镇痛泵,基础流量2ml/h,PCA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记录患者术后4、8、12、24、48h的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4、8、12h C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诺昔康40mg+舒芬太尼100μg用于妇科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葛华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措施预防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对267例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分级评估,实施综合康复措施,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应用综合康复措施后,尚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伤员.结论 综合康复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地震脊柱骨折伤员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李玲利;侯晓玲;陈忠兰;廖登彬;宁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超声诊断为腮腺混合瘤20例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符合率80%(16/20例).4例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不符,均为腮腺淋巴瘤(20%).结论 超声诊断腮腺混合瘤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作者:宋虹宾;杨雪;唐素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原体阴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治疗组采用克拉霉素和银草合剂联合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克拉霉素单独治疗,全部患者连续用药14d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除了尿道炎症状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克拉霉素和银草合剂中西医联合治疗支原体阴道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孙月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系统、全程的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科收治的9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住院患者系统全程心理干预的要求进行全面准确评估,系统分析,制定心理干预措施并予以实施;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和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出院时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定.结果 实验组在实施系统全程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SF-36和SCL-90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实施系统、全程的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绍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约80%~90%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机制为c-kit基因突变,导致KIT蛋白异常活化,引起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
作者:李楠静;毕锋;邱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甘氨脱氧胆酸盐(glycodeoxycholate,GCDC)诱导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L-7702细胞,以GCDC为处理因素,用AnnexinV-FITC/PI双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技术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测定caspase-3,8,9活性.结果 100、150、200、250μmol/L的GCDC处理HL-7702细胞24h后以及250μmol/LGCDC处理细胞4、8、12、24h后,其细胞凋亡率、caspase-3,8,9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DC可通过活化caspase-8,9,进而激活caspase-3从而诱导肝细胞凋亡.
作者:传良敏;杨永长;黄文芳;饶绍琴;洪华;邓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为了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两者对患者心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19例需要安置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两组患者,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室间隔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较心尖组略有好转,左室射血分数(EF)值较心尖组略有改善,但两者均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QRS波群对限心尖组患者较室间隔组明显延长,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 空间隔流出道起搏较心尖部起搏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性特点,更不容易导致左右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对患者的心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林琦;石卫晨;兰永乔;陈兵阳;李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盆腔脂肪增多症诊治特点.结果 术中可见盆腔脂肪组织明显增多,膀胱输尿管周围充满大量脂肪组织,与影像学表现一致.2例手术患者术后复查CTU示双肾、输尿管积水减轻.结论 B超、X线、CT及MRI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盆腔脂肪清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卫阳;苟欣;肖明朝;王明;汤召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13C尿素呼吸试验对正常儿童和ITP患儿进行HP检测.结果 384例正常儿童中48例HP阳性,感染率12.5%,而267例ITP患儿中有60例HP阳性,感染率22.5%,ITP患儿的HP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1).不同类型ITP患儿中,急性ITP的HP感染率为23.1%、慢性ITP为21.2%以及难治性ITP为21.4%,比较显示不同类型的ITP患儿HP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临床研究中,ITP患儿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HP感染与儿童ITP的发病存在着密切联系.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的ITP患儿HP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韩洁;武国霞;蒙长虹;杨慧;韩静;赵志清;王秀兰;庞保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红外线断层热图(TTM)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盲法对我院40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乳腺TTM和彩超检查,比较两者的灵敏性和准确性.结果 TTM检测的△F值乳腺增生症组为(1.98±0.23),对照组为(0.25±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M检测阳性率为100%,彩超检测阳性率为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硎可对乳腺增生症提供更灵敏和准确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雷晴;林冰;杨涛;李忠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 81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消旋卡多曲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观察各组发热、呕吐、腹泻、脱水等临床表现消失和腹泻总病程时间,并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72h后,对照组、消旋卡多曲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58%、96.67%,消旋卡多曲治疗组高于对照组(χ2=4.202,P<0.05).在止吐、止泻、脱水纠正时间及总病程,消旋卡多曲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较快缓解病情,缩短疗程.
作者:张健波;卢金花;赵果邡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妇产科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早期治疗与基层医院及家中生产窒息患儿非早期治疗作对照,比较其在临床分度、神经系统症状持续时间及脑瘫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我院妇产科早期治疗患儿与外院对照患儿相比,临床分度轻、神经系统持续时间短、病死率及脑瘫率均小于对照组.结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症状,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作者:李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2009年6月间施行的156例腹腔镜腹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手术时间9~25min,平均12min;术后住院1~3d,平均2.5d;2例10岁男性患儿分别于术后2个月、5个月复发.结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王雪清;张波;邱军;王俊;罗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评价它们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22例.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和MRI上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22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为0.4~1.0cm,平均0.77cm,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22例X线平片仅17例显示瘤巢,19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X线和CT对瘤巢显示率分别为77.2%(17/22)和100%(19/19),6例MRI检查者仅4例可作出正确诊断.结论 瘤巢是骨样骨瘤的特征性表现,CT检查是诊断骨样骨瘤准确的方法,单凭X线或MRI的表现可能因未显示瘤巢误诊、漏诊,需结合CT可作出准确诊断.
作者:刘旺;刘小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成都市不育男性精液情况,了解成都地区不育男性精液质量现状.方法 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ASA)技术,按照,使用北京伟力公司WLJY9000仪器,对2008年7月~2009年4月到我院生殖与不孕研究所就诊的858例不育男性精液进行分析.结果 858例不育男性精液量(2.62±0.94)ml,pH值(7.45±0.18),精子密度(69.71±56.72)×106/ml,精子活率(55.48±25.62)%,a级精子(23.95±14.85)%,a+b级精子(39.94±19.50)%.其中原发不育490例,继发不育368例;精液正常338例(39.39%),精液异常520例(60.61%),依次为a+b级异常占62.35%,a级异常占51.17%,活率异常占48.48%,密度异常占17.37%,精液量异常占14.45%,液化异常占8.16%,pH值异常1.28%.结论 我市不育男性精液质量与同期育龄男性精液质量相比,精液质量明显下降,表现为60.61%的不育男性患者存在精液质量异常,精子活力异常所占比例高,提示精液质量下降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因素.多种精子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将使男性不育特异性病因诊断变为可能.
作者:杨东;鲜红;腾文顶;何生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08年5月12日~2008年6月11日行手术治疗的汶川地震危重伤员(ASA 3~5)的围术期容量治疗,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以后可能实施的大规模伤员手术救治中容量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所有危重地震伤员术中输液、输血记录及血液学检查指标,观察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 我院共对危重伤员行手术治疗244台次,术中输注晶体液、胶体液、血液制品行容量治疗,其中输血治疗167台次,共计用血液制品118500ml,其中RBC 80200ml(67.68%),FFP38300ml(32.32%).术后有55例次(32.8%)的伤员的Hb、Hct、Plt均较术前下降,Hb从78~142g/L降至56~108g/L,Hct从25%~38%降至15%~25%、Plt从(186~256)×109/L降至(73~129)×109/L;有61.1%(102例)伤员术后Hb、Hct、Plt上升,Hb从47~97g/L升至88~145s/L,Hct从18%~29%升至26%~41%,Plt从(66~123)×10'9/L升至(118~263)×109/L;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输血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 在地震伤员的救治中,常使用晶体液、胶体液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后,再根据可靠的血液指标,输注血液制品(RBC、FFP以2:1的比例输注,按需输注血小板).
作者:杜丽;赖巍;郑剑桥;罗朝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2h.第三胎第二产(头胎13岁,体健),孕41+5周,因社会因素行剖宫产术,羊水6000ml,出生时体重2160g,生后窒息,Apger评分4分-5分-8分,胎盘体积小,12cm×10cm×10cm大小,厚约10cm,脐带呈结节状,绕颈1周,粗细无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均为农民,无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
作者:罗红艳;李富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1,6-二磷酸果糖、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8年2月~2009年1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1,6-二磷酸果糖、纳洛酮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纳洛酮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变化.结果 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BN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1,6-二磷酸果糖、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作者:罗用;何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