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震后患者头晕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及治疗

段劲峰;吴孝苹;唐宇风;苏牟潇;陈忠伦;文世全;冯由军;邓惜潮

关键词:地震, 头晕, 心理抑郁, 焦虑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地震期间头昏患者的疗效,寻求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地震期间确诊为功能性头昏的179例门诊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安慰治疗组(A组),清脑复神液治疗组(B组),对照组(C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A组与B组均较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积极的心理干预,较单纯的药物治疗而言,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震期间的头昏患者,通过心理安慰治疗得到很好的效果.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剂量的长托宁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长托宁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前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术前合理应用抗胆碱能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择期拟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75例用信封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长托宁0.5mg,Ⅱ组,患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长托宁0.O1mg/kg,对照组患者术前肌注生理盐水.记录注射后10、20、30min患者的MBP,心率,VAS评分和新生Apgar评分.结果 Ⅰ组和Ⅱ组患者口干VAS评分分别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射后10、20、30 min两组之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在用药后各时点平均动脉血压和心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率与基础值比较有减慢的趋势;3组患者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肌肉注射长托宁0.01mg/kg组和肌肉注射长托宁0.5mg组对产妇血压和心率均无明显影响,均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麻醉前给药.

    作者:江晓琴;曾葵;马玉姗;章媛;黄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小儿病毒性肺炎病毒病原学及免疫功能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采集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用ELISA法检测RSV、IFV、ADV、PIV、CMV 血清特异性IgM,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IgG、IgA、IgM、CBP,碱性磷酸酶标记链霉卵白素(S-A/AP)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74倒病毒性婴幼儿肺炎中,单独病毒感染55例,占大部分,其中RSV 16例居首位,余依次为IFV 12例、ADV 11例、PIV 9例、CMV 7例;混和病毒感染19例,分别是IFV+PIV 7例、IFV+RSV4例、ADV+PIV4例、ADV+IFv3例、PIV+BSVI例.病毒性肺炎组CD3↓、CD4↓、CD4/CD8↓、CD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G、IgA、IgM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感染是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单独病毒感染为主,病毒病原谱具有地区差异性.病毒性肺炎患儿存在细胞免疫紊乱.

    作者:张本金;刘文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无创性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

    目的 探讨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COPD急性发作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COPD急性发作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气、生命体征、神志变化等.结果 治疗后患者PaC02降低,PaO2回升,pH值趋于正常.结论 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效果良好,可减少气管插管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杨燕;赵兰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27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评价结肠镜的作用.方法 收集分析我院近7年经结肠镜发现结合临床、病理等确诊的缺血性肠病27例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年龄均>55岁,平均65.7岁,男女之比为0.59:1,92.6%的患者有包括冠心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肝硬化或长期服用激素等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内镜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病理学表现除粘膜活检提示粘膜下层含铁血黄素细胞对诊断有意义外,无特异性,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如并发肠坏死,则预后差.结论 结肠镜检查对早期诊断缺血性肠病是非常敏感并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诊断方法,而早期提供治疗,则能明显改变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爱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地震期间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健康分析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后老年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方法 43例老年住院患者(院内组)和45例院外老年人(对照组)在经历汶川大地震后2个月内接受DSM-IV关于急性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和SCI-90的评定.结果 两组比较,院内组SCI-90总分及躯体化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分量表均高于对照组(P<0.05),院内组在急性应急障碍发病率为41.8%(P<0.01),同时出现了原有躯体疾病明显加重表现.结论 大地震严重影响了老年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

    作者:李建;李思吟;吴孝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EST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早期EST治疗ABP与常规治疗结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临床确诊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作早期EST治疗的结果.结果 48例采用EST治疗,34例采用常规治疗,早期内镜下行EST比较常规组的腹痛消失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降低.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内镜下行EST治疗较常规方法疗效显著.

    作者:覃岭;陆德云;何峰;彭杨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发胸椎结核

    目的 探讨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肋骨植骨治疗多发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2007年4月对39例多发胸椎结核患者,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4~6用,侧前路彻底清除病灶,适当撑开矫正后凸畸形,行肋骨植骨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5~2年.结果 39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症状完全缓解24例,治愈率61.53%;部分改善11例,好转率28.21%,合计恢复率为89.74%.所有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5.2.,终一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矫正22.4.,后凸角度平均丢失2.8.;所有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 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发胸椎结核,既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晚发神经损害.

    作者:余雨;李波;邵高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不孕症患者UU、CT感染率分析

    目的 探讨不孕症患者宫颈分泌物中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率及其与不孕症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590例不孕患者(不孕组)UU、CT感染率,与305例健康生育者(对照组)UU、CT感染率比较,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孕组宫颈分泌物UU阳性率为:45.76%,CT阳性率为15.08%,混合感染阳性率为4.58%.对照组UU阳性率为26.56%,CT阳性率为3.9%,混合感染阳性率为0.3%.不孕组UU、CT感染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U、CT感染与不孕症密切相关,UU、CT应成为不孕症检查的常规项目.

    作者:刘春岚;叶飞;冷媚;李运星;孙燕;黄雪梅;周凤琼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检测和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77例肿瘤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和血常规,同时以20例健康查体的正常人为对照,分析EPO含量同血常规的关系.结果 健康人群的EPO含量为(17.32±10.20)mIU/ml,恶性肿瘤患者为(44.34±35.26)mIU/ml(P<0.01).其中不贫血的肿瘤患者EPO含量为(21.92±14.35)mIU/ml,贫血的肿瘤患者EPO含量为(51.18±36.95)mIU/ml,(P<0.01).曾经做过化疗的肿瘤患者EPO含量为(28.08±18.23)mIU/ml,没有化疗的患者为(59.39±40.41)mIU/ml(P<0.01).行含铂方案化疗患者的EPO含量为(22.26±14.26)mIU/ml,不含铂方案化疗的患者为(37.64±20.44)mIU/ml(P:0.011).恶性肿瘤EPO含量同HGB和HCT的相关系敷分别为-0.581和-0.548(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EPO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升高,化疗特别是含铂方案化疗会导致EPO明显降低.恶性肿瘤患者EPO含量同HGB和HCT线性负相关而且可能同患者的预后有关.

    作者:冯岗;邓文斌;唐桦;王晋;张羽;杜小皮;姚兵;李慧;唐诗添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 对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64例进行经验总结.方法 64例神经鞘瘤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3年.结果 64例患者肿瘤全切,神经功能完全改善58例,显著改善3例,明显改善3例,无恶化和死亡患者,复发1例.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是首选和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晓滨;李德康;胡泽军;吴珂;杨安强;邓世强;张孙富;陈俊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电针联合腹腔注射氯胺酮对神经源性痛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腹腔注射氯胺酮对神经源性痛大鼠的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 Wislar 大鼠30只,体重230-250g,随机分为5组:A组(n=6,正常组);B组(n=6,对照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中段后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C组(n=6,电针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中段后1、3、5、7d电针阳陵泉和足三里,频率2Hz/100Hz,强度≤2mA,30min/次;D组(n=6,氯胺酮组):结扎坐骨神经后1、3、5、7d向腹腔注入氯胺酮10mg/kg(1mg/ml);E组(n=6,针药合用组):针药使用方法同C、D组.并于术后1、3、5、7d分别进行行为学测定,记录缩爪时间.于结扎后7d取L4-6脊髓,采用TUNEL法观察脊髓神经元凋亡.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B组相比,C、D、E组机械性触诱发痛减轻(P<0.05);与C组相比,E组机械性触诱发痛显著减轻(P<0.05),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结扎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并与神经源性痛的发展相一致.针药合用的镇痛效果强于单独使用电针.其对大鼠脊髓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神经元凋亡有关.

    作者:杨京利;马国平;刘菊英;王燕;周青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LC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72例

    目的 探讨LC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技术细节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胆囊炎的LC术病例.结果 72例完成65例Lc术,7例中转开腹,均未出现手术损伤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LC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关键是术者必须充分了解LC手术的技术细节,熟练掌握LC操作技术要点.

    作者:吴进;王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运用于embB 285 codon点突变的分子探针设计及检测研究

    目的 探讨单碱基靶点分子探针设计模型,并应用设计的分子信标探针检测结核杆菌耐乙胺丁醇embB285 codon点突变,并与测序结果比较以验证.方法 运用软件Beacon designer设计embB基因包含285 codon 的分子信标,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embB 285 codon扩增片段与探针杂交后荧光信号,同时对扩增产物测序并作比较.结果 通过荧光分光先度计观测到结核标准株及耐乙胺丁醇embB 285 codon PCR产物与分子信标杂交后荧先信号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3株耐乙胺丁醇组与10株H37RV标准株对照组荧光信号强度比较,耐乙胺丁醇组embB 285 codon突变检出率为15%,测序法突变检出率为15%.结论 分子信标技术对单碱基靶点突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直接检测液相杂交荧光具灵敏、简单、准确等优点.

    作者:陈庆海;匡红;府伟灵;张波;华兴;钟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脂联素以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脂联素以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之间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48例T2DM患者和40例正常体检者,测定各组空腹血清TNF-α,IL-6、脂联素以及RBP4水平,同时分别测定各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围、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血脂、血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T2DM患者TNF-α、IL6、RBP4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在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中,TNF-α、IL-6以及RBP4均与HOMA-IR呈正相关(P<0.05~0.01),脂联素与HOMA-IR呈负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Ⅱ6与RBP4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TNF-α与IL-6、RBP4问均呈正相关,脂联素与TNF-α、IL-6以及RBP4间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TG、RBP4和脂联素是糖尿病患者I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MI、TG、RBP4和脂联素是糖尿病患者IR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参与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张敏;田浩明;陈树;董巍;周广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胰腺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胰腺癌的螺旋CT征象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活检或随访证实的26例胰腺癌患者的CT表现特点.结果 CT表现平扫略低密度23例,等密度3例,胰腺期表现为低密度,对比平扫及门脉期肿瘤显示清晰,其中胰头22例,胰体3例,胰尾1例,胰胆管扩张20倒,胰腺形态和轮廓改变19倒,胰周血管侵犯21例,胰周淋巴结转移6例,肝转移6例伴腹腔种植1例.结论 螺旋CT的双期扫描在胰腺癌的诊断、术前分期及手术切除可能性的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黄永志;沈星;边联龙;屠建春;缪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Ⅱ)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30例DKA患者分为A组置胰岛素泵,诺和灵R或赖脯胰岛素持续皮下泵入;B组用诺和灵R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前后血糖水平、住院时间、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有效.低血糖发生率、住院时间、血糖达标所需时间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全有效.

    作者:吴嘉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甲状腺手术中甲状腺上动脉的识别与处理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中甲状腺上动脉的识别与处理方法.方法 66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其中,多发性甲状腺结节5例,甲状腺腺瘤(包括囊性变)35例,甲状腺囊肿6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9例,木样纤维性甲状腺炎Ⅰ例.手术中暴露甲状腺上极,自下向上用小纱布球紧贴甲状腺上极真被膜推移剥离甲状腺假被膜后,即可见到沿甲状腺上极内侧缘走行于真被膜下的条索状白色细小血管,有一定弹性,顺延该动脉向上为甲状腺上动脉腺支前支,紧贴腺体三重结扎后切断,于其后方紧贴甲状腺分离即可识别后支,同法处理.结果 66 例中均能清晰识别相应甲状腺上动脉.结扎牢靠.患者病例无喉上神经损伤.结论 紧贴上极内侧甲状腺真被膜剥离,首先寻找甲状腺上极内侧缘走行的小分支,顺势而上必定能准确找到甲状腺上动脉腺支前支及甲状腺上动脉各分支.该方法可以准确识别甲状腺上血管,处理安全方便.

    作者:王改成;张勤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闭孔疝11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闭孔疝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1987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11倒闭孔疝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确诊2例,误诊9例,误诊率82%(9/11).结论 闭孔疝术前极易误诊,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病史采集不全面是造成误诊漏诊的重要因素.对不明原因肠梗阻表现的患者,如系年老体弱且有多胎生育史者应高度警惕闭孔疝.早期手术是治疗闭孔疝唯一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玉辉;张发强;杨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的心律失常特点及PCI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的心律失常特点及PCI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147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对其心律失常特点及病死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的窦缓、窦停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P<0.05);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的窦速、窒上性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而且死亡发生率高(P<0.05);各组死亡患者中未行PCI治疗的死亡发生率高于行PCI治疗的患者.结论 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的患者预后差;未行PCI治疗患者的病死率高于行PCI治疗的患者.

    作者:邓少雄;郭南鸥;洪美满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术式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术式的适应症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92例,在≤6、6~12、12~24h 3个时段对骨辩开颅、小骨窗开颅、微创碎吸3种术式手术治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中等量出血,时间≤6h 3种术式疗效接近;而6h后手术开颅及小骨窗术式有明显优势(P<0.05);大量出血开颅手术具优势(≤6h,组P<0.01;6~12h组P<0.05),而小骨窗亦优于微创手术(P<0.05).结论 中等量以上脑出血,提倡早期外科干预,短期疗效随访提示:开颅手术血肿清除术优于微创血肿碎吸术.

    作者:刘微波;张新平;刘中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