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C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72例

吴进;王亮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摘要:目的 探讨LC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技术细节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胆囊炎的LC术病例.结果 72例完成65例Lc术,7例中转开腹,均未出现手术损伤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LC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关键是术者必须充分了解LC手术的技术细节,熟练掌握LC操作技术要点.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地震后心理及环境因素与冠心病心脏事件4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地震后心理及环境因素对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2008年5月12日~5月19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后1周内门、急诊48例冠心病心脏事件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心理及环境因素与冠心痛及其心脏事件(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及各种心脏原因的住院)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 在地震后应高度重视心理及环境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产生的作用,对冠心痛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积极培养应对压力及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从而减少冠心痛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梅春雪;陈素华;李曼都;郭东蓉;杜红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电针联合腹腔注射氯胺酮对神经源性痛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腹腔注射氯胺酮对神经源性痛大鼠的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 Wislar 大鼠30只,体重230-250g,随机分为5组:A组(n=6,正常组);B组(n=6,对照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中段后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C组(n=6,电针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中段后1、3、5、7d电针阳陵泉和足三里,频率2Hz/100Hz,强度≤2mA,30min/次;D组(n=6,氯胺酮组):结扎坐骨神经后1、3、5、7d向腹腔注入氯胺酮10mg/kg(1mg/ml);E组(n=6,针药合用组):针药使用方法同C、D组.并于术后1、3、5、7d分别进行行为学测定,记录缩爪时间.于结扎后7d取L4-6脊髓,采用TUNEL法观察脊髓神经元凋亡.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B组相比,C、D、E组机械性触诱发痛减轻(P<0.05);与C组相比,E组机械性触诱发痛显著减轻(P<0.05),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结扎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并与神经源性痛的发展相一致.针药合用的镇痛效果强于单独使用电针.其对大鼠脊髓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神经元凋亡有关.

    作者:杨京利;马国平;刘菊英;王燕;周青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脐血流测定对产时胎儿窘迫的监护作用

    目的 研究胎儿脐血流测定对产时胎儿窘迫的监护价值.方法 对344例单胎足月头位妊娠的孕妇进行产时脐血流测定,报告结果显示:脐动脉血流速度指数(S/D)、脉动指数(PI)、阻抗指教(RI)、快速血流比(PVR)4项指标,其中:A.4项指标均正常;B.S/D异常其余各项有1项或多项异常;C.S/D正常其余各项有1项或多项异常.以此为界分为A、B、c 3组进行分析,B组与A组、C组与A组比较,常规探查左右下腹部及耻骨联合上方有无脐血流声像图,以帮助排查胎儿脐绕颈.结果 B组胎儿窘迫发生率及割宫产率明显高于A组;73例脐带绕颈有64例在孕妇左右下腹部及耻骨联合上方探及脐血流声像图.结论 当S/D值异常(S/D≥2.7)提示胎儿窘迫,为临床医生诊断产时胎儿窘迫提供可靠依据.孕妇左右下腹部及耻骨联合上方均探及胎儿脐血流图时.绝大多数为胎儿脐带绕颈.

    作者:张爱萍;邱锦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冠状动脉PCI术后患者汶川地震应激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汶川大地震所致应激状态下冠状动脉PCI术后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变化.方法 对地震重灾区震前行冠状动脉PCI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对比震前震后患者心血管指标.结果 地震应激状态下使PCI术后患者HR、sBP和DBP较震前明显升高,而EF未发生明显变化,震后未正规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HR、SBP、DBP和EF比正规服药患者升高明显.结论 地震应激对冠状动脉PCI术后患者有不良影响,不正规服药患者影响明显.

    作者:吴屹;戴闽;刘纪宁;张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新生儿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输液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静脉穿刺部位选择在新生儿输液中应用的对比分析,减少静脉炎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方法 选择头皮、腋下、贵要、四肢静脉(手腕、手背、足背、踝)穿刺或静脉留置.结果 新生儿头皮静脉发生静脉炎,造成局部缺血低氧坏死,影响患儿美观.结论 新生儿腋下静脉可首选,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安全,维持时间长,四肢静脉粗直,有利于留王针穿刺,但要选择约束穿刺侧肢体.

    作者:唐勤;张常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介入性超声微创诊疗平台的建立及规范化

    作为超声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介入性超声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这门在超声影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创诊疗新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临床专业领域,并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青睐[1].

    作者:王雪岩;单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胆红素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探索胆红素和oxLDL与CHD的关系.方法 分别收集80例经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80例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肾病的健康人群的空腹血清.进行胆红素、oxLDL及常规血脂[包括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1)、高密度脂蛋白(HDb-C)、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析.结果 CHD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TG、Chol、HDL-C、LDL-C及oxLDL无差异;CHD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HD组oxLDL/LDL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和传统的血脂分析比较,血清oxLDL/LDL比值将为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好的帮助,有望成为评价CHD危险因素更灵敏有效的血液生化指标.

    作者:李贵星;袁莉;高宝秀;黄志刚;唐书强;周君;彭志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氯美扎酮与地西泮急性重度中毒抢救成功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因家属发现昏迷、呼之不应4h急呼120,急诊入院抢救.患者既往有焦虑失眠6个月.家属发现患者床旁有氯美扎酮及地西泮药品盒(服用剂量不详).

    作者:朱斌;王新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5.12地震伤员破伤风抗毒素注射管理的探讨

    目的 探讨突发大型灾害事件中对伤员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的管理.方法 总结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应对5.12地震灾害对伤员注射TAT的实践.结果 427例伤员注射TAT,89例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C),未出现破伤风患者.结论 有效的管理可保障成批伤员注射TAT的高效和安全.

    作者:赵涛;吕汝琦;杨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发胸椎结核

    目的 探讨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肋骨植骨治疗多发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2007年4月对39例多发胸椎结核患者,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4~6用,侧前路彻底清除病灶,适当撑开矫正后凸畸形,行肋骨植骨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5~2年.结果 39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症状完全缓解24例,治愈率61.53%;部分改善11例,好转率28.21%,合计恢复率为89.74%.所有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5.2.,终一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矫正22.4.,后凸角度平均丢失2.8.;所有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 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发胸椎结核,既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晚发神经损害.

    作者:余雨;李波;邵高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

    目的 研究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声像图与声学造影特征.方法 分析47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和超声造影特征,并与病理结果相比.结果 经二维、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诊断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淋巴结99个,准确率约94%,敏感性92%,特异性82%.淋巴结纵横比超声诊断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85%;淋巴门的改变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85%;淋巴结内异常血流敏感性72%,特异性70%;淋巴结内弥散小液性坏死的敏感性为45%,特异性为97%.超声造影提高了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淋巴结结构的超声声像结合淋巴结超声造影,能够提高淋巴结定性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卢漫;岳林先;戴耕武;周果;刘军;蔡志清;王士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地震后患者头晕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及治疗

    目的 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地震期间头昏患者的疗效,寻求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地震期间确诊为功能性头昏的179例门诊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安慰治疗组(A组),清脑复神液治疗组(B组),对照组(C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A组与B组均较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积极的心理干预,较单纯的药物治疗而言,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震期间的头昏患者,通过心理安慰治疗得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段劲峰;吴孝苹;唐宇风;苏牟潇;陈忠伦;文世全;冯由军;邓惜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目的 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纯化的方法,探索MSCs体外培养的佳方法.为细胞工程学提供细胞来源.方法 ①MScs的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3~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四肢骨的骨髓细胞,采用裂解红细胞后的贴壁培养法分离MSCs,利用MSCs与其他贴壁细胞的贴壁差异性,严格控制传代时酶的量和消化时间.传代纯化MSCs;②MSCs的鉴定:取第4代(P4)MSCs,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MSCs的表面抗原CD44、CIM5和CD90.结果 ①采用裂解红细胞分离骨髓细胞得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态较多样,分布不均,含杂细胞多,随换液和传代次数增多,细胞纯度提高,P4后细胞形态一致,分布均匀,几乎不见杂细胞;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4代MsC8经加入一抗、二抗及荧光染料后见CD44、CD90染色呈阳性,CD45染色呈阴性反应.结论 采用裂解红细胞与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分离、纯化MSCs,可得到活性和纯度均较好的MSCs.

    作者:王忠琼;杜光红;李昌平;钟晓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超声乳化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晶体吸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42眼急性闭角型青先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超声乳化晶体吸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B组行周边虹膜切除.观察术后视力、前房角改变、眼压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A组视力为(0.7±0.2),较术前(0.2±0.1)明显提高(P<0.01),B组较术前无改变;两组房角均较术前不同程度增宽;两组眼压均控制稳定.结论 超声乳化晶体吸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一种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粘连≤1/2圆周)可供选择的方法,尤其对合并晶体混浊的患者.降低了手术的次数和手术的费用.

    作者:周莅斌;谭春燕;吴成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重型颅脑损伤并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3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4 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治愈17例(50.0%),致残10例(29.4%),死亡7例(20.6%).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特点,综合分析,及早明确诊断.正确处理降颅压与休克的的矛盾和及时手术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作者:周正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胰腺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胰腺癌的螺旋CT征象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活检或随访证实的26例胰腺癌患者的CT表现特点.结果 CT表现平扫略低密度23例,等密度3例,胰腺期表现为低密度,对比平扫及门脉期肿瘤显示清晰,其中胰头22例,胰体3例,胰尾1例,胰胆管扩张20倒,胰腺形态和轮廓改变19倒,胰周血管侵犯21例,胰周淋巴结转移6例,肝转移6例伴腹腔种植1例.结论 螺旋CT的双期扫描在胰腺癌的诊断、术前分期及手术切除可能性的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黄永志;沈星;边联龙;屠建春;缪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布地奈德在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时照组2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在改善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减少哮鸣音、缩短住院时间以及改善肺功能PEF%、FEV1%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少.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确切、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张怡;陈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胰岛素泵入与注射治疗围手术期糖尿病护理对比分析

    目的 评估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H)两种方法在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时的临床疗效、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强度.方法 胰岛素治疗的围手术期糖屎病患者105例,随机分为CSII组(54例)和MSII组(51例),观察两组血糖控制、低血糖发生率、注射区皮肤瘙痒及皮下结节出现频数、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工作强度.结果 与MSII组相比,CSII组2h PBG降低更为明显(早餐:(7.4±2.2)vs(9.7±2.0),中餐:(6.9±1.8)vs(8.5±1.7),晚餐:(7.0±1.4)vs(8.8±1.7),P<0.05];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高(94.4%vs 84.4%,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13.0%vs 29.4%,P<0.05);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护理工作强度明显减轻(11.8±5.4)vs(14.6±4.7),P<0.01.结论 CSII较MSII在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护理人员工作强度.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王德明;陈春蓉;邹艳;王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输尿管上皮性恶性肿瘤的诊治分析(附34例报告)

    目的 总结输尿管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28例为原发患者,6例为肾孟肿瘤术后残端输尿管复发)输尿管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综合运用细胞学、影像学、输尿管镜检查,使患者获得明确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术后配合膀胱灌注药物.并长期随访.结果 本组均单侧患病,术前诊断符合率为88%(30/34).94%(32/34)为移行细胞癌,26例行根治切除术.1年存活率为94%(28/30).结论 综合运用影像学、尿脱落细胞学及输尿管镜等检查可使输尿管癌获得确诊,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输尿管癌的有效方法.如何早期诊断和微创手术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作者:罗顺文;叶钢;许亚宏;顾新伟;赵启华;马小平;卢奕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102例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疗效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02例,手术入路以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为主.93例行瘤颈夹闭术,9例行动脉瘤包裹术.75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瘤颈夹闭后常规进行微血管多谱勒监测.26例术中行终板造瘘.结果 手术效果按COS评分:本组102例中,出院时疗效好85例(83.3%),差13例(12.7%),死亡4例(3.9%).结论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中暴露清楚,瘤颈夹闭可靠.早期手术可以规避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有利于临时阻断血管,降低动脉瘤未成熟破裂.术中微血管多谱勒监测可以早期发现血管误夹,防止脑梗死,偏瘫并发症.

    作者:阿旺益西;张跃康;毛伯镛;孙鸿;李进;陈德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