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星;袁莉;高宝秀;黄志刚;唐书强;周君;彭志勇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康复期患者肺功能的作用.方法 对60例COPD康复期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手段,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6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肺功能指标、气短症状、日常生活能力、血气分析及呼吸、脉搏情况均较护理干预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 全面系统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手段能够明显改善COPD康复期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巩固治疗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吴海燕;张钦芳;张安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过去3年我院院前急救中疾病病种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其分布规律,为更加合理进行院前急救人员培训、物资配备以及确定院前急救的发展重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搜集2005~2007年的院前急救出诊登记资料,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找规律.结果 2005年与2007年各类疾病分布状况未发现明显改变,内科均以心血管疾病为主分别占当年总体的29.26%、28.26%和30.26%,外科均以车祸伤为主分别占当年总体的41.21%、41.64%和34.77%,其他科室疾病均以妇科为多,分别占当年总体的59.63%、54.20%和65.96%.出诊次数的月份分布并未发现明显规律,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结论 应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疾病以及车祸伤患者急救水平的培训,同时加强宣传以及各种管理工作,尽量减少交通事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涂小平;陈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以提高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为主的手术方法.方法 将8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组41例采用鼻内镜下塑形方式成形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额镜下手术矫正.并观察术后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 鼻内镜组41例均获得完全矫正,无1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46例患者中,38例获得完全矫正,8例部分矫正,术后并发鼻中隔穿孔2例,塌鼻1例.结论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成形术,具有视野广、亮度强、微创、精细、安全有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文健;刘静;杨汉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比较氟马西尼与纳洛酮在急性苯二氮革类药物(BZDs)中毒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费用.方法 随机选择我科70例急性BZDs中毒患者,将其分为氟马西尼组、纳洛酮组各35倒,均进行常规洗胃、导泻、维生素C解毒、利尿及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氟马西尼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氟马西尼0.25-0.5mg静脉注射,随后根据情况给予氟马西尼10gg/min静脉泵入维持,纳洛酮组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0.8mg静脉注射,随后0.4mg每30min、1h静脉注射,疗效采用Glasgow-Pittsburgh评分,t检验,P<0.01.结果 开始治疗前两组的Glasgow-Pittsburgh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30min、1h和4h氯马西尼组的Glasgow-Pittsburgh显著高于纳洛酮组.氟马西尼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3.5±1.5)d vs(2.3±1.4)d]纳洛酮组.结论 氟马西尼在快速催醒方面优于纳洛酮,且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作者:黄颖琼;黄光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一种术中判断矢状面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方法.方法 7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拍摄标准的以伤椎为中心正侧位x片,侧位片测量准备置椎弓根螺钉的椎体进钉点和棘突后上缘高点连线与上终板水平线的夹角(A角),作为术中椎弓根钉头(尾)向偏的角度,做到每一椎体个体化.术中根据透视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结果 本组71例患者,共置椎弓根螺钉292枚.按照这种方法首次置定位钉后与上终板水平线相差(2.2±1.7).,经透视后适当调整置入的椎弓根螺钉,全部与同位椎体上终板保持平行.结论 利用同位棘突后上缘高点的解剖定位,决定术中螺钉头(尾)偏方向及角度技术上可行,方法简单,操作安全,准确可靠,具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刘树平;徐巍;刘跃洪;方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1月~2007年12月98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进行总结.结果 按csentles分型,Ⅰ型62例,Ⅱ型25例,Ⅲ型8例,Ⅳ型3例.所有患者均作了胆囊切除、瘘口修补或胆囊大部切除、胆管修复、T管引流术.术中胆管损伤1例.术后漏胆1例.结论 在腹腔镜下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和耐心细致的操作可顺利处理MMzzi综合征.
作者:尹思能;王征夏;索运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时照组2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在改善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减少哮鸣音、缩短住院时间以及改善肺功能PEF%、FEV1%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少.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确切、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张怡;陈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突发大型灾害事件中对伤员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的管理.方法 总结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应对5.12地震灾害对伤员注射TAT的实践.结果 427例伤员注射TAT,89例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C),未出现破伤风患者.结论 有效的管理可保障成批伤员注射TAT的高效和安全.
作者:赵涛;吕汝琦;杨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采集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用ELISA法检测RSV、IFV、ADV、PIV、CMV 血清特异性IgM,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IgG、IgA、IgM、CBP,碱性磷酸酶标记链霉卵白素(S-A/AP)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74倒病毒性婴幼儿肺炎中,单独病毒感染55例,占大部分,其中RSV 16例居首位,余依次为IFV 12例、ADV 11例、PIV 9例、CMV 7例;混和病毒感染19例,分别是IFV+PIV 7例、IFV+RSV4例、ADV+PIV4例、ADV+IFv3例、PIV+BSVI例.病毒性肺炎组CD3↓、CD4↓、CD4/CD8↓、CD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G、IgA、IgM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感染是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单独病毒感染为主,病毒病原谱具有地区差异性.病毒性肺炎患儿存在细胞免疫紊乱.
作者:张本金;刘文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的心律失常特点及PCI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147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对其心律失常特点及病死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的窦缓、窦停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P<0.05);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的窦速、窒上性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而且死亡发生率高(P<0.05);各组死亡患者中未行PCI治疗的死亡发生率高于行PCI治疗的患者.结论 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的患者预后差;未行PCI治疗患者的病死率高于行PCI治疗的患者.
作者:邓少雄;郭南鸥;洪美满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引起眩晕常见的疾病.方法 对神经内科门诊就医的132例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经过病史询问,查体和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确定引起眩晕的疾病,进行登记.结果 132例眩晕中,壶腹嵴顶结石病63例(47.7%)、后循环缺血(PCI)58例(43.9%)、梅尼埃病6例(4.5%)、前庭神经元炎4例(3%)、突发性耳聋1例(0.7%).结论 引起眩晕常见的疾病是壶腹嵴顶结石病,其次为PCI.
作者:王大模;文世全;苏献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纯化的方法,探索MSCs体外培养的佳方法.为细胞工程学提供细胞来源.方法 ①MScs的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3~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四肢骨的骨髓细胞,采用裂解红细胞后的贴壁培养法分离MSCs,利用MSCs与其他贴壁细胞的贴壁差异性,严格控制传代时酶的量和消化时间.传代纯化MSCs;②MSCs的鉴定:取第4代(P4)MSCs,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MSCs的表面抗原CD44、CIM5和CD90.结果 ①采用裂解红细胞分离骨髓细胞得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态较多样,分布不均,含杂细胞多,随换液和传代次数增多,细胞纯度提高,P4后细胞形态一致,分布均匀,几乎不见杂细胞;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4代MsC8经加入一抗、二抗及荧光染料后见CD44、CD90染色呈阳性,CD45染色呈阴性反应.结论 采用裂解红细胞与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分离、纯化MSCs,可得到活性和纯度均较好的MSCs.
作者:王忠琼;杜光红;李昌平;钟晓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地震后心理及环境因素对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2008年5月12日~5月19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后1周内门、急诊48例冠心病心脏事件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心理及环境因素与冠心痛及其心脏事件(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及各种心脏原因的住院)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 在地震后应高度重视心理及环境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产生的作用,对冠心痛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积极培养应对压力及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从而减少冠心痛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梅春雪;陈素华;李曼都;郭东蓉;杜红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因地震中出现胸痛间断咳嗽伴呼吸困难36h于2008年5月14日入院.患者36h前,地震时惊慌中背老伴用力后,逐渐感上腹痛、胸痛,继之发热,咳嗽,伴气短、呼吸困难、发绀不能平卧.
作者:冯凯祥;刘芸;罗玉君;林凤琼;邓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腹腔注射氯胺酮对神经源性痛大鼠的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 Wislar 大鼠30只,体重230-250g,随机分为5组:A组(n=6,正常组);B组(n=6,对照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中段后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C组(n=6,电针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中段后1、3、5、7d电针阳陵泉和足三里,频率2Hz/100Hz,强度≤2mA,30min/次;D组(n=6,氯胺酮组):结扎坐骨神经后1、3、5、7d向腹腔注入氯胺酮10mg/kg(1mg/ml);E组(n=6,针药合用组):针药使用方法同C、D组.并于术后1、3、5、7d分别进行行为学测定,记录缩爪时间.于结扎后7d取L4-6脊髓,采用TUNEL法观察脊髓神经元凋亡.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B组相比,C、D、E组机械性触诱发痛减轻(P<0.05);与C组相比,E组机械性触诱发痛显著减轻(P<0.05),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结扎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并与神经源性痛的发展相一致.针药合用的镇痛效果强于单独使用电针.其对大鼠脊髓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神经元凋亡有关.
作者:杨京利;马国平;刘菊英;王燕;周青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作为超声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介入性超声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这门在超声影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创诊疗新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临床专业领域,并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青睐[1].
作者:王雪岩;单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肾脏损害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临床及免疫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122例pSS住院患者中合并肾脏损害及不伴肾脏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2例pSS患者中38倒合并肾脏损害,发生率31.1%,31例为Ⅰ型肾小管酸中毒(Ⅰ型RTA),其中15例合并低钾血症,11例合并周期性低钾性麻痹,6例合并骨质疏松、骨折,5例合并肾结石.肾病综合征4例,肾炎1例.结论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本身所致肾脏损害并不少见,以I型肾小管酸中毒(Ⅰ型RTA)为主要表现.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刺治疗有效.
作者:程小云;刘怡欣;刘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早期EST治疗ABP与常规治疗结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临床确诊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作早期EST治疗的结果.结果 48例采用EST治疗,34例采用常规治疗,早期内镜下行EST比较常规组的腹痛消失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降低.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内镜下行EST治疗较常规方法疗效显著.
作者:覃岭;陆德云;何峰;彭杨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单碱基靶点分子探针设计模型,并应用设计的分子信标探针检测结核杆菌耐乙胺丁醇embB285 codon点突变,并与测序结果比较以验证.方法 运用软件Beacon designer设计embB基因包含285 codon 的分子信标,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embB 285 codon扩增片段与探针杂交后荧光信号,同时对扩增产物测序并作比较.结果 通过荧光分光先度计观测到结核标准株及耐乙胺丁醇embB 285 codon PCR产物与分子信标杂交后荧先信号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3株耐乙胺丁醇组与10株H37RV标准株对照组荧光信号强度比较,耐乙胺丁醇组embB 285 codon突变检出率为15%,测序法突变检出率为15%.结论 分子信标技术对单碱基靶点突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直接检测液相杂交荧光具灵敏、简单、准确等优点.
作者:陈庆海;匡红;府伟灵;张波;华兴;钟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肾毒药物导致老年人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观察药物致急性肾衰竭老年人50例临床特点,与药物致急性肾衰竭中青年45例比较.结果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改变,药物引起ARF发生概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致症状较重,病死率高.老年人常见致ARF药物为甘露醇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青年常见致ARF药物为庆大霉素、其它抗生素、甘露醇;老年组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少尿时间为(12.57±8.33)d,需血液净化41例(82.0%).中青年组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少尿时间为(6.20±4.62)d,需血液净化21例(46.7%);老年组死亡11例,病死率22.0%,中青年组死亡3例,病死率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致老年人ARF的特点:甘露醇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是常见致ARF药物,可能与许多老年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有关;多数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少尿期长;病死率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比例高.
作者:季乃泉;赵锡忠;季勇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