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回盲部结肠灌洗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的应用

张毅;徐茂林;侯勇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 结肠灌洗, 梗阻, 一期切除吻合
摘要:目的 探讨经回盲部结肠灌洗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中行一期切除吻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2例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病例经回盲部灌洗后行一期切除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无手术死亡、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结论 经回盲部结肠灌洗对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术简便、易行,不易污染术野,是安全可行的.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癌痛患者服用硫酸吗啡缓释片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了解硫酸吗啡控释片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22例因癌痛需要服用硫酸吗啡控释片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按WHO标准,重点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22例病例中,有108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占总数的88.5%;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便秘、恶心与呕吐、头昏与嗜睡、排尿困难,发生率分别为56.6%、36.9%、24.6%、12.3%;在少见的不良反应中,肝功能损害、血压下降、呼吸抑制与用药起始剂量偏大有关.结论 硫酸吗啡控释片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病情合理使用,并妥善处理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作者:何世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氨溴索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氨溴索在临床上用于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A组(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B组(氨溴索静脉滴注)与C组(常规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咳嗽、痰量、咳痰容易程度、肺部啰音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C组比较在咳嗽、痰量、咳痰容易程度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及C组在肺部啰音方面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 氨溴索对于改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咳嗽、痰量、咳痰容易程度、肺部啰等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作者:肖红;朱燕;胡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配合及护理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术的配合方法和护理要点.方法 本组487例,全部病例检查前均无禁忌证.行ERCP检查时,对患者术前进行耐心细致的准备,术中默契、熟练、有序的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本组病例检查成功率98.15%,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RCP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默契配合和细致护理对提高检查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雷玉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非典型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增强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造影剂Sono Vue及CnTI造影成像技术对7例肝血管瘤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造影表现.结果 非典型增强病灶中5例表现为整体快速增强,其中4例延迟像表现为低增强灶,2例表现为边缘环状增强.结论 对于增强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仍须不断积累经验,以提高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玲;袁朝新;曾晓峰;罗燕;彭玉兰;卢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单纯乳腺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单纯乳腺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乳腺纤维腺瘤或者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40例,根据麻醉用药不同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0例.静脉麻醉诱导:Ⅰ组为丙泊酚2.0mg/kg,氯胺酮0.8mg/kg;Ⅱ组为氯胺酮1.5mg/kg,咪唑安定0.1mg/kg.麻醉维持:Ⅰ组输注丙泊酚100μg/(kg·min),氯胺酮22.2μg/(kg·min);Ⅱ组输注氯胺酮55.5μg/(kg·min).手术结束前5~10min停止用药.记录麻醉前5min、给药后5min、切皮、分离肿瘤、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丙泊酚及氯胺酮总量、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Ⅱ组给药后5min、切皮、分离肿瘤时MAP、HR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Ⅰ组氨胺酮用量比Ⅱ组明显减少(P<0.01),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1),术后谵妄、恶梦、躁动等总发生率也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 微泵输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氯胺酮用量,无明显术后不良反应等优点,用于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是一种较好麻醉方法.

    作者:李月光;张玉龙;范志明;曹锦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并存6例分析

    目的 分析报告6例食管鳞癌合并贲门腺癌的治疗体会.方法 6例患者除1例放化疗外其余5例均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5例手术治疗患者全部临床治愈,其中1例患者术后并发胸腔积液.结论 食管鳞癌合并贲门腺癌等双源癌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泽良;贾维坤;付茂勇;马顺然;何光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希罗达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使用希罗达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希罗达每日2510mg/m2,每日总量分早晚2次餐后口服,连续2周,间隔1周,每3周重复.每例患者至少2个周期的治疗.结果 4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4例,稳定23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35.7%.不良反应为轻度恶心、腹泻、口角炎、疲劳及手足综合征等.结论 希罗达是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有效药物,其不良反应轻微,使用方便,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西;石端;李浩;张军;周崇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复4次输卵管妊娠1例

    患者,27岁,未婚.因停经43d,彩超示异位妊娠可疑于2006年5月16日入院,LMP:2006年4月3日,经量经期同既往,停经38d尿hCG(+),未诉任何不适.停经40d血β-hCG为1320mIU/ml.

    作者:聂小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度老年痴呆患者的姑息护理及其对家属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度老年痴呆患者的姑息护理及其对家属的影响.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将80例确诊为重度老年性痴呆的患者按随机表分成姑息护理组和传统护理组,每组各40例.入院时和1个月后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家属进行评分.结果 入院时两组间各因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后1月两组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4因子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姑息护理可以减少重度老年痴呆患者的痛苦和费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属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玲利;肖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婴儿先天性支气管囊肿行肺叶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6个月.体重9.5kg,发现活动后气促3+个月,加重伴咳嗽10+d.查体:气管轻度右偏,胸廓对称,无压痛,未闻及明显湿啰音,双上下肺呼吸音清晰,左胸中部呼吸音减弱,呼吸规整.

    作者:邓晓倩;谭玲;朱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BiPAP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无创鼻/面罩BiPAP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均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但治疗组同时予以鼻/面罩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pH值、PaO2、SaO2、PaCO2,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临床症状,并进行临床分析,(同时与38例常规药物治疗组相对照).结果 BiPAP组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5%,心率、呼吸频率、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PaO2、SaO2、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高,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结论 无创性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凌琳;何文富;陈元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心脏直视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适时吸痰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临床护士合理吸痰的指征.方法 对比观察定时吸痰和按需吸痰两组在机械通气48h内吸痰次数,以及吸痰对心脏直视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和呼吸机参数的影响.结果 按需吸痰组在机械通气48h内吸痰次数明显少于定时组(P<0.05).结论 按需吸痰的效果等同或优于定时吸痰.对于心脏手术后患者,特别是早期,频繁定时吸痰对患者有害无益.

    作者:王娅丽;罗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1523例细菌病原分析

    目的 观察2002~2005年儿童细菌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s)细菌谱及细菌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及细菌的变化.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ATB Expression鉴定及药敏仪,对儿童细菌性ALRTIs患儿进行痰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被检出的1523株细菌结果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2.5%,其中主要为肺炎链球菌(12.8%),金黄色葡萄球菌(8.5%);革兰阴性杆菌(59.14%),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18.8%),流感嗜血杆菌(11.9%),肺炎克雷伯菌(10.1%);真菌类(3.4%).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随年龄增长而感染率逐渐升高,肺炎链球菌感染率>1岁患儿与<1岁患儿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χ2=39.80,P<0.001.大肠埃希菌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率下降,大肠埃希菌感染率<1岁与>1岁患儿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χ2=10.68,P<0.005.结论 本地区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原学的分布及变化,耐药情况,对合理选择抗生素,减缓耐药菌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亚静;黄诚;王莉;张砺;张琪琛;夏万敏;谢诚;郭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色素放大内镜诊断胃粘膜异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色素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粘膜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普通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异常的38例患者,口服或者局部喷洒粘膜清除剂,用美蓝进行染色,于染色区取活检做病理检查.采用放大100~400倍电子放大内镜观察胃小凹形态.结果 普通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轻度隆起、糜烂及粘膜颜色或色泽异常,美蓝染色为深蓝色或浅蓝色,正常粘膜不着色,放大胃镜下大多表现出胃小凹排列紊乱,结构异常,小凹类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 色素放大内镜可能对于胃粘膜病变活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高早期胃粘膜病变的诊断率,发现早期病变,小凹分型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琼;史维;孙晓滨;巢齐常;农春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女性胸痛患者绝经前后临床特征的探讨

    目的 分析女性胸痛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绝经的关系.方法 161例因胸痛胸闷而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不同绝经阶段女性患者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对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绝经前及绝经期疑为冠心病的女性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率较低,而绝经后阳性率明显增加;②绝经前及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往往以单支病变为主,复杂斑块少见,而绝经后以2~3支病变为主,复杂斑块多见;③绝经后较绝经前及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率高,家族史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④无创检查中常规行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诊断绝经前及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绝经后明显低.结论 女性冠心病多见于绝经后患者,血管病变以多支和复杂斑块的血管病变为主.无创检查对绝经前及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有明显的局限性.并存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女性胸痛患者无论无创性检查是否发现异常,均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作者:梁超;林文果;刘丽;何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系统化培训在护士应急能力提高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系统培训提高护士应急能力的效果.方法 对50名护士进行应急能力的系统化培训,并以其培训前后临床护理过程中各子过程执行时间为指标对其应急能力进行量化评价.结果 系统化培训后护士到位(接待患者)时间、(护士安排)患者到病床的时间、测血压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收到医嘱至)抽血时间、(收到医嘱至)吸氧时间、(收到医嘱至)心电监护时间、(收到医嘱至)导尿时间、建立病历时间等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各个子过程的执行时间均较培训前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系统化培训可短期内能迅速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使得临床急、危、重患者获得更多救治时间和机会.

    作者:张德荣;李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加强护生护理病历书写培训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

    目的 探讨实习前培训对提高实习护生护理病历书写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大专护生进行护理病历书写培训,并将其实习期间书写的护理病历与往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6届同学完全使用实习医院护理病历比例,护理病历不完整以及书写不工整的比例均有明显下降(P<0.006).护理诊断书写的正确率,护理计划与记录符合率以及及时评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加强护生护理病历书写的培训,能够提高护生护理病历的书写质量.

    作者:王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胸腔手术预后的影响

    观察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人胸腔手术的影响,并与单用全凭静脉麻醉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颜士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改善肝部分切除手术中肝脏微循环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在肝脏部分切除手术前增加肝细胞内糖原含量能否减轻术中因阻断肝血流所引发的肝脏微循环功能的损伤程度.方法 将我院近9年治疗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前24h内静脉滴注高浓度的葡萄糖;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两组患者均采用阻断第一肝门方法行病变肝脏切除术.术中动态测定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并于术前及术后第1、5天,抽取血液标本,检测患者肝功能情况.结果 于肝门血流阻断解除后同一时相,两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值均表现为实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且术后第1、5天,实验组肝功能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术前两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在阻断肝脏血流施行复杂的肝脏手术之前,增加肝细胞内糖原含量可有效地减轻肝脏微循环功能的损伤程度,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汪涛;黎冬喧;邹树;石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变异核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V60和pEGFP-L97和变异核壳蛋白阳性HepG2细胞株;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壳蛋白表达;以TNF-α、Αct-D诱导HepG2细胞株凋亡,0、16、32h和48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32h时采用共聚焦检测细胞凋亡比例.结果 成功建立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和融合变异核壳蛋白表达细胞系,各细胞株核壳蛋白表达量基本相同;16、32、48h时,pEGFP-WT、pEGFP-V60和pEGFP-L97表达细胞株凋亡率均明显低于pEGFP-C1细胞株(P<0.05);32h和48h时,pEGFP-V60和pEGFP-L97细胞株凋亡率均明显高于pEGFP-WT细胞株(P<0.05);32h时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野毒株核壳蛋白不同,L60V、I97L变异可能是慢性肝炎活动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发武;卢放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