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儿先天性支气管囊肿行肺叶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

邓晓倩;谭玲;朱涛

关键词:婴儿,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 肺叶切除术, 肺呼吸音, 临床资料, 发现活动, 湿啰音, 中部, 胸廓, 无压, 体重, 咳嗽, 患儿, 查体
摘要:1 临床资料患儿,男,6个月.体重9.5kg,发现活动后气促3+个月,加重伴咳嗽10+d.查体:气管轻度右偏,胸廓对称,无压痛,未闻及明显湿啰音,双上下肺呼吸音清晰,左胸中部呼吸音减弱,呼吸规整.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用户能充分了解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特点及不足,以便高效、准确的使用该数据库.

    作者:刘加林;王人可;梁传余;王力红;刘世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盆腔转移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线刀)腹、盆腔转移癌的适应证、禁忌证和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X线刀对48例腹、盆腔转移癌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病灶大直径≤3cm者,6Gy/次,隔日1次,6~8次;取肿瘤中心点剂量为100%,剂量归一,80%~90%的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病灶直径在3~5cm,4~6Gy/次,隔日1次,8~10次.病灶大直径≥5cm,2~4Gy/次,隔日或每日1次,15~20次.结果 48例患者经X线刀治疗后3,6,12个月复查有效率(病灶消失和病灶缩小)分别为87.5%(42/48)、95.83%(46/48)和79.16%(38/48);6个月时病灶缩小明显,有效率达95.83%.4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42%(29/48)、41.67%(20/48)、27.08%(13/48).生存期长短与原发病变有关.结论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盆腔转移癌有较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小,可作为腹、盆腔转移癌姑息治疗的有效选择.

    作者:李德志;蒲萍;李光辉;王卫东;周一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69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儿童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病例分析SSSS多发生于1~4岁婴幼儿,占总病例的60%;感染是主要致病诱因,并与患儿免疫功能有关;病程多为6~12d.结论 早期、足量、有效的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且愈后良好.

    作者:树瑜;陈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前列安栓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慢性前列腺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前列安栓组21例和联合组23例.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150mg,口服,2次/d;前列安栓组给予前列安栓肛门纳入治疗,1次/d;联合组结合以上两种治疗方法,剂量同上.治疗后第1,2,3,4周比较各组疗效差异及症状改善情况,检测前列腺液白细胞数、卵磷脂小体含量及尿流率,常规检查心电图、肝功和肾功.结果 前列安栓组、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和8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7.4%),两组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4周前列腺液白细胞数分别为(4.3±1.1)/HP和(3.9±1.1)/HP,显著少于对照组,卵磷脂小体含量显著提高,前列安栓组、联合组第4周平均尿流率分别为(9.5±1.8)ml/s和(9.7±1.9)ml/s,显著高于对照组.3组治疗后心电图、肝功和肾功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效果好于口服罗红霉素,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

    作者:姜果;张建华;姜荣建;陈仲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YAG激光治疗耳郭假性囊肿40例疗效观察

    耳郭假性囊肿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均存在易复发和继发感染等缺点,我们用Nd:YAG激光治疗耳郭假性囊肿40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及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分析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7项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与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观察肝硬化组及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Sysmex SF30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83例肝硬化患者与100例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参数进行比较.用活体煌焦油蓝染色法,人工显微镜计数网织红细胞数,计算出相应RPI.结果 失代偿期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非常显著(P<0.01),其中HGB、RBC、HCT下降,RDW升高,随肝功能严重程度变化加重,MCV、MCH、MCHC均无显著性差异;肝硬化组及慢性肝炎组RPI均高于对照组,且肝硬化组升高显著(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可间接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组RPI升高,表示患者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在贫血早期可发现.

    作者:胡宗海;杨欢欢;胡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改善肝部分切除手术中肝脏微循环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在肝脏部分切除手术前增加肝细胞内糖原含量能否减轻术中因阻断肝血流所引发的肝脏微循环功能的损伤程度.方法 将我院近9年治疗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前24h内静脉滴注高浓度的葡萄糖;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两组患者均采用阻断第一肝门方法行病变肝脏切除术.术中动态测定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并于术前及术后第1、5天,抽取血液标本,检测患者肝功能情况.结果 于肝门血流阻断解除后同一时相,两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值均表现为实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且术后第1、5天,实验组肝功能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术前两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在阻断肝脏血流施行复杂的肝脏手术之前,增加肝细胞内糖原含量可有效地减轻肝脏微循环功能的损伤程度,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汪涛;黎冬喧;邹树;石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临床大输液中配药环境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目的 了解配药环境对配伍后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为改善医院临床治疗中配药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在病区治疗室与超净工作台两种不同环境中配伍后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病区治疗室配置的样品中每毫升所含微粒数较净化工作台配置的样品中每毫升所含微粒数显著增多.结论 配药环境对配伍后的液体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较大,优良的配药环境是减少液体中微粒数的重要保证.

    作者:宋娟;唐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经回盲部结肠灌洗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回盲部结肠灌洗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中行一期切除吻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2例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病例经回盲部灌洗后行一期切除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无手术死亡、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结论 经回盲部结肠灌洗对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术简便、易行,不易污染术野,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毅;徐茂林;侯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BiPAP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无创鼻/面罩BiPAP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均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但治疗组同时予以鼻/面罩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pH值、PaO2、SaO2、PaCO2,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临床症状,并进行临床分析,(同时与38例常规药物治疗组相对照).结果 BiPAP组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5%,心率、呼吸频率、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PaO2、SaO2、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高,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结论 无创性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凌琳;何文富;陈元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及探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DHS手术治疗后随访观察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58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6~32个月),全部骨折愈合,疗效满意,总的优良率为93.1%.结论 DHS手术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规范的DHS手术操作技巧,包括股骨小粗隆内后部的复位固定以及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学康;程兆明;寇剑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对卵巢恶性肿瘤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初步分析

    目的 构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为进行卵巢良、恶性肿瘤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分析及临床早期诊断奠定基础.方法 取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提取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银染获得其蛋白质电泳分离图谱,利用PDQuest 2D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结合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对蛋白质斑点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双向电泳图谱显示2-DE图谱上有212个蛋白质斑点,主要集中在pH 4.75~9.21之间,其中高丰度蛋白有36个点,低丰度的蛋白质斑点有176个,对其中3个高丰度蛋白质斑点初步鉴定可知这些蛋白质为:E2F6、II2A、EZH1.结论 本实验构建了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其分离、染色效果好,能满足2-DE专业软件分析的要求,为后续卵巢良、恶性肿瘤组织的蛋白质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段春燕;林海蕤;何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小鼠Pkhd1条件性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

    目的 构建小鼠Pkhd1条件性基因打靶载体,为建立Pkhd1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以正常小鼠(129xl/SvJ)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小鼠包括第6号外显子的Pkhd1基因部分序列,通过引入LoxP和Neo基因等步骤,建立条件性敲除Pkhd1第6号外显子的条件性基因打靶载体.结果 经多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构建的小鼠Pkhd1基因条件性打靶载体符合设计要求.结论 成功构建了小鼠Pkhd1条件性基因打靶载体,为建立Pkhd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打下了基础.

    作者:杨季云;周钦;张铮;郭红;张思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乙肝病毒小基因嵌合DNA疫苗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乙肝病毒4段小基因与协同刺激分子CD80基因嵌合,构建成嵌合乙肝小基因DNA疫苗.方法 ①根据文献选择和设计HBV的一段pres2、三段core表位编码小基因,以人工合成DNA片段P1~P10,通过退火、连接成为含约170bp的嵌合基因,用HindⅢ酶切;②提取和纯化pcDNA3-CD80,用HindⅢ酶切和去磷酸化;③将酶切小基因定向插入pcDNA3-CD80载体的Hind Ⅲ位点之间,构建成pcHBV-CD80小基因质粒;④pcHBV-CD80转入E.coli JM109扩增、提取质粒,测序鉴定.结果 ①各DNA小片段经退火、连接,成功嵌合为一大小约170bp之目的 基因;②pcDNA3-CD80提取、酶切均成功;③170bp之目的 基因定向克隆到载体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cHBV-CD80,经测序鉴定均构建正确.结论 乙肝病毒小基因与协同刺激分子CD80嵌合DNA疫苗构建成功.

    作者:张建军;史小玲;阳艾玲;袁志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希罗达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使用希罗达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希罗达每日2510mg/m2,每日总量分早晚2次餐后口服,连续2周,间隔1周,每3周重复.每例患者至少2个周期的治疗.结果 4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4例,稳定23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35.7%.不良反应为轻度恶心、腹泻、口角炎、疲劳及手足综合征等.结论 希罗达是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有效药物,其不良反应轻微,使用方便,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西;石端;李浩;张军;周崇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癌痛患者服用硫酸吗啡缓释片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了解硫酸吗啡控释片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22例因癌痛需要服用硫酸吗啡控释片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按WHO标准,重点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22例病例中,有108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占总数的88.5%;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便秘、恶心与呕吐、头昏与嗜睡、排尿困难,发生率分别为56.6%、36.9%、24.6%、12.3%;在少见的不良反应中,肝功能损害、血压下降、呼吸抑制与用药起始剂量偏大有关.结论 硫酸吗啡控释片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病情合理使用,并妥善处理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作者:何世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系统化培训在护士应急能力提高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系统培训提高护士应急能力的效果.方法 对50名护士进行应急能力的系统化培训,并以其培训前后临床护理过程中各子过程执行时间为指标对其应急能力进行量化评价.结果 系统化培训后护士到位(接待患者)时间、(护士安排)患者到病床的时间、测血压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收到医嘱至)抽血时间、(收到医嘱至)吸氧时间、(收到医嘱至)心电监护时间、(收到医嘱至)导尿时间、建立病历时间等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各个子过程的执行时间均较培训前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系统化培训可短期内能迅速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使得临床急、危、重患者获得更多救治时间和机会.

    作者:张德荣;李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采用ADVIA 120血球分析仪及流式细胞仪评估枸椽酸钠、EDTA及CTAD三种抗凝剂对血小板激活的影响

    目的 对比枸橼酸钠、EDTA及CTAD三种抗凝剂在抑制血小板体外激活的作用以及探讨ADVIA 120血球分析仪MPC参数用于观察血小板激活的作用.方法 采用ADVIA 120血球分析仪MPC参数与流式血小板CD62 P检测,观察枸橼酸钠、EDTA及CTAD三种抗凝剂抗凝的86名体检者静脉血样中血小板对凝血酶的诱导激活以及自发激活作用.结果 加入凝血酶后,用CTAD抗凝的全血血小板CD62表达率及MPC无显著性改变,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血均出现明显改变.对分离自CTAD抗凝血的血小板进行凝血酶激活实验,结果发现血小板能够被激活,表明CTAD抗凝血的血小板具有生物学功能.此外,分离自EDTA抗凝全血的血小板的活化标志CD62表达率在加凝血酶前明显高于CTAD抗凝全血的血小板,说明CTAD能够保护血小板免于由于血小板分离操作所致的物理激活.血小板自发激活实验中CTAD能够在体外<8h抑制血小板自发激活,而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血只能保证1~2h内无血小板自发激活.ADVIA 120 MPC值的变化与流式血小板活化标志CD62检测结果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CTAD抗凝剂在能够保证血小板活性的情况下抑制血小板体外生物和物理激活,是一种易于在临床推扩的用于血小板分析的抗凝剂.ADVIA 120的MPC参数检测可以用于血小板活化观察.

    作者:洪俊;陈进;陈济民;饶永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包皮袖套状切除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的疗效对比(附6560例报告)

    目的 比较包皮袖套状切除术与传统的包皮环切术的疗效.方法 3980例(A组)包皮过长、不完全包茎和包茎者施行包皮袖套状切除术.同期的2580例(B组)行传统的包皮环切术.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创口出血、血肿、水肿、疼痛、感染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为(3±1)ml,B组为(10±2)ml(t=-50.36,P<0.001);A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为(16±4)h,B组为(48±16)h(t=-31.07,P<0.001);A组术后发生创口水肿16例,伴出血、血肿2例,发生局部感染1例.B组术后创口水肿100例,出血、血肿72例,感染38例,总并发症为8.14%(χ2=6676,P<0.001).所有对比项目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包皮袖套状切除术比传统的包皮环切术损伤更小,更具有优越性.

    作者:向宸辉;陈胜龙;黄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异丙酚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进展

    炎症反应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异丙酚作为一种静脉麻醉药物,近年来也应用于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综合论述异丙酚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艳君;张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