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芳;钟慧;邱红渝;陶冶;付平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肾功能不全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伴肾功能不全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华西医院收治的147例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多发性骨髓合并肾功能不全组(MN)和非肾功能不全组(NMN),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合并感染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的发生以及合并感染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感染和肾功能不全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死率高,预后较差.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介入影像学

    介入影像学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在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适应证范围已经涉及到人体全身各个系统,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本文主要对介入影像学的概念、内容和临床适用范围作一介绍.

    作者:官泳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胆囊炎LC手术体会

    目的 探索急性胆囊炎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胆囊炎行LC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顺利完成LC术,4例中转开腹,均未出现手术副损伤和重大并发症.结论 在合理选择病例及细心操作下,急性胆囊炎行LC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夏瑞见;唐卫东;陶小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损伤66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肝损伤的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6月至2006年6月救治的66例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分级标准对本组病例的肝损伤程度进行分级,对Ⅰ、Ⅱ级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对Ⅲ、Ⅳ、Ⅴ级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对合并伤争取同期手术或作其他处理,对术后并发症及时治疗.结果Ⅰ级12例、Ⅱ级12例全部治愈,Ⅲ级22例,死亡4例,治愈率81.8%,Ⅳ级13例,死亡6例,治愈率53.8%,Ⅴ级7例,死亡4例,治愈率42.9%.结论 Ⅲ级以上肝损伤病死率高,救治时应做到及时手术,正确选择术式,同期处理合并伤,对术后并发症及时治疗,这些措施对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焦勇;李鸣;郭丽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全麻术中突发气胸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体重66kg.因右股骨颈骨折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吸烟史4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史及肺气肿史20余年.否认哮喘及呼吸困难史,否认近期咳嗽、咳痰史.胸部查体:桶状胸,触诊双侧语颤减弱,叩诊双肺呈过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痰鸣和啰音.X线显示:桶状胸,双肺纹理增粗,紊乱.

    作者:付惠群;姚家祥;邓硕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危重心脏瓣膜置换术42例

    目的 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经验,探讨术中心肌保护、术中注意事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施行的危重心脏瓣膜置换术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晚期死亡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10例次,主要为低心排综合征,心包填塞二次开胸止血、频发室性早搏、室颤、肺栓塞.术后随访1~4年,复查胸片心胸比明显缩小,UCG检查心脏各腔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后心功能改善良好,Ⅰ级32例,Ⅱ级18例,Ⅲ级2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心肌保护,熟练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正确处理三尖瓣返流,术后严密监护,早发现、早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张林;罗昭全;赵雄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引流方法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两种引流方式.方法 中等量以上积液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行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胸腔穿刺抽液,两组患者的化疗方案均为2HRZE(S)/HRE.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6.58%,对照组有效率65.04%.结论 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积液明显优于常规胸腔穿刺抽液.

    作者:付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 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测定患者住院次日及治疗6周及12周的CRP水平.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组血清中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CRP水平,从而起到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

    作者:韩凤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儿童胆脂瘤型中耳炎引发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1例

    患者,女,8岁.因反复左耳流脓4+年,加重2+月,发热,耳痛,眩晕,呕吐7d,于2006年4月2日入院.患者4+年来左耳反复流脓,无明显诱因,间断有耳痛,无发热耳鸣,眩晕.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间断口服抗生素,以滴耳液滴耳(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能提供)治疗,可缓解症状.2+月前再次发作,脓液量多,有明显异味.

    作者:胡瑞丹;郑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颈椎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

    目的 探讨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齿状突骨折中的应用及优点.方法 对6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行颈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6例患者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经4~24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齿状突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周,颈椎活动基本正常.旋转(90.2±16.8)°,屈伸(40.5±10.1)°.结论 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疗效确定,固定牢靠.

    作者:陈尔东;李开南;赵平;汪学军;张进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教育

    目的 为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方法 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系统的康复教育及随访.结果 18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均能掌握自我保健知识.结论 系统的康复教育及随访对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实用有效.

    作者:吴芳玉;李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9例食管、贲门癌术后5年内吻合口瘘患者采用积极的综合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痊愈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吻合口内瘘多发生在术后3~13d,病情多较危重,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包括积极手术介入可明显缩短病程,显著降低吻合口瘘的病死率.

    作者:金新天;李志军;殷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调查行CAPD治疗半年以上的患者60例,用主观综合评价法(SGA)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用每周尿素清除指数(KT/V)及每周肌酐清除率(Ccr)评价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同时计算患者的残余肾功能(RRF).结果 本组CPA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1.7%;透析充分组及残余肾功能较好的患者其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低于透析不充分及残余肾功能相对较差的患者(P<0.05).结论 CA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充分透析和尽可能保护患者的残余肾功能有利于维持CAPD患者较好的营养状态.

    作者:万启军;何永成;栾韶东;贺争鸣;陈洪滔;许慧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BiPAP治疗重度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无创性双水平呼吸道正压呼吸机(BiPAP)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56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给予异丙托品40μg吸入,3次/d,疗程7d、博利康尼雾化液5mg吸入,2次/d,疗程7d,以及静脉滴注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7d,静脉滴注氨茶碱8mg/(kg·d),疗程7d、静脉滴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00mg,1次/d,疗程5d,补液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和大呼气流量(PEF)值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4d后病情控制24例,症状好转4例;对照组治疗4d后病情控制15例,症状好转9例,无效4例.结论 BiPAP呼吸机可作为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杨滢;官和立;杨恂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髋臼骨折的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50例髋臼骨折患者的治疗:非手术治疗22例,手术治疗28例.结果 平均随访25个月,根据Matta评分:优18例,良15例,一般11例,差6例.结论 髋臼骨折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互补.重建钢板技术是较好的治疗方法.髋臼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类型、损伤程度、复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唐毅;张辉;陈云;戢勇;吴国勇;伍皖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机制及预后

    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免疫机制及预后.方法 将病例组随机分为常规组给予1,6二磷酸果糖等常规治疗,ⅣIG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IVIG.T细胞亚群、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检测分别采用APAAP方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并同期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彩超和胸片检查,随访2年.同期选择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 常规组和IVIG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ⅣIG组慢性心肌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病例组治疗前T细胞亚群及IL-2均下降(P<0.01),其CD4+/CD8+比值、sIL-2R,TNF-α和IFN-γ均升高(P<0.05).经ⅣIG治疗后,其T细胞亚群及IL-2均明显升高,CD4+/CD8+比值、sIL-2R,TNF-α和IFN-γ明显下降(P<0.05).常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且紊乱,IVIG可调节其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减少慢性心肌炎的发生率.

    作者:刘华君;刘文彬;王太森;许红波;汤雪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对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对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血液稀释组(B组).两组均常规输注乳酸林格液0.5ml/(kg·min)补充生理需要量.B组在麻醉诱导完成后30min内输注万汶行高容血液稀释,使Hct下降至30%左右.监测两组麻醉诱导后即刻(T0)、60min(T1)、90min(T2)的红细胞流变学变化.结果 B组血液稀释后于T1、T2纤维蛋白原浓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下降(P<0.05或P<0.01),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变形指数及刚形指数变化不大.A组同期的红细胞流变学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可显著改善机体的红细胞流变性.

    作者:叶占勇;吴勤;刘合年;白树荣;江从勋;廖诗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期手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疝患者32例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TUEVP)术联合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一期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同时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结果 手术效果良好,随访0.6~3年,未见疝气复发及尿失禁和尿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一期进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疗效好,可一次性完成手术,使患者免受二次手术痛苦.

    作者:虎华静;吴建军;庞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缺血再灌注后局部组织凋亡发生微环境生化因子变化及外源性EPO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局部组织凋亡发生微环境生化因子的变化及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单侧(左)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24只和EPO治疗组(EPO组)24只,观察时相点为缺血后6,12,24,48h,观察脑组织含水量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观察及细胞计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变化,检测脑组织LPO、MDA、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gamm-aminobutyric,GABA)含量.结果 EPO组病理变化较对照组轻,脑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EPO组缺血24h及48h平均脑组织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EPO组脑组织LPO、MDA水平和GLU含量显著下降,GAB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上升.结论 EPO能有效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损伤,LPO、MDA、GLU和GABA含量变化参与了其保护作用.

    作者:罗晓明;程新富;钱晟;张志强;秦晓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妇科手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预防

    目的 探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和分析我院妇科近5年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19例的临床经验.结果 本组腹腔镜376例中转开腹19例,中转率5.1%.其中盆腔粘连冻结8例,腹部外科疾病5例,妇科恶性肿瘤4例,并发症2例.中转开腹手术后无并发症和死亡.结论 术前和术中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中转开腹.

    作者:邓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比较米索前列醇和/或米非司酮联合清宫术治疗稽留流产

    目的 比较4种方法治疗稽留流产,探索治疗稽留流产的佳方法.方法 12例稽留流产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B组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联合常规清宫术,C组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清宫术,D组使用常规清宫术,比较4种方法对稽留流产治疗效果.结果 1周内A、B、C、D 4组完全流产率分别为70%、99.2%、100%、93%.4组的阴道流血时间为7.1,3.2,2.9,3.1d.结论 米索前列醇联合清宫术治疗稽留流产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出血时间短,患者痛苦小,预先给予米非司酮不增加成功率.

    作者:曾燕;刘义;邹翠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