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妊娠1例

王咏梅

关键词:宫颈管, 持续硬膜外阻滞, 妊娠囊, 全子宫切除术, 术中大出血, 阴道, 已婚, 红色, 宫颈妊娠, 妇科检查, 辅助检查, 发育正常, 查体, 移动性, 血常规, 手术室, 实验室, 搔刮术, 尿常规, 麻醉下
摘要:患者,32岁.已婚,G3P1+2.因停经70d,阴道少许流血1d,于2004年5月10日入院.入院查体:T36.4°C,P82次/min,R20次/min,BP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查体合作,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扪及,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通畅,其内可见少许暗红色血污,宫颈膨大、扩张、变软,呈桶状,紫蓝色,宫颈内可触及面粉团感的半球性肿物,并可见暗红色分泌物流出,宫体稍增大,似与宫颈分离.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正常,小便HCG阳性.B超检查官腔内无妊娠囊,宫颈管增粗,颈管内有妊娠囊.诊断:G3P1+2宫颈妊娠.处理先用MTX 20mg肌注,1次/d × 5d,于2004年5月15日在手术室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宫颈管搔刮术,术中大出血,不能控制而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4 d痊愈出院.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后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附38例报告)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前期开展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该技术在38例、共7种泌尿外科疾病中的应用情况.结果本组38例,顺利完成34例,中转开放性手术4例,成功率89.47%.结论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部分疾病可替代开放性手术.后腹腔镜技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等优点,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前期开展应注意病种及患者的选择.

    作者:敖敏;王小锋;李军;黄贵闽;王志旭;杜友怀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输卵管系膜囊肿扭转坏死误诊1例

    患者,女,12岁.于2004年4月14日,无明显诱因突感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腹泻.到我院外科求治,给予口服元胡止痛片,青霉素胶囊,肌注阿托品后疼痛好转.4月15日10am上体育课后又出现下腹痛,持续不缓解,11pm再次到外科给予磷霉素、山莨菪碱、静滴疼痛未减轻,B超提示下腹囊性占位于4月16日12时转妇科治疗.月经史:末次月经2004年4月1日,量中、色红、无痛经史.

    作者:胥迎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三叶钳可吸收线分层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三叶钳可吸收线分层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三叶钳辅助,4-0国产可吸收线作食管粘膜与胃粘膜连续缝合,3-0国产丝线做食管肌层与胃浆肌层间断缝合,治疗食管癌103例,随访1年.结果全组无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6例,发生率5.82%(6/103),其中轻度狭窄2例,中度狭窄4例;胃食管反流15例,发生率14.56%(15/103),术后1年生存率79.61%(82/103).结论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低,且程度较轻;无吻合口瘘发生.该手术方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作者:范荣;杨帆;姚玉春;叶彬;凌生林;钟世虎;李书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99mTC-MDP全身骨显像165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分析

    目的通过全身骨核素显像,探讨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在全身骨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对165例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对病灶的部位分布作出分析.结果发生骨转移的患者为85%.在有骨转移患者中,发生脊椎转移占75%,肋骨和/或胸骨转移占64%,骨盆转移65%,股骨转移28.6%,肱骨转移11%.结论前列腺癌易发生骨转移,特点是以中轴骨为主,多灶转移.

    作者:谢红军;匡安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男性乳腺癌7例分析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临床上相对少见,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1%[1],但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上升,MBC也在增多,由于患者重视不够和临床医师认识不足,往往延误诊治.自1992~2000年我们共收治男性乳腺癌7例,经病理证实并随访分析如下.

    作者:张晓红;刘文;杜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药物性肝损害100例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注射用硫普罗宁在治疗药物性肝损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了我院2000~2003年的1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予以注射用硫普罗宁静脉滴注,对照组50例,予以还原性谷胱甘肽静脉滴注,半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硫普罗宁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同还原性谷胱甘肽疗效相当.

    作者:许斌;任春梅;司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迈克酶学试剂体系溯源性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建立迈克酶学体外诊断试剂的溯源性.方法用日本临床化学会(JSCC)提供的酶学参考品(ERM)及迈克自产校准品同时校准迈克试剂,并测定新鲜临床标本及交叉测定校准品或参考品.结果ALT、AST、GGT、CK、LDH-L、AMS项目用参考品和校准品校准后测定临床标本的结果相关性良好.结论迈克ALT、AST、GGT、CK、LDHL、AMS项目基本可溯源至JSCC-ERM,ALP则由于测量体系差异太大而不能进行溯源到该参考品.

    作者:吴鸿君;李圃;罗云;刘鉴达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并发脑脊液漏1例

    患者,男,68岁.因诊断为直肠癌,拟在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行直肠癌根治术,ASAⅢ级.麻醉操作:患者左侧卧位,选取L1-2间隙,常规皮肤消毒,以18G穿刺针行硬膜外穿刺,针蒂小缺口向尾侧.进针顺利,突破感明显,无脑脊液、血液流出.经确认穿刺针已进入硬膜外间隙后,缓慢注入0.5%布比卡因5ml.然后插入针芯,调整针蒂缺口指向头侧,并再次确认系在硬膜外间隙,且无血液、脑脊液外流后置入导管,置管顺利.置入导管5cm,取出穿刺针并以小纱条包裹穿刺点,粘贴薄膜.麻醉操作完成后翻转患者改为截石位,观察5min,见患者无双下肢麻痹等蛛网膜下隙阻滞征象,遂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含1/200000肾上腺素),共计12ml,麻醉平面确切,T8以下,双下肢能作运动,10min后手术开始.

    作者:胡俊;杨文庆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前路二次手术的体会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再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8例胸腰椎骨折行后路减压、固定失败的病例再手术行前路减压及固定,根据患者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Cobb's角等比较.结果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椎管侵占程度从平均28%降到6%;Cobb's角从平均19.降到8.;Frankel分级均升高1~3级.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手术失败的病例,掌握好手术指针的情况下,选择前路再手术可以彻底减压,纠正畸形,有利于瘫痪的恢复.

    作者:康建平;王清;侯宗亮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TriVex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62例麻醉分析

    静脉曲张微创刨吸术(Trivex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并推广的一项新型微创术[1,2].我院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应用该技术对6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了治疗,麻醉均采用硬膜外阻滞,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述碧;刘柳;向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烧伤后合并急性虹膜睫状体炎1例

    患者,男,23岁.因左下肢、面部、左手火焰烧伤30h入院.入院查体:T 36.5℃,HR 80次/min,R 20次/min.面部及双耳散在创面及小水疱,基底潮红;左手背、左大腿多数大水疱,渗出多,基底潮红;左小腿基底红白相间,可见小树枝状血管栓塞.双眼角膜及结膜正常.入院诊断为面部、左手、左下肢15%Ⅱ~Ⅲ度(Ⅲ度3%,深Ⅱ度7%,浅Ⅱ度5%)火焰烧伤.左手包扎,其余部位磺胺嘧啶银涂抹,以及各种常规处理后,于伤后第6天行左小腿切痂植皮术.

    作者:严小蓉;陈俊杰;岑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早晚的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影响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早晚的因素.方法对214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自然条件、病情轻重、卒中知识和就诊时间等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就诊时间早晚的因素.结果 72例(33.5%)患者早就诊.早就诊与用救护车(P<0.05)、有卒中史(P<0.05)和病情轻重(P<0.05)有关.结论广泛开展卒中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可增加早就诊患者人数,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治和更好的康复.

    作者:张蓓;张红;刘琴;徐庆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纤维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检查不明原因胸腔积液25例分析

    临床上对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多采用细胞学、生化、脱落细胞及胸膜活检,其阳性率低,易延误诊断和治疗.我院从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对25例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代替胸腔镜检查,对其病因进行诊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惠明;魏茂刚;何琳;陈丹;廖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及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DIC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措施.方法总结分析急性白血病并发DIC 23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进行抗感染、抗凝、运用肝素、补充血小板等治疗措施.结果急性白血病并发DIC临床以出血贫血发热溶血等表现,多发生在化疗早中期.治愈14例(61%),死亡9例(39%).结论DIC是急性白血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措施以稳妥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加强抗感染,高凝期肝素抗凝及低凝期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可收到较好效果.

    作者:余安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机械通气应用于临床儿科的相关性体会

    随着机械通气抢救呼吸衰竭的应用,由此产生了呼吸机一系列相关性并发症.小儿尤其新生儿,急危重患儿,由于免疫力低,自身防御机制差,运用机械通气时其发生率及病死率尤高.为了进一步探讨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的病因及相应防治措施,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行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博乐欣与百优解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博乐欣与百优解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9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5例用博乐欣治疗、44例用百优解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Y-BOCS、CGI及TESS评定.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博乐欣组,治疗第1周总减分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百优解组,治疗第2周总减分率与入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CGI的严重程度分明显下降,疗效分明显上升.结论博乐欣与百优解治疗强迫症的疗效相当,但搏乐欣起效较快.

    作者:陈进东;夏玉平;章家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不典型肺结核27例临床分析

    近十年肺结核的发病率在全世界都有增高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其胸部影像学表现多不典型,常常给诊断带来困难.现搜集我院1999年4月至2005年6月不典型肺结核27例,分析如下.

    作者:高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性蛋白抗SIVmac251的体外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性蛋白vMIP体外抗猴艾滋病毒SIVmac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分别在SIVmac接种前后将敏感细胞系与重组vMIP作用,检测细胞系病变(CPE)情况和病毒滴度水平,培养上清P27抗原水平.结果先用重组vMIP处理过的细胞,病毒感染后细胞病变程度很轻,培养上清P27抗原和病毒滴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先感染病毒再用重组vMIP处理组,病毒P27抗原水平和细胞内病毒滴度水平也显著降低,但降低程度不如先用重组vMIP处理后感染病毒组.结论重组vMIP有明显的抑制病毒进入靶细胞和保护靶细胞免受病毒感染的作用,进入靶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已感染细胞的病毒抑制作用;说明主要作用机制为阻止病毒进入靶细胞,同时可能也通过某种机制抑制细胞内SIVmac病毒的产生.

    作者:闫莉;孙晗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右胸小切口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应用右胸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右胸小切口对25例先天性心脏病进行矫治,对2例成年患者进行了二尖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出现数天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包裹性胸腔积液,1例残余漏.体外循环时间45~90min,主动脉阻断15~63min,平均输血200ml,平均胸引量110ml.结论右胸小切口,创伤较小,美观,对一些简单的小儿心脏病完全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但不适合诊断不十分明确,复杂的心脏病及成人换瓣手术.

    作者:明波;漆志涛;梁青松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自然组织谐波在胆总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自然组织谐波在胆总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胆总管疾病患者采用自然组织谐波与基波对比研究.结果自然组织谐波在病灶回声、边界及后方回声、管腔透声、胆总管内外壁和周围管腔结构等方面,明显优于基波,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胆总管结石、胆总管蛔虫及残骸方面,胆总管内径<8mm时,自然组织谐波显示率为8/9例、3/3例,基波显示率为2/9例、1/3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组织谐波能清晰显示胆总管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胆总管疾病的超声诊断符合率.

    作者:周鸿;史丽雅;张振玲;李健;王娟;卢漫;陈望;杨兴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