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颈妊娠1例

张纯

关键词:阴道出血, 月经紊乱, 阴道大出血, 食欲不振, 抢救, 宫颈癌, 周期, 诊断, 医院, 性交, 患者, 腹痛, 恶心
摘要:患者,46岁.妊8产4,因阴道出血26天伴大出血多次昏厥,于1997年5月14日入院.既往月经正常,近1年月经紊乱,周期5~16天/2~4月.末次月经1996年12月初,仅于3月2日有性交史,4月16日出现恶心、食欲不振.4月18日有阴道出血,色鲜红,量如平时月经,4天后逐渐减少.于5月2日不明原因阴道大出血约600~700ml,无腹痛,有心慌、出汗、昏厥,经抢救好转.此后4天中发生同样情况3次,共出血约1200ml.经当地医院抢救,诊断为宫颈癌转院.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癌症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病房护理实践,对癌症病人的常见心理特点及护理人员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提出以下看法,供同道参考指正.

    作者:解蓉;王晖;谭明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阴式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

    目的通过对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的术式的改进,减少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危险及手术并发症,使阴式子宫切除术能够得到广泛开展.方法我们对1994年以来在我院接受改良式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的59例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同期进行的腹式子宫切除术进行比较.结果 59例患者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术后病率、术后恢复与腹式子宫全切除术无差异.其中有12例同时接受了盆底修补术,无1例发生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结论研究表明我院开展的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减少了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手术危险及难度,易掌握及推广.

    作者:黄薇;黎培毅;廖林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雄激素与营养不良关系的初步探讨

    临床上,我们发现一部分长期血液透析(HD)患者在较为充分透析的基础上,给予促红素、维生素、铁剂及较好的蛋白饮食情况下,逐渐消瘦的趋势仍难阻止.我们拟从血清白蛋白、人体学测量和雄激素变化等方面对患者的营养状况逐一评价,并对其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丁卫东;李娅;魏鸣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2例

    例1,男,58岁.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半月,发热、咳嗽、夜间喘息5天于1996年1月8日入院.20天前,患者呕吐鲜血及解柏油样大便,当地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贲门腺癌,于半月前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局部淋巴结广泛浸润.

    作者:但晓君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3例误诊分析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是一少见疾病,恶性成度高,易于复发及转移,预后差.由于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各异且无明显的组织病理学特异性,故易造成误诊.现对我院诊治的3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误诊分析,以提高临床对其诊治水平.

    作者:蒲念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表阿霉素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

    目的探讨用表阿霉素(EPI)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对20例晚期局限性宫颈癌(Ⅱb期5例,Ⅲb期15例)行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联合放疗.对其治疗疗效、毒副反应进行观察及评定.结果腹壁下动脉插管第1次化疗后症状缓解率达95%,近期有效率达80%,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为100%.20例均得到随访,8例复发,其中1例带瘤生存,7例死亡;12例健在,5年生存率为65%,平均生存期为34月.结论用EPI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效果好、毒性低,是治疗宫颈癌理想的药物及方法.

    作者:余健;张国楠;徐世强;樊英;石宇;谢瑞梦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张力带钢丝与单纯克氏针固定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疗效比较

    我科1990~1999年采用张力带钢丝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共20例,固定优良率明显高于单纯克氏针固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谋均;刘彬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胺碘酮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

    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是高危而致命的心血管事件,这些人中Holter检测出频发、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年病死率约15%,一半是由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但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衰、猝死的研究一直是个难题,人们期望得到满意的治疗心衰、心律失常的药物以延长生存期.

    作者:石卫晨;曾朝荣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阴沟肠杆菌肺部感染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阴沟肠杆菌已成为引起医院肺部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本文就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3月确诊为阴沟肠杆菌肺部感染78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自贵;谭成;陈敏;李大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国产PCA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目的应用国产PCA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16例(18膝)患者,疗效观察.方法严格适应症选择病人,术中松解韧带软组织,矫正关节畸形,并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改善,尤其在解除疼痛及矫正畸形方面疗效显著,手术优良率83%.结论国产PCA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严重骨关节病效果满意.

    作者:牛东生;温鹏;袁燕林;米扬;马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经食管心房起搏在窦房结功能低下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

    窦房结功能低下患者,接受麻醉或手术的危险性较大,一般主张先预置起搏器以保护.可提高患者手术及术后的安全性,但对不具备安置起搏器条件的医院来说,经食管心房起搏(TEAP)仍为一种较好的方法,结合我院自1989~1999年的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曹立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我院从1989年至1998年10年时间对38例阑尾周围脓肿中14例采用保守治疗,24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结果显示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经济耗费少等优点,报告如下.

    作者:侯开志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胺碘酮致窦性及交界性停搏伴心室逸搏1例

    患者,女性,68岁.因阵感心悸6月,加重半天入院.查体:BP14/8kPa,心率188次/分,其他未发现异常.

    作者:唐晓玲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高原1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根据95方案病理诊断的分级分期标准,本文对高原14例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龚学红;索朗扎巴;周淑君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

    我院1996年1月至1999年8月用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杀胚治疗异位妊娠72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2例,占同期异位妊娠的11.21%.患者年龄21~38岁.未生育者44例,已生育者28例,有异位妊娠手术史7例.

    作者:岳军;谢兰;杨荣秀;程小尧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独生子女病残儿二胎性别比分析

    我们对1995年四川省独生子女病残儿医学鉴定状况调查课题中的独生子女病残儿一、二胎新生婴儿出生性别比(简称SRB)进行分析,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减少真性SRB失调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作者:郭建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3岁以上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206例分析

    目的探讨3岁以上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改进及术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1年来收治的206例3岁以上先天性肌性斜颈.采用胸锁乳突肌之胸骨头及锁骨头部分切除术治疗.196例术后行颈托牵引,10例轻型病例作手法矫正.结果 206例中仅2例复发,优良率99%.结论该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确切,创伤小.颈托牵引是一种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术后处理方法.

    作者:覃佳强;张德文;刘正全;陈世钧;唐盛平;李明;刘传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单磷酸阿糖腺苷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观察

    我们于1993年12月以来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现其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指标的近期阴转率明显高于未用该药的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86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可合并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与脑梗塞关系为密切.现将我院2年来共收治经血糖检查,CT证实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86例分析如下.

    作者:刘春平;杨丽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合理应用晚期妊娠引产

    晚期妊娠引产是产科常用的方法,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正常妊娠晚期引产和因医学指征或社会因素而进行的引产有增高的趋势.国外一项回顾性调查显示,引产率从28%上升至55%时,围产儿死亡率则由22.2‰下降至10.6‰,表明有引产条件者积极使已成熟的胎儿及早脱离已不适于生长发育的宫内环境,使母儿避免继续妊娠带来的危害,从而减少母、婴患病率及围产期死亡率.实施引产,医生和产妇对分娩均有准备,且尽量将分娩集中在人力、条件都较好的时间进行,有利于对分娩过程的监护,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纵观国内外报导,只要正确选择病例,应用适当、有效的方法,适时采用引产措施,引产过程中加强监护和管理,晚期妊娠引产不失为一个保护高危孕产妇,减少围产儿死亡,提高围产保健质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曾蔚越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