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软骨创伤早期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尤建川;张延玖;何青松;李银和

关键词:关节软骨创伤, 关节腔内注射, 透明质酸软骨细胞, 凋亡
摘要:目的 研究关节软骨创伤(Articular cartilage injury,ACI)后早期行关节腔(Joint cavity,JC)内注射透明质酸(Hyaluronate acid,HA)对软骨细胞(Cartilage cells,CC)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被确诊为ACI的78例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仅以ACI常规抗感染以及手术等方案治疗,观察组在ACI早期缝合皮肤前行JC内注射HA.对比两组经流式细胞仪以及TUNEL法测定的CC凋亡情况,分析两组CC细胞周期情况.结果 观察组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的CC凋亡率为(3.63±0.4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7±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以TUNEL法测定的CC凋亡率为2.98±0.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4±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0/G1为82.21±2.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1.32±3.65;S、G2/M、PI分别为8.74±2.65、9.08士1.65和17.81±1.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5±0.27、5.05±0.54和8.71±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I后早期患者行JC内注射HA,可明显减少CC凋亡,促进患者康复,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保留断指指腹全皮腹部皮瓣及筋膜瓣转移修复治疗手指末节离断

    目的 探讨改进手指末节离断保指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50例60指末节完全离断(无血管吻合条件)为研究对象,分成手术改进组和常规手术组各30指;改进手术组采用拔甲、离断指体指骨原位回植内固定,甲床原位缝合,腹部带蒂筋膜瓣填塞指腹,保留断指指腹全皮,甲床带蒂皮瓣覆盖修复;2~3周去除覆盖甲床皮瓣,切断指腹筋膜瓣蒂部,适当修整指腹软组织,成活的手指外观与对侧手指比较接近相似度高,指甲生长良好,指腹感觉较好.常规手术组分别采用局部岛状皮瓣,单纯腹部皮瓣修复,原位回植手术方法治疗;比较术后手指末节指甲生长情况、指腹感觉外观饱满度、指骨骨折愈合情况差异.结果 改进手术组患指外观、指甲生长情况、指腹感觉恢复均较常规手术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保留断指指腹全皮及腹部筋膜瓣、皮瓣联合包埋能有效治疗无血管吻合条件的手指末节离断.

    作者:李献和;李箭;崔太安;张航;唐林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84例断指再植术后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断指再植术后系统性、计划性康复治疗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3月84例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运动康复治疗为主,辅以理疗、作业疗法及感觉训练等系统综合的康复训练,早由术后2周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全部病例术后行康复训练超过2个月,分别采用总活动度测定(TAM)法和两点辨别觉(2-PD)进行评估,对84例患者出院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和调查.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患指功能恢复程度和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恢复良好的手功能以成功的手术为前提,创面和骨折的一期愈合,正确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措施,及时评估及调整相应治疗方案,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的手功能和职业能力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文胜;王利;李文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75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8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传统外固定术治疗,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用Brooker标准评价异位骨化.结果 观察组24例达到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总满意率高为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Brooker分级Ⅰ级1例,Ⅱ级1例,总异位骨化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易平;张战和;李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与开放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研究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与开放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C型骨盆骨折患者12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各60例,观察手术相关指标、远期髋关节功能和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5.8±8.3)ml,切口大小(4.8±0.7)cm,术后下床活动时间(8.2±1.3)d,住院时间(11.5±2.3)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3个月、0.5年以及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64.52±9.31、67.53±10.46、75.87±14.56)及Barthel指数(75.42±9.93、83.48±11.62、89.78±12.6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关节功能,且取得与常规手术相当的手术时间,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理想方式.

    作者:刘岗;辛立文;梁源清;唐祖林;唐勇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旋入式防滑跟骨牵引器与传统跟骨牵引器用于小腿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旋入式防滑跟骨牵引器与传统跟骨牵引器在小腿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小腿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跟骨牵引器治疗,观察组给予旋入式防滑跟骨牵引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牵引后3、6、9和12天的位移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旋入式防滑跟骨牵引器治疗小腿骨折,是一种临床效果较好的理想器材,且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兴华;吴天河;任永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Ilizarov技术骨搬移治疗胫骨骨不连并软组织缺损感染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骨搬移治疗胫骨骨不连及软组织缺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2月采用Ilizarov技术行胫骨骨搬移治疗13例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严重感染患者,均为胫腓骨开放性粉碎骨折合并软组织严重感染药,9例为软组织感染及缺损未超过骨折区远近端,4例为软组织感染及缺损超过骨折区远近端.截骨后>6cm缺损采用环形外固定架搬移,<6cm采用单向外固定架搬移.均一期行截骨搬移及创面清创VSD负压吸引术,术后1~2周(平均8天)开始搬移,每天搬移1mm,VSD术后2周均拆除,术后调整力线及搬移速度.结果 13例均获随访7~26个月,平均16.2个月.修复骨缺损4~9cm,平均6cm,术后3~5个月骨搬移已完成,外固定架平均于术后230天去除,皮肤均在骨搬移过程中自然愈合.愈合率100%.给予处理后坚持负重行走,半年后愈合.根据Paley骨性评分标准和功能评分标准,骨性结果为优7例,良3例,中3例,优良率76.9%.功能结果为优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 Ilizarov技术骨搬移治疗胫骨骨不连及软组织缺损感染可以起到一期手术、缩短治疗病程、避免皮瓣转移等优点,骨与软组织均愈合良好的疗效,是一种治疗该类疾患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伟;齐新文;张英明;薛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肺间质病变(RA-ILD)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住院诊治的R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HRCT结果分为单纯RA组126例和RA-ILD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RA-ILD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吸烟率、疾病活动度及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值均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病程长,男性,吸烟史,RF及抗CCP高滴度表达,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易合并ILD,应尽早行HRCT等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程佳;苏江;朱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基本原则与技术

    对于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在众多治疗方法中,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能在短期解除病人疼痛和恢复生理功能的手术方式.但与这些突出优点对应的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会使病人丢失较多的骨量,致使以后的手术操作难度增大.为确保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缓解疼痛、恢复功能以及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规范熟练的手术技术和合理的假体选择能够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本文就髋关节置换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作一评述.

    作者:李伟;张波;段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CT重建快速分类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及意义

    目的 探讨CT对孤立性肺结节进行良恶性快速分类的具体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CT图像发现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116例,在横断面扫描基础上进行CT三维重建.对肺结节的CT图像不同征象与临床及病理良恶性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泡支气管征、短毛刺征差异显著(P<0.05),胸膜凹陷征差异不显著(P>0.05);对116例患者结节良恶性分类结果,良性46例,恶性70例.三维重建检查出现4例误诊(3.45%),横断面平扫出现24例误诊(20.70%,P<0.05).结论 在对孤立性肺结节快速分类时,采用胸部CT三维重建意义重大,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光宏;张福洲;母其文;余帮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breast cancer)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65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0~60岁年龄段乳腺癌构成比高;165例乳腺癌患者声像图特征:有肿块163例(98%),肿块边缘呈“蟹足状”129例(78%),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137例(83%),肿块后壁回声衰减97例(59%),肿块纵横比>1者107例(65%),肿块血流信号丰富109例(66%),有腋窝淋巴结肿大101例(61%),BI-RADS(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4级以上145例(88%);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88%,误诊率12%.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杨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家庭支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家庭支持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3月~6月住我院产科的180例产妇及其家庭成员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系列强化干预措施,并对两组产妇主动母乳喂养情况(首次主动哺乳时间、每天主动哺乳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经强化干预措施后,其主动母乳喂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乳喂养是产后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需要产科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孕产妇及家人采取干预措施,更需要产妇及家人的鼎力配合.

    作者:叶秋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急性百草枯中毒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百草枯(PQ)中毒的预后因素,探讨合理的救治方案.方法 将36例PQ中毒患者分为存活组(12例)和死亡组(2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死亡24例,死亡率66.67%.死亡组的服毒剂量、就诊时间、白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PQ中毒病死率极高,及早就诊及洗胃,适时反复血液净化,早期应用抗氧化损伤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

    作者:林华;谭光林;李四新;杜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4月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患者40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皮瓣成活率、外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术后拇指痛觉、触觉、两点分辨觉及实体感觉.结果 术后皮瓣成活患者39例,痛觉定位良好患者39例,触觉定位良好者36例,两点分辨觉平均(8.2±0.5)mm,实体感觉良好者33例,运动功能恢复良好37例.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具有皮瓣易于成活、拇指指腹外形饱满、皮瓣色泽质地优良、感觉恢复良好等优点,特别是在第一掌背动脉损伤而无法利用时,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会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工作者借鉴推广.

    作者:李彦闯;张旭;董杰;朱宏伟;邵新中;蒋朝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疼痛管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疼痛管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应用疼痛管理的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管理组,按传统护理方法管理的8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睡眠时间及对疼痛管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管理组患者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术后疼痛满意度调查管理组比对照组得分增高,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疼痛管理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秀芳;李蓉定;唐秀华;王颖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目的 探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成都市某城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7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及业务情况、医疗服务、培训和教学条件等.结果 该城区76.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9万,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总职工627人,其中招聘职工超过一半(55.66%),取得执业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78.63%,高级职称的不足5%(4.63%),本科以下学历尚有67.4%,学历和职称水平有待提升.全科师资不足(26.42%)、全科培训模式需要完善(43.17%)是当前全科医生培训突出的现存实际问题.结论 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成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稳定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队伍,需在全科师资的培养、社区医生职称和学历的提升途径、全科医学社区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大型教学医院的合作建立、基层医疗配套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不断努力.

    作者:饶昕;景秀京;李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AMPKβ2对运动中骨骼肌细胞肌糖原的调节及机理研究

    目的 通过饮食和运动的干预,观察大鼠骨骼肌细胞中肌糖原浓度的变化对AMPKβ2蛋白表达和定位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断一次训练课和短期运动、肌糖原浓度变化对AMPKβ2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AMPKβ2对肌糖原的调节作用和机理.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一次训练组25只,短期运动组35只.高糖组均给予高糖食物和5%蔗糖水饮用,低糖组均给予低糖食物和蒸馏水饮用;除安静组和控制组外,所有大鼠每天适应性游泳30分钟后,分别进行3天和8周的游泳训练.所有大鼠训练宰杀后取大鼠腓肠肌外侧白肌,采用西式印迹分析骨骼肌总蛋白和核蛋白中AMPKβ2的表达水平以及用硫酸蒽酮法测定骨骼肌糖原浓度的变化.结果 一次性训练组,骨骼肌细胞总蛋白中AMPKβ2的表达各组比较均没有变化,而在核蛋白中发现,肌糖原浓度显著减低,AMPKβ2的表达升高;短期运动组中,训练前后,低糖组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在总蛋白中表达升高,而高糖组没有变化,同时高糖组整体肌糖原浓度明显高于低糖组;肌糖原浓度降低的同时,骨骼肌中总蛋白中AMPKβ2表达没有变化,而核蛋白升高;负荷刺激组前后,骨骼肌细胞核蛋白中AMPKβ2表达都明显升高,总蛋白呈现减少趋势,同时肌糖原浓度均降低.结论 短期运动中,骨骼肌细胞内肌糖原浓度化与骨骼肌细胞内AMPKβ2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低浓度肌糖原促进AMPKβ2蛋白表达,高浓度肌糖原抑制AMPKβ2蛋白表达;无论在高肌糖原还是在低肌糖原以及低肌糖原转高肌糖原模型中,都发现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定位变化都对应着肌糖原浓度变化,低肌糖原有利于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的转位,高肌糖原则不利于其转位.

    作者:陈丽;冯毅;李良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双侧一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双侧一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双侧膝关节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年因双膝原发性骨关节炎接受双膝TKA且随访资料满1年的患者53例,分为一期手术组(26例)和分期手术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因素和疗效间的差异,并统计并发症的种类及例数.结果 一期手术组总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分期手术组,但是一期组总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及总输血量明显高于分期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HSS评分、术后1年时HSS评分及HSS评分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仅有小腿肌间静脉发生血栓,且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双侧一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双侧膝关节疾患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无明显增加.

    作者:李伟;张世权;刘安庆;郝敏;谭纪锋;贺艳;陈幕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踝关节镜在中老年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踝关节镜在中老年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例中老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行关节镜手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改良McGuire评分、Mazur评分以及AOFA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改良McGuire评分:术前为(51.3±14.6)分,术后为(83.5±11.8)分;Mazur评分:术前为(56.7±12.5)分,术后为(84.3±10.4)分;AOFAS评分L术前为(52.9±14.8)分,术后为(82.0±11.3)分.经统计学分析,三种评分标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变程度患者术前术后改良McGuire评分的差异和改良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cGuire评分优良率为96.0%;Mazur评分优良率为94.0%;AOFAS评分优良率为94.0%.结论 踝关节镜治疗中老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较易接受,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任珩;袁学峰;杨益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目的 探讨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支架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 采用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构建的生物支架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用材料的细胞毒性、细胞黏附率、细胞增殖活力指标以MTT法、倒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来评价.结果 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生长良好,分裂增殖活跃,细胞毒性检测CTG均为0级,实验组与时照组细胞黏附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增殖活力随着时间增加,细胞在支架增殖速度增快.第1、3、5、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培养7天后生长良好,分裂正常,与支架材料黏附紧密.结论 支架材料对细胞无毒性,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马立坤;叶鹏;邓江;黄文良;田仁元;吕雪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对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腰背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对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腰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干预.结果 ①研究组护理的总满意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3% (P<0.05).②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的优良率为95.12%,对照组为70.73% (P<0.05).③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Frank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降低,Frankel评分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腰背功能,加快恢复速度,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高晓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