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疼痛管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杨秀芳;李蓉定;唐秀华;王颖

关键词:骨折, 疼痛, 管理, 手术患者
摘要:目的 探讨疼痛管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应用疼痛管理的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管理组,按传统护理方法管理的8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睡眠时间及对疼痛管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管理组患者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术后疼痛满意度调查管理组比对照组得分增高,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疼痛管理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与开放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研究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与开放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C型骨盆骨折患者12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各60例,观察手术相关指标、远期髋关节功能和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5.8±8.3)ml,切口大小(4.8±0.7)cm,术后下床活动时间(8.2±1.3)d,住院时间(11.5±2.3)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3个月、0.5年以及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64.52±9.31、67.53±10.46、75.87±14.56)及Barthel指数(75.42±9.93、83.48±11.62、89.78±12.6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关节功能,且取得与常规手术相当的手术时间,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理想方式.

    作者:刘岗;辛立文;梁源清;唐祖林;唐勇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breast cancer)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65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0~60岁年龄段乳腺癌构成比高;165例乳腺癌患者声像图特征:有肿块163例(98%),肿块边缘呈“蟹足状”129例(78%),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137例(83%),肿块后壁回声衰减97例(59%),肿块纵横比>1者107例(65%),肿块血流信号丰富109例(66%),有腋窝淋巴结肿大101例(61%),BI-RADS(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4级以上145例(88%);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88%,误诊率12%.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杨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人Collas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在手法整复的基础上结合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人Colla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人Collas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先给予手法复位及肢体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加用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的预后评价中,60例为优,20例为良,14例为可,7例为差,总优良率80.0%.对照组100例患者的预后评价中,30例为优,22例为良,26例为可,21例为差,总优良率52.0%.观察组患者预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平均(38.56±3.21)天,对照组平均(55.43±4.39)天,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法治疗老年人Collas骨折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老年患者骨折断端的稳定,可缩短愈合时间,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丁志云;胡银生;李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急诊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4例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21例急诊应用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对照组23例择期应用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度和椎管前后径,12个月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2个月时伤椎椎管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椎椎管前后径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应用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可在短时间内解除脊髓和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确切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作者:林伟平;周炳华;刘巽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4月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患者40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皮瓣成活率、外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术后拇指痛觉、触觉、两点分辨觉及实体感觉.结果 术后皮瓣成活患者39例,痛觉定位良好患者39例,触觉定位良好者36例,两点分辨觉平均(8.2±0.5)mm,实体感觉良好者33例,运动功能恢复良好37例.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具有皮瓣易于成活、拇指指腹外形饱满、皮瓣色泽质地优良、感觉恢复良好等优点,特别是在第一掌背动脉损伤而无法利用时,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会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工作者借鉴推广.

    作者:李彦闯;张旭;董杰;朱宏伟;邵新中;蒋朝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改良Kidner手术在治疗痛性副舟骨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Kidner手术在治疗痛性副舟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合并扁平足痛性副舟骨患者,行改良Kidner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好转.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由术前平均(45.8士6.4)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5.7±5.7)分(P<0.05).结论 改良Kidner手术在治疗痛性副舟骨中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肖帆;瞿兴崇;方祖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关节软骨创伤早期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关节软骨创伤(Articular cartilage injury,ACI)后早期行关节腔(Joint cavity,JC)内注射透明质酸(Hyaluronate acid,HA)对软骨细胞(Cartilage cells,CC)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被确诊为ACI的78例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仅以ACI常规抗感染以及手术等方案治疗,观察组在ACI早期缝合皮肤前行JC内注射HA.对比两组经流式细胞仪以及TUNEL法测定的CC凋亡情况,分析两组CC细胞周期情况.结果 观察组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的CC凋亡率为(3.63±0.4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7±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以TUNEL法测定的CC凋亡率为2.98±0.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4±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0/G1为82.21±2.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1.32±3.65;S、G2/M、PI分别为8.74±2.65、9.08士1.65和17.81±1.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5±0.27、5.05±0.54和8.71±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I后早期患者行JC内注射HA,可明显减少CC凋亡,促进患者康复,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尤建川;张延玖;何青松;李银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加压螺钉和大转子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加压螺钉和大转子骨瓣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5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和比较采用加压螺钉联合大转子骨瓣与单纯加压螺钉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发病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骨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率达到了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5%;随访两年后,观察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为4.00%,对照组为16.00%,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5.228,P<0.05),且Harris评分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t=2.351,P<0.05).结论 加压螺钉和大转子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旭辉;张雪珍;余辉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植皮方式在重度关节烧伤中的修复效果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植皮方式在重度关节烧伤患者中的修复效果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重度关节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切痂植皮组)48例和B组(削痂植皮组)48例,然后对两组患者不同关节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同时间的局部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不同关节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2、5及10d的局部红细胞聚集情况及血管清晰程度、血流灌注量则均好于A组,A组治疗后5及10d均好于治疗后2天,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削痂植皮可有效提高重度关节烧伤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对局部微循环发挥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作者:张春华;李慧;王峻岭;李秀丽;王际刚;侯小倩;张冀北;王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方法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重建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提升幅度较大;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大,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方法较保守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安明;孟婧;刘金;冯晶晶;马文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AO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AO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0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观察组和常规钢板内固定的对照组各50例,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5.2±7.2)ml、术后引流量(21.8±3.5)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2±0.8)、完全负重下地时间(89.4±12.3)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个月、0.5年以及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64.83±9.81、67.53士18.44、72.41±19.35)及HSS评分(89.36±17.63、92.33±14.92、97.22±25.26)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继武;徐忠世;谢伟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综合护理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疼痛症状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疼痛和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进行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患者187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92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疼痛率为31.6%(30/95例),显著低于时照组的52.2%(48/92例),且以轻度疼痛患者居多;疼痛评分为(3.4±0.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5)分;护理满意度为88.4%(84/9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6%(64/92例),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的术后疼痛,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观察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应用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6例膝部软组织缺损,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二期愈合,5例皮瓣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皮瓣无明显挛缩,耐磨擦,小腿内侧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血管位置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皮瓣厚度适中,耐磨擦,对供区影响不大等优点,是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作者:梁卫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椎间盘退行性变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椎间盘组织工程是基于种子细胞和生物材料的一种体外构建技术,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干预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成为一种广泛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椎间盘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作者:白亦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锁定髓内钉和接骨板治疗股骨干骨折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目的 比较锁定髓内钉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血清TGF-β1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锁定髓内钉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在术后1、7、14、60d四个时间点采集血标本,以健康体检者血标本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TGF-β1的表达差异.结果 术后1天,髓内钉组、接骨板组的血清中TGF-β1蛋白含量有所增高,但与正常组的差异均不显著;术后7天,髓内钉组、接骨板组的TGF-β1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术后14天,髓内钉组、接骨板组的TGF-β1蛋白含量达到高,分别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60天,髓内钉组、接骨板组的TGF-β11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接近正常.髓内钉组和接骨板组的血清TGF-β1蛋白含量在4个不同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对于髓内钉组,术后14天的TGF-β1血清含量显著高于术后1天(P<0.05),接骨板组术后7、14天的TGF-β1血清含量显著高于术后1天(均P<0.05).髓内钉组和接骨板组术后1天与术后60天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髓内钉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两组患者血清TGF-β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是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两种内固定治疗均与TGF-β1的分泌有关.

    作者:缪杰;甘霈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AMPKβ2对运动中骨骼肌细胞肌糖原的调节及机理研究

    目的 通过饮食和运动的干预,观察大鼠骨骼肌细胞中肌糖原浓度的变化对AMPKβ2蛋白表达和定位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断一次训练课和短期运动、肌糖原浓度变化对AMPKβ2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AMPKβ2对肌糖原的调节作用和机理.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一次训练组25只,短期运动组35只.高糖组均给予高糖食物和5%蔗糖水饮用,低糖组均给予低糖食物和蒸馏水饮用;除安静组和控制组外,所有大鼠每天适应性游泳30分钟后,分别进行3天和8周的游泳训练.所有大鼠训练宰杀后取大鼠腓肠肌外侧白肌,采用西式印迹分析骨骼肌总蛋白和核蛋白中AMPKβ2的表达水平以及用硫酸蒽酮法测定骨骼肌糖原浓度的变化.结果 一次性训练组,骨骼肌细胞总蛋白中AMPKβ2的表达各组比较均没有变化,而在核蛋白中发现,肌糖原浓度显著减低,AMPKβ2的表达升高;短期运动组中,训练前后,低糖组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在总蛋白中表达升高,而高糖组没有变化,同时高糖组整体肌糖原浓度明显高于低糖组;肌糖原浓度降低的同时,骨骼肌中总蛋白中AMPKβ2表达没有变化,而核蛋白升高;负荷刺激组前后,骨骼肌细胞核蛋白中AMPKβ2表达都明显升高,总蛋白呈现减少趋势,同时肌糖原浓度均降低.结论 短期运动中,骨骼肌细胞内肌糖原浓度化与骨骼肌细胞内AMPKβ2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低浓度肌糖原促进AMPKβ2蛋白表达,高浓度肌糖原抑制AMPKβ2蛋白表达;无论在高肌糖原还是在低肌糖原以及低肌糖原转高肌糖原模型中,都发现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定位变化都对应着肌糖原浓度变化,低肌糖原有利于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的转位,高肌糖原则不利于其转位.

    作者:陈丽;冯毅;李良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普鲁卡因混合液防治食管癌放射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普鲁卡因混合液防治食管癌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治疗组自放疗1周后开始,于饭前含服普鲁卡因混合液,对照组于饭后及睡前予温生理盐水含服.并在放疗剂量20Gy、40Gy、60Gy对两组患者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情况在放疗剂量20 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放疗剂量达40Gy时,治疗组食管炎以1级为主,占65.7%,而对照组以2,3级为主,占8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放疗剂量达60Gy时,治疗组食管炎以1,2级为主,占82.7%,而对照组以3级为主,占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普鲁卡因混合液对食管癌患者放射性食管炎有减轻作用.

    作者:江妙玲;吴碧娟;林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形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16只1岁龄的成年山羊随机分为保留翼外肌组和切断翼外肌组,每组8只.所有的山羊均应用超声骨刀对髁突矢状造成骨折,先剪断关节盘的前后附着然后将其推至内侧.观察动物术前术后的一般状况,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的全麻状态下测量并记录实验动物的体重、大开口度、前伸和左右侧方运动度,并观察咬合关系存在的变化.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后4周(各2只)、12周(各3只)、24周(各3只)处死.在处死后进行CT检查,CT三维重建以观察髁突的形态,并且对颞颌关节进行解剖以观察髁突形态.结果 所有动物均能耐受手术,且无伤口感染,在术后饮食均较正常.截骨术前和术后1周的体质量、大开口度、前伸距离、左侧运动距离和右侧运动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侧髁突内外径及前后径均有增大,尤其是保留翼外肌组的髁突的内外径和前后径的增大较切断翼外肌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翼外肌组比切断翼外肌组有更多、更不规则的新骨形成,髁突形态的改变更为严重.结论 该模型的建立,证实了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的改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何志良;王承阳;贺成功;曹雷;李燕波;孙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保留断指指腹全皮腹部皮瓣及筋膜瓣转移修复治疗手指末节离断

    目的 探讨改进手指末节离断保指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50例60指末节完全离断(无血管吻合条件)为研究对象,分成手术改进组和常规手术组各30指;改进手术组采用拔甲、离断指体指骨原位回植内固定,甲床原位缝合,腹部带蒂筋膜瓣填塞指腹,保留断指指腹全皮,甲床带蒂皮瓣覆盖修复;2~3周去除覆盖甲床皮瓣,切断指腹筋膜瓣蒂部,适当修整指腹软组织,成活的手指外观与对侧手指比较接近相似度高,指甲生长良好,指腹感觉较好.常规手术组分别采用局部岛状皮瓣,单纯腹部皮瓣修复,原位回植手术方法治疗;比较术后手指末节指甲生长情况、指腹感觉外观饱满度、指骨骨折愈合情况差异.结果 改进手术组患指外观、指甲生长情况、指腹感觉恢复均较常规手术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保留断指指腹全皮及腹部筋膜瓣、皮瓣联合包埋能有效治疗无血管吻合条件的手指末节离断.

    作者:李献和;李箭;崔太安;张航;唐林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基本原则与技术

    对于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在众多治疗方法中,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能在短期解除病人疼痛和恢复生理功能的手术方式.但与这些突出优点对应的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会使病人丢失较多的骨量,致使以后的手术操作难度增大.为确保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缓解疼痛、恢复功能以及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规范熟练的手术技术和合理的假体选择能够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本文就髋关节置换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作一评述.

    作者:李伟;张波;段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