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杰;甘霈
目的 研究AO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0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观察组和常规钢板内固定的对照组各50例,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5.2±7.2)ml、术后引流量(21.8±3.5)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2±0.8)、完全负重下地时间(89.4±12.3)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个月、0.5年以及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64.83±9.81、67.53士18.44、72.41±19.35)及HSS评分(89.36±17.63、92.33±14.92、97.22±25.26)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继武;徐忠世;谢伟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放置位置与椎间活动度的相关性及其对应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3月-2010年4月接收的37例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VAS与ODI评分及假体植入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前缘高度.结果 所有患者的ODI值及VAS评分在术后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各组患者假体植入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下降(P<0.05),而手术节段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假体植入节段活动度随着假体位置变差而随之降低,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放置位置对患者术后的椎间活动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术中应实施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假体放置位置的偏差.
作者:王海滨;郑根存;王新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对甲状腺围手术期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医疗护理,设为对照组;对2013年7月~12月收治的6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按医护一体化模式进行医疗护理,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依从性、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医护一体化的新型服务模式,能提高甲状腺疾病患者围术期护理依从性与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彭聪;张德辽;包骥;李倩;周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在手法整复的基础上结合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人Colla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人Collas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先给予手法复位及肢体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加用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的预后评价中,60例为优,20例为良,14例为可,7例为差,总优良率80.0%.对照组100例患者的预后评价中,30例为优,22例为良,26例为可,21例为差,总优良率52.0%.观察组患者预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平均(38.56±3.21)天,对照组平均(55.43±4.39)天,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法治疗老年人Collas骨折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老年患者骨折断端的稳定,可缩短愈合时间,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丁志云;胡银生;李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家庭支持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3月~6月住我院产科的180例产妇及其家庭成员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系列强化干预措施,并对两组产妇主动母乳喂养情况(首次主动哺乳时间、每天主动哺乳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经强化干预措施后,其主动母乳喂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乳喂养是产后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需要产科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孕产妇及家人采取干预措施,更需要产妇及家人的鼎力配合.
作者:叶秋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肺间质病变(RA-ILD)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住院诊治的R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HRCT结果分为单纯RA组126例和RA-ILD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RA-ILD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吸烟率、疾病活动度及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值均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病程长,男性,吸烟史,RF及抗CCP高滴度表达,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易合并ILD,应尽早行HRCT等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程佳;苏江;朱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4月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患者40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皮瓣成活率、外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术后拇指痛觉、触觉、两点分辨觉及实体感觉.结果 术后皮瓣成活患者39例,痛觉定位良好患者39例,触觉定位良好者36例,两点分辨觉平均(8.2±0.5)mm,实体感觉良好者33例,运动功能恢复良好37例.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具有皮瓣易于成活、拇指指腹外形饱满、皮瓣色泽质地优良、感觉恢复良好等优点,特别是在第一掌背动脉损伤而无法利用时,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会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工作者借鉴推广.
作者:李彦闯;张旭;董杰;朱宏伟;邵新中;蒋朝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中医保守疗法配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8例采取间歇牵引、何氏手法治疗、穴位注射、内服外用中药、温针以及中药熏药等保守治疗;治疗组4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用甲钴胺注射液2mg、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0.9%氯化钠20ml、2%利多卡因5ml骶管注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症状恢复优良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8.4%,治疗组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医保守疗法配合骶管注射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廖波;何浚治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普鲁卡因混合液防治食管癌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治疗组自放疗1周后开始,于饭前含服普鲁卡因混合液,对照组于饭后及睡前予温生理盐水含服.并在放疗剂量20Gy、40Gy、60Gy对两组患者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情况在放疗剂量20 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放疗剂量达40Gy时,治疗组食管炎以1级为主,占65.7%,而对照组以2,3级为主,占8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放疗剂量达60Gy时,治疗组食管炎以1,2级为主,占82.7%,而对照组以3级为主,占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普鲁卡因混合液对食管癌患者放射性食管炎有减轻作用.
作者:江妙玲;吴碧娟;林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生物型假体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翻修手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生物型及骨水泥型两种假体进行老年髋关节单侧翻修术78例.随机将78例患者分为生物型假体翻修组40例(A组)和骨水泥假体翻修组38例(B组).从手术时间、出血量等一般情况及术后感染、脱位、骨溶解及Harris评分等评价两组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2~11(5.8±2.3)年随访.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200(138.7±48.9)min,手术出血量为400~2000(980.0±560)ml,术中采取截骨处理15例,20例患者进行植骨,术后未见感染病例、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病例,1例患者在术后发生假体脱位,1例出现假体松动进行再次翻修,假体存活率95%,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8.7±9.8)分;B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8~220(140.7±51.9)min,手术出血量为300~2000(960.0±600)ml,术中采取截骨处理13例,21例患者进行植骨,术后骨水泥反应1例,术后假体脱位2例,假体松动病例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再次翻修处理,假体存活率为81.6%,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1.9±10.7)分.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翻修术生物型假体具有早期稳定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涛;李志丹;肖启贤;肖俊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在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靶控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组(对照组),每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3 min后(T1)、插管(T2)、切皮(T3)、术中探查(T4)以及拔管(T5)时的血压(SBP、DBP)和心率(HR)的变化,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靶控组苏醒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诱导3 min后(T1)的SBP、DBP、HR低幅度大于靶控组(P<0.05);拔管(T5)时,对照组SBP、DBP、HR显著高于靶控组(P<0.05).两组BMI正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中肥胖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靶控组(P<0.05).结论 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可缩短苏醒时间,降低麻醉药用量,对血压、心率影响较小,可降低老年肥胖患者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骨搬移治疗胫骨骨不连及软组织缺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2月采用Ilizarov技术行胫骨骨搬移治疗13例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严重感染患者,均为胫腓骨开放性粉碎骨折合并软组织严重感染药,9例为软组织感染及缺损未超过骨折区远近端,4例为软组织感染及缺损超过骨折区远近端.截骨后>6cm缺损采用环形外固定架搬移,<6cm采用单向外固定架搬移.均一期行截骨搬移及创面清创VSD负压吸引术,术后1~2周(平均8天)开始搬移,每天搬移1mm,VSD术后2周均拆除,术后调整力线及搬移速度.结果 13例均获随访7~26个月,平均16.2个月.修复骨缺损4~9cm,平均6cm,术后3~5个月骨搬移已完成,外固定架平均于术后230天去除,皮肤均在骨搬移过程中自然愈合.愈合率100%.给予处理后坚持负重行走,半年后愈合.根据Paley骨性评分标准和功能评分标准,骨性结果为优7例,良3例,中3例,优良率76.9%.功能结果为优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 Ilizarov技术骨搬移治疗胫骨骨不连及软组织缺损感染可以起到一期手术、缩短治疗病程、避免皮瓣转移等优点,骨与软组织均愈合良好的疗效,是一种治疗该类疾患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伟;齐新文;张英明;薛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联合臭氧(O3)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前路在C臂机透视下,仰卧位,经前方入路引入直径4.0 mm工作套管;而对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后路在C臂机透视下,俯卧位,经侧后方入路引入直径5.6 mm工作套管,均行髓核切除,后于盘内各注入5~10ml、浓度为60μg/ml的臭氧.结果 126例患者穿刺及技术操作均成功,随访3个月以上,显效66例,有效4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以上.结论 切吸联合臭氧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具有创伤小、操作安全、手术时间短、疗效快等优点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周建华;菅新民;胡亚威;张昊;张弦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对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腰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干预.结果 ①研究组护理的总满意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3% (P<0.05).②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的优良率为95.12%,对照组为70.73% (P<0.05).③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Frank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降低,Frankel评分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腰背功能,加快恢复速度,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高晓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重建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提升幅度较大;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大,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方法较保守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安明;孟婧;刘金;冯晶晶;马文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系统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收治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8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膝关节置换围术期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早期系统康复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疼痛及膝关节康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2个月膝关节功能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行早期系统康复护理,能明显降低手术后疼痛感,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菊莲;陈利明;唐国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前路与后路重建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因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接受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28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病例分为两组,其中前侧入路组15例,后侧入路组13例.通过术后随访,采用相应的影像学测量参数及临床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ASIA运动神经评分,呼吸道感染以及肋间神经痛发生率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血气胸、术后腹胀以及便秘发生率等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侧入路组显著高于后侧入路组.两组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所有病例手术干预节段均获得坚强骨性融合.两组术前的Cobb角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侧入路组显著大于后侧入路组.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的围手术并发症更为常见,术后短期内两种入路手术的功能效果相当,但后路手术的影像学效果更佳.
作者:欧阳冰;苏建成;曾月东;包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百草枯(PQ)中毒的预后因素,探讨合理的救治方案.方法 将36例PQ中毒患者分为存活组(12例)和死亡组(2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死亡24例,死亡率66.67%.死亡组的服毒剂量、就诊时间、白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PQ中毒病死率极高,及早就诊及洗胃,适时反复血液净化,早期应用抗氧化损伤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
作者:林华;谭光林;李四新;杜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16只1岁龄的成年山羊随机分为保留翼外肌组和切断翼外肌组,每组8只.所有的山羊均应用超声骨刀对髁突矢状造成骨折,先剪断关节盘的前后附着然后将其推至内侧.观察动物术前术后的一般状况,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的全麻状态下测量并记录实验动物的体重、大开口度、前伸和左右侧方运动度,并观察咬合关系存在的变化.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后4周(各2只)、12周(各3只)、24周(各3只)处死.在处死后进行CT检查,CT三维重建以观察髁突的形态,并且对颞颌关节进行解剖以观察髁突形态.结果 所有动物均能耐受手术,且无伤口感染,在术后饮食均较正常.截骨术前和术后1周的体质量、大开口度、前伸距离、左侧运动距离和右侧运动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侧髁突内外径及前后径均有增大,尤其是保留翼外肌组的髁突的内外径和前后径的增大较切断翼外肌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翼外肌组比切断翼外肌组有更多、更不规则的新骨形成,髁突形态的改变更为严重.结论 该模型的建立,证实了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的改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何志良;王承阳;贺成功;曹雷;李燕波;孙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病例 男性,29岁,战士,主因下腹部胀满感入院,不伴腹痛、腹泻、盗汗、午后潮热及尿路刺激症.查体:T 36.50C,BP120/80mmHg,营养中等,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莫菲氏征(-),全腹无明显压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余均未发现异常.外周血RT:WBC 16.3×109/L,N0.86,L0.13;大小便常规正常;全腹B超:未发现异常.初步诊断:细菌性腹膜炎.予“注射用青霉素”960万U及“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 VD 1次/日.10天后下腹部胀满感加重,自觉潮热,时解糊状大便,复查血RT:WBC 16.7×109/L,N0.87,L 0.13,复查大便常规正常.体征除腹部触诊发现腹壁揉面感外余无变化.复查B超:少量腹水;结核菌素实验(-).修正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予抗痨治疗14天后,腹胀加重,出现消瘦、纳差、厌油等症,再次B超检查:中至大量腹水,再查血常规:WBC 17.0×109/L,N 0.86,L 0.13;肝功能:ALT120u/L.予停用抗痨药物,予保肝和支持治疗.腹水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提示正常;腹水脱落细胞检查发现大量Ca细胞(腺癌);腹水CEA 13.9ng/ml(正常参考范围:<6.5 ng/ml);腹部增强CT:中至大量腹水,余无发现;全身PET-CT:胃壁大弯侧肿块,大小约3.0×3.0cm,摄取FDG异常活跃,胃大弯部数个淋巴结肿大,摄取FDG异常活跃.胃纤维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异常.后诊断:原发性胃浆膜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化疗5个疗程后病人死亡.
作者:姚兴金;潘泽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