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冰;苏建成;曾月东;包杰
椎间盘组织工程是基于种子细胞和生物材料的一种体外构建技术,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干预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成为一种广泛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椎间盘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作者:白亦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4月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患者40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皮瓣成活率、外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术后拇指痛觉、触觉、两点分辨觉及实体感觉.结果 术后皮瓣成活患者39例,痛觉定位良好患者39例,触觉定位良好者36例,两点分辨觉平均(8.2±0.5)mm,实体感觉良好者33例,运动功能恢复良好37例.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具有皮瓣易于成活、拇指指腹外形饱满、皮瓣色泽质地优良、感觉恢复良好等优点,特别是在第一掌背动脉损伤而无法利用时,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会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工作者借鉴推广.
作者:李彦闯;张旭;董杰;朱宏伟;邵新中;蒋朝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改良Kidner手术在治疗痛性副舟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合并扁平足痛性副舟骨患者,行改良Kidner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好转.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由术前平均(45.8士6.4)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5.7±5.7)分(P<0.05).结论 改良Kidner手术在治疗痛性副舟骨中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肖帆;瞿兴崇;方祖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16只1岁龄的成年山羊随机分为保留翼外肌组和切断翼外肌组,每组8只.所有的山羊均应用超声骨刀对髁突矢状造成骨折,先剪断关节盘的前后附着然后将其推至内侧.观察动物术前术后的一般状况,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的全麻状态下测量并记录实验动物的体重、大开口度、前伸和左右侧方运动度,并观察咬合关系存在的变化.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后4周(各2只)、12周(各3只)、24周(各3只)处死.在处死后进行CT检查,CT三维重建以观察髁突的形态,并且对颞颌关节进行解剖以观察髁突形态.结果 所有动物均能耐受手术,且无伤口感染,在术后饮食均较正常.截骨术前和术后1周的体质量、大开口度、前伸距离、左侧运动距离和右侧运动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侧髁突内外径及前后径均有增大,尤其是保留翼外肌组的髁突的内外径和前后径的增大较切断翼外肌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翼外肌组比切断翼外肌组有更多、更不规则的新骨形成,髁突形态的改变更为严重.结论 该模型的建立,证实了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的改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何志良;王承阳;贺成功;曹雷;李燕波;孙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中医保守疗法配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8例采取间歇牵引、何氏手法治疗、穴位注射、内服外用中药、温针以及中药熏药等保守治疗;治疗组4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用甲钴胺注射液2mg、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0.9%氯化钠20ml、2%利多卡因5ml骶管注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症状恢复优良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8.4%,治疗组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医保守疗法配合骶管注射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廖波;何浚治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断指再植术后系统性、计划性康复治疗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3月84例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运动康复治疗为主,辅以理疗、作业疗法及感觉训练等系统综合的康复训练,早由术后2周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全部病例术后行康复训练超过2个月,分别采用总活动度测定(TAM)法和两点辨别觉(2-PD)进行评估,对84例患者出院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和调查.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患指功能恢复程度和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恢复良好的手功能以成功的手术为前提,创面和骨折的一期愈合,正确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措施,及时评估及调整相应治疗方案,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的手功能和职业能力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文胜;王利;李文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放置位置与椎间活动度的相关性及其对应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3月-2010年4月接收的37例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VAS与ODI评分及假体植入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前缘高度.结果 所有患者的ODI值及VAS评分在术后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各组患者假体植入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下降(P<0.05),而手术节段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假体植入节段活动度随着假体位置变差而随之降低,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放置位置对患者术后的椎间活动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术中应实施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假体放置位置的偏差.
作者:王海滨;郑根存;王新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应用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6例膝部软组织缺损,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二期愈合,5例皮瓣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皮瓣无明显挛缩,耐磨擦,小腿内侧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血管位置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皮瓣厚度适中,耐磨擦,对供区影响不大等优点,是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作者:梁卫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对甲状腺围手术期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医疗护理,设为对照组;对2013年7月~12月收治的6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按医护一体化模式进行医疗护理,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依从性、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医护一体化的新型服务模式,能提高甲状腺疾病患者围术期护理依从性与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彭聪;张德辽;包骥;李倩;周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关节软骨创伤(Articular cartilage injury,ACI)后早期行关节腔(Joint cavity,JC)内注射透明质酸(Hyaluronate acid,HA)对软骨细胞(Cartilage cells,CC)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被确诊为ACI的78例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仅以ACI常规抗感染以及手术等方案治疗,观察组在ACI早期缝合皮肤前行JC内注射HA.对比两组经流式细胞仪以及TUNEL法测定的CC凋亡情况,分析两组CC细胞周期情况.结果 观察组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的CC凋亡率为(3.63±0.4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7±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以TUNEL法测定的CC凋亡率为2.98±0.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4±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0/G1为82.21±2.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1.32±3.65;S、G2/M、PI分别为8.74±2.65、9.08士1.65和17.81±1.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5±0.27、5.05±0.54和8.71±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I后早期患者行JC内注射HA,可明显减少CC凋亡,促进患者康复,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尤建川;张延玖;何青松;李银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饮食和运动的干预,观察大鼠骨骼肌细胞中肌糖原浓度的变化对AMPKβ2蛋白表达和定位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断一次训练课和短期运动、肌糖原浓度变化对AMPKβ2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AMPKβ2对肌糖原的调节作用和机理.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一次训练组25只,短期运动组35只.高糖组均给予高糖食物和5%蔗糖水饮用,低糖组均给予低糖食物和蒸馏水饮用;除安静组和控制组外,所有大鼠每天适应性游泳30分钟后,分别进行3天和8周的游泳训练.所有大鼠训练宰杀后取大鼠腓肠肌外侧白肌,采用西式印迹分析骨骼肌总蛋白和核蛋白中AMPKβ2的表达水平以及用硫酸蒽酮法测定骨骼肌糖原浓度的变化.结果 一次性训练组,骨骼肌细胞总蛋白中AMPKβ2的表达各组比较均没有变化,而在核蛋白中发现,肌糖原浓度显著减低,AMPKβ2的表达升高;短期运动组中,训练前后,低糖组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在总蛋白中表达升高,而高糖组没有变化,同时高糖组整体肌糖原浓度明显高于低糖组;肌糖原浓度降低的同时,骨骼肌中总蛋白中AMPKβ2表达没有变化,而核蛋白升高;负荷刺激组前后,骨骼肌细胞核蛋白中AMPKβ2表达都明显升高,总蛋白呈现减少趋势,同时肌糖原浓度均降低.结论 短期运动中,骨骼肌细胞内肌糖原浓度化与骨骼肌细胞内AMPKβ2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低浓度肌糖原促进AMPKβ2蛋白表达,高浓度肌糖原抑制AMPKβ2蛋白表达;无论在高肌糖原还是在低肌糖原以及低肌糖原转高肌糖原模型中,都发现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定位变化都对应着肌糖原浓度变化,低肌糖原有利于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的转位,高肌糖原则不利于其转位.
作者:陈丽;冯毅;李良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对于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在众多治疗方法中,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能在短期解除病人疼痛和恢复生理功能的手术方式.但与这些突出优点对应的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会使病人丢失较多的骨量,致使以后的手术操作难度增大.为确保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缓解疼痛、恢复功能以及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规范熟练的手术技术和合理的假体选择能够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本文就髋关节置换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作一评述.
作者:李伟;张波;段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前路与后路重建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因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接受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28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病例分为两组,其中前侧入路组15例,后侧入路组13例.通过术后随访,采用相应的影像学测量参数及临床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ASIA运动神经评分,呼吸道感染以及肋间神经痛发生率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血气胸、术后腹胀以及便秘发生率等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侧入路组显著高于后侧入路组.两组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所有病例手术干预节段均获得坚强骨性融合.两组术前的Cobb角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侧入路组显著大于后侧入路组.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的围手术并发症更为常见,术后短期内两种入路手术的功能效果相当,但后路手术的影像学效果更佳.
作者:欧阳冰;苏建成;曾月东;包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生物型假体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翻修手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生物型及骨水泥型两种假体进行老年髋关节单侧翻修术78例.随机将78例患者分为生物型假体翻修组40例(A组)和骨水泥假体翻修组38例(B组).从手术时间、出血量等一般情况及术后感染、脱位、骨溶解及Harris评分等评价两组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2~11(5.8±2.3)年随访.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200(138.7±48.9)min,手术出血量为400~2000(980.0±560)ml,术中采取截骨处理15例,20例患者进行植骨,术后未见感染病例、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病例,1例患者在术后发生假体脱位,1例出现假体松动进行再次翻修,假体存活率95%,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8.7±9.8)分;B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8~220(140.7±51.9)min,手术出血量为300~2000(960.0±600)ml,术中采取截骨处理13例,21例患者进行植骨,术后骨水泥反应1例,术后假体脱位2例,假体松动病例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再次翻修处理,假体存活率为81.6%,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1.9±10.7)分.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翻修术生物型假体具有早期稳定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涛;李志丹;肖启贤;肖俊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踝关节镜在中老年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例中老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行关节镜手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改良McGuire评分、Mazur评分以及AOFA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改良McGuire评分:术前为(51.3±14.6)分,术后为(83.5±11.8)分;Mazur评分:术前为(56.7±12.5)分,术后为(84.3±10.4)分;AOFAS评分L术前为(52.9±14.8)分,术后为(82.0±11.3)分.经统计学分析,三种评分标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变程度患者术前术后改良McGuire评分的差异和改良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cGuire评分优良率为96.0%;Mazur评分优良率为94.0%;AOFAS评分优良率为94.0%.结论 踝关节镜治疗中老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较易接受,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任珩;袁学峰;杨益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与开放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C型骨盆骨折患者12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各60例,观察手术相关指标、远期髋关节功能和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5.8±8.3)ml,切口大小(4.8±0.7)cm,术后下床活动时间(8.2±1.3)d,住院时间(11.5±2.3)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3个月、0.5年以及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64.52±9.31、67.53±10.46、75.87±14.56)及Barthel指数(75.42±9.93、83.48±11.62、89.78±12.6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关节功能,且取得与常规手术相当的手术时间,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理想方式.
作者:刘岗;辛立文;梁源清;唐祖林;唐勇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不同植皮方式在重度关节烧伤患者中的修复效果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重度关节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切痂植皮组)48例和B组(削痂植皮组)48例,然后对两组患者不同关节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同时间的局部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不同关节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2、5及10d的局部红细胞聚集情况及血管清晰程度、血流灌注量则均好于A组,A组治疗后5及10d均好于治疗后2天,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削痂植皮可有效提高重度关节烧伤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对局部微循环发挥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作者:张春华;李慧;王峻岭;李秀丽;王际刚;侯小倩;张冀北;王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内侧柱支撑重建的不同部位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年10月~ 2013年10月使用锁定钢板治疗的260例骨折患者,按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进行分组:A组120例,B组24例,C组34例以及D组82例.在后一次随访后对各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A组、B组,C组以及D组的Constant得分分别是(81.5±12.8)、(74.5±9.9)、(68.5±12.3)和(67.5±10.9)分,VAS评分为(1.5±1.9)、(1.7±1.5)、(2.5±2.3)和(3.3±2.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在骨皮质支撑重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固定效果.当发生内侧粉碎性骨折或者内侧骨皮质较难复位时,也可以使用多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可以大大增强其稳定性.
作者:向可佳;向燕卿;陈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疼痛和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进行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患者187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92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疼痛率为31.6%(30/95例),显著低于时照组的52.2%(48/92例),且以轻度疼痛患者居多;疼痛评分为(3.4±0.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5)分;护理满意度为88.4%(84/9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6%(64/92例),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的术后疼痛,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旋入式防滑跟骨牵引器与传统跟骨牵引器在小腿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小腿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跟骨牵引器治疗,观察组给予旋入式防滑跟骨牵引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牵引后3、6、9和12天的位移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旋入式防滑跟骨牵引器治疗小腿骨折,是一种临床效果较好的理想器材,且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兴华;吴天河;任永信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