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疼痛症状的影响

张静

关键词:疼痛, 手部, 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 综合护理, 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疼痛和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进行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患者187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92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疼痛率为31.6%(30/95例),显著低于时照组的52.2%(48/92例),且以轻度疼痛患者居多;疼痛评分为(3.4±0.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5)分;护理满意度为88.4%(84/9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6%(64/92例),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的术后疼痛,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Kidner手术在治疗痛性副舟骨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Kidner手术在治疗痛性副舟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合并扁平足痛性副舟骨患者,行改良Kidner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好转.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由术前平均(45.8士6.4)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5.7±5.7)分(P<0.05).结论 改良Kidner手术在治疗痛性副舟骨中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肖帆;瞿兴崇;方祖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在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靶控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组(对照组),每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3 min后(T1)、插管(T2)、切皮(T3)、术中探查(T4)以及拔管(T5)时的血压(SBP、DBP)和心率(HR)的变化,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靶控组苏醒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诱导3 min后(T1)的SBP、DBP、HR低幅度大于靶控组(P<0.05);拔管(T5)时,对照组SBP、DBP、HR显著高于靶控组(P<0.05).两组BMI正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中肥胖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靶控组(P<0.05).结论 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可缩短苏醒时间,降低麻醉药用量,对血压、心率影响较小,可降低老年肥胖患者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系统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收治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8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膝关节置换围术期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早期系统康复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疼痛及膝关节康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2个月膝关节功能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行早期系统康复护理,能明显降低手术后疼痛感,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菊莲;陈利明;唐国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4月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患者40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皮瓣成活率、外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术后拇指痛觉、触觉、两点分辨觉及实体感觉.结果 术后皮瓣成活患者39例,痛觉定位良好患者39例,触觉定位良好者36例,两点分辨觉平均(8.2±0.5)mm,实体感觉良好者33例,运动功能恢复良好37例.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组织缺损具有皮瓣易于成活、拇指指腹外形饱满、皮瓣色泽质地优良、感觉恢复良好等优点,特别是在第一掌背动脉损伤而无法利用时,使用第二掌背动脉Kite皮瓣会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工作者借鉴推广.

    作者:李彦闯;张旭;董杰;朱宏伟;邵新中;蒋朝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观察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应用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6例膝部软组织缺损,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二期愈合,5例皮瓣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皮瓣无明显挛缩,耐磨擦,小腿内侧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近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血管位置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皮瓣厚度适中,耐磨擦,对供区影响不大等优点,是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作者:梁卫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基本原则与技术

    对于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在众多治疗方法中,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能在短期解除病人疼痛和恢复生理功能的手术方式.但与这些突出优点对应的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会使病人丢失较多的骨量,致使以后的手术操作难度增大.为确保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缓解疼痛、恢复功能以及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规范熟练的手术技术和合理的假体选择能够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本文就髋关节置换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作一评述.

    作者:李伟;张波;段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8年1月~2012年9月经前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根据应用的椎间植骨支撑材料不同分为钛网组41例和人工椎体组40例,测量并比较各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节段后凸角(Cobb角)大小、伤椎邻近上下椎体间高度.结果 8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Cobb角及相邻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obb角及相邻椎间隙高度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网组的Cobb角及及相邻椎间隙高度改变明显大于人工椎体组;术后复查CT,椎管容积扩大,致压骨块消失,植入骨已与相邻椎体融合,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提高1~2级.术中无较大副损伤出现,术后未发生钛合金板与螺丝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彻底,重建方式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分布原则,脊髓功能恢复较好,与钛网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具有术后Cobb角改变小,相邻椎间隙高度降低小,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脊柱前路手术中使用具有明显优点.

    作者:何仁建;杨渠平;彭晓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人Collas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在手法整复的基础上结合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人Colla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人Collas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先给予手法复位及肢体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加用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的预后评价中,60例为优,20例为良,14例为可,7例为差,总优良率80.0%.对照组100例患者的预后评价中,30例为优,22例为良,26例为可,21例为差,总优良率52.0%.观察组患者预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平均(38.56±3.21)天,对照组平均(55.43±4.39)天,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法治疗老年人Collas骨折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老年患者骨折断端的稳定,可缩短愈合时间,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丁志云;胡银生;李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肺间质病变(RA-ILD)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住院诊治的R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HRCT结果分为单纯RA组126例和RA-ILD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RA-ILD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吸烟率、疾病活动度及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值均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病程长,男性,吸烟史,RF及抗CCP高滴度表达,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易合并ILD,应尽早行HRCT等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程佳;苏江;朱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植皮方式在重度关节烧伤中的修复效果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植皮方式在重度关节烧伤患者中的修复效果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重度关节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切痂植皮组)48例和B组(削痂植皮组)48例,然后对两组患者不同关节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同时间的局部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不同关节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2、5及10d的局部红细胞聚集情况及血管清晰程度、血流灌注量则均好于A组,A组治疗后5及10d均好于治疗后2天,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削痂植皮可有效提高重度关节烧伤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对局部微循环发挥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作者:张春华;李慧;王峻岭;李秀丽;王际刚;侯小倩;张冀北;王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椎间盘退行性变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椎间盘组织工程是基于种子细胞和生物材料的一种体外构建技术,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干预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成为一种广泛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椎间盘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作者:白亦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踝关节镜在中老年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踝关节镜在中老年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例中老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行关节镜手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改良McGuire评分、Mazur评分以及AOFA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改良McGuire评分:术前为(51.3±14.6)分,术后为(83.5±11.8)分;Mazur评分:术前为(56.7±12.5)分,术后为(84.3±10.4)分;AOFAS评分L术前为(52.9±14.8)分,术后为(82.0±11.3)分.经统计学分析,三种评分标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变程度患者术前术后改良McGuire评分的差异和改良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cGuire评分优良率为96.0%;Mazur评分优良率为94.0%;AOFAS评分优良率为94.0%.结论 踝关节镜治疗中老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较易接受,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任珩;袁学峰;杨益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目的 探讨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支架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 采用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构建的生物支架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用材料的细胞毒性、细胞黏附率、细胞增殖活力指标以MTT法、倒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来评价.结果 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生长良好,分裂增殖活跃,细胞毒性检测CTG均为0级,实验组与时照组细胞黏附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增殖活力随着时间增加,细胞在支架增殖速度增快.第1、3、5、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培养7天后生长良好,分裂正常,与支架材料黏附紧密.结论 支架材料对细胞无毒性,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马立坤;叶鹏;邓江;黄文良;田仁元;吕雪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AMPKβ2对运动中骨骼肌细胞肌糖原的调节及机理研究

    目的 通过饮食和运动的干预,观察大鼠骨骼肌细胞中肌糖原浓度的变化对AMPKβ2蛋白表达和定位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断一次训练课和短期运动、肌糖原浓度变化对AMPKβ2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AMPKβ2对肌糖原的调节作用和机理.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一次训练组25只,短期运动组35只.高糖组均给予高糖食物和5%蔗糖水饮用,低糖组均给予低糖食物和蒸馏水饮用;除安静组和控制组外,所有大鼠每天适应性游泳30分钟后,分别进行3天和8周的游泳训练.所有大鼠训练宰杀后取大鼠腓肠肌外侧白肌,采用西式印迹分析骨骼肌总蛋白和核蛋白中AMPKβ2的表达水平以及用硫酸蒽酮法测定骨骼肌糖原浓度的变化.结果 一次性训练组,骨骼肌细胞总蛋白中AMPKβ2的表达各组比较均没有变化,而在核蛋白中发现,肌糖原浓度显著减低,AMPKβ2的表达升高;短期运动组中,训练前后,低糖组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在总蛋白中表达升高,而高糖组没有变化,同时高糖组整体肌糖原浓度明显高于低糖组;肌糖原浓度降低的同时,骨骼肌中总蛋白中AMPKβ2表达没有变化,而核蛋白升高;负荷刺激组前后,骨骼肌细胞核蛋白中AMPKβ2表达都明显升高,总蛋白呈现减少趋势,同时肌糖原浓度均降低.结论 短期运动中,骨骼肌细胞内肌糖原浓度化与骨骼肌细胞内AMPKβ2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低浓度肌糖原促进AMPKβ2蛋白表达,高浓度肌糖原抑制AMPKβ2蛋白表达;无论在高肌糖原还是在低肌糖原以及低肌糖原转高肌糖原模型中,都发现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定位变化都对应着肌糖原浓度变化,低肌糖原有利于骨骼肌细胞中AMPKβ2的转位,高肌糖原则不利于其转位.

    作者:陈丽;冯毅;李良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Ilizarov技术骨搬移治疗胫骨骨不连并软组织缺损感染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骨搬移治疗胫骨骨不连及软组织缺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2月采用Ilizarov技术行胫骨骨搬移治疗13例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严重感染患者,均为胫腓骨开放性粉碎骨折合并软组织严重感染药,9例为软组织感染及缺损未超过骨折区远近端,4例为软组织感染及缺损超过骨折区远近端.截骨后>6cm缺损采用环形外固定架搬移,<6cm采用单向外固定架搬移.均一期行截骨搬移及创面清创VSD负压吸引术,术后1~2周(平均8天)开始搬移,每天搬移1mm,VSD术后2周均拆除,术后调整力线及搬移速度.结果 13例均获随访7~26个月,平均16.2个月.修复骨缺损4~9cm,平均6cm,术后3~5个月骨搬移已完成,外固定架平均于术后230天去除,皮肤均在骨搬移过程中自然愈合.愈合率100%.给予处理后坚持负重行走,半年后愈合.根据Paley骨性评分标准和功能评分标准,骨性结果为优7例,良3例,中3例,优良率76.9%.功能结果为优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 Ilizarov技术骨搬移治疗胫骨骨不连及软组织缺损感染可以起到一期手术、缩短治疗病程、避免皮瓣转移等优点,骨与软组织均愈合良好的疗效,是一种治疗该类疾患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伟;齐新文;张英明;薛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内侧柱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内侧柱支撑重建的不同部位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年10月~ 2013年10月使用锁定钢板治疗的260例骨折患者,按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进行分组:A组120例,B组24例,C组34例以及D组82例.在后一次随访后对各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A组、B组,C组以及D组的Constant得分分别是(81.5±12.8)、(74.5±9.9)、(68.5±12.3)和(67.5±10.9)分,VAS评分为(1.5±1.9)、(1.7±1.5)、(2.5±2.3)和(3.3±2.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在骨皮质支撑重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固定效果.当发生内侧粉碎性骨折或者内侧骨皮质较难复位时,也可以使用多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可以大大增强其稳定性.

    作者:向可佳;向燕卿;陈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锁定髓内钉和接骨板治疗股骨干骨折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目的 比较锁定髓内钉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血清TGF-β1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锁定髓内钉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在术后1、7、14、60d四个时间点采集血标本,以健康体检者血标本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TGF-β1的表达差异.结果 术后1天,髓内钉组、接骨板组的血清中TGF-β1蛋白含量有所增高,但与正常组的差异均不显著;术后7天,髓内钉组、接骨板组的TGF-β1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术后14天,髓内钉组、接骨板组的TGF-β1蛋白含量达到高,分别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60天,髓内钉组、接骨板组的TGF-β11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接近正常.髓内钉组和接骨板组的血清TGF-β1蛋白含量在4个不同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对于髓内钉组,术后14天的TGF-β1血清含量显著高于术后1天(P<0.05),接骨板组术后7、14天的TGF-β1血清含量显著高于术后1天(均P<0.05).髓内钉组和接骨板组术后1天与术后60天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髓内钉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两组患者血清TGF-β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是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两种内固定治疗均与TGF-β1的分泌有关.

    作者:缪杰;甘霈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形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16只1岁龄的成年山羊随机分为保留翼外肌组和切断翼外肌组,每组8只.所有的山羊均应用超声骨刀对髁突矢状造成骨折,先剪断关节盘的前后附着然后将其推至内侧.观察动物术前术后的一般状况,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的全麻状态下测量并记录实验动物的体重、大开口度、前伸和左右侧方运动度,并观察咬合关系存在的变化.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后4周(各2只)、12周(各3只)、24周(各3只)处死.在处死后进行CT检查,CT三维重建以观察髁突的形态,并且对颞颌关节进行解剖以观察髁突形态.结果 所有动物均能耐受手术,且无伤口感染,在术后饮食均较正常.截骨术前和术后1周的体质量、大开口度、前伸距离、左侧运动距离和右侧运动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侧髁突内外径及前后径均有增大,尤其是保留翼外肌组的髁突的内外径和前后径的增大较切断翼外肌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翼外肌组比切断翼外肌组有更多、更不规则的新骨形成,髁突形态的改变更为严重.结论 该模型的建立,证实了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的改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何志良;王承阳;贺成功;曹雷;李燕波;孙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AO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AO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0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观察组和常规钢板内固定的对照组各50例,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5.2±7.2)ml、术后引流量(21.8±3.5)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2±0.8)、完全负重下地时间(89.4±12.3)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个月、0.5年以及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64.83±9.81、67.53士18.44、72.41±19.35)及HSS评分(89.36±17.63、92.33±14.92、97.22±25.26)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继武;徐忠世;谢伟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家庭支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家庭支持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3月~6月住我院产科的180例产妇及其家庭成员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系列强化干预措施,并对两组产妇主动母乳喂养情况(首次主动哺乳时间、每天主动哺乳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经强化干预措施后,其主动母乳喂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乳喂养是产后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需要产科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孕产妇及家人采取干预措施,更需要产妇及家人的鼎力配合.

    作者:叶秋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