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何平;巩万均;陈春生;任继林;吕仕银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手术治疗, 骨折
摘要:目的 观察经肘内外侧切口、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经肘内外侧切口、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 经3~12 个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3~6 周,平均5周,无切口感染及volkmann挛缩发生,肘关节功能均在3个月内恢复,按李稔生等评定标准:优16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 采用肘关节内外侧切口、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组织损伤小、利于解剖复位、内固定稳定性好、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手术不需要特殊器械设备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肾病的关系.方法 对17例不同程度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双侧眼底镜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并与23例不伴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异常者比率及临床肾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300mg)的发生率增高;伴视网膜病变组肾病各项指标较不伴视网膜病变组显示有变化.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伴视网膜病变组临床肾病发生率增加,提示应关注二者之间相关.

    作者:刘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目的 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高危病因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中18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与同期无出血的维持性透析患者18例做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肌酐和尿素氮、血浆白蛋白、血脂、凝血常规、透析龄、透析肝索用量、饮食情况等.结果 下消化道出血组患者每周透析时间少,吸烟量、饮酒和进食辛辣饮食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明显.结论 透析不充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作者:王革;汤锋;杨丽南;余容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3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35例亚甲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核素检查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以女性多见,发病年龄40~50岁,占51.4%,所有患者均有甲状腺肿大和疼痛,5例FT3、FT4与甲状腺摄碘率呈分离现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地塞米松静推后改为强的松口服,效果良好.结论 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应重视病史和体检,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尤其核医学检查,必要时可行诊断性治疗及穿刺细胞学检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有效的药物.

    作者:陈敏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解决医疗纠纷的新思路

    本文概述了目前医疗纠纷的形势,并分析了医患纠纷增多和难以解决的原因,提出通过建立医疗纠纷仲裁机构对医疗纠纷进行强制仲裁及建立医疗纠纷商业保险机制,更加公正、合理、快速、高效地解决医疗纠纷,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作者:王泽琛;王永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改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23例

    目的 总结改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3例改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5分钟,术后切口疼痛轻,恢复快,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活动,尿潴留5例,切口浆液肿3例,未见其他并发症,无病例复发.结论 改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可常规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

    作者:彭珂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改良手术切除眼睑血管瘤2例

    眼睑血管瘤的治疗效果直接关系到眼部外观容貌、眼睑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目前,治疗眼睑血管瘤的方法有手术切除、冷冻、激光、X线或镭照射,也可锶敷贴.我科对2例眼睑海绵型血管瘤进行改良手术切除术,收到了满意效果.

    作者:赵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超声刀在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使用超声刀替代高频电刀为主要切割、止血工具.结果 4例患者均采用超声刀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正常.结论 超声刀因对组织损伤小、无电流通过患者身体,用于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应注意:①了解心脏起搏器性能及抗干扰能力.②监测心电功能.③遇到超声刀操作困难时,应结合血管钳等进行操作.④术者应有娴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及熟练操作使用超声刀的经验.

    作者:严想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慢性阑尾炎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病例 女,38岁,因反复右下腹痛9个月,加重1个月急诊入院.查体:T 38.5C,P 88次/min,R 22次/min,BP 110/70 mmHg,急性痛苦病容,心肺(-),腹平坦,无手术瘢痕,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脾(-),右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无移动性浊音,妇检无异常发现.血常规:WBC 10.4×109 /L,N0.83,L0.14;X线钡灌肠示阑尾中远段未显影,考虑慢性阑尾炎.经对症、抗感染等治疗,疼痛无缓解,行阑尾切除术.

    作者:张雨露;杨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主动脉夹层8例误诊分析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起病急骤和发展迅速的疾病,由于基层医院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易延误诊断.为提高AD的确诊率,降低病死率,现将我院2000年5月~2006年2月收治的13例AD患者中误诊的8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郭锋;龚晓辉;熊国平;蹇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脊柱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

    目的 探讨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切除术治疗.结果 42例中术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31例,基本缓解8例,优良率92.85%.结论 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可完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但巨大中央型突出、复发和钙化型突出或伴有椎管狭窄者,年龄偏大、且小关节增生严重、椎板间隙狭窄明显者不适合在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操作.

    作者:刘跃洪;周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肝胆管残余结石2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胆管残余结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29例肝胆管残余结石病例资料.结果 病情特殊、术者疏忽、未作必要的检查或寄希望于术后胆道镜取石以及术式选择不当是发生肝胆管残余结石的主要原因.结论 术中、术后胆道镜检查取石以及合理选择术式是防治肝胆管残余结石的有效方法.

    作者:许进;曾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压蒸汽灭菌生物监测失败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生物监测高压蒸汽灭菌是衡量灭菌物品质量的金标准,目前是一种可靠的监测手段.但监测方法不当,会出现阳性管不呈阳性反应,而出现阴性结果,使对比监测试验失败.失败原因:生物指示剂监测位置不当;铗碎试剂方法不正确;生物指示剂培养温度过高或过低;生物指示剂保存方法不当.改进措施:生物指示剂放于监测包中央,置于排气口处.铗碎生物指示管时应避免培养液遗漏,并使培养液将菌片充分浸泡.保持培养温度在46℃;选择正规厂家三证齐全的生物试剂存放于4℃的冰箱内保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总之,生物监测是保证灭菌物品灭菌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供应室必须制定严格的生物监测措施,完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以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杨兴华;曾凡明;黄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方法 根据GSS的性能,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对比骨折复位情况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12 个月,影像显示骨折复位无丢失,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 GSS有良好的生物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临床疗效.

    作者:谭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中应用

    目的 总结低分子肝素作为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抗凝剂的应用经验.方法 分析42例次血浆置换时应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以低分子肝素60~80 U/kg的量在治疗前15~20 min经管路静脉端一次性给药,治疗后用鱼精蛋白中和剩余LMWH,按1毫克鱼精蛋白对抗100单位的低分子肝素,观察其抗凝效果以及对APTT、PT、FIB、TT、PLT的影响和有无出血事件发生.结果 血浆分离器堵塞更换分离器者1例次(2.4%),Ⅲ级凝血3例次(7.1%),其余为Ⅰ~Ⅱ级5例次凝血.1例次(2.4%)出现插管处渗血,经沙袋压迫止血等处理后好转,3例次(7.1%)出现口唇黏膜破损处渗血,血浆置换后2小时APTT、PT、FIB、TT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LT略有减少.结论 应用LMWH作为血浆置换的抗凝剂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罗万蓉;邬碧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治疗的常见问题探讨

    关注甲亢中Graves病的内科治疗,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法,寻找内科治疗中的不足,严格掌握治疗疗程,重视抗甲状腺药的毒副作用,明确临床用药的目的及意义,更新观念,更快更好提高甲亢治愈率.

    作者:向明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32例.常规应用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联抗痨治疗少2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血沉恢复正常或连续观察低于50 mm/h后进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0~12 个月.结果 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5~4.0 年,植骨块5~7 个月融合,无移位、折断和吸收.9例不全截瘫者恢复到E级,15例脊柱后凸者平均矫正16°,血沉于术后2~3 个月恢复到正常,随访期内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一期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矫正后凸畸形、稳定脊柱、并发症少、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等优点,是胸腰椎结核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德春;王进全;尹东坡;程跃;王美福;郑蔓琳;吴林;胡云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胆总管下端解剖结构对胆总管排石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胆总管先天性解剖结构对胆总管结石排石的影响.方法 对9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从术前CT和MRCP检查,以及术中观察胆总管下端解剖结构对药物和自然排石的影响,提出手术内引流指征.结果 手术前后证实胆总管被胰腺包绕者86例,占91%,其余8例为胆管炎症狭窄、结石过大而需手术治疗者.结论 胆总管下端先天性解剖结构是胆总管结石自然排石和药物排石成败的关键因素,手术取石的大部分患者是胆总管下端被胰腺所包绕,术前CT、MRCP检查能明确诊断,可避免盲目追求药物保守治疗而不致延误病情.

    作者:周先亭;刘振平;李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伴瘤低血糖症2例

    病例1 男,62岁,因发作性意识障碍一周入院.患者入院前一周每于凌晨无明显诱因出现行为怪癖、胡言乱语等症状,白天自行好转.无发热、头痛等不适.入院前晚再次出现以上症状后昏迷.查体:血压120/80 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软,肝肋下一指.入院后急查头颅CT未见异常,血糖0.6mmol/L,予50%葡萄糖注射液60ml静推后患者神志转清.实验室检查:ALT 42U/L,AST 76U/L.于血糖在0.3~1.7 mmol/L时多次测血浆胰岛素在1~3 mU/L之间.上腹部CT示:肝右叶见大片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约5 cm×6 cm×8 cm,密度不均,CT值为32~41 HU,胰腺未见异常,拟诊为肝癌.转外科行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消失.

    作者:杨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术后切口感染与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对64例外科住院及门诊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手术后切口感染标本,共分离出83株感染病原菌,其中居前6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占所有感染菌的83.13%,且感染菌的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结论 细菌的耐药日趋严峻,给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困难,加强感染性疾病耐药监测,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防止医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

    作者:庞君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宫颈异常分泌物性状及病原学研究

    目的 探讨女性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就诊者宫颈异常分泌物性状及病原学感染情况.方法 检测疑为STD患者标本560份,用PCR检测患者解脲支原体(UU)、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阴道加特纳菌(GV),同时用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在相差视野下镜检念珠菌(CD)和阴道毛滴虫(TV).结果 阴道(宫颈)分泌物性状分析,脓性者69.8%(120/1 72);由淋病所致;稀薄浆液混浊性分泌物中91.0%(142/156)由UU或/和CT感染引起;稀薄均匀有异味的分泌物中72.4%(84/116)属BV患者;豆腐渣样分泌物由真菌所致;黄色泡沫样分泌物多由滴虫所致.结论 STD门诊在诊断和治疗女性阴道(宫颈)炎时,要仔细观察阴道(宫颈)分泌物的性状,并配合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因,患者才能得到及早有效的治疗.

    作者:刘春玲;杨艳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