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黄素对Ⅰ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及体重的影响

陈霞;梅欣明;吴雨岭;赵宏贤

关键词:糖尿病, 大黄素, 体重, 血糖, 大鼠
摘要:目的 揭示Ⅰ型糖尿病大鼠血糖、体重改变及大黄素对其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适应性喂养1 w,选择血糖正常者40只,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5 mg/kg制作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3 d后禁食不禁水6 h,采尾血测空腹血糖,STZ注射后第10 d(成模初期)再测血糖,以血糖≥16.9 mmol/L为造模成功.成模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10只)与大黄素组(10只).成模2 w后,对照组与糖尿病组以PBS 5 ml/kg灌胃,大黄素组用8 g/L大黄素混悬液灌胃,5 ml/kg,1次/d,直至成模后第10 w.STZ注射后第3 d、第10 d(成模初期)及成模后第10 w,检测各组血糖及体重变化.结果 (1)成模初期,3组体重无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与大黄素组血糖均升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2)成模后第10 w,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与大黄素组体重均减轻,血糖均升高;与糖尿病组相比,大黄素组体重无差异,血糖降低.(3)成模后期与初期相比,对照组体重增加,血糖无改变;糖尿病组体重减少,血糖升高;大黄素组体重减少,血糖无改变.结论 大黄素可降低Ⅰ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对体重无影响.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部分驻蓉部队宾馆室内空气污染情况调查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提高,促使宾馆的更新与重建频繁.各种装饰装修材料、家具和日用化学品进入室内,使得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增多.加之现在宾馆建筑密闭性强,新风量不足,使得室内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出室外,导致室内空气质量污染严重[1].为了解驻蓉部队宾馆室内空气现状,我们于2013年3月11日~4月21日对驻蓉部队16家宾馆室内大厅、大厅卫生间、客房、客房卫生间、会议室进行了甲醛、苯、二甲苯、总有机挥发物(TVOCs)浓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钧丰;谭宗才;徐敏;马仕金;张林;常蕾;屈琳;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某集训营新兵门诊疾病谱调查与分析

    我部担负着驻滇部队部分新兵入伍的集训工作,在集训期间,卫生队主要负责新兵的健康体检、日常门诊和定期巡诊等卫生工作.由于我部地处城乡结合部,营区周围环境复杂,再加上新兵训练营人员的高流动性,刚入伍新兵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入伍后紧张、严格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这些因素均可影响新兵的身心健康[1].为了准确掌握集训营新兵门诊疾病谱情况,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做好疾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就2012年我部690名新兵在入伍集训的3个月内的疾病谱进行了调查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资料.

    作者:彭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土茯苓提取物对消化道肿瘤细胞的体外作用

    目的 探讨土茯苓提取物对消化道肿瘤细胞的体外作用.方法 采用MTS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土茯苓提取物对4种消化道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调亡率.结果 土茯苓提取物对Eca-109、SGC-7901和COLO205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比,对JF305细胞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其可诱导Eca-109、SGC-7901细胞S期细胞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土茯苓提取物对Eca-109和SGC-7901细胞具有抑制增殖、诱导S期细胞增加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对COLO205细胞增殖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JF305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杨晓鲲;苏杰;徐贵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防治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静滴阿奇霉素过程中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68例为观察对象,将实施针对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的102例作为干预组,其余未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6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用药前进食、口服蒙脱石散、与维生素B6同时配伍静滴、严密观察、及时处置等.对比分析两组患儿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胃肠道不良反应为5.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35%(χ2=14.973,P<0.01).干预组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或缓解,不影响继续用药.对照组6例患儿因症状严重且对症处理后不能缓解而被迫停用.结论 避免空腹用药、用药前口服蒙脱石散、与维生素B6配伍同时滴注等干预措施,可减少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作者:何新;符春茹;黄玉;陈道环;潘先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苍附导痰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苍附导痰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1年8月~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妇科诊治的PCOS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500 m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苍附导痰汤,1剂/d,早晚温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检测性激素分泌水平和排卵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一般健康状况及精力优于对照组(P<0.05);而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及睾丸素(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雌二醇(E2)和催乳素(P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LH、FSH、E2及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排卵率比较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的排卵率(90.48%)显著高于治疗前(64.29%)(P<0.05),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苍附导痰汤联合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PCOS疗效显著,优于单用二甲双胍肠溶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对加快中西部地区军队疗养院疗养康复学科建设的思考

    疗养康复是疗养院的重点学科之一.疗养院的性质是运用疗养学的理论和技术,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促进伤病康复的医疗保健机构.对军队疗养康复医学的发展,1982年初总后卫生部提出选择若干疗养院、综合医院试办康复医疗机构的计划,通过试点,逐步推广.

    作者:廖忠友;李学成;宋大宇;陈宏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髂腹股沟入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C型)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C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68例C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并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手术情况、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112.5±25.6)min,术中未出现神经、肌肉、血管医源性损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骨折复位Tometta评分:优40例,良24例,中4例;术后功能评定:优42例,良18例,可7例,差1例.结论 经髂腹股沟入路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是治疗C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可靠选择.

    作者:李敬中;林晓岗;丁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腭侧与唇侧开髓路径的上颌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比较分析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腭侧与唇侧两种开髓路径的上颌中切牙力学性能的差异,研究牙体开髓路径对各层结构应力分布的影响,为设计优化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螺旋CT薄层扫描的人离体上颌中切牙的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Mimics及Abaqus软件辅助建立腭侧和唇侧开髓路径下的两组上颌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100 N的模拟静态咬合力,与牙长轴呈45°的方向加载于牙冠腭侧面中1/3与切1/3交界处,比较分析两组模型牙体组织的位移值以及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在模拟咬合力作用下,中切牙唇侧开髓方式的大综合位移、大唇腭向位移、大垂直向位移以及大近远中向位移均略小于腭侧开髓方式,尤其是大唇舌向位移和大垂直向位移更为显著,提示唇侧开髓方式对切牙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更小.腭侧开髓方式下的中切牙的大Von Mises应力远大于唇侧开髓方式,而唇侧开髓方式下的中切牙Von Mises应力分布更为均匀.结论 上颌中切牙两种不同开髓路径的力学性能不一致,唇侧开髓应力性能更趋于合理.

    作者:胡静;刘入梦;彭雅;李爱霞;行勇军;李明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军事作业抗疲劳营养补充剂研究进展

    军事作业医学是军事医学从伤病防治向能力拓展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军事作业医学着眼于维护军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及情景感知能力,其终目标不仅是维护军人的身心健康,更要巩固和提升军人的军事作业能力.近年来,国内外特别重视军事作业疲劳的预防,着力于研究通过膳食途径抗疲劳和体能恢复的策略,已发现一些具有抗疲劳功效的营养素、膳食成分和天然植物,并开发了多种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特种军用食品.本文主要就军事作业抗疲劳营养补充剂做一综述.

    作者:季皓;王若永;徐敏;朱俊东;陈卡;李明;易龙;孟洋;糜漫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四川地区汉族人群A20基因启动子区SNP分布分析

    目的 分析四川地区汉族人群A20基因启动子区SNP分布频率,为进一步研究A20基因地域、人种差异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调控奠定基础.方法 使用PCR-DNA测序法,对372例四川地区汉族人群A20基因启动子区所有SNP位点进行检测,计算各SNP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 在四川地区汉族人群中,发现rs59693083、rs5029924和rs139054966三个SNP位点,突变频率分别为12.81%、8.88%、0.67%,而且前两位点间存在明显的连锁不平衡,CA是为常见的单体型模式.结论 四川地区汉族人群A20基因启动子区高度保守,SNP分布频率与北京汉族(CHB)人群相似,rs59693083和rs5029924可能是与疾病相关的位点.

    作者:刘毓刚;吴艾霖;吴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眼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疗效的比较

    目的 对比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不同眼压下手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手术的患者160例(共184眼),根据眼压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为持续3 d治疗且眼压仍≥40 mmHg的患者,对照组为可用药物维持眼压<40 mmHg的患者.住院时和术前检测两组视力和眼压,观察组在术前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而对照组在术前未注射高渗剂.观察记录两组术中并发症,和术后1 d和3个月的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眼压、视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同眼压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的疗效(视力、眼压和术中并发症)没有显著影响,但高眼压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眼压者.

    作者:张国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全机器人TECAB术后患者在ICU的早期观察与护理

    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otally endoscopic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TECAB)是目前心脏外科领域前沿、具创新性的技术[1].我院心外科早使用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新的四臂达芬奇S(da Vinci S)机器人系统,使外科医生在不开胸的情况下,可以更加精确和高效地完成心脏手术,效果良好[2].这项新技术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总结全机器人TECAB术后的护理经验,以指导今后的护理工作,现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行全机器人TECAB术后入ICU监护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李晓萌;徐文红;王亚闻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膜淋巴引流途径的研究进展

    Von Recklinghausen于1863年首先在光镜下发现膈腹膜表面间皮细胞间有类似孔状的结构,并把这种结构命名为腹膜淋巴孔.Tsflibary等首先在电镜下证实了小鼠腹膜淋巴孔的存在.李继承等在人类的腹膜、肝脏镰状韧带等上发现了人腹膜淋巴孔,同时发现腹膜淋巴孔具有主动的物质吸收和免疫调节功能.它与各种生理病理过程,如微生物在腹腔的转移、腹腔内肿瘤转移、腹水的转归等临床过程密切相关[1-2].

    作者:王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及球囊扩张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及球囊扩张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2月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1)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EST+EPBD)组65例:男39例,女26例,年龄45~77岁;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46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12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7例.在括约肌小切开后,以10~15 mm球囊扩张乳头部,然后进行相应的碎石或取石操作.(2)乳头括约肌切开组(EST组)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33~78岁;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51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9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3例.采用单纯乳头切开,加取石治疗.结果 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为98.46%(64/65),有1例因结石太大无法套住转开腹手术;EST组取石成功率为95.24%(60/63),有3例取石失败,原因为:1例结石大无法套住,另2例的乳头太小,而结石偏大(直径1.2~1.5 cm)、太硬难以粉碎,未能取出,安放鼻胆管引流后,家属要求外科手术,3例均外科手术取石.EST+EPBD 组与EST组的取石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EST组所需机械碎石例数均高于EST +EPBD组(9.23% vs.3.33%,P<0.01).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胰腺炎3.08% vs.1.59%、高淀粉酶血症9.23% vs.7.93%、出血1.54% vs.6.35%)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活动性消化道穿孔、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且保留了括约肌功能.

    作者:冯凯祥;杨培;黄晓丽;张献文;竹建强;赵红;王秋蓉;董伟琼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川藏线平战结合药材储备的探讨

    川藏线地质条件复杂,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33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岩体破碎,降雨量大,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严重,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多发性等特点.同时川藏线沿线大多属于高寒缺氧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多变,交通通道少、路网密度低、通行能力差,物流成本较高,特别是地质灾害威胁严重,保通保畅难度大;人口稀少,资源贫乏,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物资筹措相当困难.

    作者:周林;刘彦山;杨晓莉;陈静;韩美;李国军;邓凯文;杨丽娜;杨人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卫生装备实战化考核训练中所暴露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部队卫生装备的齐装配套,各级部队卫生装备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体卫勤保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贯彻落实军委、总部关于加强部队战备训练和机动卫勤力量建设的指示,今年9月,总后卫生部首次在某地组织全员全装全要素部队卫生装备实战化训练考核评估.为了在这次实战化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各单位组织了集中训练.本文就我单位这次参加考核的训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野战装备发挥更好性能提供参考,保证平时、战时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作者:朱向会;初春;罗永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军队某三甲医院住院感染病例特征调查与分析

    院内感染的高发生率为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备受关注,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众多[1-3],其中住院的感染病例可作为院内感染的直接传染源,了解其特征,可为医院院内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我院属于军队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具有一定代表性,现将2013 年5 月29 日对我院住院患者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秋倩;邓云川;潘虹;刘梅;林萍;熊鸿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入院的先后顺序,8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n=4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疗效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90.2%)高于对照组(70.7%),而并发症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的14.6%(P<0.05);阿托品和解磷定总用量为(345.8±40.5)mg和(14.2±1.9)g,均少于对照组的(583.2±45.7)mg和(25.4±3.5)g;住院时间为(8.2±1.7)d,短于对照组的(11.2±1.8)d(P<0.01).结论 血液灌流可以明显提高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有效措施.

    作者:罗毅;邹敏;方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AMI患者PWV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同期非冠心病患者170例为对照组.在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后,接受脉搏波传导速度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研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脉搏波传导速度为(1558±348)cm/s,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1.18±0.26)mm;对照组分别为(1247±284)cm/s和(0.78±0.23)mm,均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正相关,而对照组两者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正常组高,两者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齐峰;杨丽霞;郭瑞威;苗贵华;樊君;刘宏;张海萍;王利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陈旧性距骨骨折脱位临床处理7例

    目的 分析7例陈旧性距骨骨折脱位临床处理得失,总结经验.方法对7例陈旧性距骨骨折脱位临床手术处理过程及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5~10年,皮瓣转移覆盖及植皮者均恢复良好,踝关节均融合成功,恢复行走功能,未发生骨关节感染,日常生活、劳动基本未受影响.Mazur踝关节评分在72~83之间,2例为可,5例为良.结论 对陈旧性距骨骨折脱位行关节融合术配合皮瓣转移等处理,手术方式简单,临床适应证广,临床效果良好,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孔德文;苏新保;毛方术;郑丽萍;谭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