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茂;叶俊儒;彭科;宋黎
目的 探讨阴囊血肿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巨大阴囊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施工时硬物撞伤10例,骑跨伤8例,打架被踢伤2例;伴前尿道损伤10例,睾丸损伤4例,单纯阴囊血肿6例.20例均行手术+红外线理疗+抗感染+活血化瘀消肿中药等综合治疗.合并尿道损伤患者中,6例同时行尿道修补术,其余4例轻微损伤者给予留置导尿;4例睾丸损伤患者均行保留睾丸的白膜修补术;6例单纯阴囊血肿者行阴囊对口皮肤切开血肿引流术.经综合治疗后跟踪随访3个月,血肿吸收完全,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超声检查是判断阴囊血肿的程度及伤情变化的重要方法,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血肿吸收完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雯;南勋义;刘晓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肝硬化是肝细胞广泛变性及坏死基础上并发的肝纤维组织弥漫增生、假小叶形成,终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研究表明,慢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后,10年内腹水发生率大于50%[1],出现腹水的患者合并肝肾综合征(HRS)、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电解质紊乱的几率大大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50%.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肝硬化腹水的规范化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陈旭平;陈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新时期,部队卫勤力量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日益频繁,涉及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多种类型.我院是地处祖国西南的一个军队中心医院,近年有多次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的实践.本文试就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作者:唐伟革;杨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骨科患者应用高压氧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对软组织挤压伤及组织缺血、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断肢(指)再植术后、急慢性骨髓炎、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等疗效确切[1 - 2].我院对2009年1月~2011年6月期间行高压氧辅助治疗的306例骨科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娟;何蓉;储晴曙;黄宗国;刘伟玲;檀臻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患者静脉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点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静脉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作统计分析,并进行评估.结果 共涉及13大类75个药品种类,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36.02%,青霉素类占21.57%,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占18.93%为主;数量多的前6位为美洛西林钠12.99%,头孢噻肟钠9.49%,头孢他啶8.38%,头孢孟多酯钠6.08%,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5.53%,青霉素4.59%;使用抗菌药物多的3个科室为骨外科30.15%,泌尿外科15.69%,心血管呼吸神经肾内科15.63%.其中用量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一线用药两种,使用率为8.47%,二线用药三种,使用率为30.86%,三线用药两种,使用率为10.46%.结论 我院住院患者静脉用抗菌药物选用上仍存在不合理性,应加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监控,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陈红燕;刘思源;杨运旗;李诗;张天监;刘滨豪;廖永洪;李阳;谢宗政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胆囊腺鳞癌(ASC)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2例ASC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2和67岁.临床表现为餐后右上腹钝痛.B超显示胆囊结石伴囊壁不规则增厚.病理检查见例1患者的胆囊黏膜萎缩,囊壁纤维化伴灶性钙化;例2的胆囊腔内肿物呈息肉状生长,浸润毗邻器官如胆管和肝脏.两例肿瘤镜下均由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构成:既有腺管状结构(黏液可有可无),又有呈巢状镶嵌排列的梭形细胞团,可见角化珠、单个细胞角化及细胞间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腺癌细胞表达CK7,鳞状上皮表达CK5/6,而在移行带两者兼而有之.结论 胆囊腺鳞癌罕见,但形态学很有特点.预后较单纯腺癌差.
作者:方三高;张渝;肖蔚;马强;杜娟;肖华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ET/CT用于恶性淋巴瘤的疗效预测、评估及复发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78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男性51例,女性27例,年龄17~74岁,均行4~6疗程化疗或化疗加局部放疗.均分别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行18F - FDG全身PET/CT扫描检查2~6次,对PET、CT及PET/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78例中,16例治疗过程中用18F-FDG PET/CT监测发现疗效不佳,更换了治疗方案.PET/CT图像标准化摄取值(SUV值)呈阳性的43例中,39例为肿瘤残存或复发,4例为炎症;SUV值呈阴性的35例中,3例复发.本组疗效:完全缓解(CR)36例;部分缓解(PR)21例;稳定(SD)8例:进展(PD)13例.结论 18F-FDG PET/CT在性淋巴瘤早期疗效预测、疗效评估及残留肿块的性质鉴别、预后及生存率评估等方面,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克;王旭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痔疮是部队官兵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将影响部队的日常训练和战备任务的完成,所以,对痔疮的防治一直是部队和临床医师的关注点.近几年来,因痔疮就诊及手术的官兵比例上升,严重者已影响到官兵的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飞行员作为执行特殊任务的军人,对健康的要求更高.为了解空军飞行员痔疮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以便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笔者对空军单位389名飞行员进行了痔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与民航飞行员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学伦;丁俊涛;保明寿;许燕;董贵安;张荣健;谭清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一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必须面对白天工作、晚上透析的生活方式,且夜间透析有着低血流量、缓慢超滤、能提供稳定血液动力学等日间透析不能替代的优点.但夜间透析因治疗时间长、患者大都处于睡眠状态,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系数大大超过了日间透析.为了更好控制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总结相关护理经验[1],笔者对我院开展夜间透析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者:郑艳芬;陈艳萍;曹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Apoptin-EGFP质粒转染与顺铂(DDP)联用对体外培养的膀胱癌T24细胞的协同杀伤作用.方法 脂质体介导pApoptin-EGFP瞬时转染与梯度浓度DDP共同处理膀胱癌T24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变化;pApoptin-EGFP瞬时转染与10 μg/ml的DDP处理T24细胞,Annexin V法检测凋亡变化;金氏法分析两种抗肿瘤方式的协同作用.结果 DDP、pEGFP-N1+DDP和pApoptin-EGFP+DDP 3组的IC50分别为10.61、7.9和2.4 μg/ml,以金氏法计算,确认pApoptin-EGFP质粒转染与DDP处理对T24的抑制增殖效应具有协同作用,而转染空质粒与DDP干预仅仅为简单相加.同法检测DDP、pApoptin-EGFP、pApoptin-EGFP+DDP 3组的凋亡率分别为(6.96±1.32)%、(19.55±1.09)%和(32.5±1.15)%,3组凋亡率相互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金氏法计算,确认转染pApoptin - EGFP重组质粒与10 μg/ml浓度DDP处理对T24细胞具有协同的促凋亡作用.结论 Apoptin基因转染与顺铂联用对T24肿瘤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亚林;毛丽伟;赵立;曲楠;黄晨;麦海星;陈立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与精神思维等活动密切相关.湿邪入脑络,临床上可出现意识、思维、记忆、情感、运动等脑络疾病.本文探讨了湿邪入脑络的病理机制及辩证论治,以期提高对脑络疾病的认识,更好地为驻西南地区高湿环境部队官兵的健康服务.
作者:田卫卫;呼永河;钟梁;孙薏;匡红;李硕;周龙甫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药熏洗联合微波治疗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跖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予中药熏洗联合微波治疗,对照组仅以微波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微波治疗跖疣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陆茂;叶俊儒;彭科;宋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不同清洁剂对赝复用硅橡胶色彩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选择适宜的清洁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作直径20 mm高5 mm的MDX4-4210硅橡胶和加入0.5%硅铝烷包覆的纳米TiO2的MDX4-4210硅橡胶试件各20个,随机分5组,每组4个,编号后,分别采用23 ℃ 150 ml的自来水(A组,为对照组)、假牙清洁片(B组)、洗洁精(C组)、洗手液(D组)、洗衣液(E组)浸泡15 min,自来水冲洗1 min,滤纸拭干,如此重复180次,至45 h.在浸泡前、7.5、15、22.5、30、37.5和45 h时,采用VITA Easyshade Compact 测色仪测量试件的色度值,计算色差值△E.结果 各种清洁剂对纯硅橡胶色彩稳定性的影响,A、B、C组优于D和E组;对添加纳米TiO2的硅橡胶的影响,B、C、D、E组优于A组;随着时间的变化,只有洗手液对硅橡胶色彩稳定性有影响,且发生在早期;添加纳米TiO2的硅橡胶的色彩稳定性变化较纯硅橡胶少.结论 假牙清洁片和洗洁精对赝复硅橡胶色彩稳定性影响小;色彩稳定性变化发生在早期;纳米TiO2可减少清洁剂对赝复硅橡胶色彩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韩婷婷;贾安琦;李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对每一位需要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而言,建立和维持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关键.急性血管通路通常采用深静脉置管的方式,慢性血管通路通常建立自身动静脉内瘘.静脉 - 静脉直接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方式较少见报道.现报道我科静脉-静脉直接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例及诊治体会.
作者:周巧巧;汤锋;李凤娥;王革;杨丽南;张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日渐增多,带来了大量高龄患者及多发伤、复合伤的患者,骨科患者也日益增多.近年来,不少骨科患者会因各种原因长期住院治疗,致使医院的床位周转率逐渐下降.笔者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超过平均住院日(14.62 d)时间两倍(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进行统计,现就其原因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陶峰琴;诸葛恒艳;田静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兔胫骨上段单皮质8 mm骨缺损与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修复差异.方法 取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体重(2.5±0.3)kg,随机分为两组,利用牙科磨钻分别制备直径为8 mm胫骨上段单皮质骨缺损和15 mm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造模后伤口常规换药3~5 d,术后4 w、12 w行X光摄片;造模后12 w用micro CT对骨缺损修复行CT平扫及骨组织三维成像;于骨缺损造模后12 w,分别对造模胫骨和桡骨取材,4%多聚甲醛/PBS固定,10%EDTA/PBS脱钙后常规脱水、包埋、切片,HE染色检测骨缺损修复.结果骨缺损12 w时,兔胫骨上段单骨皮质8 mm缺损在无外固定和内固定情况下,X片示骨缺损未能自行愈合,髓腔内有松质骨形成;在无外固定和其他移植物存在的情况下,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也未能自行愈合.结论兔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和胫骨上段8 mm骨缺损模型均可作为骨缺损不愈合动物模型.
作者:李福兵;徐永清;潘兴华;庞荣清;朱跃良;邓永丽;丁晶;李军;石健;金涛;李霞;刘华;杨杜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48例低体重(≤10 kg)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液体出入量管理的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6月48例低体重先心病婴幼儿的体外循环资料.全部患儿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庥醉,在体外循环辅助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麻醉诱导过程中控制入量,体外循环期间注意保持液体出入量平衡,并注重晶体与胶体及电解质的补充.48例患儿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体外循环中的容量管理,对降低患儿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少娟;安虹;李军;姜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对HL-60细胞的耐药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然后与HL-60细胞共培养,分为白血病基质组、正常骨髓基质组和HL-60细胞悬浮培养组,分别加入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或用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抗体或纤维连接素(Fn)抗体预处理骨髓基质层,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作用24 h,MTT法检测HL-60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HL-60细胞周期.结果白血病骨髓基质组、正常骨髓基质组HL-60细胞活力明显高于悬浮培养组,白血病骨髓基质组高于正常骨髓基质组;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后,HL - 60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白血病骨髓基质组与正常骨髓基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VCAM-1、Fn单抗处理骨髓基质层后,HL-60细胞活力下降,而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却无影响.结论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能促进HL-60细胞耐药,直接的细胞接触可能是其启动条件,部分通过诱导HL-60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
作者:付相建;陈幸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入选512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中及其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介入手术总成功率为98.44%(504/512).出现以下主要并发症:脑血栓栓塞1例(ASD封堵术)、封堵器脱落1例(ASD封堵术)、心包填塞2例(ASD封堵术1例,PS球囊成形术1例)、溶血1例(VSD封堵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VSD封堵术)、髂静脉损伤1例(PDA封堵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37%(7/512);死亡1例,病死率为0.20%(1/512).随访6个月,ASD封堵术患者术后的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升高,右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PDA封堵术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径及收缩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VSD封堵术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PS球囊成形术患者术后右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结论 先心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疗效好等优点,能够显著改善心脏结构及功能.
作者:张晓东;王一民;杨诚;张昌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病例 男,48岁,因发现双下肢蚯蚓状团块20余年,双小腿胀痛不适1年入院.查体双小腿浅表静脉迂曲、扩张;双下肢胫前至足背部皮肤色素沉着;局部表皮无破溃;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双下肢血管彩超: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右下肢明显).
作者:薛源;薛林;张铭;李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