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临床研究

宋贤超

关键词:腹腔镜胰体尾, 脾切除术, 胰体尾癌, 疗效
摘要:目的 探究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胰体尾癌患者6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后进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对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所有患者采用电话询问及门诊的方式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未出现死亡案例.32例患者因肿瘤对静脉、脾动存在包裹,离断或夹闭静脉后导致患者脾脏严重缺血而进行脾切除术;20例患者因肿瘤粘连脾门,手术中难以保住脾脏而进行脾切除术;8例患者因脾脏囊占位后病变后进行脾切除术.6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3±43)min、(320±150)mL.7例患者因术后出现胰漏液,1周后返院拔除引流管;53例患者术后平均(5.2±2.1)d后对引流管进行拔除.60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3±2.5)d.60例患者术后均存在PLT上升的情况,采用阿司匹林后进行治疗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的术后随访期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针对胰体尾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雷公藤多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采用雷公藤多苷对于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雷公藤多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尿红细胞(RBC)、尿蛋白定量水平,并且比较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尿RBC阴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多苷对于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谷润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XLD培养基和显色培养基对沙门氏菌检出率的比较

    目的 比较XLD培养基和显色培养基在沙门氏菌检出率上的差别.方法 选择200例肠道病人粪便标本、480例食品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0份肉蛋类食品标本根据GB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分别选择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和传统的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培养基进行沙门氏菌的培养,对其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在三类标本沙门氏菌检出率的比较上,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均高于传统的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培养基,组间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不同类别的样品进行检验测试,显色培养基相对于XLD培养基来说对于沙门氏菌具有更好的分离检出效果.

    作者:殷淑权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同胞姐妹2人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的遗传性报告

    目的 通过总结同胞姐妹2人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的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赵迎春;董学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伤口小组管理在预防压疮发生率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三级伤口小组管理在预防压疮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09月-2014年09月我科收治具有压疮高危因素的患者120例,成立伤口小组对压疮高危患者进行管理和评估.结果 与2012年08月-2013年08月的压疮发生率相比,压疮发生率从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立伤口管理小组能降低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作者:王岚;焦丹丹;周菲;张盼盼;颜小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探讨

    目的 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措施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67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平均数字法将其分成A组(34例)与B组(33例),B组患者实施严格消毒后,充分切开液化切口;A组患者实施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结果 A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以及总治疗有效率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5).结论 应用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换药次数,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赵国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探究连续性护理对糖尿病出院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究连续性护理对糖尿病出院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糖尿病出院患者实行分组护理探究,各为43例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连续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并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各方面治疗依从性,即饮食控制、遵医用药还有血糖监测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生活质量的评分为63.84±4.07分,与对照组的55.07±3.61分相比明显更高,且差异P<0.05.结论 将连续性护理应用在糖尿病出院患者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贾红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比较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疗效

    目的 比较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发慢性随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收治初发慢性随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40例,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为20例.对照组患者以药物伊马替尼进行治疗,每次400mg,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以药物达沙替尼进行治疗,每次100mg,每日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年后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为80%,而对照组患者为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初发慢性随性白血病慢性期效果比较,以达沙替尼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卢远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管生长素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研究

    目的 研究和分析血管生长素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区域大小,非梗死区的心肌肥厚以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ANG组(心肌梗死的心肌内注射血管生长素组).假手术组大鼠为空白对照,心肌梗死组和ANG组大鼠通过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对于ANG组大鼠,在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后经周围静脉注入载ANG基因的脂质体微泡.1周和4周后分别测量各组心肌梗死的面积.经过处理4周后,使用超声心动图对各组大鼠的左室后壁的厚度与左室的射血分数进行测量,并进行颈动脉插管对左室的各个血流动力学的指标测量.后处死各组大鼠,并称其左室的重量,计算和记录其和大鼠体重的比值大小,并进行组间对比.通过免疫印迹试验的方法测量ANG组大鼠心肌细胞及组织之间血管生长素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一周后,心肌梗死组和ANG组间梗死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4周后,再次测量两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梗死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大于一周后的心肌梗死面积,且与此时的ANG组的心肌梗死面积相比明显较大.但是此时ANG组大鼠心肌梗死的面积和一周时的心肌梗死面积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4周后心肌梗死组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其左室后壁增厚较为明显,且左室的重量和左室重量与体重之比均有明显增大;ANG组大鼠后壁厚度显著小于心肌梗死组;左室重量、左室重量与体重比值也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且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心肌梗死组和ANG组大鼠的心功能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明显下降;但与心肌梗死组相比,ANG组大鼠左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将ANG基因导入大鼠体内后,可增加大鼠心肌细胞和周围组织血管生长素的浓度,可减轻因心肌梗死而引起的心室重构状态,主要表现为左室内径,非梗死部位的心肌细胞的横径和心肌细胞间质中纤维沉积的程度均有减轻或完全恢复,在此基础上,心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

    作者:陈明玉;周娜;龚惠;陈远武;尹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浅谈奥曲肽及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目的 针对奥曲肽及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7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然后随机将其分成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组28人、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组25人的以及使用泮托拉唑治疗的对照组21人,然后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在总有效率比较方面,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组与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组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前两组患者在出血缓解时间方面经过比较后发现也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都比对照组使用时间少,且P<0.05.在不良反应率方面,三组均无明显差异,且P>0.05.结论 在进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过程中,采用基于泮托拉唑+奥曲肽/生长抑素的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明显,且可以减少患者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病痛症状及不良反应概率,是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的.

    作者:茶世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浅析护理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方案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晋升护理师前的护理人员10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科内培训和随机考核,同时给予研究组护理部培训和随机考核.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考核结果 .结果研究组考核成绩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总成绩和各步测试分值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护理人员实施系统的技能培训和规范的考核制度,能提升其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进而改善护理质量.

    作者:曾宪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声监测脐血流在胎儿先天畸形产前诊断中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监测脐血流在胎儿先天畸形产前诊断中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产科收治孕妇130例,根据病例分为畸形组50例和对照组80例.130例产前检查并对比两组孕期胎儿超声监测脐动脉血流监测及羊水量、单脐动脉.结果 畸形组单脐动脉数量高于正常组,畸形组S/D值、羊水量较正常组高,组间对比(P<0.01).结论 超声监测脐血流显示S/D值增高、单脐动脉的胎儿畸形概率很大,这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作者:张艳;刘恒兴;付升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创伤关节镜下手术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84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实验组行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膝关节功能恢复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骨折复位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取创伤关节镜下手术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创伤小,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及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张德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抗心衰治疗后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抗心衰治疗后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心衰治疗,出院时根据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观察组,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率、住院期间出现房颤率、入院心率、血压、肺动脉高压、左室射血分数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率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肺淤血的有30例(65.22%),相对比,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抗心衰治疗后,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是否出现肺淤血密切相关.

    作者:王大伟;马晓非;宋雪松;张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治疗缺血性卒中所致头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究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对缺血性卒中所致头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所致头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片剂.对比两组患者头痛状况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各维度评分差异.结果 观察组止痛药物用量[(2.32±1.23)剂]明显少于对照组[(5.61±1.64)剂](P<0.05);头痛频率、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情感职能评分[(52.50±5.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97±7.65)分],心理综合得分与躯体综合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对缺血性卒中所致头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止痛药物使用剂量,改善诸多临床不适症状,使得患者的健康指数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彦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和保守治疗

    目的 分析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探讨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15例胆道手术后胆漏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分析患者术后出现胆漏的原因,给予所有患者保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15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13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分别为盆腔感染、右膈下感染,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抗炎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胆囊切术后或者拔除T管后容易出现胆漏,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手术操作不当,胆囊肝毛细胆管或者副肝管受到损伤,局部出现炎症.一旦发生胆漏,医护人员要立刻置入引流管进行负压引流或者插入双枪套管后冲洗腹腔,同时给予患者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樊东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PICC置管后预防性应用硫酸镁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后预防性应用硫酸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行PICC患者,将其爱随机分组,对照组置管后不预防,观察组置管后预防性给予硫酸镁,对两组患者PICC置管十天内的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发生时间及静脉炎程度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同时患者静脉炎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性给予PICC置管患者硫酸镁,可对静脉炎发挥良好的预防作用,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韩智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防治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本研究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防治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儿科收治的17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大小分为A组1月-1岁80例,B组1岁-3岁的90例;再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两组内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A组:40例,B组:45例)与观察组85例(A组:40例,B组:45例).对照组实施抗生素治疗,出现腹泻后予以常规处理.观察组实施抗生素治疗同时,服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比较两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与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儿腹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个不同年龄组内对照组患儿腹泻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B组观察组腹泻发病率低于A组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中,对照组患儿腹泻发病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不同年龄组内对照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防治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尤对1-3岁患儿预防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清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儿科的护理风险原因及防范

    目的 对儿科的护理风险原因进行调查,并制定积极的防范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2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共出现82例护理投诉事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积极的护理防范措施.结果 34例护理差错类,占41.5%,30例意外情况类,占36.6%,10例服务质量类,占12.2%,8例护理记录类,占9.7%.结论 对儿科出现的护理风险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风险原因对其实施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而能够大大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作者:姚康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坚固内固定术(RIF)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抽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颌面骨多发性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划分为均等两组,将给予RIF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RIF联合牵引方法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联合组,观察优良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联合组联合组优良率为96.00%(48/50)显著高于参照组82.50%(41/50)(P<0.05);联合组并发症为3例(6.00%)显著少于参照组为8例(16.00%)(P<0.05).结论 联合两种方法治疗颌面骨多发性骨折,可明显减少切口感染、皮瘘等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汪长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HBV与HCV重叠感染患者生化免疫指标检验分析

    目的 探讨生化免疫指标检验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肝炎患者175例,根据病毒感染类型分为单纯HBV感染组55例、单纯HCV感染55例、HBV和HCV重叠感染组65例,再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验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的血清IL-6、IFN-γ指标情况.结果 HBV和HCV重叠感染组、单纯HBV感染组、单纯HCV感染组的血清IL-6、IFN-γ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指标高于单纯HBV感染组、单纯HCV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HBV与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IFN-γ指标水平较高,其中血清IL-6水平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标准.

    作者:朱素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临床研究杂志

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