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金元玖;金龙哲
目的:探讨茜草及其提取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应用的关系,方法:用AA-67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RF-540荧光光度计,75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茜草及其提取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茜草根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水提取物、醇提物及茎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其中钙离子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元素。
作者:许兰芝;刘成立;于淑敏;陶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观察铁负荷对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心血管状态及对血透耐受性的影响。方法:38例维持血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男性28例,女性10例,年龄49.8±12.3岁。将其分为2年及5年两个透析年组。两组在性别、年龄、血压、血红蛋白、血清铁、透析充分性(KT/V),平均超滤量,血管瘘血流速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比较其在不同铁负荷下,心脏结构、心脏功能的差异。结果:3年组血清铁蛋白(198.6±69.4 ng/ml),室间隔厚度;0.98±0.16cm,左室后壁厚度:0.98±0.11cm,左室射血分数:61.2±9.1,心脏指数:3.81±1.8。5年组:血清铁蛋白(496.8±86.7ng/m1)室间隔厚度:1.47±0.19cm,左室后壁厚度:1.46±0.24cm,左室射血分数:51.2±3.1,心脏指数:2.89±0.67,P<0.01。两组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8.6%、82.4%,5年组明显高于2年组,P<0.01.结论:随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年的延长,其铁负荷加大心脏结构及其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故铁负荷加大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吕文琦;王学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在酸性介质和三乙醇胺存在下,硒(Ⅳ)能催化硫化钠氧化亚甲基兰褪色。研究了这一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条件,建立了利用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硒(Ⅳ)的新方法。该方法的检测限为3.74×10-7g/L,硒的含量在0~50μg/50ml范围内与褪色反应的A0—A呈线性关系。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准确度,用于植物中痕量硒(Ⅳ)的测定,结果满意。
作者:李玉环;王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研究了硝酸介质申痕量硒(Ⅳ)催化溴酸钾氧化罗丹明B的褪色反应及动力学条件,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硒(Ⅳ)的新方法,其灵敏度为0.905μg/L,测定范围0~9.6μg/L,用于测定抗癌中草药中的硒(Ⅳ),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作者:单金缓;王秀梅;王宇;丁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宜昌市孕妇微量元素的含量及乐力钙用于孕期补钙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早孕期初次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头发微量元素测定,将其中缺钙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乐力钙口服,后者不给予钙剂。观察晚孕时两组钙的含量及缺钙表现。结果:宜昌市孕妇钙、锌、铜较低;研究组钙含量高于对照组,有缺钙表现者少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孕期补充乐力钙减少母体钙流失和缺钙症状的发生。
作者:赵安珍;姚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硫氧还蛋白系统包括硫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NADPH,是一个有效的蛋白还原系统,在机体氧化还原调节和抗氧化防御中起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增殖和生存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是一种新发现的含硒酶,此酶的活性与体内硒含量密切相关。
作者:滕宗艳;于维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Ca、Mg、Fe、K、Na、Sr、Li、Zn、Cu、Pb等元素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大连池矿泉水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作者:王希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测定了晋东南地区消化道癌患者体中锌元素的含量,并和健康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消化道癌患者体中锌含量低于健康人,差异非常显著。
作者:杨金香;栗香莲;董社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马蹄金是一味治疗肝炎的民族药,本实验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马蹄金的10种微量元素,结果表明马蹄金的微量元素中铁(1665 mg/kg)、锰(139.7 mg/kg),锌(99.95mg/kg)和铜(23.33mg/kg)的含量较高。
作者:贺祝英;梁光义;任永全;徐必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砷及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砷及其化合物可以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其中包括砷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等作用。近年研究发现砷可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砷及其化合物有一定的有益的生物学效应,如用于临床的肿瘤治疗等。针对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毕伟东;王成艳;王成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研究微量元素—碘含量与饮水井深度之间的关系,寻找适碘饮水层。方法:以居民饮用水碘含量为线索,对423份水碘与其饮水井深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总体情况分析,水碘含量与饮水井深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394(P<0.01)。淄博、济南、德州三市的水碘含量与饮水井深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822、0.5989和0.4070(P<0.01)。聊城和济宁两市的水碘含量与饮水井深度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水碘含量与饮水井深度之间有密切关系,水碘含量随饮水井深度的增加而增高,要寻找饮用适碘水源,不宜选择深层井。
作者:史德莲;朱明祥;王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对微量元素与白血病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探讨微量元素在白血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作用。细胞癌变的产生是由于DNA的损伤,白血病患者血白细胞内DNA、RNA合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机体缺锌可使DNA及RNA聚合酶活性降低;红细胞Cu,Zn—SOD活性与急性白血病病情呈负相关,因而使机体正常的细胞分裂、成熟过程紊乱。微量元素在保护细胞正常结构和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春兰;李亚洁;韦安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研究了在吐温—80存在下,Se(Ⅳ)与碘化物和罗丹明B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分光光度测定硒的方法。缔合物在580 nm处有强吸收,硒在0~3.0μg/25 ml范围內符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66×105L·mol-1·cm-1。试用于人体血清及头发样品中微量硒测定,结果满意。
作者:熊永革;黄胜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用高压消解罐、硝酸、过氧化氢对云芝糖肽样品进行前处理,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云芝糖肽样品中铬的含量,并与传统的开放式干、湿消化方法进行了对比,本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均优于对比方法。该法用于云芝糖肽样品中铬的测定,回收率在95%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
作者:祝宁宁;俞膺浩;曹大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观察Mg2+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6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极化液中加入25%硫酸镁,对照组输注极化液.结果: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9.7%(3例),对照组33.3%(10例),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g2+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洁;金元玖;金龙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微量元素锌在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综述近年来有关锌对淋巴细胞及其它相关免疫细胞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作者:毛丽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有18种微量元素是机体必不可少的,它们是机体细胞或组织代谢所必需的,它们之间按一定比例存在,以维持各自的生理生化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铁、铜、锌、铬、钼、硒等,它们因某些原因在体内含量过多或摄取不足或排泄过多,均会使机体失去內稳态,疾病就会发生发展。
作者:刘海燕;马兆奎;崔树勤;郭欣;陈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测定隧道中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元素含量,探讨隧道中空气颗粒污染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诱导作用。方法:以日本汽车尾气标准物质(NIES-8)为对照,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了上海市打浦路隧道中TSP在生理盐水中的可溶和不可溶成分;采用颗料物的生理盐水提取物对人血细胞染毒,分析所诱导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结果:在实验条件下,隧道空气中TSP和NIES-8的可溶出大多数无机成分<10%;用隧道中大气颗粒物和NIES-8汽车尾气颗粒物的可溶成分染毒后均能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对照组相比,双着丝粒体、断片和畸变细胞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隧道空气中的TSP能诱发人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作者:谈明光;吴元芳;邵松生;李惠源;邹美君;董墨;林雅萍;刘红珍;张桂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富硒绿茶对人肝癌细胞株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探索富硒绿茶预防肝癌机制。方法:对经富硒绿茶药物血清处理后的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进行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甲胎球蛋白(AFP)、白蛋白(ALB)的合成和分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力的测定及细胞形态的电镜观察。结果:富硒绿茶药物血清对该系细胞能抑制生长,抑制克隆(P<0.05),减少AFP和γ-GT的合成和分泌,促进ALB的合成(P<0.05),且呈现一定的浓度、时间依赖关系,对人肝癌细胞株恶性表型有逆转作用,可诱导癌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结论:富硒绿茶对人肝癌细胞株恶性表型有逆转作用,能诱导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向正常方向分化,具有预防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作用。
作者:张建军;黄育华;晏雪生;张赤志;盛国光;王伯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半枝莲中的Fe、Cu、Zn、Mn、Mg、Se、Ge、Mo等8种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半枝莲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为半枝莲的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作者:席荣英;李聪辉;王翠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