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冠状动脉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孙林;徐章;光雪峰;李易

关键词: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冠心病, 兔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促冠状动脉血管新生的效果.方法:无菌条件下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将bFGF基因克隆于原核系统表达载体并转染大肠杆菌pBV220-bFGF)/DH5α,经诱导表达后超声破碎,上清液经过CM-Sepharose阳离子交换程序及Heparin-Sepharose亲和程序两步纯化,得到纯度高达99%的rhbFGF,透析出盐、滤菌后备用.将自制的rhbFGF蛋白,直接四点注入兔缺血心肌内,通过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图像分析、电镜及冠脉造影观察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情况.结果:(1)术后不同时间描记的ECG变化及术后24 h,48 h心肌酶的改变均证实兔急性心肌梗塞(AMI)模型制作成功.(2)结扎LAD后6周(短期)及12周以上(长期),rhbFGF组与生理盐水(NS)对照组病理切片,随机观察10个高倍视野无平滑肌小血管计数分别为6周:41.13±10.04,30.33±3.21,P<0.01;12周以上:50.50±9.20,32.63±7.25,P<0.01;20周:52.44±6.59,32.00±3.06,P<0.01;有平滑肌血管计数分别为6周:16.25±5.23,10.75±4.25,P<0.01;12周以上:16.88±4.87,11.25±5.09,P<0.01;20周:16.25±2.22,11.00±3.35,P<0.01.(3)图像分析计算较大血管(管径≥100 μm)平均管壁厚度,rhbFGF组与NS对照组术后6周分别为:(19.70±9.94)μm,(18.88±9.65)μm,P>0.05;12周以上分别为:(29.87±12.96)μm,(24.13±11.33)μm,P<0.01;20周分别为:(28.48±12.13)μm,(23.25±10.02)μm,P<0.01;平均管壁厚度与管腔大小的比值rhbFGF组与NS对照组6周分别为:0.32±0.18,0.24±0.12,P<0.01;12周以上分别为:0.33±0.14,0.25±0.09,P<0.01.20周分别为:0.32±0.11,0.25±0.16,P<0.01;(4)电镜观察:与NS对照组相比rhbFGF组心肌细胞间可见大量毛细血管生长;(5)结扎LAD6周rhbFGF组冠脉造影可见侧枝血管形成.结论:rhbFGF有急性扩张冠脉及限制心肌梗塞面积的作用,缺血心肌内注射rhbFGF能促进冠状动脉血管新生,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鳞癌组织中肺癌耐药蛋白的表达与化疗的关系

    探讨肺癌耐药蛋白(LRP)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44例宫颈鳞癌、10例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宫颈中LRP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无明显化疗反应的宫颈癌,化疗前LRP阳性率高,为93.3%(14/15),相反,有明显化疗反应的宫颈癌,化疗前 LRP表达率低,为46.2%(6/13),P<0.01.(2)LRP在宫颈鳞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宫颈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宫颈上皮, P<0.01.(3)宫颈鳞癌中的LRP表达率在化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LRP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无相关性.结论:化疗前检测宫颈鳞癌组织中LRP的表达对化疗药的选择有参考价值.LRP可作为宫颈鳞癌对铂类化疗药的耐药的标志物.

    作者:阮永华;梁正南;张华献;陈芸;刘宝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功能树脂粘结剂用于银汞充填的临床观察

    为了评价粘接技术粘接银汞充填的效果,两种树脂多功能粘结剂用于邻面箱状固位的两类银汞充填的粘接,并与传统的两类铜、银汞充填体进行比较.结果:经3 a的临床观察,两种树脂多功能粘结剂粘结银汞充填体成功率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传统的银汞充填体的成功率(P<0.01).结论:树脂多功能粘结剂能改变银汞充填体的固位力和密合度.

    作者:李体林;夏舜玲;张光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β-内啡肽在实验性内异症不孕模型中的变化

    通过对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模型造模前、后β-EP测定,以探讨β-EP在内异症不孕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制备内异症不孕和内异症的动物模型,分别测定造模前、后血β-EP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造模后与造模前相比,内异症和内异症不孕兔血β-EP水平分别升高1.72倍和1.42倍(P<0.05),造模后,内异症不孕兔β-EP水平高于内异症兔(P<0.05).结论:内异症状态下,可能出现β-EP的高分泌,高水平的β-EP可能与不孕的发生有关.

    作者:徐琳;王秀丽;单朝屏;张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监测及其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的原因,许多病人在入院时均有相对较高的血压,而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及其合理的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尚未明了.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脑卒中后动态血压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采用严格的病例入选条件,由专人(同一人)负责对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5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第1 d及第7 d随测血压和协态血压的监测,同时评定第1 d,第7 d及第30 d神经功能评分及残障程度分级.根据残障程度分级分为生活基本自理组(0~Ⅲ)和生活依赖组(Ⅳ~Ⅶ级).结果显示第1 d动态血压第一次读数无论是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随测血压读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24 h SBP,24 h DBP,昼间SBP,夜间SBP,昼间DBP,夜间DBP与随测血压读数相比均有明显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脑卒中后增高的血压在7 d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条件下,无论是随测血压,还是动态血压均自发下降.随测血压SBP/DBP下降平均值分别为(17.5±5.7/17.6±5.1)mmHg,P<0.01;24 hSBP/DBP下降平均值分别为(8.9±6.2/4.92±4.91)mmHg,P<0.01.脑梗死组的24 h,白天及夜间的平均舒张压及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脑出血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余血压指标虽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卒中后增高的血压与短期(1月)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存在自发下降,其治疗需采取慎重、合理、个体化治疗.动态血压监测是急性脑卒中后记录血压合适的方法,可用于今后大规模临床试验记录血压值.

    作者:黎钢;朱榆红;王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c-myc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为了解c-myc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表达以及c-myc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采用链酶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7例消化道肿瘤及15例消化道良性病变的c-myc蛋白表达进行研究.并采用方差分析及相关系数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织标本均有不同程度的c-myc蛋白表达,肿瘤组与非肿瘤组c-myc双样本方差分析 P>0.05;不同组织间c-myc双样本方差分析 P<0.05.低分化癌与高分化癌及中分化癌统计结果分别为 P<0.05, P<0.001.c-myc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系数=0.31,端粒酶阳性与阴性组c-myc表达 P>0.05,但端粒酶阳性组c-myc表达平均积分高于阴性组.结果表明:(1)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减低c-myc蛋白表达渐弱;(2)c-myc蛋白表达可能为组织增生的标志并非肿瘤特异性标志物;(3)c-myc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杨红玲;伍欣星;张有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NT-3的表达变化

    为探讨NT-3与局灶性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修复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脑缺血1 h后大鼠大脑皮质NT-3的变化.结果:NT-3样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第3,5层的神经元.脑缺血1 h后,NT-3在皮质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提示NT-3可能通过不同于其它生长因子的调节方式参与脑缺血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

    作者:高礼;王廷华;曾兢;张晓;米兰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挤压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NGF,BDNF表达的变化

    为探讨脊髓挤压伤后早期不同时间腹角运动神经元NGF和BDNF的表达变化,建立脊髓挤压伤模型,取挤压伤位点尾侧段T13节段脊髓制作冰冻切片,运用NGF,BDNF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片,观察并计数腹角NGF和BDNF的阳性神经元数.结果:NGF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损伤后21 d,NGF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损伤1 d及7 d组均明显增多(P<0.01). 与NGF比较,对照组脊髓腹角亦见BDNF免疫阳性神经元,胞浆染色、胞核不着色.损伤后24 h,BDNF阳性神经元数已较正常者有显著增加(P<0.05),此后维持该水平至21 d.结论:脊髓挤压伤后腹角神经元NGF和BDNF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NGF和BDNF可能在脊髓损伤修复的早期反应中发挥作用.

    作者:王廷华;路华;马以骝;杨志敏;冯忠堂;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NGF, BDNF在成年大鼠大脑皮质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比较NGF,BDNF在成年大鼠大脑皮质的分布.结果,NGF, BDNF样免疫阳性反应物均见于大鼠大脑皮质第3,5层的锥体细胞.NGF者主要分布于第三层,第五层相对少.阳性反应物位于核周质,而BDNF者主要分布于第五层,除神经元胞体染色外,主树突亦有明显阳性反应,但两者各有侧重.结果表明,在大脑皮质存在NGF, BDNF,但两者的分布有差异,提示NGF,BDNF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大脑皮层锥体细胞的生理功能.

    作者:米兰兰;王廷华;曾兢;张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53例巨大胎儿临床分析

    目的:为了寻找预测巨大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53例巨大儿(出生体重≥4 000 g)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选择周期(2日内)分娩的153例正常足月胎儿(出生体重<4 000 g)作对照;结果:观察组孕妇年龄、分娩孕周、孕产次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身高、分娩前体重指数(BMI)、腹围、宫高、并发症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巨大儿男婴多于女婴.巨大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率为70.6%,高于对照组39.9%.结论:产妇体重、身高、宫高、腹围、孕产次对产前诊断巨大儿有参考价值,巨大儿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相对安全.

    作者:蒋爱梅;钱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为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大面积脑梗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回顾近8 a来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的17例病例,对其形成脑梗塞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7例颅脑损伤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病例中,7例死亡,2例植物状态生存,5例神经功能严重损害-重残(GOS评分),3例中残(其中1例偏瘫,1例视力障碍,1例共济运动障碍).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塞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其一旦发生,加重对脑功能损害,且目前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极差.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血肿直接压迫是并发大面积脑梗塞的第一位因素,其它导致脑灌注压下降的因素可能诱发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尽快清除颅内血肿或病灶,解除其对脑组织的直接压迫,充分减压,消除影响脑灌注的因素,是预防大面积脑梗塞发生的关键.

    作者:董辉;罗志伟;董建平;张晖;顾伟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p21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59例肝细胞癌p21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对两者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关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21在癌周肝组织的表达水平高于癌组织,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癌组织的分化降低,p21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p21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327,P<0.01).提示:p21 的缺失表达可能促进PCNA合成的增加,对肝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耘;申丽娟;张华献;章宗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免疫组化细胞标本的固定方法

    用细胞涂片进行免疫组化反应常有细胞脱落现象.这是大多数实验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介绍一种细胞涂片固定法以用于免疫组化反应.

    作者:李明;王廷华;罗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抗-c抗-E致新生儿溶血病1例

    在母子Rh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病中,由抗-D引起为多见,抗-c、抗-E次之,而近来作者遇到1例抗-c抗-E同时存在所致新生儿溶血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毅;董伟群;张翔凌;高鹤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HLA-II 类抗原基因分型PCR-SSP方法在ALLo-HSCT中的应用

    准确的HLA 配型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 成功的关键之一, 经典的血清学方法用于HLA-II 类抗原的配型因存在诸多不足可导致漏配或错配,为了克服血清学方法的种种不足,我们建立了HLA-II类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配型方法.此方法可避开血清学方法的种种干扰,直接从基因水平检测HLA的个体遗传学差异.结果表明:PCR-SSP方法具有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实验结果易于判断等特点,对于Allo-HSCT选择理想供者,减少或减轻Allo-HSCT时GVHD 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满足Allo-HSCT对HLA 配型准确性高的要求,为在同胞兄弟姐妹间和无血缘关系供-受者之间选择理想供者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者:魏彩霞;杨绵本;李玛琳;景强;黎承萍;杨弘;肖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痰中白细胞介素及细胞分类测定的意义

    为了探讨白细胞介素特别是IL-8以及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分别测定30例健康人和60例稳定期COPD患者诱导痰中的IL-1β,IL-6,IL-8,TNF-α水平、痰细胞分类以及FEV1%,比较两组人群各参数的差异及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在健康人组痰细胞分类中,巨噬细胞占(55.5±3.6)%,而COPD组中性粒细胞占(61.7±1.9)%,皆明显高于同组其他细胞(P<0.05, P<0.01),COPD组痰液中IL-1β,IL-6,IL-8,TNF-α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各项 P值均小于0.001);其中以IL-8的升高为突出(q=8.544 , P<0.01).COPD组患者痰中IL-8与痰中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88 ,P<0.001);COPD组患者痰中IL-8与患者FEV1%呈显著负相关(r=-0.90 ,P<0.001).结论:诱导痰中IL-8水平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是COPD稳定期气道炎症的特征,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作者:方利洲;李兴文;杨玉萍;戴路明;刘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构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胸苷激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从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Sav株感染的Hep-2细胞培养液和细胞裂解液中提取HSV-II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用PCR方法获取胸苷激酶(TK)基因,将获取的DNA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筛选阳性克隆测序.结果表明: 本研究所获取的HSV-Ⅱ-TK基因全部编码区为1 128 bp,编码376个氨基酸.结果表明:本研究扩增出HSV-ⅡTK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序列,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TK.

    作者:王琳;郭永章;李立;张小文;李晓;崔江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RT-PCR检测R2L1细胞中Trk受体家族基因的表达

    在Trk受体家族基因的非同源区中分别设计对TrkA,TrkB和TrkC受体基因特异的引物,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小脑神经细胞系R2和转染并表达了神经营养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NTR的R2细胞系R2L1细胞中Trk受体家族基因的表达.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T-PCR产物表明,TrkA和TrkB受体基因在R2和R2L1细胞中均有表达,而无TrkC受体基因的表达.测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RT-PCR的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准确地检测Trk受体家族基因的表达.

    作者:明洪;张闻;李京昆;曾惠芳;黄秉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云南汉族群体9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及其法医学应用研究

    作者:聂胜洁;景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Fas-FasL系统在细胞凋亡、免疫反应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就Fas-FasL系统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细胞凋亡、免疫反应及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黎明;田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伴腰部多毛区的脊髓圆锥内畸胎瘤1例

    患者,女,16岁,因腰部酸痛4个月、双下肢牵扯性疼痛伴乏力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强迫体位,按压、扣击L1~2棘突,双下肢出现疼痛,四肢活动正常,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左膝、跟腱反射亢进,L1~5脊髓节段痛觉减退,腰部正中有一三角形多毛区,大小约20 cm×10 cm.MRI检查显示:L1~2椎体平面脊髓圆锥内可见一类圆形约3.8 cm×2 cm×2.1 cm的肿块信号.其位于髓内、边界清楚、内部信号不均匀,T1加权呈稍长及短T1信号,T2加权呈长T2信号.

    作者:严琪;谭建华;余化霖;赵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云南省教委

主办:昆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