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痰中白细胞介素及细胞分类测定的意义

方利洲;李兴文;杨玉萍;戴路明;刘凌

关键词:阻塞性, 肺疾病, 痰液, 白细胞介素, 中性粒细胞
摘要:为了探讨白细胞介素特别是IL-8以及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分别测定30例健康人和60例稳定期COPD患者诱导痰中的IL-1β,IL-6,IL-8,TNF-α水平、痰细胞分类以及FEV1%,比较两组人群各参数的差异及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在健康人组痰细胞分类中,巨噬细胞占(55.5±3.6)%,而COPD组中性粒细胞占(61.7±1.9)%,皆明显高于同组其他细胞(P<0.05, P<0.01),COPD组痰液中IL-1β,IL-6,IL-8,TNF-α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各项 P值均小于0.001);其中以IL-8的升高为突出(q=8.544 , P<0.01).COPD组患者痰中IL-8与痰中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88 ,P<0.001);COPD组患者痰中IL-8与患者FEV1%呈显著负相关(r=-0.90 ,P<0.001).结论:诱导痰中IL-8水平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是COPD稳定期气道炎症的特征,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抗-c抗-E致新生儿溶血病1例

    在母子Rh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病中,由抗-D引起为多见,抗-c、抗-E次之,而近来作者遇到1例抗-c抗-E同时存在所致新生儿溶血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毅;董伟群;张翔凌;高鹤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冠状动脉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促冠状动脉血管新生的效果.方法:无菌条件下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将bFGF基因克隆于原核系统表达载体并转染大肠杆菌pBV220-bFGF)/DH5α,经诱导表达后超声破碎,上清液经过CM-Sepharose阳离子交换程序及Heparin-Sepharose亲和程序两步纯化,得到纯度高达99%的rhbFGF,透析出盐、滤菌后备用.将自制的rhbFGF蛋白,直接四点注入兔缺血心肌内,通过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图像分析、电镜及冠脉造影观察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情况.结果:(1)术后不同时间描记的ECG变化及术后24 h,48 h心肌酶的改变均证实兔急性心肌梗塞(AMI)模型制作成功.(2)结扎LAD后6周(短期)及12周以上(长期),rhbFGF组与生理盐水(NS)对照组病理切片,随机观察10个高倍视野无平滑肌小血管计数分别为6周:41.13±10.04,30.33±3.21,P<0.01;12周以上:50.50±9.20,32.63±7.25,P<0.01;20周:52.44±6.59,32.00±3.06,P<0.01;有平滑肌血管计数分别为6周:16.25±5.23,10.75±4.25,P<0.01;12周以上:16.88±4.87,11.25±5.09,P<0.01;20周:16.25±2.22,11.00±3.35,P<0.01.(3)图像分析计算较大血管(管径≥100 μm)平均管壁厚度,rhbFGF组与NS对照组术后6周分别为:(19.70±9.94)μm,(18.88±9.65)μm,P>0.05;12周以上分别为:(29.87±12.96)μm,(24.13±11.33)μm,P<0.01;20周分别为:(28.48±12.13)μm,(23.25±10.02)μm,P<0.01;平均管壁厚度与管腔大小的比值rhbFGF组与NS对照组6周分别为:0.32±0.18,0.24±0.12,P<0.01;12周以上分别为:0.33±0.14,0.25±0.09,P<0.01.20周分别为:0.32±0.11,0.25±0.16,P<0.01;(4)电镜观察:与NS对照组相比rhbFGF组心肌细胞间可见大量毛细血管生长;(5)结扎LAD6周rhbFGF组冠脉造影可见侧枝血管形成.结论:rhbFGF有急性扩张冠脉及限制心肌梗塞面积的作用,缺血心肌内注射rhbFGF能促进冠状动脉血管新生,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作者:孙林;徐章;光雪峰;李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为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大面积脑梗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回顾近8 a来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的17例病例,对其形成脑梗塞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7例颅脑损伤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病例中,7例死亡,2例植物状态生存,5例神经功能严重损害-重残(GOS评分),3例中残(其中1例偏瘫,1例视力障碍,1例共济运动障碍).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塞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其一旦发生,加重对脑功能损害,且目前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极差.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血肿直接压迫是并发大面积脑梗塞的第一位因素,其它导致脑灌注压下降的因素可能诱发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尽快清除颅内血肿或病灶,解除其对脑组织的直接压迫,充分减压,消除影响脑灌注的因素,是预防大面积脑梗塞发生的关键.

    作者:董辉;罗志伟;董建平;张晖;顾伟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肌肉植入的组织相容性观察

    为了研究人发角蛋白人工腱(human hair keratin artifical tendon,HHKAT)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组,在脊旁肌埋藏不同处理程度的人发角蛋白人工腱试件F及Z,用正常人发O做对照.分别在2,6,12,24周取材,观察人发角蛋白的降解及其周围的组织反应.结果:实验中发现不同程度处理的HHKAT其降解速度不同,其中降解快的F组在24周时已完全吸收,而Z组在24周时只有部分降解,O组未见降解.HHKAT及人发在肌肉组织内无明显的炎症排斥反应,随着HHKAT材料的降解吸收,其周围的组织反应逐渐降低.研究表明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能够被降解吸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其降解速度,是良好的肌腱替代材料.

    作者:陆声;李涛;梁崇礼;李其训;林月秋;徐永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p21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59例肝细胞癌p21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对两者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关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21在癌周肝组织的表达水平高于癌组织,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癌组织的分化降低,p21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p21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327,P<0.01).提示:p21 的缺失表达可能促进PCNA合成的增加,对肝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耘;申丽娟;张华献;章宗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痰中白细胞介素及细胞分类测定的意义

    为了探讨白细胞介素特别是IL-8以及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分别测定30例健康人和60例稳定期COPD患者诱导痰中的IL-1β,IL-6,IL-8,TNF-α水平、痰细胞分类以及FEV1%,比较两组人群各参数的差异及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在健康人组痰细胞分类中,巨噬细胞占(55.5±3.6)%,而COPD组中性粒细胞占(61.7±1.9)%,皆明显高于同组其他细胞(P<0.05, P<0.01),COPD组痰液中IL-1β,IL-6,IL-8,TNF-α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各项 P值均小于0.001);其中以IL-8的升高为突出(q=8.544 , P<0.01).COPD组患者痰中IL-8与痰中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88 ,P<0.001);COPD组患者痰中IL-8与患者FEV1%呈显著负相关(r=-0.90 ,P<0.001).结论:诱导痰中IL-8水平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是COPD稳定期气道炎症的特征,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作者:方利洲;李兴文;杨玉萍;戴路明;刘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监测及其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的原因,许多病人在入院时均有相对较高的血压,而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及其合理的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尚未明了.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脑卒中后动态血压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采用严格的病例入选条件,由专人(同一人)负责对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5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第1 d及第7 d随测血压和协态血压的监测,同时评定第1 d,第7 d及第30 d神经功能评分及残障程度分级.根据残障程度分级分为生活基本自理组(0~Ⅲ)和生活依赖组(Ⅳ~Ⅶ级).结果显示第1 d动态血压第一次读数无论是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随测血压读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24 h SBP,24 h DBP,昼间SBP,夜间SBP,昼间DBP,夜间DBP与随测血压读数相比均有明显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脑卒中后增高的血压在7 d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条件下,无论是随测血压,还是动态血压均自发下降.随测血压SBP/DBP下降平均值分别为(17.5±5.7/17.6±5.1)mmHg,P<0.01;24 hSBP/DBP下降平均值分别为(8.9±6.2/4.92±4.91)mmHg,P<0.01.脑梗死组的24 h,白天及夜间的平均舒张压及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脑出血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余血压指标虽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卒中后增高的血压与短期(1月)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存在自发下降,其治疗需采取慎重、合理、个体化治疗.动态血压监测是急性脑卒中后记录血压合适的方法,可用于今后大规模临床试验记录血压值.

    作者:黎钢;朱榆红;王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NT-3的表达变化

    为探讨NT-3与局灶性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修复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脑缺血1 h后大鼠大脑皮质NT-3的变化.结果:NT-3样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第3,5层的神经元.脑缺血1 h后,NT-3在皮质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提示NT-3可能通过不同于其它生长因子的调节方式参与脑缺血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

    作者:高礼;王廷华;曾兢;张晓;米兰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肺癌组织中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及意义

    为了探讨促凋亡基因Bax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13例肺癌标本中Bax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13例肺癌Bax表达的阳性率为60.2%(68/113),其中鳞癌61.2%(30/49),腺癌57.8%(26/45),腺鳞癌50.0%(3/6),大细胞癌71.4%(5/7),小细胞癌66.7%(4/6).Bax阳性率在非小细胞肺癌(59.8%)与小细胞肺癌(66.7%)之间无差异的显著性(P>0.05),与病人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与组织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及P<0.05).结果表明,促凋亡基因Bax在肺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说明其参与了肺癌细胞凋亡的调节,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高金莉;金克炜;高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NGF, BDNF在成年大鼠大脑皮质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比较NGF,BDNF在成年大鼠大脑皮质的分布.结果,NGF, BDNF样免疫阳性反应物均见于大鼠大脑皮质第3,5层的锥体细胞.NGF者主要分布于第三层,第五层相对少.阳性反应物位于核周质,而BDNF者主要分布于第五层,除神经元胞体染色外,主树突亦有明显阳性反应,但两者各有侧重.结果表明,在大脑皮质存在NGF, BDNF,但两者的分布有差异,提示NGF,BDNF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大脑皮层锥体细胞的生理功能.

    作者:米兰兰;王廷华;曾兢;张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云南傈僳和布依族六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是由几个碱基对作为核心单位串联重复形成的一类DNA序列.该文应用CSF1PO,TPOX,TH01 ,F13A01,FESFPS和vWA 6个基因座在两个反应体系中进行互不干扰的多重PCR,采用高分辨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法显影技术,对云南省傈僳族和布依族两个少数民族的上述 6个基因座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布进行了调查,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不同群体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遗传差异.

    作者:李德林;邹苹;邹浪萍;李建京;杨燕;申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DNA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的表达研究

    为了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M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20份标本中错配修复基因MSH2,MLH1,PMS1和PMS2的表达,分析了其与前列腺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结果:这4种MMR基因在肿瘤区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MS1在肿瘤细胞中大部分缺失或降低,在肿瘤区的表达率依次为MLH1>MSH2>PMS2>PMS1.结论:在前列腺癌组织中PMS1和PMS2蛋白表达的丢失在MMR突变中是占主导的, 其不同的丢失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王剑松;赵庆华;陈戬;杨德林;左毅刚;陈裔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c-myc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为了解c-myc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表达以及c-myc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采用链酶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7例消化道肿瘤及15例消化道良性病变的c-myc蛋白表达进行研究.并采用方差分析及相关系数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织标本均有不同程度的c-myc蛋白表达,肿瘤组与非肿瘤组c-myc双样本方差分析 P>0.05;不同组织间c-myc双样本方差分析 P<0.05.低分化癌与高分化癌及中分化癌统计结果分别为 P<0.05, P<0.001.c-myc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系数=0.31,端粒酶阳性与阴性组c-myc表达 P>0.05,但端粒酶阳性组c-myc表达平均积分高于阴性组.结果表明:(1)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减低c-myc蛋白表达渐弱;(2)c-myc蛋白表达可能为组织增生的标志并非肿瘤特异性标志物;(3)c-myc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杨红玲;伍欣星;张有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Fas-FasL系统在细胞凋亡、免疫反应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就Fas-FasL系统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细胞凋亡、免疫反应及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黎明;田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肾损伤观察

    为了解代谢综合征患者肾脏损害情况,对38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肾功能(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和血清尿酸)测定和肾脏B型超声波检查,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和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型超声波检查发现,患者中有18例存在泌尿系结石,正常对照组中无泌尿系结石发现.结果提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

    作者:白云凯;刘惠;肖桦;李艳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神经元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

    对神经元生长、分化的内、外源性调控因素进行了简介和初步讨论.

    作者:王廷华;吴良芳;廖得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对离体豚鼠心脏的影响

    采用Langendorff 离体豚鼠心脏灌流法,观察滇产3种唇形科鼠尾属药物扩张冠脉作用并与标准丹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种药物在高剂量可明显增加正常离体豚鼠心脏的冠脉流量、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P<0.05,P<0.01),甘西鼠尾低剂量即能增加冠脉流量(P<0.05), 4种药物高、低剂量均能够对抗垂体后叶素致冠脉流量的减少和心肌收缩力的减弱(P<0.05,P<0.01).结果表明,滇产3种丹参均能够增加正常离体豚鼠冠脉流量,对抗垂体后叶素致冠脉流量的减少.

    作者:闫彩珍;李惠兰;张荣平;胡建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RT-PCR检测R2L1细胞中Trk受体家族基因的表达

    在Trk受体家族基因的非同源区中分别设计对TrkA,TrkB和TrkC受体基因特异的引物,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小脑神经细胞系R2和转染并表达了神经营养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NTR的R2细胞系R2L1细胞中Trk受体家族基因的表达.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T-PCR产物表明,TrkA和TrkB受体基因在R2和R2L1细胞中均有表达,而无TrkC受体基因的表达.测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RT-PCR的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准确地检测Trk受体家族基因的表达.

    作者:明洪;张闻;李京昆;曾惠芳;黄秉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并殖吸虫感染大鼠异位寄生2例

    并殖吸虫由于其成虫通常寄生于终宿主的肺脏,亦称肺吸虫.如果在肺脏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引起异位损害,则称并殖吸虫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本文报道小睾、丰宫并殖吸虫实验感染大鼠异位寄生2例.

    作者:王文林;雷霖;周本江;陈元晓;张闻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伴腰部多毛区的脊髓圆锥内畸胎瘤1例

    患者,女,16岁,因腰部酸痛4个月、双下肢牵扯性疼痛伴乏力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强迫体位,按压、扣击L1~2棘突,双下肢出现疼痛,四肢活动正常,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左膝、跟腱反射亢进,L1~5脊髓节段痛觉减退,腰部正中有一三角形多毛区,大小约20 cm×10 cm.MRI检查显示:L1~2椎体平面脊髓圆锥内可见一类圆形约3.8 cm×2 cm×2.1 cm的肿块信号.其位于髓内、边界清楚、内部信号不均匀,T1加权呈稍长及短T1信号,T2加权呈长T2信号.

    作者:严琪;谭建华;余化霖;赵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云南省教委

主办:昆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