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亚;谭国珠
作者:王美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微量血血清胆红素测定结果的因素.方法对38例黄疸患儿同时采集微量血3份,即刻离心测定微量血清胆红素后,甲份置于室温下不避光,乙份置于室温下避光,丙份置于4℃左右的冰箱保存,待1 h、2 h、24 h及48 h再次测定微量血胆红素.结果置于室温下不避光组24 h、48 h与采血即刻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结果的下降率分别为31.9%和44.5%;室温下避光组24 h、48 h与采血即刻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结果的下降率分别为:7.6%、12.7%;冰箱组24 h、48 h与采血即刻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结果的下降率分别为2.6%和3.6%.结论自然光线照射后各时相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值水平明显降低,而在冰箱内低温避光保存后各时相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值水平下降不明显.因此,如当天不能及时测定的标本应该放冰箱避光保存.
作者:谢巧庆;梁海华;李思勤;吴施惠;何丽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心衰)病理生理的进一步研究,β受体阻滞剂已广泛应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但由于其负性肌力作用,可诱发或加重心衰,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加强护理.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应用阿替洛尔治疗CHF 282例,取得一定疗效.
作者:李秀珍;贾俊荣;刘淑然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氧气疗法[1]是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众多给氧途径中,李文玲等[2]发现,鼻塞法、单侧鼻导管法给氧效果较好,并且这两种方法是给氧操作中为常用的.我们通过对152例鼻导管(鼻塞)法氧疗患者的观察,发现氧疗时合理的护理指导对提高血氧饱和度具有促进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俊文;马小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学科有了很大的进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新观念和护理模式,已在医院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施整体护理,其中心内容就是人性化服务.它包括责任心、爱心、细心、护理技巧等多方面的服务内容,终目的是达到提高护理质量,让病员在舒适中顺利地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作者:何慧英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随着电外科设备(ESU)、激光及其它电动工具在手术中的广泛运用,使组织发生热破坏产生的副产物--烟雾也越来越多.烟雾中含有有害的化学成分、活性病毒、活性细胞、非活性颗粒、可诱导突变的物质等[1~5].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接触有害的烟雾,身体健康受到潜在的威胁.1996年9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NIOSH)发布了外科烟雾危害的警告.1998年,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起草了一份倍受关注的管理指南,即《关于激光和ESU烟雾环境中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指南》.本文就国内外有关手术烟雾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宋文娟;戴红霞;张石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哮喘主要始发于青少年时期,对老年哮喘患者不够重视,加上他们多数都伴有多种疾病,若不进行及时预防、治疗和护理,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家庭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发病,提高生存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陈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大量心包积液病人往往出现胸闷、气急、端坐呼吸、咳嗽等症状,以往多采用反复心包穿刺抽液或注入药物治疗,但此方法危险性大,病人痛苦.2002年1月~2003年12月,我科对35例大量心包积液病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心包腔内置管术及腔内注入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安全性高,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杨小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纠正或预防营养不良,维持营养平衡的营养治疗方法.它分为中心静脉营养和周围静脉营养两种.周围静脉营养是在患者肠内营养摄入量不足的情况下的添加补充.临床上多采用全合一制剂静脉输入.1999~2003年我科在NICU病房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留置,给予37例新生儿患者成功的进行了PN治疗,同时也保证了其它药物治疗.在营养治疗过程中,有7例患儿出现静脉反应,通过采用相应措施防治静脉反应的发生,收效佳.现将应用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张春华;李冬梅;张光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用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TCPC)治疗极为复杂的心脏先天性畸形是近几年来心脏外科技术的一个发展.我院2002年7月~2003年12月实施该类手术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荃声;方慧玲;冯素萍;兰敏;王珂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的生命线.对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当无法制作标准内瘘时,采用贵要静脉转位术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增加了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机会,如果加上恰当的护理,将有较好的长期通畅率、较低感染率,减少手术修复.我科自2000年以来已进行转位内瘘术120例,在临床使用和护理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合在临床血液净化中心推广使用.
作者:王颖;黄晓玲;姬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血肿穿刺引流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出血的简便可行的新技术.此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少和定位准确性高,且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有利于功能恢复.在我科行血肿穿刺引流术的病人无一例因护理不当而并发颅内感染.
作者:刘安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小儿脑震荡高热抽搐急救护理的经验.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镇静解痉、退热,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氧吸入.结果 18例患儿均控制了抽搐,在一天内体温得到控制,呼吸道通畅,住院6天痊愈出院.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是小儿脑震荡高热抽搐急救的重要环节.
作者:黄丽亚;谭国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择期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A组(实验组)于麻醉前30 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 ml,麻醉后以3~4 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B组(对照组)于静脉以3~4 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并立即实施麻醉后.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 A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2.5%,B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发生率为45%.A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地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
作者:金宗英;金永芳;罗江勤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小儿气管异物的发病因素,制定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本组患儿均在全麻下采用支气管镜经口腔气管异物取出术.结果 11例患儿均手术成功,痊愈出院.结论气管异物一经诊断,应当机立断,尽早取出,具备熟练的抢救技术及精心护理,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并做好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对确保抢救成功及预防疾病复发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王凤卿;吴碧璇;王小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癫痫(EP)是一组由于脑功能异常所致的慢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过性、突发性的行为改变,包括意识、运动、感觉、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短暂异常,为神经系统常见病.我国人群EP的患病率为0.33%~0.58%,半数以上在10岁以内起病[1].由于EP患儿在生理及心理上的特殊性,其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的配合.本研究通过对2002年7月1日~2003年3月31日在我院儿一病房住院的EP患儿家长进行EP相关知识的调查及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了EP患儿治疗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韦琴;周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等,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技术的进步、条件的改善和经验的积累,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术后血管并发症、低血压及多种不适因素已逐渐成为阻碍病人早日康复的突出问题,为此,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笔者综述如下.
作者:潘宁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我院护理系前身为附属医院护校,1999年招收首批护理大专生.2000年停止中专招生.2001年9月招收首批护理本科生.现共有学生677人,分别来自高考统招、中专推优、省高职考试录取三种生源.
作者:周谊霞;郭永洪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深静脉置管术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果关系.方法观察组深静脉置管术209例,共采集标本627例次作普通细菌培养,每例患者分别采集导管内外导管段各5 cm及对侧静脉血10 ml.对照组87例均系静脉给药住院患者,静脉给药时间2~10周不等,静脉输液结束采血10 ml作普通细菌培养.结果深静脉放置时间愈长,则导管相关性感染机会愈多,随留置时间延长,相关性感染率依次增高,超过8周者几乎100%感染(rs=0.987 8,P《0.001),而深静脉置管术患者导管内外段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血液培养阳性率(χ2=19.5,P《0.005),深静脉留置导管内外段细菌培养病原体有表葡、腐葡、沃葡、粪链球菌和霉菌,但以G+球菌为绝对优势株,而导管内外段细菌培养阳性菌株符合率较高,提示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外源性感染.对照组静脉血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以多数为G-需氧杆菌,说明非置管术患者以内源性感染为主(χ2=19.5,P《0.005).结论深静脉置管术相关性感染病原体主要来源皮肤正常寄殖菌,严格局部消毒和缩短留置时间对防止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韩蔚;何瑾玢;彭根英;徐伟珍;王蔚;赵明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仪[1]由于能无创、连续、实时提供病人氧合情况,已迅速成为临床监护中心必备的医疗仪器,并广泛用于手术麻醉、急重症以及医疗保健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许小明;邓文娟;周红;吴鸿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