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章放香;殷锐香;徐鸣

关键词:静脉麻醉药, 异丙酚, 硬膜外麻醉, 腹腔镜手术, 镇痛作用, 抑制作用, 单独应用, 需要量, 循环, 苏醒, 时效, 呼吸
摘要:异丙酚是一种起效快、时效短、苏醒迅速完全的静脉麻醉药,但异丙酚的镇痛作用弱,单独应用因需要量大对呼吸和循环有抑制作用.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腹部手术后小肠套叠9例诊治体会

    小儿腹部手术后肠套叠的发生非常少见,其发生的病例中以小肠套叠为多见,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也很不典型,及时诊断困难.本科1980~2000年所遇到小儿腹部手术后肠套叠共9例,且均为小肠套叠,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云涛;王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中草药制剂中甲醇和二氯甲烷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制备工艺将原料药中的有效成份提取出来.醇和烷类常用来作为中草药有效成份的提取剂,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常使提取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甲醇、二氯甲烷等有机杂质,甲醇具有显著的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危害严重,可致人失明,二氯甲烷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与水长期加热生成甲醛,进一步氯化生成氯仿和四氯化碳,影响药物的质量.

    作者:刘利亚;李雪春;张卫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9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以视细胞功能障碍和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进行性萎缩为特征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

    作者:谭薇;董正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肺栓塞经肺动脉导管溶栓并再灌注损伤1例

    患者男性,57岁,因反复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半年,加重10天于2002年6月16日急诊入院.既往有40年吸烟史,已戒烟3年.

    作者:穆琼;陈永红;喻桂琴;梁显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bcl-6、P53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bcl-6和P53异常表达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7例NHL中bcl-6、P53的表达;对53例死于NHL的患者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P53的表达在NHL高恶组与低恶组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cl-6在BCL与TCL组间阳性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但高恶组与低恶组间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总体上,P53与bcl-6双表达在NHL高恶组与低恶组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53例随访病例,其中P53/bcl-6双表达组平均生存时间18.9月,非双表达组平均生存时间32.1月,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bcl-6单独作为判断淋巴瘤预后的一个指标意义有限,联合bcl-6和P53,可作为判断恶性淋巴瘤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揭伟;郭瑞珍;唐文台;肖庆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原发脑干伤34例BAEP的动态监测

    本文对我科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原发脑干伤患者进行脑干诱发电位(BAEP)动态监测分析,旨在观察脑干伤患者脑干功能变化,评估预后及疗效.

    作者:隋建美;王忠安;陈益民;董明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1例临床观察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为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新途径,从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笔者对6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治疗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潘晓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14例过敏性紫癜复发的疗效观察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期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之一,临床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特征,发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易复发.本科2000~2002年收治37例,经常规治疗后复发32例,其中14例采用小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我国是其高发区,患病率约为2 770/10万,HBsAg检出率约10%,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可能超过1.2亿.

    作者:彭亮;丁静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直接进入急诊手术室抢救的严重创伤32例

    1999年10月至2002年6月共施行急诊手术2 628例(不包括清创手术),其中直接进入手术室抢救的严重创伤32例,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75%,报告如下.

    作者:李昆;王义平;张磊冰;赵伟;徐学友;王治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便携式血气分析仪在麻醉监测中的应用

    自1998年以来,我院麻醉科应用美国i-STAT携带式手持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液的酸碱度(pH)和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aO2)的测定,了解病人该时气体交换和血液酸碱情况,此二者为维护机体内稳态平衡,使细胞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作者:邓妮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一体化急救模式救治82例成批车祸伤

    我院急诊科从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通过96999急救中心收治4次大批车祸伤患者82例,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赵伟;邓进;庄景义;熊健斌;徐学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31例病原菌检测及药敏分析

    自发性腹膜炎(SBP)是指腹腔内无明确感染灶或脏器破裂,也无直接污染途径而发生的急性、亚急性细菌性腹腔感染,是肝硬化腹水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王海琴;刘士敬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腹部穿透伤180例手术治疗体会

    腹部穿透伤临床并非罕见,现将我院近十年来收治的腹部穿透伤200例,手术治疗180例,总结探讨如下.

    作者:王瑞华;潘文;郑立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102例院前急救体会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处理对于稳定病情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至关重要,加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抢救及转运因而具有重要性.

    作者:毛远红;熊洁;伍国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BPAC技术用于人流镇痛的疗效观察

    人流过程的镇痛在医学上有许多尝试,它要求病人清醒、管理简便、药物机体内存留时间短、无脏器功能损害,因此选择一种理想的安全有效的人流镇痛方法,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我们自2001年2月开展人流镇痛,先后使用2%利多卡因宫旁注射及BPAC技术镇痛用于人流,探讨两种镇痛效果及人流综合征的控制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达丽;付俊生;吴晓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自发性气胸合并进行性血胸21例诊疗分析

    自发性气胸并进行性血气胸虽然发病率低,但来势凶猛,容易误诊,以至造成病人生命危险.为使临床上对自发性气胸并进行性血气胸引起足够重视,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们对本院1990年1月至2002年1月收治的21例病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瞿中成;杜永松;侯平;唐激扬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以腹部闭合性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诊治体会

    多发伤是由单一致伤因子所造成的多部位、多器官严重损伤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以腹部闭合性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日趋增多,死亡率仍较高,不可忽视.

    作者:徐学友;李昆;郭晖;赵伟;王志寰;王义平;张磊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盐酸索他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29例报告

    在室性心律失常中,以室性早搏为常见.我们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以盐酸索他洛尔治疗室性早搏2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亚林;卢小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Mg2+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Mg2+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CPB前予25%MgSO420ml静脉滴注,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对照,于CPB前、后检测中心静脉血Mg2+、K+、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循环内皮细胞(CEC)的变化,同时记录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有7例发生室性早搏、5例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试验组1例出现一过性室上性心动过速;CPB后对照组血K+、Mg2+明显低于术前,血NO、K+、Mg2+明显低于试验组(P<0.05或0.01),而ET及CEC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或0.01).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前适当补充Mg2+有助于保持K+浓度的稳定,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邓云坤;韦方;安邦权;李红;陈幼琼;陈静;刚绍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