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华;黄润生;裴蓓
传统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近年来急危重症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该方法不能定量地评估微循环灌注,因此对评估急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准确性欠佳.超声造影(CEUS)是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基础上,应用超声造影剂增强回声与信号强度,可以更加清晰、动态地观察组织的病变特点,现已广泛应用在急危重症领域,如创伤病变的定位及动态评估、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肾脏微循环灌注监测及中心静脉置管准确性评估等方面.超声造影技术为急危重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简单、无创、高效的新思路.
作者:刘宁;洪玉才;章仲恒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图像特点及超声误诊原因,以提高超声检查准确率.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常州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8例乳腺黏液癌患者,共60个病灶(单纯型36例,共36个病灶;混合型22例,共24个病灶)的声像图做回顾性分析,超声表现包括肿块数量、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肿块内部是否伴微钙化灶、肿块内部血流情况及腋下淋巴结受累情况.结果 58例乳腺黏液癌患者中有44例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9%(44/58);9例单纯型乳腺黏液癌术前超声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2~3级,其中1例误诊为脂肪瘤,2例误诊为囊肿,5例误诊为纤维腺瘤或腺病,1例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另外5例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术前超声BI-RADS分级为5级,误诊为浸润性导管癌.结论 超声检查对乳腺黏液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单纯型黏液癌具有良性乳腺肿块的一些声像图特征,应特别注意与乳腺良性肿块鉴别;混合型黏液癌具有浸润性导管癌的部分声像图特征,应特别注意鉴别.
作者:黄润生;翁立峰;裴蓓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近年来,重症超声已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评估中重要的可视化检查手段.以肺部、心脏和膈肌超声为核心的重症超声整合应用,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策略优化及呼吸机撤离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指导.
作者:郭凤梅;邱海波;杨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随着充盈检查技术的规范化推广应用,超声在胃肠疾病的诊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继内窥镜、X线后又一客观影像学检查方法.胃肠超声尤其对胃肠急危重症如消化道穿孔(或破裂)、梗阻、扭转、异物损伤、血管栓塞等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不仅能快速判断病因,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且能联合介入超声,结合临床和相关检查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监测,为临床围手术期诊疗提供精准的指导和帮助.胃肠超声以其便捷、无创、价廉、直观、重复性好、准确性高等优点,已成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笔者旨在总结探讨超声在胃肠急危重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陆文明;沈艳;茹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灾难性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首要原因,目前的实验室和影像学诊断方法各有优缺点,PJI的诊断仍缺乏金标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传统诊断学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不高;白细胞酯酶测定、α-防御素等关节液标记物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血清中相比,关节液中的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对诊断PJI更具价值;白细胞闪烁扫描、抗粒细胞闪烁扫描和”氟-氟脱氧葡萄糖等影像学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目前尚无法大规模应用;而二代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能检测到常规细菌培养阴性的病原菌DNA,且不受抗生素使用与否的影响,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综述旨在提供更具敏感度和特异度的诊断方法,使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能够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杨飞;王国栋;赵晓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肌骨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病变,可在床边进行.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局部重点扫查,并在肢体活动状态下动态观察,还可以随时进行双侧对比.这些优势促进肌骨超声从日常的超声诊断中逐步延伸到急重症医学领域,充分认识肌骨超声的价值,其在急重症患者中的诊疗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江凌;崔立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重症颅脑超声作为神经重症患者多模态监测手段的重要环节,已成为急危重症,尤其是神经重症疾病监测的核心内容.脑外伤、脑血管病等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会导致颅内压、脑灌注压、脑血流、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等发生紊乱.应用颅脑超声二维模式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并结合其他监测参数进行多目标整合动态评估,可为神经重症患者提供无创、实时的监测,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提供及时、准确的指导依据.
作者:李晓鹏;胡才宝;王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凝血酶原片段1+2(F1+2)、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栓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高唐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且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共125例.根据脑梗死患者颅脑CT或磁共振(MRI)病灶大小分组:大梗死组42例,中梗死组40例,小梗死组43例;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型:重度组26例,中度组55例,轻度组44例;对照组选择5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F1+2、β-TG、TM、D-D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凝血分子水平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指标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对照组、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各组间血清F1+2、β-TG、TM、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2,43.26,56.73,22.34;均P<0.01).病例组血清F1+2[小梗死组(2.67±0.24) nmol/L,中梗死组(2.84±0.26)nmol/L,大梗死组(3.19±0.30)nmol/L]、β-TG[小梗死组(61.83±5.64) μg/L,中梗死组(73.68±6.47) μg/L,大梗死组(81.32±7.75) μg/L]、TM[小梗死组(67.40±5.82) μg/L,中梗死组(74.84±6.37) μg/L,大梗死组(85.72±7.64) μg/L]、D-D水平[小梗死组(2 541.10±226.24) μg/L,中梗死组(2 658.38±232.01)μg/L,大梗死组(2 724.47±256.35) μg/L]高于对照组[(0.27±0.02) nmol/L,(3.74±0.32) μg/L,(5.75±0.45) μg/L,(106.10±81.2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梗死组(q=18.62,23.45,12.76,28.56;均P<0.01),中梗死组(q=19.59,25.67,13.83,31.21;均P<0.01),大梗死组(q=21.24,26.38,14.12,31.97;均P<0.01)].病例组血清E1+2[轻度组(2.42±0.21) nmol/L,中度组(2.77±0.25)nmoL/L,重度组(2.98±0.27) nmol/L]、β-TG[轻度组(62.34±6.02) μg/L,中度组(78.17±6.94) μg/L,重度组(80.76±7.62) μg/L],TM[轻度组(71.93±6.34) μg/L,中度组(76.72±7.18) μg/L,重度组(88.94±8.62)μg/L],D-D水平[轻度组(2 583.37±237.04) μg/L,中度组(2667.46±249.33) μg/L,重度组(2 749.29±260.15) μg/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组(q=16.58,21.22,12.37,21.64;均P<0.叭),中度组(q=18.32,24.67,16.44,25.73;均P<0.01),重度组(q=22.47,32.53,19.59,34.65;均P<0.01)].病例组各组间血清F1+2、β-TG、TM、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1+2、β-TG、TM、D-D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51%、86.73%,82.62%、85.74%,92.84%、86.22%,67.46%、80.81%;F1+2与β-TG、TM、D-D联合检测后敏感度及特异度为96.32%、98.63%.F1+2、β-TG、TM、D-D单项检测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854,0.823,0.876,0.781,TM曲线的AUC大.结论 联合测定血清F1+2、β-TG、TM、D-D水平,有助于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宋长广;刘文国;穆爱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隐匿性颈髓损伤(CSC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九江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及神经外科就诊,72 h内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诊断为CSCI而常规磁共振(MR)序列显示脊髓无异常信号(隐匿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损伤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MR序列、DTI序列检查.对两组的DTI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得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别测量损伤组和对照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损伤组的FA值(0.53±0.22)明显低于对照组FA值(0.6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00,P<0.01).损伤组的ADC值[(1.15±0.28)×10-3mm2/s]明显高于对照组ADC值[(1.04±0.57)×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0,P<0.01).损伤组颈髓DTF图示受损区域的白质纤维束稀疏、扭曲及断裂.结论 DTI的FA值和ADC值可定量分析CSCI患者脊髓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DTT图可准确描绘脊髓白质损伤的位置及范围,是目前无创性诊断隐匿性颈髓损伤和评估预后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周斌;张惠南;高文;曾献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呼吸系统疾病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依赖X线和CT.随着超声对肺部疾病应用的推广、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儿童放射性辐射损伤的重视,近年来肺超声检查逐渐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儿童肺疾病的辅助诊断、治疗中监测及效果评估.笔者主要从儿童肺超声的检查方法及在肺疾病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
作者:林洲;夏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重症肺部超声发源于法国,在“世界肺部超声之父”Daniel A.Lichtenstein教授的积极倡导推动发展下,重症肺部超声经历了不平凡的过去,迎来了辉煌发展的今天.笔者归纳了肺部超声的12大基本征象,总结推广应用了快速诊断急性呼吸衰竭的肺部超声急诊流程方案,用于不明原因的急性循环衰竭的肺部超声引导的限制性液体管理方案以及用于心脏骤停期间超声探查流程的心脏骤停管理肺部超声首选方案,为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作者:胡才宝;Daniel A.Lichtenstein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膈肌是人体重要的呼吸肌,而脓毒症、机械通气、营养不良等因素可导致膈肌功能障碍.超声因具有安全、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近几年已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膈肌超声通过对膈肌结构和功能的评估,起到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鉴别膈肌萎缩和膈肌麻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程度以及评估人机同步性等多种作用,可用于临床危重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
作者:宋洁琼;钟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指因视网膜裂孔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分离,表现为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脱离的视网膜表现为玻璃体腔中带状的强回声,早期新鲜的视网膜脱离回声表现光滑、强度均匀、连续性好、条带粗细均匀,与球壁回声局部相连(视盘或非视盘),脱离的视网膜下与球壁之间表现为无回声区.球形视网膜脱离光带饱满,凸面向前,其他视网膜脱离光带凸凹不定,或者呈波浪状,玻璃体皮质、后界膜可能与视网膜局部粘连.局限的视网膜脱离,无论从各个方向探查都可以发现其两端与球壁相连,并且斜行插入,如果视网膜脱离范围达到视盘或锯齿缘,则可以见到视网膜条带斜行插入这两处的球壁回声中.全部视网膜脱离,轴位扫描时表现为玻璃体腔中类似V形条带状回声,V形回声的尖端与同侧视盘沿相连,两端分别与周边球壁回声相连.陈旧性的视网膜脱离,可能会观察到视网膜囊肿形成,即局部视网膜膨大成囊肿状扁圆形,可能有1个或多个串珠样,表层光滑、回声细而均匀,内部为无回声区.陈旧的视网膜脱离,也表现为带状的视网膜回声表面粗糙,不均匀,皱褶感,局部回声减弱,甚至中断感,运动度降低呈抖动状.严重的呈现Y形或T形闭漏斗状,宽口向前,尖端与视盘相连.见图1~6(封三).
作者:李传宝;许庆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床旁肺部超声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疾病的诊断思路也因此发生改变,形成重症超声独有的思维.目前循证医学已经证实肺部超声在呼吸循环领域可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在此基础上也建立了相应的诊断流程,而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流程对于临床至关重要.笔者就常用的临床肺部超声流程和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作者:王书鹏;段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重症床旁即时超声凭借其简便实用、快速直观等优势在诊断和评估重症患者病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为了确保该技术安全、有效的运用,重症床旁即时超声需要良好的培训、教育和资格认证体系,并有必要将此培训纳入急诊、麻醉和重症医生的常规培训项目.其培训和教育应当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分级、持续深入地培训,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医护人员良好的临床实践能力.当前,在培训和教育中仍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努力克服.
作者:余愿;尚游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至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桥接模式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3例资料,均为基底动脉闭塞,分析血管开通情况、并发症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随访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情况.结果 3例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均成功再通,第1例静脉溶栓症状好转,4h后症状加重并进入昏迷,考虑血管再闭塞,紧急启动机械取栓,术后第1天患者清醒;另2例患者静脉溶栓同时联合机械取栓,术后5~7d复查颅脑CT及CT血管造影(CTA)均显示基底动脉通畅,未见梗死灶扩大,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3例患者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16 ~ 27分,出院时mRS评分为3分1例,2分2例;3个月后mRS评分为2分1例,1分2例,BI评分均为95~ 100分.结论 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可选择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王桂芳;杜景卫;孙秀娟;张传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超声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性较强,传统实践教学存在实践机会有限、理论与实践教学部分脱节及操作技能考核主观性、片面性的缺点.笔者主要介绍超声模拟系统的应用特点,建立可供学员反复练习及考核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规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超声规培实践教学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作者:刘阿庆;李小花;徐焕萍;王少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Vimentin和Ki-67在肾癌(R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imentin和Ki-67在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33例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不同组织中Vimentin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与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Vimentin及Ki-67在RCC组织中均异常高表达,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均不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86,P<0.05;x2=26.67,P <0.05);Vimentin和Ki-67的表达在不同RCC患者性别(x2=4.07,1.16;P>0.05)、年龄(x2 =0.03,0.87;P>0.05)、肿瘤位置(x2=0.00,0.00;P>0.0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RCC的临床分期(x2=10.66,P<0.01;x2=19.88,P<0.01)、组织学分级(x2=13.79,P<0.01;x2=21.03,P<0.01)、肿瘤的大小(x2=19.52,P<0.01;x2=16.1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 =0.46,P <0.05).结论 Vimentin和Ki-67参与了RCC的发生发展,其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有关,组织学分级越高、临床分期越晚、肿瘤体积越大,两者的表达水平越高,两者在肿瘤的进展中可能起到协同作用.
作者:刘德乾;赵战魁;孟琳;张雪;陈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体表部位神经鞘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7例体表部位神经鞘瘤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超声检查记录肿块部位、数量、大小、形态、内部及周边回声、边界、包膜、后方回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结果 97例神经鞘瘤(四肢53例,颈部19例,体表其他部位25例)具体如下:(1)病灶数量:97.9%(95/97)的病例为单发病灶;(2)肿块包膜:边界清晰,所有肿块均见较完整或完整的包膜回声;(3)肿块内部回声:71例肿块(73.2%,71/97)内部为均匀或不均实质性低回声;26例(26.8%,26/97)肿块内部可见大小不等的暗区,其中有12例“呈蜂窝”样改变,另有3例为囊性;(4)“鼠尾征”:71例肿块一端或两端见“鼠尾征”;(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71例(73.2%,71/97)肿块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97例中71例术前超声提示神经鞘瘤,超声总体诊断符合率为73.2%(71/97).误诊及未明确诊断的情况:颈部4例误诊为肿大淋巴结;颈部2例误诊为颈动脉体瘤;四肢3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腘窝处有3例误诊为腘窝区囊肿;下肢2例误诊为纤维瘤;12例仅限于超声物理诊断,未能提示神经鞘瘤.颈部与四肢两组共72例,其中颈部19例中12例超声提示符合病理,四肢53例中45例超声提示符合病理.四肢组神经鞘瘤的超声提示符合率(84.9%,45/53)高于颈部组(63.2%,12/1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1,P<0.05).结论 多数体表部位神经鞘瘤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高频超声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率;四肢部位较颈部诊断准确率更高;当声像图缺乏特征性表现时,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免误诊.
作者:程立华;黄润生;裴蓓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