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1世纪肝移植走向

王自法;沈中阳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 先天性胆管, 免疫抑制剂, 移植效果, 手术技术, 硫唑嘌呤, 类固醇, 美国, 罗拉, 理想, 患儿, 大学, 闭锁
摘要:1963年3月1日Starzl等首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为1例3岁先天性胆管闭锁症患儿施行原位肝移植,揭开了人类肝移植的序幕.但由于当时手术技术还欠成熟,免疫抑制剂也仅局限于类固醇和硫唑嘌呤,移植效果不理想.
传染病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隐匿性乙型肝炎研究现状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是HBV的高感染地区,约1.2亿人携带HBV,其中约1/4的人终将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慢性HBV感染是我国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多数HBV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血清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病毒血症是HBV感染的主要证据.血清HBsAg阴转及抗HBs的出现一直被认为是HBV清除和临床痊愈的标志.

    作者:史宇晖;庄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干扰素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主动免疫)和干扰素(IFN)联合使用,观察其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分组的方法,对180例未经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3组进行观察,每组60例,A组:(主动免疫联合IFN),主动免疫每月1次,α-1b-IFN 5MU,每周3次;B组:α-1b-IFN 5MU,每周3次;C组:对照组.总疗程为12个月.分别于治疗后第3、6、9、10、11、12个月和随访半年时抽血检查,并观察各组HBV DNA复制水平、HBeAg、肝功能变化.结果A组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显著高于B组和C组,直至治疗结束后6个月,均显示出极好的抑制HBV复制和持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效果(34.0±11.4)U/L对(86.4±31.4)U/L,P<0.01.A组与B组比较,治疗结束6个月,病毒负荷量(11.02±1.52)×105copies/ml对(77.98±3.12)×105 copies/ml,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α-1b干扰素的应用,具有显著增加抗病毒效果,特别是停药后持续抗病毒及肝功能持续正常的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李旭红;潘兴南;赖江琼;李树清;杨红;王崇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关注新暴发的马尔堡出血热

    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 haemorrhagic fever),又称为马尔堡病毒病,是一种以突然发病、发热、多脏器损害、出血、休克、皮疹及高病死率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其命名源自1967年秋,当时在西德的马尔堡、法兰克福以及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暴发了一起严重的类似出血热表现的疫情,先后共31人发病,7例死亡[1],这些患者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科学家们对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MBGV).而感染此种病毒后,引起的以发热、出血症状为主的疾病被称为马尔堡出血热.

    作者:王冶;姜素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安络化纤丸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

    目前,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多采用综合治疗为主.为了探讨安络化纤丸联合苦参碱的临床效果,我们对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1世纪肝移植走向

    1963年3月1日Starzl等首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为1例3岁先天性胆管闭锁症患儿施行原位肝移植,揭开了人类肝移植的序幕.但由于当时手术技术还欠成熟,免疫抑制剂也仅局限于类固醇和硫唑嘌呤,移植效果不理想.

    作者:王自法;沈中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疫苗研究现状与策略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7亿慢性感染者[1].75%左右的HCV急性感染者转为慢性,其中10%~20%慢性患者发展至肝硬化,1%~5%发展为肝癌.目前,对于慢性HCV感染,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有效率仅为50%左右[2],结果不令人满意.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预防性及治疗性HCV疫苗意义重大.

    作者:苏海滨;程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特殊表现及护理体会

    我院于2004年7月28日成功抢救1例人工肝支持治疗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患者休克早期临床表现比较特殊,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曹春艳;张彬;王小明;高登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无症状低血糖2例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或衰竭.临床出现无症状低血糖病例少见.现将我院2003-2004年间收治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无症状低血糖2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徐少卿;郭云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意义

    本文检测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定量测定(Fbg)等指标,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出凝血功能紊乱的某些机制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英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研究进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以前未知的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1].目前,我国已将其列入乙类传染病.现就SARS的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磊;周先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门静脉高压症形成的细胞分子机制

    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组由门静脉压力增高引起的症候群,绝大多数患者由肝硬化引起.近10年来门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在病理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细胞分子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门静脉高压症的细胞分子机制是当今研究的热点.

    作者:王春平;韩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百赛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百赛诺是由化学合成的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本文报道了百赛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谢庆荣;郑金莉;周岳进;王全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单用拉米夫定与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对照观察

    我们于2002年11月-2004年6月选择单用拉米夫定(LAM)与联合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各18例,现将对照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建军;李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若干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从传统的护肝疗法转变为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为主的策略以来,在减少复发率,巩固远期疗效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下面仅谈个人在临床应用中的点滴体会.

    作者:张宜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安络化纤丸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按序选择我院2000年10月-2004年6月门诊和住院病例58例,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6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29~56岁,平均41岁.病程1~13年,平均4.6年.肥胖者12例,高脂血症5例,嗜酒(饮酒年数>5年,饮酒量>150 g/d)21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病例符合脂肪肝的B超诊断标准[1],肝功能异常,无HBV、HCV等病毒感染的证据.观察期间均积极治疗2组患者的原发病,包括:降低体重、低脂肪高蛋白饮食等,同时配合适当运动.治疗组口服安络化纤丸(森隆药业有限公司生产),6g/次,2/d,疗程3个月.对照组口服葵花护肝片(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片/次,3/d,疗程3个月.主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及肝脏B超影像学,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获得的数据:组间百分率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

    作者:康志;马庆伶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细胞移植:临床应用及实验室研究

    肝细胞移植(hepatocytes transplantation,HCT)为损伤肝脏的细胞重建及衰竭肝脏的功能恢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其目的一方面要改变整体器官移植的形式,即:由一个供体仅能供给一个受体形式变为由一个供体移植给几个受体[1],近,我们在国内率先将人原代肝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实现了不经整体肝移植而重建肝功能或桥梁治疗使肝衰竭患者等到供体肝脏[2,3];另一方面对遗传性肝脏代谢性疾病可通过新分离的肝细胞或基因修正的肝细胞做肝脏直接的基因治疗.我国人数较多的重型肝炎和肝衰竭患者为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永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的防治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是肝移植(LT)的主要适应证之一.遗憾的是,LT后HCV感染的复发相当普遍,并处于活动性进展.在LT受体中,慢性HCV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在LT后5年的发生率约为30%,一旦出现肝硬化,1年后发生临床失代偿的概率接近50%[1],使移植后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所以,LT后HCV的预防与治疗一直为各移植中心所关注.本综述将讨论这方面的进展.

    作者:罗生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贺普丁联合抗纤维化药物的临床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2001年6月-2005年3月间在传染病院住院或门诊随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代偿性肝硬化的患者.所有患者的HBsAg,HBeAg或HBe,抗HBc均呈阳性(ELISA法),且HBV DNA定性或定量在治疗前有2次以上阳性.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所有患者均查出肝纤维化4项中1~4项至少有1项呈阳性增高,其中有30例经B超或肝组织学证实为肝炎后早期肝硬化.

    作者:欧棋华;孙庸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脏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是不分化而长期生存,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保持多种分化潜能的一种细胞群.从功能上定义,肝脏干细胞(hepatic stem cell,HSC)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增殖分化为有功能的肝脏组织的细胞.根据肝脏干细胞的存在位置,分为内源性肝脏干细胞和外源性肝脏干细胞2种.内源性肝脏干细胞存在于肝脏组织本身,是未分化的、多潜能的、具有干细胞以及肝细胞或胆管细胞标记的、非肝实质细胞的上皮细胞前体细胞,目前认为卵圆细胞和小肝细胞属于这一类.外源性肝脏干细胞,本身不存在于肝脏内,包括:骨髓细胞、胰腺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血细胞等,但在特定的微环境中可以分化为肝细胞和(或)胆管上皮细胞.

    作者:王绯;周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的微创治疗现状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者约26万人,其中我国占42.5%.在我国肝癌年病死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居于第3位.其恶性程度大,病情发展快,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

    作者:冯永毅;陆荫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传染病信息杂志

传染病信息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

主办: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