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 入选1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基础PWV,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组选用依那普利和拉西地平;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组降压药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治疗6月,重复测定PWV.结果 两组血压控制良好,阿托伐他汀组的收缩压[(128.6±11.8)mmHg]、舒张压[(79.4±7.5)mmHg]、PWV[(10.3±2.6)m/s]分别低于常规组[收缩压(134.4±12.5)mmHg、舒张压(83.2±4.7)mmHg、PWV(11.2±2.5)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血压因素后,PWV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降低血脂以外,还具有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WV的作用.
作者:陈贺中;杨秀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绝大部分细胞的氧化代谢会产生活性氧,主要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H2O2)以及羟自由基等.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氧化剂的形成与氧化剂的清除速度和数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氧化剂的生成过度超过了体内抗氧化剂的清除能力,则会导致病理性氧化应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和相关的氧化损伤是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高血压的病理机制有关.因此,阐明氧化应激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对于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氧化应激致高血压作用还存在着一些不支持的研究结果.
作者:王佐广;温绍君;吴兆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问: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可以分成几种类型?答:早的分成4级.按Keich,wagener与Barker的分类法,可把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成4级.第1级:轻中度视网膜小动脉狭窄,动/静脉内径比≥1.2;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背景他汀类药物有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的抗炎作用.近年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4(TLR4)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皮细胞TLR4及其下游分子表达的影响,以探讨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阿托伐他汀(1及10μmol/L)或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剂咖啡酸苯乙酯(CAPE)预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30 min后,应用LPS(1 mg/L)作用24 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TLR4、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核蛋白NF-κB p65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LPS组比较,阿托伐他汀1 μmol/L,组减轻LPS介导的TLR4表达增加[TLR4 mRNA:(1.24±0.21)比LPS组(1.82±0.27),P<0.05;TLR4阳性细胞数(50.1±4.7)%比LPS组(69.5±7.8)%,P<0.05],阿托伐他汀减轻LPS介导的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增加.阿托伐他汀抑制LPS介导的NF-κB p65活化(50.4±10.1比LPS组72.3±12.5,P<0.05),10 μmol/L阿托伐他汀较1 μtmol/L作用更明显;CAPE(20 mg/L)也明显抑制了LPS介导的TLR4及ICAM-1和E选择素表达上调.结论 阿托伐他汀抑制TLR4/NF-κB及其下游分子表达是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王虹艳;曲鹏;姜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Radermacher等[34]对81例患者行球囊血管成形术,42例患者行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8例患者行外科血运重建术.结果显示,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式,与阻力指数<80者相比,阻力指数增加(>80)的患者血运重建后血压和肾功能改善的可能性较低.但这项研究是回顾性研究,并没有预先设定终点,而且结果也未能在其他研究中重复[35,36].一项对241例患者进行的肾支架置入的前瞻性研究显示阻力指数增高(>80)的患者在肾动脉介入1年后,血压和肾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35,36].Zeller等[36]研究显示,阻力指数高的患者,从治疗中获益大.但在有更多可靠的证据出现之前,阻力指数的升高还不应成为肾动脉血运重建的禁忌证[2].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福辛普利钠对自发高血压大鼠(SHR)左室心肌有效不应期和心室颤动阈值的影响.方法 10周龄雄性SHR 16只随机分成福辛普利钠组[5 mg/(kg·d),灌胃]和无治疗组,每组8只;8只10周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喂药8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动脉收缩压、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室有效不应期和心室颤动阈值.结果 两组SHR LVMl[无治疗组(3.7±0.01)、福辛普利钠组(3.2+0.03)mg/g]明显大于对照组[(2.5±0.02)mg/g,P<0.01];两组SHR心室颤动阈值[无治疗组(15.3±0.5)、福辛普利钠组(18.3±0.5)mA]明显低于对照组[(26.2±0.5)mA,P<0.01],福辛普利钠组明显大于无治疗组[(15.35:0.5)mA,P<0.01];福辛普利钠对SHR的心室有效不应期无明显影响.结论 福辛普利钠提高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心室颤动阈值,心室颤动阈值与LVMI呈明显负相关.
作者:黄至斌;方昶;周淑娴;陆佩霞;谭桂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高血压杂志编辑部:我患高血压多年,口服降压药2~3种,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等.我自己每天清晨量血压,夏天都低,冬季大约在11月份至次年4月都增高,我自己就加大药量,不知道可不可以?另外,血脂似乎也不断地波动.特此请教.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美国心脏学会统计委员会和卒中统计分会联合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心肺血研究所等多个学会和政府机构共同完成、发布了2008年心脏病、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新统计年报.以下简要介绍该年报的主要内容.
作者:高玖鸣;王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背景近年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不仅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还有明显的抗炎、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种效能.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可以降低高危患者脑卒中、猝死、心肌梗死等事件发生的危险,但国内有关对患者他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中期随访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国外近年文献报道的结果 也不一致.目的 探讨他汀预处理对CABG患者中期随访期间MACCE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3-06-2005-09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经CABG手术治疗患者2013例,并进行随访,平均随访555 d,其中他汀预处理组(n=904)和非他汀预处理组(n=1109),比较一般的临床特征和人口学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他汀预处理对CABG随访期间MACCE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随访期间的死亡率(他汀预处理组2.1%比非他汀治疗组:1.9%,P>0.05)和总MACCE事件的发生率(他汀预处理组4.7%比非他汀预处理组5.9%,P>0.05)无差异.在校正年龄、性别等临床基线数据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他汀预处理组与非他汀预处理组比较,CABG患者随访期间的死亡风险RR值为0.654(95%CI,0.288~1.485,P=0.310).结论 他汀预处理未显示可以减低随访期间死亡率和总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铭;李志忠;张京梅;王苏;陶英;陈顺华;刘小慧;马长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简介为促进高血压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和临床医师的交流与合作,美国高血压杂志编辑部和中华高血压杂志编辑部共同发起组织了这次盐与健康的国际研讨会,作为两个编辑部合作交流的一部分.这次会议选择盐作为主题,是因为盐有多种生理与病理学作用;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在血压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许多与盐有关的科学问题和公共健康问题还尚未解决.此外,临床和人群研究表明基因、环境和饮食习惯共同决定的钠摄入量,对人类健康和疾病有很大影响.
作者:Michael H.Alderman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背景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是指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没有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而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尽管已经有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报道,但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TIMI帧计数(TFC)法作为测定冠脉慢血流的指标,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慢血流组33人,血流正常对照组33人,均排除既往冠心病、心肌病及其他类型心脏病.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及血液生化指标.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SF组的基线血小板计数[(149.2±41.5)×109比对照组(128.1±38.7)×109,P=0.037]及血清尿酸水平升高[(328.1±85.2)μmol/L比对照组(282.8±82.4)μmol/L,P=0.032].在校正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尿素氮等后,冠状动脉慢血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血小板计数(χ2=8.350,β=0.026,P=0.004)、餐后2 h血糖(χ2=4.920,β=0.289,P=0.026)、血清尿酸(χ2=5.305,β=0.009,P=0.021)是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计数、餐后2 h血糖及血尿酸水平增加可能导致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
作者:邓松柏;佘强;肖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2005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简称<指南>)发布以来,全国各地开展宣传教育,发放10万多本,认真贯彻落实,使城市医生了解和掌握了指南精神,对我国高血压的防治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还未能普及到县或以下地区;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内外高血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提供了新的证据.任何指南都应与时俱进,及时引用新的证据,补充并完善之.<指南>修订应突出中国特色,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就<指南>修订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有关讨论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参考.
作者:王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在食盐中添钾、钙,观察增加钾和钙的摄人量对血压偏高青年(在同年龄组第90百分位及以上)及其家庭成员的高血压一级预防效果.方法 血压偏高青年325名及其所在的254个家庭(家庭总成员935名),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 分为:①补钾、补钙组:83个家庭,101名血压偏高青少年,家庭总成员343名.按每人每日约补充钾和钙各10 mmol量,与食盐混合后提供给每个家庭;②限盐组:89个家庭,110名血压偏高青少年,家庭总成员338名.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每人每日钠摄入量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减少50~100 mmol.③对照组:82个家庭,血压偏高青少年114名,家庭总成员254名.每半年进行1次随访.盐敏感性判定用口服盐水负荷法.结果 经过两年期干预,补钾补钙组血压较基线分别下降了5.9/2.8 mmHg,其家庭成员下降了5.4/3.4 mmHg;限盐组下降了5.8/1.0 mmHg,其家庭成员下降了5.6/2.4 mmHg.补钾补钙组与限盐组间血压下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血压偏高青少年血压则上升了1.3/2.3 mmHg,家庭成员上升了1.1/0.9 mmHg.补钾补钙组和限盐组血压变化幅度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无论补钾补钙组还是限盐组,盐敏感者血压下降幅度均大于盐不敏感者(均P<0.05).结论 在家庭日常食盐中适量添加钾和钙盐,增加钾、钙的摄入与限盐一样均有助于降低血压偏高青年及其家庭成员的血压,是我国高血压一级预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牟建军;刘治全;刘富强;徐祥麟;杨军;梁一木;朱丹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在浙江省东部沿海807名居民中,使用体积描记仪(欧姆龙-VP1000)测量baPWV,使用超声心电图测量左心室结构.以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标准定义LVH[左室质量/身高2.7≥51 g/m2.7(男性)或者左室质量/身高2.747 g/m2.7(女性)].结果 LVH组的baPWV显著高于非LVH组[(15.3±3.3)比(13.3±2.5)m/s,P<0.01].在807人中,没有调整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时,baPWV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具有微弱相关性(r=0.19,P<0.01).但在调整年龄和收缩压之后,二者之间的关联不再显著(r=0.008,P=0.81).在男性与女性中分别分析baPWV与LVH的关系,结果 相似.在不调整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时,无论在男性(OR=1.30,P<0.01),还是女性(OR=1.19,P<0.05),随着baPWV的增高,LVH患病风险均增加(P<0.05).但在调整年龄、收缩压以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二者的关联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 反映大动脉及肌性动脉硬化的baPWV与LVH之间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两种亚临床病变形式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收缩压等有关.
作者:崔艳;张毅;盛长生;黄绮芳;李燕;王继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动脉功能改变是早期血管病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指标,对心血管事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无创测量动脉功能的方法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踝臂指数(ABI)和反射波增强指数(AI).本文总结了以上几种无创性动脉功能检测指标的优缺点、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郭志平;林金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社区人群干预,观察新型低钠复合离子盐(CISah)降压作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人群依从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设计,248名入选对象选自天津10个社区,平均年龄≥65岁的老年人,分别给予CISalt和普通盐进行饮食下预.每两月随访血雎一次,共6月.测定试验开始和随访结束时的相关血液生化指标、24 h尿电解质和血浆.肾素活性等.结果 与普通盐组比较,CISalt组在第2月随访时血压即呈现下降趋势,于第4月随访时,收缩压下降6.7 mmHg(95%CI:-10.3~-3.1,P<0.01);舒张压下降2.6 mmHg(95%CI:-5.5~0.2,P=0.07).随访6月末,CISalt的收缩压较对照组降低9.6 mmHg(95%CI:-13.1~-6.1,P<0.01),舒张压降低5.3 mmHg(95%CI:-7.9~-2.6,P<0.01),24 h尿钠量减少67.4 mmol(95%CI:-84.8~-50.0,P<0.01);而前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较对照组升高0.19μg/(L·h)(95%CI:0.04~0.33,P=0.013).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CISalt能有效降低老年高盐摄入人群的血压水平,且有良好的长期依从性及无不良反应,使CISalt有良好的在人群中应用的前景.
作者:周欣;刘军翔;石蕊;杨宁;宋冬林;庞伟;李玉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背景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以数字表达的红细胞大小变异度,有报道认为RDW增加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之一;RDW与C反应蛋白一样,是机体炎症水平的一个标志.可能预测非冠心病及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心功能分级(NYHA)、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2例,其中冠心病患者16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者136例、原发性心肌病者47例、心脏瓣膜病者59例,分别检测RDW,BNP、hs-CRP、LVEF等指标并临床评价NYHA.结果 随NYHA级别的增加,RDW逐渐升高.RDW值(%)分别为1级(13.4±1.1)、2级(14.0±2.2)、3级(14.9±1.5)、4级(15.8±2.0);RDW与BNP(r=0.567)、NYHA(r=0.439)、hs-CRP(r=0.165)呈正相关(均P<0.01),而与LVEF呈负相关(r=-0.332,P<0.01);RDW值随年龄增加略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与BNP、NYHA、hs-CR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且随心功能的恶化,RDW呈上升趋势.
作者:陈继升;吴延庆;彭强;黄波;苏海;程晓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核转录因子κB(NF-κB) 化的影响及其与心肌肥厚之间的关系,探讨辛伐他汀改善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的机制.方法 大鼠32只分为4组:心肌肥厚组:仅缩窄升主动脉;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DTC)组:缩窄升主动脉,并腹腔注射PDTC 80 mg/(kg·d);辛伐他汀组:缩窄升主动脉,并用辛伐他汀40 mg/(kg·d)进行灌胃;假手术组:开胸,不缩窄升主动脉.2周后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功能,计算左室质量/体质量的比值,Western blot检测心肌匀浆中磷酸化NF-κB抑制因子α(p-IκB-a)与NF-κB抑制因子α(IκB-α)蛋白质的表达,ELISA检测心肌匀浆中NF-κB p65的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缩窄升主动脉引起大鼠左室质量/体质量的比值及舒张末期左窜内径(LVEDD)显著增加,心肌匀浆中p-IκB-α显著增加,IκB-α显著减少,同时伴随心肌匀浆中NF-κB p65的水平增加;PDTC与辛伐他汀均能抑制缩窄升主动脉引起大鼠左室质量/体质量的比值及LVEDD显著增加,同时其能抑制心肌匀浆中p-IκB-α显著增加、Iκ:B-α显著减少及NF-κB p65水平的增加.结论 NF-κB的活化可能参与了缩窄升主动脉引起压力超负荷所致大鼠心肌肥厚,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NF-κB的活化发挥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
作者:盛富强;王玮;周建华;曾秋棠;高文;王欢;程龙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综合干预对高校少数民族教职员工原发性高血压患病情况的影响.方法 对2004-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教职员工进行定期(每2年)的统一问卷、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和规则治疗等综合防治工作,对该人群的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情况和超重与肥胖、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心脑血管事件进行定期的随访总结.结果 经过综合防治后,该人群的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逐步改善,新发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减少,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逐年上升,心血管危险因素显著减少,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多,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2004年:13.1%比2006年:8.9%比2008年:5.6%,χ2=36.7,P<0.01).结论 综合干预有助于改善高校少数民族教职员工高血压病的患病情况.
作者:员战民;万京瑞;马珏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血压测量读数的变化与测量环境有关.血压测量按不同环境分为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及家庭自测血压(HBPM).隐性高血压是指诊室血压<140/90 mmHg、HBPM或日间平均动态血压≥135/85 mmHg的现象[1].隐性高血压是高血压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近年逐渐受到重视.诸多证据显示,隐性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杨晓慧;卢新政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