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皓;李学兴;王鹤鸣;原子英;赵雪曼;韩雪;董文华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发病48 h内肝功能改变,探讨早期肝功能损害对AP病因判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3例AP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按病因分为胆源性、非胆源性及不明原因3组.胆源性组(n=80);非胆源性组(n=44);不明原因组(n=29).早期肝功能检测指标:胆源性组(n=61);非胆源性组(n=33).比较胆源性组和非胆源性组早期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mino transamin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direct bilirubin,DBIL)、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 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观察其早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类型,并计算胆源性组早期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胆源性组患者早期肝功能损害较非胆源性组严重,ALT(214.16 U/L±146.92 U/L vs 30.82 U/L±25.59 U/L),AST(212.72 U/L±210.50 U/L vs 28.24U/L±22.16 U/L),GGT(438.34 U/L±286.69 U/L vs 60.48 U/L±68.32 U/L),AKP(202.81 U/L±147.77 U/L vs 72.06 U/L±36.70 U/L),TBIL(56.52 μmol/L±46.01 μmol/L vs 18.25 μmol/L±9.56 μmol/L),DBIL(36.81 μmol/L±32.50 μmol/L vs 5.17μmol/L±4.65 μmol/L,均P<0.001);早期肝功能损害临床类型以ALT、AST、GGT、AKP、TBIL及DBIL混合损害为主,占88.6%;其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0.9%.结论:早期肝功能损害可预测AP病因为胆石(源)性.早期肝功能检测应作为急诊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更适合于基层医院.
作者:陈勇;曾艳凌;林志辉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检测C型、D型和E型腺管开口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组织中Ki67、CDX2的表达情况,评估肠上皮化生程度(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与腺管开口形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Ki67、CDX2蛋白在452例不同腺管开口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情况;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评估IM的程度.结果:在非萎缩性胃炎胃小凹腺管开口呈B型(B型腺管开口胃炎)、萎缩性胃炎伴IM胃小凹腺管开口呈C型(C型腺管IM)、萎缩性胃炎伴IM胃小凹腺管开口呈D型(D型腺管IM)、萎缩性胃炎伴IM胃小凹腺管开口呈E型(E型腺管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窦腺癌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2%、40.5%、44.0%、64.3%、71.4%和87.1%,E型腺管IM组分别与C、D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8),而C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6组中CDX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1.6%、75.0%、78.6%、81.0%、80.4%和84.3%,E型腺管IM组与C、D组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但与B型腺管开口胃炎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IM程度E型>D型>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CDX2可能与胃黏膜IM组织的微形态无关;E型腺管IM黏膜比C型、D型的Ki67表达高,IM程度重,胃镜随访检查时应重视这些黏膜改变的活检.
作者:赵燕如;赵治国;马军;黄煌;刘超;钟亚莉;崔静;李振峰;任景丽;吴会芳;胡桂明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七方胃痛颗粒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1)感染的人胃腺癌AGS细胞三叶因子l(trefoil factor family 1,TFF1)的表达及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法检测TFF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FF1、磷酸化ERK及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U0126抑制ERK信号通路后,观察AGS细胞TFF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0%、20%、30%浓度七方胃痛颗粒药物血清作用H.pylori感染的AGS后,TFF1mRNA表达量为271±33、305±23、327±13,显著高于实验对照组的187±30,(P<0.05);TFF1、p-ERK及NF-κB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71±22、358±31、428±34; 175±9、141±3、107±15; 116.0±2.6、83±2、53.0±6.6;与实验对组的210±1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入U0126阻断ERK信号通路后,TFF1蛋白表达量为115±6,与实验对照组的210±1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方胃痛颗粒可能通过抑制ERK/NF-κB信号通路参与调控H.pylori诱导的AGS细胞TFF1表达,促进上皮修复,是其防治H.pylori诱发胃癌可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莫喜晶;曾光;陈国忠 刊期: 2012年第34期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是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再处理方法是当今胆道外科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处理方式很多但大部分患者远期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非手术方法包括溶石、碎石、取石等.手术方法有肝实质切开取石、肝叶(段)切除、胆肠吻合术及肝移植等.其中肝叶(段)切除及肝移植能一次手术完成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原则要求的彻底的根治性手术.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存川;高明 刊期: 2012年第34期
肝内胆管结石是肝胆外科较为常见疾病,是非肿瘤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与环境因素、营养状态、胆道感染、胆汁淤积、病毒感染、寄生虫及胆管变异等因素有关.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通畅引流、防止复发是该病的核心治疗原则.但肝内胆管结石病情复杂,病变部位广泛,手术并发症多,术后易复发,对肝脏及全身损害严重.因此,充分了解肝内胆管结石发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
作者:金山 刊期: 2012年第34期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道外科中难治的常见病之一.而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主要靠外科手术,原则是“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通畅引流,防止复发”.目前用于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是多样的,归结为胆管探查取石引流、肝切除、胆管狭窄修复重建、肝移植4种主要类型,在实际应用中,此类手术方法常常是联合应用.本文阐述肝内胆管结石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针对相应术式进行评价.
作者:戴朝六;赵阳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染色体质域解螺旋酶DNA结合蛋白5(chromodomain helicase DNA-binding protein 5,CHD5)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法),检测63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距癌5 cm)中CHD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胃癌组织中CHD5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CHD5 mRNA在63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值明显低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相对值(0.06±0.04 vs 0.34±0.06,t=59.204,P<0.01).在胃癌组织中,CHD5 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CHD5基因的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6.5%和71.4%.在胃癌组织中CHD5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结论:CHD5基因的低表达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及侵袭性关系密切,提示其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
作者:游焜;张谢夫;赵春临;刘涛;郭大鹏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构建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VP1-VP4重组融合蛋白表达体系.方法:构建EV71 VP1-VP4重组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诱导表达融合蛋白VP1-VP4,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进行鉴定.用融和蛋白包被ELISA板检测41例已知血清.结果:重组片段VP1-VP4测序结果与设计目的片段序列相符,重组载体构建成功;SDS-PAGE显示融合蛋白约42.8 kDa,与预期值一致;Western blot提示该融合蛋白可以和EV71VP1、VP4抗体特异性结合.融合蛋白包被ELISA板能准确检测出41例血清中16例EV71阳性血清,与CA16无交叉反应.结论:表达的EV71 VP1-VP4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作为EV71感染检测抗原,为EV71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冷弘;王娜;王嫒嫒;臧文巧;李敏;赵国强 刊期: 2012年第34期
肝内胆管结石在东亚地区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是肝内胆管癌主要的病因之一.胆管内结石对胆管壁的长期刺激,结石引起的胆管狭窄梗阻造成胆汁滞留及同时伴发的细菌感染等生物因素的慢性刺激,导致胆管壁的慢性增生性炎症,进而引起胆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上皮化生,发生癌变.本文主要对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病理特点、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均是对外科医生的巨大挑战.
作者:王广义;王英超;孙晓东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safflower solution,SS)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及其对大鼠结肠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al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红花组,每组10只.用TNBS灌肠法复制大鼠UC模型,红花组同时给予腹腔注射SS 2 mL/(kg·d)干预治疗,模型组与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10d后,收集标本.对大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VEGF、bFGF 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红花组、模型组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显著增高(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红花组能显著改善UC症状(P<0.05).模型组大鼠VEGF、bF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红花组VEGF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SS能够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损伤及炎症反应,这可能与其有效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病理性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原皓;李学兴;王鹤鸣;原子英;赵雪曼;韩雪;董文华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22和IL-17 mRNA表达及其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33例、重度患者21例、重型肝炎患者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6例和健康对照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22和IL-17 mRNA的表达.结果:CHB中度、CHB重度和肝硬化患者IL-22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重型肝炎患者IL-22表达水平低于该3组患者,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各组IL-17表达水平相似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重型肝炎患者IL-17表达水平均低于其他3组患者,与CHB中度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CHB重度和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2,0.968).结论:IL-22的下调不利于肝细胞损伤后的修复,IL-22分泌的增加对减轻肝组织的损伤特别是重型肝炎的恢复可能是有意义的.慢性HBV感染患者IL-17均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慢性HBV感染肝组织炎症的发生,且对慢性肝病纤维化起一定作用.
作者:杨智;陈洪涛;张毅;吴诗品 刊期: 2012年第34期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肝总管分叉以上的胆管结石.在东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很高,而在欧美国家发病率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发病率高,据报道国内胆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4.80%-41.94%,肝内胆管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病理改变,两者互为因果.长期存在的结石,合并肝内胆管感染、狭窄及胆汁淤积,常导致胆石存在肝段实质萎缩,甚至恶变.结石、炎症及狭窄3者互为因果,由于其反复发作的炎症、胆管狭窄及手术后残留的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狭窄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因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如肝外胆管结石那样严重,但治疗难度却明显高于肝外胆管结石.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准确率很高,近年来随着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 giopancreatography,MRCP)等先进诊断技术手段的应用,肝内胆管结石及狭窄得以更及时更清晰的诊断,其治疗方法也取得一定进展.术前进行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明确结石及胆管狭窄所处的具体位置,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恰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们的治疗体会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作者:刘军;孟凡迎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mass index,BMI)、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与胃食管反流(包括症状、食管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06/2011-10期间我院就诊的GERD患者590例.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disease questionnaire,RDQ)评价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症状,胃镜诊断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esophagitis,E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reflux disease,NERD)、HH.根据BMI将患者分为4组:体质量过轻(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18.5-22.9 kg/m2)、超质量(23.0-24.9kg/m2)、肥胖(≥25 kg/m2).分析GERD患者的临床特点、HH与BMI的关系、BMI及HH与GERD症状及EE的关系.结果:(1)临床特征:590例患者RDQ积分13.33±5.66,EE占52.2%(308/590),平均BMI为(23.64±3.10) kg/m2,体质量过轻、正常、超质量及肥胖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22/590)、37.0%(218/590)、23.7%(140/590)、35.6%(210/590); (2)BMI与HH:体质量过轻、正常、超质量及肥胖组HH的检出率分别为0、6.0%(13/218)、12.9%(18/140)、16.7%(35/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BMI、HH与GERD症状:体质量过轻、正常、超质量、肥胖4组的RDQ积分依次为11.95±5.86、13.33±5.50、13.45±5.22、13.40±6.07(F=0.465,P=0.707); HH组RDQ积分平均值高于无HH组(17.36±6.66 vs 12.83±5.31,P=0.005),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0); (4)BMI、HH与EE:EE组超质量、肥胖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NERD组(P=0.000); HH组EE的检出率高于无HH组(P=0.000).多因素分析后发现BMI、HH是EE发生危险因素.结论:HH可能是肥胖患者发生EE的重要机制之一.GERD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与HH相关,而与BMI无关,BMI和HH均是EE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叶必星;衡定;姜柳琴;王颖;张红杰;李学良;林琳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评价生物蛋白胶在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治疗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6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分为经皮经肝胃底曲张静脉栓塞组(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obliteration,PTO)30例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组(esophageal varices ligation,EVL)30例,PTO组是在X线透视下经皮经肝穿刺进入上消化道出血责任血管,用弹簧钢圈和生物蛋白胶栓塞曲张的食管和胃底静脉,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急诊止血率和术后累计无出血率.结果:PTO组中28例门脉穿刺及曲张静脉栓塞手术均获成功,1例造影示为门静脉海绵样变,进入责任血管困难,无法进行栓塞治疗,1例行门静脉造影未见明显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成功率为96.6%(28/29),其余病例术后48 h止血率达100%.EVL组急诊止血率为93.3%(28/30).在12-50 mo随访期内的患者中,PTO组再出血10例,EVL组再出血17例,PTO组和EVL组的6 mo累计无出血率分别为89.3% vs 80%,1年累计无出血率为85.7% vs 56.7%,PTO组术后累计无出血率明显高于EVL组(x2=5.314,P<0.05).结论: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中应用生物蛋白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创伤小、止血效果肯定,在急诊止血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原强;白旭明;程龙;顾星石;靳勇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检测肝癌组织中Piwil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进而探讨Piwil2基因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印迹技术,检测了70例肝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PiWil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iWil2 mRNA在肝癌中的表达量相对值高于癌旁的肝脏组织的表达量(0.91±0.04vs 0.32±0.04,P<0.05).Piwil2基因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肝内转移、分化程度及癌栓等病理因素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均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iwil2的蛋白质表达与患者的肝内转移及癌栓等病理因素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wil2基因mRNA的表达与Piwil2的蛋白质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Piwil2有可能成为肝癌的检测及治疗的一种分子标志物.
作者:贾慧丽;徐芸 刊期: 2012年第34期
肝内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HL)是远东及东南亚地区盛行的疾病,通常伴有胆汁淤积和细菌感染、引起急性反复发作的胆管炎.除清除病灶、取净结石、通畅引流等核心治疗外,及时有效的抗生素应用至关重要.为阐述HL合并胆道感染的细菌谱、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总结了30年间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我院结果,发现胆道感染主要与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及粪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关,有时厌氧菌和需氧菌合并感染.
作者:贾淑芹;福泉;金山 刊期: 2012年第34期
近年来微生态学与中医学关系引起了中医药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脾虚证为祖国医学脏腑辨证之常见证型,研究证明中医“脾”与肠道微生态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对脾虚证本质和检验标准的探索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本文对脾虚证检验标准化研究及其与肠道微生态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彭颖;李晓波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筛选与胰腺癌干细胞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MIA-PaCa2(TIChigh)与BxPc-3(TIclow)为研究胰腺癌干细胞的工具细胞制备总RNA,经质量鉴定后进行荧光标记;采用Agilent人类miRNA芯片进行杂交实验,获得miRNA表达谱;以Gene Spring Software 11.0软件和Quantile算法分析芯片实验数据,筛选与胰腺癌干细胞相关的差异miRNAs;荧光定量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miRNAs;基于Sanger数据库预测差异miRNA靶基因,基于Gene Ontology数据库进行GO注释,基于KEGG数据库进行Pathway注释.结果:获得符合基因芯片实验质量标准的RNA样品,基因芯片杂交及数据分析共鉴定到940个miRNAs,得到91个差异表达miRNAs(P<0.05,fold change≥2),其中MIA-PaCa2(TIChigh)中下调表达45个,上调表达46个.荧光定量PCR验证21条差异miRNAs,其中19条均与芯片结果相符.TargetScan 6.0数据库靶基因预测共得到2 895条靶基因,GO注释显示他们主要涉及轴突导向、血管生成、转录后蛋白修饰等功能.Pathway注释显示主要涉及癌症途径、细胞-基质黏附途径、Hedgehog信号途径、MAPK信号途径等信号通路.结论:筛选出的胰腺癌干细胞相关差异表达miRNAs调控多种具有不同细胞功能和参与不同信号通路的基因,有可能成为胰腺癌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江建新;高珊;王敏;李旭;孙诚谊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总结外伤性脾破裂进行保脾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3-01/2012-06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85例,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行保脾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先经热敷压迫,再用生物胶涂在损伤组织表面,后用大网膜片覆盖;19例患者行脾下部不规则切除,再行修补;5例患者行大部分脾切除后保留有边缘血供的残留脾.全部患者获得治愈,住院平均时间为22.6 d±19.0 d,发生并发症8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随访效果均较为满意.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治疗原则:(1)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2)儿童优先选择脾保留手术,且首选非手术治疗;(3)根据脾脏损伤程度、类型选择佳术式,实施个体化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詹慧春;徐早华;曾卫华;丁华民;傅华群 刊期: 2012年第34期
多发性早期胃癌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胃镜检查及诊断上容易遗漏病灶而误诊.本病例患者行两次外科手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多发性早期胃癌.分析误诊原因为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很多检查措施存在自身局限性,患者不配合医师检查.临床医生应拓宽思路,完善疾病知识,主观上重视疾病,术前必要时行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检查,术中探查全面仔细,术后病理行连续切片,提高多发性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作者:王峰;汪灏;王萌;时林森;管文贤 刊期: 2012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