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程丽;杨宇梅;周曾芬;张建中;和泽元;陶中原;木金花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益肝康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及药效学配伍意义.方法:分别给正常大鼠及CCl4造模肝纤维化大鼠灌服益肝康及其拆方-丹参小复方(丹参、黄芪、归尾),提取药物血清,温育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α-SMA表达.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益肝康及丹参小复方药物血清对HSC的3H-TdR掺入及α-SMA表达均有抑制作用A组(正常大鼠药物血清)中,益肝康及丹参小复方药物血清50 mL/L浓度组对3H-TdR掺入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100、200 mL/L浓度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拆方:14.48%,25.95%vs 0,全方:16.66%,23.77%vs 0,P<0.01);全方与拆方各浓度组对α-SMA表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吸光度:0.042±0.002,0.048±0.001 vs 0.061±0.004,P<0.01).B组(肝纤维化大鼠药物血清)中:50、100、200 mL/L益肝康及丹参小复方药物血清组对3H-TdR掺入(全方:8.02%,18.36%,29.53%vs 0,拆方:7.44%,16.80%,30.01%vs 0,均P<0.01)及α-SMA表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吸光度:0.038±0.001,0.044±0.002 vs 0.065±0.002,均P<0.01).相应浓度的全方与拆方药物血清之间对3H-TdR掺入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α-SMA表达的抑制作用全方优于拆方(P<0.05).肝纤维化大鼠药物血清对3H-TdR掺入及α-SMA表达抑制作用优于正常大鼠药物血清(P<0.05).结论:益肝康及丹参小复方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全方作用优于拆方,肝纤维化大鼠药物血清作用优于正常大鼠药物血清.
作者:房红梅;姚希贤;姚金峰;王军民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奥曲肽(octreotide)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胞内游离钙[Ca2+]i及增殖的调节.方法:采用钙荧光探针(Fura-2/AM)负载培养的大鼠HSC,观察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培养48 h后octreotide 对HSC[Ca2+]i的调节,同时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比较不同浓度的octreotide对大鼠HSC增殖的影响.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放免分析药盒测cAMP,cGMP浓度.结果:与常氧条件相比,低氧条件下HSC[Ca2+]i显著升高(293.2±12.4 nmol/Lvs137.7±7.8 nmol/L,P<0.01).500、800和1 000μg/L octreotide在常氧状态下可引起HSCs[Ca2+]i降低(P<0.05),其值分别为92.5±2.5、83.8±2.3和76.6±2.2 nmol/L.低氧时500,800和1 000μg/Loctreotide可引起HSCs[Ca2+]i降低(P<0.01),其值分别为204.3±7.4、174.1±4.8和156.6±6.6 nmol/L.常氧对照组A值(0.232±0.016)明显低于低氧对照组(0.533±0.036)(P<0.01);经500、800和1 000μg/Loctreotide处理后,无论是常氧还是低氧状态下A值均明显降低(P<0.01).低氧条件下cAMP和cGMP含量不发生改变(P>0.05);无论是常氧还是低氧状态,经过octreotide 500μg/L处理后,cAMP和cGMP含量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增高(cAMP:1.69±0.18 pmol/mgvs1.10±0.32pmol/mg,1.87±0.30 pmol/mgvs1.37±0.25 pmol/mg,P<0.05;cGMP:1.08±0.24 pmol/mg vs 0.86±0.12pmol/mg,1.17±0.53 pmol/mg vs 0.89±0.20 pmol/mg,P<0.05),而Octreotide 800,1 000μg/L组更高(cAMP:1.99±0.27,2.48±0.37 pmol/mg vs1.10±0.32 pmol/mg.P<0.01;2.09±0.35,2.24±0.15 pmol/mg vs 1.37±0.25pmol/mg,P<0.01;cGMP:1.24±0.17,1.31±0.29pmol/mg vs 0.86±0.12 pmol/mg,P<0.01;1.38±0.29,1.46±0.35 pmol/mg vs 0.89±0.20 pmol/mg,P<0.01).结论:缺氧可通过第二信使系统促进HSC的增生,而octreotide无论常氧还是低氧条件下剂量依赖性抑制HSCs增殖;cAMP,cGMP参与了对HSC的调节.
作者:薛秀兰;林菊生;孙雪梅;周鹤俊 刊期: 2005年第16期
近年来随着对实体肿瘤内部血管生成和功能认识的增加,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量促血管生成因子及抗血管生成因子的发现使学者们意识到肿瘤内血管的生长具有可调节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大量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开拓了治疗肿瘤的新途径.目前,多种药物正处于临床前期和临床期试验过程.现将就VEGF的结构、功能、表达调节、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介绍.
作者:陈曦;刘连新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北京地区老年人群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血清流行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调查了北京不同地区(城区、郊区、山区)55岁及以上的老人2 006例,应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Hp-IgG抗体.结果:老年人群总的H pylori感染率为83.4%;山区高于城区和郊区(91.1%vs 82.6%,77.2%,P<0.01),重体力劳动者,低文化程度和有胃病史者H pylori感染率高于脑力劳动、高文化程度和无胃病史者(84.9%vs77.9%,f=7.769,P<0.05;OR=0.694,t=4.198,P=0.040;89.3%vs 83.0%,P<0.05);高蛋白饮食者Hpylori感染率低于素食者(81.3%vs88.4%,t=12.03,P<0.01)、经常喝茶者不喝茶者(OR=1.353,t=4.533,P<0.05),不同年龄段的老人H pylori的感染也存在显著差异(60-65 vs 80岁以上,90.4%vs 83.1%,P<0.01).结论:H pylori在北京老年人群中存在着较高的血清流行率,并且与地区、职业、文化程度、饮食习惯及病史有关.
作者:张玫;汤哲;汤欣;蔡玲;张辉;孙书春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云南白族、纳西族与汉族幽门螺杆菌(H pylori)菌株vacA、cagA、cagE、iceA1、iceA2和babA2基因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H pylori相关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分离培养H pylori菌株;用pCR方法检测云南白族、纳西族与汉族菌株的vacA基因亚型及cagA、cagE、iceA和babA等基因;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胃黏膜炎症等级和H pylori定植密度等级.结果:iceA1检出率在重度慢性胃炎组和重度H pylori定植密度组明显高于中度慢性胃炎组和中度H pylori定植密度组.babA2基因在无、轻度、中度和重度H pylori定植等级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2.5%(1/8)、26.5%(9/34)、89.7%(26/29)和97.4%(37/38),不同密度组间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中重度组的检出率要高于另两组.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组,胃黏膜炎症等级和Hpylori定植密度组间,vacA基因亚型和cagA、cagE、iceA2基因型的检出率及其在三民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云南患者感染的H pylori菌株iceA1和babA2基因与H pylori致病性有关,而vacA基因亚型和cagA、cagE、iceA2基因型与致病性无关.
作者:王红;程丽;杨宇梅;周曾芬;张建中;和泽元;陶中原;木金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比较临床实践中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别.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在我院进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994例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以及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别的原因.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平均年龄、吸烟史、重度酗酒、既往有胃或十二指肠病史上有显著差异;肠上皮化生和活动性炎症伴随CAG的百分比分别为91.2%、76.7%,明显比不伴CAG的比例(分别为8.8%、23.3%)高,二者有高度相关性(r=0.881,P<0.005);CAG在不同部位的萎缩程度有差别:胃窦部CAG以轻中度萎缩为主,重度萎缩很少.而在胃体部CAG和胃窦兼胃体部CAG患者中,重度萎缩占有的比例远较胃窦部CAG的大.正常胃黏膜与CAG内镜下诊断以及不同部位间的CAG内镜下诊断为正常胃黏膜、胃窦部CAG、胃窦兼胃体部CAG和胃体部CAG与病理诊断比较的符合率分别为52.5%、37.5%、8%、2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临床多方面因素有关,以胃窦部多见,在病理诊断上与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有关.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不高,要提高CAG诊断的正确率必须在加强胃镜技术培训的同时结合黏膜病理活检.
作者:陈剑鸣;龚飞跃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构建表达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1-tk)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建立HSV1-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并检测其对小鼠肝癌细胞H22移植瘤的抑制效应.方法:构建携带HSV1-tk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tk,用PolyFect Transfection试剂介导重组逆转录病毒转染入包装细胞系PT67,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产病毒的细胞株,将该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肝癌细胞H22,以G 418筛选的抗性克隆(命名为H22/tk);将H22/tk细胞与未经基因修饰的H22细胞按1:4混合接种小鼠皮下,联合应用GCV,观察其抑瘤作用(n=19).结果: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证明HSV1-tk基因成功定向插入到pLXSN逆转录病毒载体中;重组病毒DNA转染包装细胞PT67,获取病毒滴度为4×107cfu/L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培养液;感染小鼠肝癌细胞H22后再筛选出G418抗性克隆株H22/tk.H22/tk细胞与H22细胞混合所致荷瘤鼠在GCV治疗前,各组间肿瘤体积无显著性差异;GCV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GCV治疗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到第8,10,12,14 d,致瘤模型对照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356±205,635±382,963±580,1 509±1 105 mm3,而GCV治疗组分别为231±155(vs对照组,t=-2.25,P=0.03),413±252(vs对照组,f=-2.14,P=0.04),592±420(vs对照组,t=-2.38,P=0.02),939±847 mm3(vs对照组,t=-1.92,P=0.06),GCV治疗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5.0%,35.0%,38.5%,37.8%.结论:成功获取表达HSV1-tk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已建立显示出体内抑瘤活性的自杀基因治疗系统,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对自杀基因抗肿瘤的增效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吴映雅;杜标炎;谭宇蕙;赵鹏;王慧峰 刊期: 2005年第16期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即使是在外科切除这样的根治疗法之后,其复发率还极高.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酒精,饮水污染和遗传因素是其主要病因.能通过化学预防限制这种趋势吗?癌的化学预防,可定义为用特定的天然或合成的化学制剂去倒转、抑制阻止侵袭性的癌的发生,作为一种癌控制的新方法而获得显著成效.现综述维甲酸类、干扰素、奥替普拉、环氧合酶2抑制剂、硒、姜黄素及叶绿酸在肝细胞癌化学预防中的作用.化学预防是肿瘤学中出现的一个新领域,在这个领域基础和临床的研究者都面临极大的挑战.
作者:郭婧;李强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病理特点及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别采用胆囊次全切除和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加直接瘘口修补或胆囊壁补片修补、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或肝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Roux-en-Y胆肠内引流术.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2例Csendes Ⅱ型,1例胆囊切除加直接瘘口修补术后3 a再次出现结石改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1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或肝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术后2 a复发胆总管结石行胆管探查取石术后痊愈.1例Csendes Ⅳ型患者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后4 a内胆道感染发作3次,经抗生素和利胆治疗后缓解.结论:Mirizzi综合征病理类型不一,术前诊断困难,需借助多种影像学技术,术前明确诊断可减少Mirizzi综合征术中胆道损伤的发生率.对不同病理类型的Mirizzi综合征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连新;陈炜;郭化鑫;宋宣;刘冰;武林枫;张伟辉;姜洪池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预防保健措施的相对滞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NAFLD的发病过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NAFLD的发生、发展伴随着物质代谢紊乱及肝细胞坏死、炎变和纤维化的形成.大量实验证实环氧合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参与了这一过程.
作者:刘晓君;杜雅菊;沈滨;潘林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利用小分子物质特异性沉默基因表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多研究正在利用这些小分子物质的作用而创造出新的治疗性药物.小干扰RNAs(small interfering RNAs,siRNAs)有可能成为这类药物中的新成员.本文将从siRNAs的沉默机制、基因沉默效率、表达载体,siRNAs在活体内的应用以及作为可能的治疗性药物等方面,探讨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巨大潜能.
作者:胡迎宾;李定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含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特殊营养物质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大手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血浆灭活内毒素能力和预后的影响.方法:腹部大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普通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和特殊肠内营养组(研究组).手术后1 d开始给予等热量、等含氮量的肠内营养支持1 wk.于手术前、术后1 d和研究结束时,分别检测血浆内毒素、血浆灭活内毒素能力并评价术后感染相关性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日.结果:两组之间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及感染相关性并发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血浆灭活内毒素能力在手术后呈显著性下降;研究组血浆灭活内毒素能力在术后4 d早晨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恢复(对照组0.12±0.02 kEU/Lvs研究组0.068±0.022 kEU/L,P<0.01).研究组术后住院日较对照组有缩短(对照组12.3±1.6 vs研究组10.9±1.7,P<0.05).结论:含特殊营养物质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能改善手术后的免疫抑制,对术后的内毒素血症没有影响.
作者:姚国相;薛新波;卢兴培;王剑明;王欣;俞亚红;朱峰;姜立;申铭;丁志强;秦仁义;邹声泉;钱家勤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前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急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治疗,还没有理想的疗效.利用新型技术对HBV感染肝细胞的相关受体蛋白进行研究,即对HBV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进行筛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HBV进入肝细胞之后,其基因组在肝细胞内具有顺式和反式两种调控方式HBV蛋白对肝细胞基因组的反式调节作用影响了肝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从而对肝细胞的生长、代谢及恶性转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羧基末端截短的表面抗原中蛋白的结合蛋白可能是阐明HBV感染慢性化及引起肝细胞癌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作者:李志群;成军;马英骥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将腺病毒包装的反义HIF-1α(Ad-antiHIF-1α)和腺病毒包装的lacZ标志基因(Ad-lacZ)注射入人大肠癌鸡胚移植模型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中,观察他们对鸡胚移植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注射Ad-antiHIF-1α组血管稀疏、纤细,一级血管数(16.8±1.6 vs 45.2±2.8,t=2.42,P=0.02<0.05)及二级血管数(34.8±3.6 vs 58.4±5.3,t=2.97,P=0.005<0.01)均明显少于注射Ad-lacZ组.结论:Ad-antiHIF-1α能有效抑制鸡胚移植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陈治;郑兴学;黄宗海;潘玉先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是细胞角蛋白18片段上的M3抗原决定簇,恶性上皮肿瘤患者存在细胞角蛋白18的过度表达并被释放到血清中,TPS可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特异性标志物,反映上皮性肿瘤细胞在体内增殖和分裂的活性情况.研究表明血清TPS测定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测复发和转移、评价预后等方面有独特价值,已广泛应用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及宫颈癌等上皮性恶性肿瘤,本文就TpS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卢绪菁;王建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G1/S检测点是细胞增殖的关键步骤,细胞在该点对DNA损伤、各类信号传导因子等复杂的细胞内外信号进行整合和传递,决定细胞是否进行分裂或发生凋亡.G1/S检测点的调控涉及到正性调控子(如CDK-cyclins和E2Fs)与负性调控子(如CDKIs)间相互作用,蛋白质泛素化、CDC25、信号转导系统等对其调控也至关重要.以下针对G1/S检测点调控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童锦禄;冉志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灵长类动物肝纤维化模型制作方法,建立与人类肝纤维化更接近的动物肝纤维化模型.方法:猕猴1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周皮下注射400mL/L CCl40.8 mL/kg,连续10 wk,同时辅以高脂饲料饲喂.注射CCl4后11wk,检测肝功相关的血清蛋白、血脂浓度及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球蛋白(GLO)、血清总胆固醇酯(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胆红素(TBIL)、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2 017.1±244.5 nkat/L vs550.1±72.8 nkat/L,1 978.6±237.0 nkat/L vs 488.9±55.2 nkat/L,47.7±5.4 g/L vs 41.5±6.1 g/L,4.2±0.5mmol/L vs3.3±0.4 mmol/L,1.1±0.2mmol/Lvs0.5±0.1 mmol/L,1.9±0.3 mmol/L vs 1.4±0.2 mmol/L,9.5±1.2 μmol/Lvs6.3±0.8 μmol/L,419.3±42.1 μg/Lvs 68.4±8.2 μg/L,274.6±32.2μg/L vs 39.4±4.5 μg/L,269.7±18.2μg/L vs 103.7±12.3μg/L,P<0.01),而总蛋白(TP)和白蛋白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74.3±8.4 g/L vs 84.3±7.7 g/L,34±4.3 g/L vs41.7±4.8 g/L,P<0.01).纤维化动物肝组织显示,肝小叶间纤维增生,部分纤维细胞向肝细胞间延伸.结论:成功复制猕猴肝纤维化模型.
作者:庞荣清;刘建昆;何占龙;王惠萱;张步振;王鹤桦;杨勇琴;屈璐;潘兴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作为肿瘤血管生成的标志,血管内皮生成因子作为肿瘤血管生成的一种主要调控因子,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胃癌组织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对于判断患者的预后、筛选转移高危病例、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疗效等具有重要作用.影像学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无创性检查反映胃癌的肿瘤血管构成,在治疗前后提供有价值依据,对胃癌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淑红;张在人;李萍;赵德利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在外科临床上,将距齿状线5 cm以内的直肠癌称为低位直肠癌.由于低位直肠癌所处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周围盆腔脏器特殊的比邻关系,使外科治疗的要求和难度较高,且术后的长期疗效不十分理想.随着双吻技术的产生与临床应用,结肠J型贮袋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曲志博;陈炜;刘连新;姜争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GABA对小鼠回肠平滑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GABA的作用与β受体、NO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离体回肠收缩张力的变化为指标,观察GABA的作用,GABAA受体抑制剂木防己苦毒素picrotoxin,β受体的阻断剂propranolol,NOS抑制剂L-NNA,cGMP合成酶的抑制剂ODQ对GABA作用的影响.结果:GABA抑制小鼠回肠平滑肌自主收缩活动.1×10-6和1×10-3mol/L GABA抑制率分别为34.71±7.35%和22.23±4.69%.picrotoxin没有改变GABA的抑制作用.L-NNA减弱GABA的抑制作用,ODQ也减弱GABA的抑制作用.NO供体L-Arg(5×10-7mol/L)使GABA(1×10-6mol/L)的抑制效应减弱,但不影响GABA(1×10-3mol/L)的抑制作用.propranolol(3×10-6mol/L)减弱GABA的抑制效应.结论:GABA对小鼠回肠自主收缩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需要cGMP和NO的参与;β受体兴奋时对GABA抑制效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田琴;胡还忠;马立群;汪长东;王晓敏;梁华敏 刊期: 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