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谈博;张奉学;刘妮;郭兴伯

关键词:丹参, 含药血清, 细胞增生, 克隆形成率, 剂量依赖性, 细胞生长曲线, 群体倍增时间, 转化细胞系, 抗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抑制作用, 抑制效应, 相关系数, 体积分数, 筛选平台, 浓度范围, 量效关系, 回归分析, 状况, 中药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的增生抑制作用,并探讨中药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建立.方法:测定HSC-T6细胞的细胞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率,观察其细胞增生状况.取原始血清体积分数的80%,40%,20%,10%,5%的丹参含药血清作用于HSC-T6细胞,观察其增生抑制效应及量效关系.结果:HSC-T6细胞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10.57 h,克隆形成率为82.4%,说明该转化细胞系的活力较好,增生能力较强.在5-80%浓度范围之内,丹参含药血清抑制HSC细胞增生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经直线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0.9487).结论:丹参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HSC-T6细胞增生,呈剂量依赖性.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胃黏膜壁细胞研究进展

    胃黏膜壁细胞是胃腺内一种重要的分泌细胞,具有泌酸、产生内因子及调节胃内酸碱水平等作用,其中尤以泌酸功能为重要:一方面,组胺、乙酰胆碱(Ach)和胃泌素等促分泌因子可通过各种途径调节盐酸分泌;另一方面,壁细胞泌酸也与其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相关联.近年来,又发现壁细胞还参与调控胃黏膜细胞的增生和分化.目前,对胃壁细胞酸分泌的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在泌酸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乃至其超微结构、电生理和对胃黏膜上皮分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长足进步.

    作者:徐远溪;王志荣;陈锡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药清胰汤治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时急性肺损伤的比较

    目的:探讨中药(清胰汤)、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抗生素(凯复定)和生长抑素(善宁)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 pancreatitis,SAP)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胰管逆行注射15 g/L去氧胆酸钠制成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模型.实验选用纯雄性健康Wistar大鼠共65只,质量220-250 g之间,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n=10);SAP模型组(SAP,n=20);SAP+善宁治疗组(SS,n=10);SAP+地塞米松治疗组(DEX,n=10);SAP+凯复定治疗组(KEF,n=10);SAP+清胰汤治疗组(QYT,n=10);分别于造模后24 h活杀,测定动脉血气,血清淀粉酶的含量,血清内毒素及血清和肺组织匀浆中TNF,IL-6,MDA,SOD的含量,肺湿/干系数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SAP模型组血清内毒素,血淀粉酶,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TNF,IL-6,OFR均较假手术对照组(SHAM)明显升高(P<0.01).动脉血气显示肺损伤严重,肺湿/干比值较SHAM组明显升高,肺通透性明显升高,肺病理学形态改变加重.中药治疗组各检测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其中LPS,TNF,IL-6下降显著.善宁治疗组在抑酶作用上优于其他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对改善动脉血气,肺湿/干比率有明显作用.结论:中药清胰汤,通过保护肠道屏障,减少了细菌移位,降低血清中内毒素水平,防止过氧化损伤,纠正机体致炎和抗炎系统失衡等多方面机制而对肺脏起到全面保护作用.地塞米松,善宁,凯复定在治疗ALI过程中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通常在某个致病因素水平降低较中药显著,但并未降低整体死亡率,总体治疗效果较中药组差,故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闻庆平;陈海龙;关凤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对人肝细胞系HepG2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

    目的:初步观察Hpylori对人肝细胞系HepG2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探讨Hpylori对肝细胞的病理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Hpylori与HepG2共同培养6 h,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Hpylori处理和未处理HepG2细胞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比较分析.结果:图像分析探测到Hpylori处理前后HepG2 2-DE图谱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88±94个、996±68个,蛋白质点的匹配率为86.4%.发现对照和H pylori处理HepG2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主要是蛋白表达量的增加和减少,其中在Hpylori处理后有10种蛋白(Mr/pI:91 326/6.21,90 640/6.68,87 833/5.65,81 139/6.55,63 805/6.24,60 445/7.38,47 592/5.28,46 293/7.21,43 415/7.64,21 704/5.66)表达增强,8种蛋白(Mr/pI:70 839/7.02,56 403/6.58,44 076/6.86,43 744/7.21,42 497/6.64,37 567/7.17,22 342/7.49,21 112/5.63)表达降低.结论:Hpylori处理前后HepG2的蛋白质组具有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参与了Hpylori对肝细胞的病理作用过程,这种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Hpylori与人类肝脏疾病的关系.

    作者:张艳;范学工;陈仁;刘健平;李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复方肝癌宁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肝癌宁体外抗乙肝病毒(HBV)作用.方法:通过复方肝癌宁作用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观察复方肝癌宁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及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复方肝癌宁作用于2.2.15细胞8 d后,对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so)为大于10 g/L,对HBsAg和HBeAg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0.67 g/L和0.13 g/L,复方肝癌宁对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TI)分别为14.93和76.92.结论:复方肝癌宁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HBsAg和HBeAg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显著的抗HBV作用.

    作者:袁冬生;王新华;李常青;肖会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肝星状细胞TIMP-1表达的作用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肝星状细胞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AngⅡ(1-6-10-9mol/L)和AngⅡ10-6moL/L+Losartan10-6mol/L,作用48 h后收集细胞,RT-PCR检测各组TIM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10-6moL/L AngⅡ和10-7moL/L AngⅡ作用的HSCT6细胞TIMP-1 mRNA的表达分别为0.79±0.04和0.83±0.0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62±0.08(P<0.05),10-6AngⅡ+10-6 Losartan组TIMP-1 mRNA的表达为0.64±0.06,显著抑制10-6 moL/L AngⅡ的作用(P<0.05).结论:AngⅡ可通过AT1受体促进HSC-T6细胞TIMP-1的表达.

    作者:王磊;刘海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免疫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屏障的影响

    目的:探讨免疫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AP患者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组和免疫营养(immune nutrition,IN)组,各68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IgG水平和CD4/CD8比值,血清内毒素及水平尿L/M值,以及感染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评估患者血液及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结果:IN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和尿L/M值明显低于TPN 组(P<0.05),而IgG和CD4/CD8比值则高于TPN组.TPN组感染率(42.6%)明显高于IN组(19.1%,P<0.05).TPN组消化道瘘及腹腔出血发生率(25.0%、22.1%)显著高于IN组(11.8%、8.8%,P<0.05).结论:免疫营养有效维护肠道免疫屏障,调节血液免疫功能,从而有效减少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SAP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赵刚;王芳;王春友;熊炯炘;陈立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肠缺血的临床与影像学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肠缺血的临床和影像学深入研究,特别是肠缺血CT、血管造影诊断技术的应用,肠缺血介入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就近年来肠缺血的临床和影像学的进展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作一综述.

    作者:尚克中;程英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生存竞争优势

    目的:幽门螺杆菌(H pylori)可产生H pylori源杀菌肽样抗菌肽,这种多肽与昆虫杀菌肽cecropins的结构和功能类似.我们研究H pylori源杀菌肽样抗菌肽Hp(2-20)对消化道常见致病菌的杀伤作用,探讨Hpylori感染者的生存竞争优势.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Hp(2-20)对消化道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及致死浓度,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Hp(2-20)的抑菌率.采用染料排斥试验测定Hp(2-20)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Hp(2-20)对消化道常见致病菌福氏志贺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杀伤作用,致死浓度为65-197 μmoL/L,并可在12 min内完全抑制细菌生长.但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Hp(2-20)不敏感,致死浓度>1 014μmoL/L.Hp(2-20)的杀菌作用明显低于Cecropin B,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无裂解.结论:Hpylori源杀菌肽样抗菌肽Hp(2-20)可抑制胃肠道内快速繁殖的致病菌的生长,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无影响.感染Hp的宿主可能拥有生存竞争优势.

    作者:张卫民;赖卓胜;周殿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HBV感染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HB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的特点及与肝病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CHB患儿29例、正常儿童15例的外周血纯真T细胞亚群、功能T细胞亚群、激活T细胞亚群及凋亡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结合血清转氨酶(ALT)和病毒载量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B患儿外周血CD4+CD45RA+T,CD4+CD45RO+T,CD4+CD28+T,CD4+HLA-DR+T,CD4+CD25+T,CD4+CD95+T,CD8+HLA-DR+T,CD3+,CD3+CD4+T,CD3+CD8+T,CD4+/CD8+与正常儿童相应的细胞亚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D8+CD28+T(0.62±0.2 5×109/L),CD8+CD38+T(0.74±0.3 1×109/L),CD8+CD95+T(0.16±0.1 3×109/L)细胞亚群的绝对数与正常对照组CD8+CD28+T(0.44±0.15×109/L),CD8+CD38+T(0.57±0.1 6×109/L),CD8+CD95+T(0.03±0.01×109/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D8+CD28+T,CD8+CD38+T及CD8+CD95+T的构成比同样高于健康的儿童.结论:CHB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数量上改变不明显,主要是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其中CD8+CD38+T,CD8+CD95+T,CD8+CD28+T细胞亚群细胞绝对数较正常儿童明显升高.

    作者:杨斌;张鸿飞;范振平;王福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介入放射新技术-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结肠梗阻

    金属内支架广泛应用在管腔内治疗血管、胆管、食管、气管、支气管狭窄.随着支架和释放系统设计制作工艺的进步,及人们对微创治疗的不断追求与探索,金属内支架又开创性地应用于治疗结肠梗阻.自膨式金属内支架(self-ex-panding metallic stent,SEMS)置入术能有效解除梗阻,清洁肠道,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缓解结肠梗阻引起的临床症状,争取手术时机.对已无手术指征或因全身情况太差而难以耐受手术者,以及因手术造成腹腔广泛粘连等患者,SEMS置入术提供了安全可靠、痛苦小的姑息性疗法.这种微创治疗新技术与外科姑息性肠减压术、分期手术、一期切除术等比较,主要优点如下:(1)患者痛苦小,易接受;(2)快速、安全、微创、成功率高;(3)效费比高.

    作者:孙龙;官泳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Runx3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Runx3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肿瘤抑制基因,是Run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因其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及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倍受关注.现介绍Runx3的结构功能、传导通路、编码蛋白的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特征,重点对Runx3基因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毛晓韵;辛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先天性门静脉畸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先天性门静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对14例门静脉血管畸形患者的声像图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门静脉海绵样变7例、肝内肝动脉门静脉瘘2例、门静脉狭窄3例、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2例,彩超结果与血管造影或CT相符合.其中有肝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症10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先天性门静脉血管畸形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夏建国;李凤华;许桂英;彭梅;董胜翔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中L-FABP的动态表达

    目的:研究L-FABP(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高脂饮食脂肪肝模型,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聚丙烯凝胶蛋白电泳(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脂肪肝肝组织中L-FABP表达变化.结果:高脂饮食脂肪肝大鼠肝脏中L-FABP于2 wk时其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于12 wk时表达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相差显著(1.42±0.034vs0.90±0.04;13 372.00±23.86vs6857.33±32.9 6637;P<0.05).结论:高脂饮食引起L-FABP表达增强,初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随着L-FABP表达进一步增强,导致脂肪酸代谢失衡,引起脂肪肝的发生.

    作者:冯爱娟;陈东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食管胸内吻合口瘘及处理方法

    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死亡率较高,分别为3.5-27%和28.5-71%.吻合口瘘形成后,腐蚀性液体经瘘口进入纵隔或胸腔,造成腐蚀性损伤和严重感染,并出现全身症状,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食管的解剖特点、手术操作不当、患者自身不利因素等原因常妨碍吻合口愈合.可采用包括改进吻合技术等措施降低瘘的发生.术后3-8 d应常规用水溶性造影剂或硫酸钡行吻合口造影,以早期发现吻合口瘘.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处理食管吻合口瘘.一般认为再手术适用于技术失误造成的早期瘘,而包括引流在内的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轻微或感染广泛的瘘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金属内支架、内镜也得到较多应用,收到很好效果.期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以提高食管吻合口瘘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源;官泳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输血后HCV感染血清病毒含量及基因型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目的:了解我国输血后HCV感染病毒含量及基因型与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对河北省某农村314例单采浆献血员HCV感染后的现状调查,包括临床表现、血清肝酶、病毒学标志检测以及B型超声检查,其中,HCV RNA的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HCV基因分型采用5'端非编码区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本调查组HCV感染的慢性化率为57.6%,自然阴转率为42.4%.314例感染者目前几乎均无症状,总的ALT的异常率为40.2%.HCV RNA含量变化与ALT水平高低呈正相关性(r=0.346,P<0.001).HCV基因Ⅱ型感染者HCV RNA含量和血清ALT均显著高于HCV基因Ⅲ型感染者(P<0.001).男性感染者的慢性化率高于女性感染者(66.7%vs50.4%).结论:本组输血后HCV感染自然阴转率较高,慢性HCV感染表现隐匿,肝酶学检查指标大多轻度到中度异常.HCV基因Ⅱ型感染者HCV RNA含量和血清ALT均显著高于HCV基因Ⅲ型感染者.男性感染者的慢性化率高于女性感染者.

    作者:陈红梅;万华;于敏;田秀兰;魏来;许小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与渗漏出液指标对腹水病因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比较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在腹水病因诊断时是否优于传统的渗漏出液指标.方法:67例腹水患者按终诊断结果及腹水的发生机制分为门脉高压组和非门脉高压组,同日内测定血清及腹水中总蛋白、白蛋白,SAAG=当日血清白蛋白-腹水白蛋白.诊断标准为:腹水总蛋白(AFTP)≥25 g/L、腹水血清总蛋白比值≥0.5诊断为渗出性,反之为漏出性;SAAG≥11 g/L诊断为门脉高压性,反之为非门脉高压性.结果:门脉高压组的SAAG、AFTP、腹水血清总蛋白比值分别为19.67±6.34 g/L、11.26±8.76 g/L、0.17±0.14;门脉高压组分别为9.66±5.01 g/L、30.87±9.58 g/L、0.45±0.1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SAAG≥11g/L诊断门脉高压性腹水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4%,阳性预测值为87%,阴性预测值为93%,准确性为90%;以AFTP<25 g/L为界值,分别为92%、52%、69%、84%、73%;以腹水血清总蛋白比值<0.5为界值,分别为97%、48%、69%、94%、75%.部分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的AFTP及SAAG检测显示,治疗前、后AFTP差别有显著性(7.71±3.60vs12.65±6.83 g/L,P<0.05),而SAAG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2.04±4.43vs22.10±5.11 g/L,P>0.05).结论:SAAG在腹水病因诊断时优于传统的渗漏出液指标,具有重要价值.SAAG受治疗影响较小,输注白蛋白、使用利尿剂或治疗性放腹水不影响其水平.

    作者:廖山婴;刘思纯;胡品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肠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大肠癌的免疫基因治疗作为手术和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手段有重要的意义.选择编码细胞因子或其受体为目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或免疫效应细胞,在肿瘤局部产生高分泌量的细胞因子,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使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或坏死消退,克服了直接给药的严重毒副作用.将肿瘤特异性转录调控序列(如启动子或增强子)与细胞因子基因连接并转染细胞,驱动的目的基因,增强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做到有的放矢,可达到特异性治疗的目的.常见用于大肠癌基因治疗的细胞因子基因有IFN(干扰素)基因、TNF(肿瘤坏死因子)基因、IL(白介素)基因家族、CSF(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家族、I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等.将多种基因联合应用,或细胞因子基因与其他治疗手段相联合可以提高抗肿瘤效应,减少毒性

    作者:王艳;李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甲胎蛋白阳性人肝细胞的定量形态学图像分析

    目的:为阐明肝细胞性肝癌癌变前期AFP阳性表达肝细胞的形态特征,以进一步探讨肝癌癌变规律并以此寻求能够早期诊断肝癌的方法.方法:SP法对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肝硬化,癌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共114例进行甲胎蛋白(AFP)的检测,并对AFP阳性肝细胞及AFP阴性肝细胞进行了核面积、核平均体积、核等效直径、核长轴/短轴比、核形状因子、核异型指数、细胞面积、细胞等效直径、细胞平均体积、细胞长轴/短轴比、核质比等11项参数的形态定量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和慢性肝炎肝硬化AFP不表达;癌周肝硬化AFP阳性率为37%(10/27);肝细胞癌AFP阳性率为45%(17/38).对癌周肝硬化AFP阳性和阴性肝细胞形态定量分析,10例AFP阳性组的阳性表达肝细胞与其余17例阴性组的肝细胞在细胞长轴/短轴比、核形状因子和核异型指数3项参数间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对AFP阳性组同片阳性肝细胞和阴性肝细胞比较分析,有4例在11项形态参数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可见AFP阳性肝细胞较AFP阴性细胞小,核不同程度增大,核质比例增大,以及在反映核不规则程度的核长轴/短轴比、核形状因子和核异型指数等参数上有明显变化.结论:癌周肝硬化不同于不伴肝癌的肝硬化而更具癌前病变性质;在与肝癌发生相关的病变中,AFP的表达早于细胞形态学的改变;随着AFP的表达,部分AFP阳性肝细胞发生的形态学改变已具备癌前病变的性质,其可能是肝细胞癌变的基础.

    作者:章宗籍;申丽娟;张华献;黄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皮肤病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仅可以导致肝脏疾病的病变,还可引起多种肝外系统损害,包括皮肤的异常,如冷球蛋白血症、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网状青斑等.免疫机制和HCV在皮肤组织的复制可能为其发病机制.认识HCV感染相关皮肤病,不仅有助于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而且对皮肤病的病因治疗也非常有益.

    作者:宋志强;郝飞;王宇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椭圆形带膜记忆合金支架动物实验及治疗上段食管气管瘘25例

    目的:探索改形带膜记忆合金支架(椭圆形)治疗上段食管气管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25例手术后、放疗及晚期食管癌导致的上段食管气管瘘患者,采用内镜放置改形特制的椭圆形记忆合金支架进行治疗.结果:未见因上段置放支架所引起的移位、穿孔、出血及特殊远期不适,堵漏率100%.治疗稳定期9.1 mo,生存期平均10.4mo.结论:符合上段食管生理解剖特点,可避免喇叭口状支架治疗食管疾病只限于中下段才能放置的弊端,证明了他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庞志锋;庞岩;汪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