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国;李凤华;许桂英;彭梅;董胜翔
目的:研究L-FABP(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高脂饮食脂肪肝模型,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聚丙烯凝胶蛋白电泳(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脂肪肝肝组织中L-FABP表达变化.结果:高脂饮食脂肪肝大鼠肝脏中L-FABP于2 wk时其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于12 wk时表达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相差显著(1.42±0.034vs0.90±0.04;13 372.00±23.86vs6857.33±32.9 6637;P<0.05).结论:高脂饮食引起L-FABP表达增强,初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随着L-FABP表达进一步增强,导致脂肪酸代谢失衡,引起脂肪肝的发生.
作者:冯爱娟;陈东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索改形带膜记忆合金支架(椭圆形)治疗上段食管气管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25例手术后、放疗及晚期食管癌导致的上段食管气管瘘患者,采用内镜放置改形特制的椭圆形记忆合金支架进行治疗.结果:未见因上段置放支架所引起的移位、穿孔、出血及特殊远期不适,堵漏率100%.治疗稳定期9.1 mo,生存期平均10.4mo.结论:符合上段食管生理解剖特点,可避免喇叭口状支架治疗食管疾病只限于中下段才能放置的弊端,证明了他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庞志锋;庞岩;汪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技术诞生30 a来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目前已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来TACE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螺旋CT的临床应用为TACE术前病情分析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TACE术后疗效判断和进一步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具体操作上,个体化、大剂量的碘油可明显提高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大家已经认识到由于肝癌血供丰富,TACE后新生血管的产生,侧支循环地建立等因素的制约,单纯的TACE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综合治疗才是TACE技术的发展方向,例如配合经皮肝穿刺乙醇注射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基础研究是TACE技术进一步完善的前提,动物模型地建立为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试用提供了机会,TACE后肝癌特异性蛋白质地检测,如Bax与Bcl-2、PCNA等,为临床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历史已经证明,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TACE技术正在逐渐完善和提高.
作者:冯勇;刘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钙黏附素(E-Cd)浓度和组织E-Cd的mRNA水平,探讨E-Cd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联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黏附方法测定28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Cd浓度;应用点杂交法和计算机灰度扫描分析组织的mRNA灰度均值.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清E-C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Dukes C组或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Dukes A、B组或无淋巴结转移组(P均<0.05),切除瘤体后上述各组的血清E-Cd浓度均明显下降(P<0.01-0.05).各组的组织E-Cd mRNA均值变化与血清E-Cd浓度的一致,且两指标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组织E-Cd可能与人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蔡诚忠;许洪卫;童晓晨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胃黏膜壁细胞是胃腺内一种重要的分泌细胞,具有泌酸、产生内因子及调节胃内酸碱水平等作用,其中尤以泌酸功能为重要:一方面,组胺、乙酰胆碱(Ach)和胃泌素等促分泌因子可通过各种途径调节盐酸分泌;另一方面,壁细胞泌酸也与其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相关联.近年来,又发现壁细胞还参与调控胃黏膜细胞的增生和分化.目前,对胃壁细胞酸分泌的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在泌酸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乃至其超微结构、电生理和对胃黏膜上皮分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长足进步.
作者:徐远溪;王志荣;陈锡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肠壁肌间神经丛氮能、胆碱能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变化.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组和正常组,采用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铺片上观察肝硬化大鼠肠壁肌间氮能、胆碱能神经形态特征并对其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肝硬化大鼠肠壁肌间NOS阳性神经丛排列杂乱,染色模糊,神经元数量减少;Ach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变细.模型组大鼠肠壁肌间氮能、胆碱能神经分布的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大鼠肠壁肌间氮能、胆碱能阳性神经受到损伤.
作者:张忠平;张志坚;张捷;王雯;林克荣;朱金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o)对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在肿瘤坏死因子(TNF-α)0,50,100和200 μg/L作用下,与结肠癌上皮细胞株(CaCo2细胞株)共同培养24 h,以及用TNF-α100μg/L与CaCo2细胞共同培养0,4,8和24 h,观察TNF-α对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 1,ZO-1)表达的影响.并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TNF-α用上述相应的时间和浓度作用后对肠黏膜上皮细胞ZO-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用TNF-α100和200μg/L作用24h后ZO-1的免疫荧光明显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用TNF-α 100 μg/L作用24 h时ZO-1免疫荧光明显减少,并呈时间依赖性.应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结果:TNF-α作用24 h时,ZO-1 mRNA从TNF-α 0 μg/L的1.1926降至100 μg/L的0.7834和200 μg/L的0.7081;TNF-α100 μg/L作用4 h,ZO-1mRNA为(95.5±5.5%);8 h为(82.0±5.4%);24 h降至低为(67.7±5.7%),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TNF-α是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并且是通过抑制ZO-1 mRNA引起肠上皮细胞ZO-1蛋白表达降低.
作者:宋红丽;吕飒;马力;李颖;刘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Hpylori)小鼠感染模型.方法:以C57BL/6小鼠为实验动物,经口感染接种Hpylori悉尼株(SS1),置层流柜中饲养.用HE染色、石碳酸-碱性品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尿素酶实验、细菌培养等方法检测接种小鼠,并用PCR、基因测序方法对胃组织细菌、胃组织分离培养细菌DNA进行分析.结果:小鼠胃组织分离培养的细菌与接种细菌形态及特性相同.胃窦隐窝可观察到细菌定植,胃黏膜下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胃组织DNA中成功扩增出H pylori 16SrRNA及cagA基因的目的片段,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接种菌株序列完全一致.结论:H pylori SS1经口接种C57BL/6小鼠2 mo后可成功在胃内定植并导致成慢性胃炎.
作者:田雪飞;范学工;张艳;黄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仅可以导致肝脏疾病的病变,还可引起多种肝外系统损害,包括皮肤的异常,如冷球蛋白血症、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网状青斑等.免疫机制和HCV在皮肤组织的复制可能为其发病机制.认识HCV感染相关皮肤病,不仅有助于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而且对皮肤病的病因治疗也非常有益.
作者:宋志强;郝飞;王宇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初步观察Hpylori对人肝细胞系HepG2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探讨Hpylori对肝细胞的病理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Hpylori与HepG2共同培养6 h,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Hpylori处理和未处理HepG2细胞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比较分析.结果:图像分析探测到Hpylori处理前后HepG2 2-DE图谱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88±94个、996±68个,蛋白质点的匹配率为86.4%.发现对照和H pylori处理HepG2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主要是蛋白表达量的增加和减少,其中在Hpylori处理后有10种蛋白(Mr/pI:91 326/6.21,90 640/6.68,87 833/5.65,81 139/6.55,63 805/6.24,60 445/7.38,47 592/5.28,46 293/7.21,43 415/7.64,21 704/5.66)表达增强,8种蛋白(Mr/pI:70 839/7.02,56 403/6.58,44 076/6.86,43 744/7.21,42 497/6.64,37 567/7.17,22 342/7.49,21 112/5.63)表达降低.结论:Hpylori处理前后HepG2的蛋白质组具有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参与了Hpylori对肝细胞的病理作用过程,这种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Hpylori与人类肝脏疾病的关系.
作者:张艳;范学工;陈仁;刘健平;李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证型分布的主次,为制定胃癌辨证分型标准化提供框架结构和依据,为进一步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规范胃癌中医证型做基础.方法:检索近15 a的医学期刊,收集含辨证分型具体病例资料的论文49篇,总结、比较分析胃癌中医证型的构成比.结果:临床胃癌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肝胃不和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气血双亏型和痰气凝滞型等7种.结论: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探讨和制定临床实用的胃癌辨证分型应标准化.
作者:许玲;孙大志;施俊;陈亚琳;魏品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构建携带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HP-NAP)基因(napA)的重组活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口服DNA疫苗.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扩增全长napA,测序并同源性分析后,将其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活减毒鼠伤寒沙门菌.结果:重组质粒经PCR及双酶切,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HP-NAP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IRES-napA,后者成功转化活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所克隆435bp napA与GenBank中SS1-napA核苷酸和蛋白质的同源性均为98%.结论:成功构建并鉴定了携带HP-NAP基因的重组活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口服DNA疫苗,为多价抗Hpylori口服DNA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波;何苗;杨骅;金晶;满晓华;龚燕芳;屠振兴;杜奕奇;李兆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程度的关系,探讨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8例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对全部肿块进行间断连续切片后,在光镜下检查,以出现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组织学亚型为有组织学异质性.对切除的淋巴结进行全数检查,并按照UICC/AJCC的标准进行N分期,比较不同的N分期中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的分布.结果:138例胃腺癌中组织学异质性的出现率仅为58.7%.组织学异质性以同时存在两种组织学亚型者居多(69/81,85%),其中半数以上是管状型腺癌+低分化型腺癌(42/69,60%).138例胃腺癌检查出淋巴结8 568个,平均每例62.1个.N0:33例,N1:36例,N2:29例,N3:40例.N0组中有组织学异质性的胃腺癌仅占36%,N3组中占80%.有无组织异质性在不同的N分期中分布不同,差异有显著性(X2值=14.86,P<0.001).若按照占优势的组织学结构进行分型,138例胃腺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之间并无以上关系(X2值=5.24,P>0.05).结论:胃腺癌的组织学异质性常见,出现率为58%.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关系.
作者:刘丽江;舒细记;镇鸿燕;邱晓东;邓昊;周红艳;张应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经手术证实的胰管出血(HPD)患者11例进行分析,探讨胰管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对HPD患者11例分别进行B超,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动脉造影等检查,终均以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胰腺假性囊肿5例(占45.5%),胰腺疾病侵蚀动脉形成假动脉瘤3例(占27.3%)、慢性胰腺炎2例(占18.2%)、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例(占9%).腹腔动脉造影诊断阳性率为88.9%,阳性符合率为100%;ERCP诊断阳性率为77.8%,阳性符合率为85.7%;B超诊断阳性率为90.9%,阳性符合率为70%.结论:HPD的主要原因为胰腺假性囊肿及假动脉瘤,B超能提示本病,ERCP能确诊HPD的部位,腹腔动脉造影可确诊HPD,恰当的手术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杨艳敏;王孟春;王宝胜;潘作东;孙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传统的免疫抑制剂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不是对所有IBD患者均有作用,而且并发的不良反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项研究显示,新型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对IBD有效,但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进一步评价.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及其在IBD发病过程中的进展,为新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思路,包括针对各种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NF-Kappa B、MAP激酶等途径.目前只有infliximab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克罗恩病的治疗,其余治疗策略需更多资料证实其疗效.
作者:程虹;夏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幽门螺杆菌(H pylori)可产生H pylori源杀菌肽样抗菌肽,这种多肽与昆虫杀菌肽cecropins的结构和功能类似.我们研究H pylori源杀菌肽样抗菌肽Hp(2-20)对消化道常见致病菌的杀伤作用,探讨Hpylori感染者的生存竞争优势.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Hp(2-20)对消化道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及致死浓度,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Hp(2-20)的抑菌率.采用染料排斥试验测定Hp(2-20)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Hp(2-20)对消化道常见致病菌福氏志贺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杀伤作用,致死浓度为65-197 μmoL/L,并可在12 min内完全抑制细菌生长.但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Hp(2-20)不敏感,致死浓度>1 014μmoL/L.Hp(2-20)的杀菌作用明显低于Cecropin B,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无裂解.结论:Hpylori源杀菌肽样抗菌肽Hp(2-20)可抑制胃肠道内快速繁殖的致病菌的生长,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无影响.感染Hp的宿主可能拥有生存竞争优势.
作者:张卫民;赖卓胜;周殿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将33例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计算体重指数,测定血清TNF-α,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血脂水平,用彩超诊断脂肪肝,胰岛素抵抗指数用HOMA平衡模法计算.同时在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情况下设置30例无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血清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时甘油三酯及空腹胰岛素水平亦明显增高(P<0.01),血清TNF-α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r=0.644,P<0.01).结论:TNF-α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促使2型糖尿病及脂肪肝的形成.
作者:杨生;岳桂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监测母婴同室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并对疾病进行临床分析.以建立预防机制、减少疾病的发生.方法:对1996-06/2003-10在我院母婴同室新生儿12811例中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及疾病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母婴同室12 811例新生儿中发现消化系统疾病82例,发生率为0.64%.病情出现时间:92.7%患儿发生在0-72 h内.常见疾病:吞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消化道畸形及感染性疾病等.82例中67例转入我院新生儿病房,出院时治愈63例(94.0%);好转2例(3.0%);死亡2例(3.0%).14例转入小儿外科,1例放弃.结论:加强医护人员对母婴同室的巡视,密切观察新生儿变化,能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诊治措施,可减少疾病发生率及降低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周晓薇;孙德利;许巍;张丽红;杨志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克隆和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鼠CD40配体(mCD40L)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RT-PCR法扩增mCD40L基因片段,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重组质粒用脂质体转染H22细胞,G418筛选抗性细胞,用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插入,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含mCD40L基因重组表达质粒用酶切分析和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后,转染H22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抗性细胞,经RT-PCR鉴定有含目的基因,间接免疫荧光鉴定有mCD40L的表达.结论:成功克隆mCD40 L基因并在真核细胞得到有效表达.
作者:蒋永芳;苏先狮;龚国忠;何艳;许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金属内支架广泛应用在管腔内治疗血管、胆管、食管、气管、支气管狭窄.随着支架和释放系统设计制作工艺的进步,及人们对微创治疗的不断追求与探索,金属内支架又开创性地应用于治疗结肠梗阻.自膨式金属内支架(self-ex-panding metallic stent,SEMS)置入术能有效解除梗阻,清洁肠道,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缓解结肠梗阻引起的临床症状,争取手术时机.对已无手术指征或因全身情况太差而难以耐受手术者,以及因手术造成腹腔广泛粘连等患者,SEMS置入术提供了安全可靠、痛苦小的姑息性疗法.这种微创治疗新技术与外科姑息性肠减压术、分期手术、一期切除术等比较,主要优点如下:(1)患者痛苦小,易接受;(2)快速、安全、微创、成功率高;(3)效费比高.
作者:孙龙;官泳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