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何苗;杨骅;金晶;满晓华;龚燕芳;屠振兴;杜奕奇;李兆申
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死亡率较高,分别为3.5-27%和28.5-71%.吻合口瘘形成后,腐蚀性液体经瘘口进入纵隔或胸腔,造成腐蚀性损伤和严重感染,并出现全身症状,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食管的解剖特点、手术操作不当、患者自身不利因素等原因常妨碍吻合口愈合.可采用包括改进吻合技术等措施降低瘘的发生.术后3-8 d应常规用水溶性造影剂或硫酸钡行吻合口造影,以早期发现吻合口瘘.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处理食管吻合口瘘.一般认为再手术适用于技术失误造成的早期瘘,而包括引流在内的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轻微或感染广泛的瘘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金属内支架、内镜也得到较多应用,收到很好效果.期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以提高食管吻合口瘘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源;官泳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水通道蛋白在消化系统分布广泛,从唾液腺到结肠,其可谓无处不在.在生理上这些蛋白质与水的分泌和吸收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彦亮;倪海滨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仅可以导致肝脏疾病的病变,还可引起多种肝外系统损害,包括皮肤的异常,如冷球蛋白血症、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网状青斑等.免疫机制和HCV在皮肤组织的复制可能为其发病机制.认识HCV感染相关皮肤病,不仅有助于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而且对皮肤病的病因治疗也非常有益.
作者:宋志强;郝飞;王宇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金属内支架广泛应用在管腔内治疗血管、胆管、食管、气管、支气管狭窄.随着支架和释放系统设计制作工艺的进步,及人们对微创治疗的不断追求与探索,金属内支架又开创性地应用于治疗结肠梗阻.自膨式金属内支架(self-ex-panding metallic stent,SEMS)置入术能有效解除梗阻,清洁肠道,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缓解结肠梗阻引起的临床症状,争取手术时机.对已无手术指征或因全身情况太差而难以耐受手术者,以及因手术造成腹腔广泛粘连等患者,SEMS置入术提供了安全可靠、痛苦小的姑息性疗法.这种微创治疗新技术与外科姑息性肠减压术、分期手术、一期切除术等比较,主要优点如下:(1)患者痛苦小,易接受;(2)快速、安全、微创、成功率高;(3)效费比高.
作者:孙龙;官泳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大肠癌比较适于基因治疗,因此他是目前大肠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因治疗主要包括自杀基因治疗,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有关的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和联合治疗等.有些研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介绍了大肠癌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医疗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谭颖;姚宇亮;林连捷;郑长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HB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的特点及与肝病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CHB患儿29例、正常儿童15例的外周血纯真T细胞亚群、功能T细胞亚群、激活T细胞亚群及凋亡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结合血清转氨酶(ALT)和病毒载量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B患儿外周血CD4+CD45RA+T,CD4+CD45RO+T,CD4+CD28+T,CD4+HLA-DR+T,CD4+CD25+T,CD4+CD95+T,CD8+HLA-DR+T,CD3+,CD3+CD4+T,CD3+CD8+T,CD4+/CD8+与正常儿童相应的细胞亚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D8+CD28+T(0.62±0.2 5×109/L),CD8+CD38+T(0.74±0.3 1×109/L),CD8+CD95+T(0.16±0.1 3×109/L)细胞亚群的绝对数与正常对照组CD8+CD28+T(0.44±0.15×109/L),CD8+CD38+T(0.57±0.1 6×109/L),CD8+CD95+T(0.03±0.01×109/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D8+CD28+T,CD8+CD38+T及CD8+CD95+T的构成比同样高于健康的儿童.结论:CHB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数量上改变不明显,主要是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其中CD8+CD38+T,CD8+CD95+T,CD8+CD28+T细胞亚群细胞绝对数较正常儿童明显升高.
作者:杨斌;张鸿飞;范振平;王福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索改形带膜记忆合金支架(椭圆形)治疗上段食管气管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25例手术后、放疗及晚期食管癌导致的上段食管气管瘘患者,采用内镜放置改形特制的椭圆形记忆合金支架进行治疗.结果:未见因上段置放支架所引起的移位、穿孔、出血及特殊远期不适,堵漏率100%.治疗稳定期9.1 mo,生存期平均10.4mo.结论:符合上段食管生理解剖特点,可避免喇叭口状支架治疗食管疾病只限于中下段才能放置的弊端,证明了他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庞志锋;庞岩;汪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survivin和p53基因在12例正常食管组织及9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基因在正常食管组织中不表达,9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64例表达阳性,占71.1%.高分化组(Ⅰ-Ⅱ级)及临床早期(Ⅰ-Ⅱ期)病例食管癌的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为61.7%(37/60),低分化组(Ⅲ-Ⅳ级)及临床晚期(Ⅲ-Ⅳ期)病例为83.3%(25/3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阴性者中,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9%(41/54)、22.2%(8/3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与食管鳞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密切相关.结论:Survivin基因的异常表达而引起的细胞凋亡抑制,在食管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高思海;赵金平;潘铁成;李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技术诞生30 a来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目前已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来TACE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螺旋CT的临床应用为TACE术前病情分析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TACE术后疗效判断和进一步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具体操作上,个体化、大剂量的碘油可明显提高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大家已经认识到由于肝癌血供丰富,TACE后新生血管的产生,侧支循环地建立等因素的制约,单纯的TACE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综合治疗才是TACE技术的发展方向,例如配合经皮肝穿刺乙醇注射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基础研究是TACE技术进一步完善的前提,动物模型地建立为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试用提供了机会,TACE后肝癌特异性蛋白质地检测,如Bax与Bcl-2、PCNA等,为临床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历史已经证明,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TACE技术正在逐渐完善和提高.
作者:冯勇;刘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幽门螺杆菌(H pylori)可产生H pylori源杀菌肽样抗菌肽,这种多肽与昆虫杀菌肽cecropins的结构和功能类似.我们研究H pylori源杀菌肽样抗菌肽Hp(2-20)对消化道常见致病菌的杀伤作用,探讨Hpylori感染者的生存竞争优势.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Hp(2-20)对消化道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及致死浓度,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Hp(2-20)的抑菌率.采用染料排斥试验测定Hp(2-20)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Hp(2-20)对消化道常见致病菌福氏志贺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杀伤作用,致死浓度为65-197 μmoL/L,并可在12 min内完全抑制细菌生长.但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Hp(2-20)不敏感,致死浓度>1 014μmoL/L.Hp(2-20)的杀菌作用明显低于Cecropin B,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无裂解.结论:Hpylori源杀菌肽样抗菌肽Hp(2-20)可抑制胃肠道内快速繁殖的致病菌的生长,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无影响.感染Hp的宿主可能拥有生存竞争优势.
作者:张卫民;赖卓胜;周殿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Runx3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肿瘤抑制基因,是Run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因其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及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倍受关注.现介绍Runx3的结构功能、传导通路、编码蛋白的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特征,重点对Runx3基因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毛晓韵;辛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Hpylori)小鼠感染模型.方法:以C57BL/6小鼠为实验动物,经口感染接种Hpylori悉尼株(SS1),置层流柜中饲养.用HE染色、石碳酸-碱性品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尿素酶实验、细菌培养等方法检测接种小鼠,并用PCR、基因测序方法对胃组织细菌、胃组织分离培养细菌DNA进行分析.结果:小鼠胃组织分离培养的细菌与接种细菌形态及特性相同.胃窦隐窝可观察到细菌定植,胃黏膜下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胃组织DNA中成功扩增出H pylori 16SrRNA及cagA基因的目的片段,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接种菌株序列完全一致.结论:H pylori SS1经口接种C57BL/6小鼠2 mo后可成功在胃内定植并导致成慢性胃炎.
作者:田雪飞;范学工;张艳;黄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程度的关系,探讨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8例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对全部肿块进行间断连续切片后,在光镜下检查,以出现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组织学亚型为有组织学异质性.对切除的淋巴结进行全数检查,并按照UICC/AJCC的标准进行N分期,比较不同的N分期中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的分布.结果:138例胃腺癌中组织学异质性的出现率仅为58.7%.组织学异质性以同时存在两种组织学亚型者居多(69/81,85%),其中半数以上是管状型腺癌+低分化型腺癌(42/69,60%).138例胃腺癌检查出淋巴结8 568个,平均每例62.1个.N0:33例,N1:36例,N2:29例,N3:40例.N0组中有组织学异质性的胃腺癌仅占36%,N3组中占80%.有无组织异质性在不同的N分期中分布不同,差异有显著性(X2值=14.86,P<0.001).若按照占优势的组织学结构进行分型,138例胃腺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之间并无以上关系(X2值=5.24,P>0.05).结论:胃腺癌的组织学异质性常见,出现率为58%.胃腺癌组织学异质性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关系.
作者:刘丽江;舒细记;镇鸿燕;邱晓东;邓昊;周红艳;张应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从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动力改变探中医中药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以通为用思想的机制.方法:由胆总管逆行注射15 g/L牛磺胆酸钠0.5 mL诱导大鼠AP,以红霉素为对照,并设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给模型大鼠灌喂通下解毒的代表方清胰汤,分别观察各组小肠动力学、血清胃动素(Mot)、血清淀粉酶(AML)和胰腺组织病理改变指标.并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观察了清胰汤不同药物对离体豚鼠结肠平滑肌条张力的影响.结果:小肠推进比与AP组(0.21±0.08)相比较,清胰汤组(0.49±0.17)和红霉素组(0.30±0.10)明显提高(P<0.01),AP组血清MOT(119±24 pg)明显低于对照组(169±52 pg,P<0.05),清胰汤组(206±60pg)显著高于AP组(P<0.01).清胰汤组的胰腺组织病理改变和血清AML显著改善.清胰汤各药对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对肌条张力影响的大小顺序是白芍、木香、延胡索和大黄.结论:小肠动力障碍是AP发展的重要病理过程,中医以通为用、通下解毒的清胰汤能改善AP大鼠的胃肠动力的同时,减轻了AP的病理损伤.
作者:魏睦新;李建军;汪幼学;轩原清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总结肝吸虫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2年广州地区三家医院外科107例肝吸虫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结果:本组术前诊断率44.9%.诊断方法中十二指肠液虫卵检查阳性率高达90.5%(19/21).驱虫治疗37例,疗效满意,手术70例,发生胆瘘8例.全部患者中合并肝癌5例.结论:肝吸虫性胆管炎易被漏诊,十二指肠液虫卵检查是简单、可靠的检测手段.该病手术后易发胆瘘,长期的肝吸虫病史可导致癌变.
作者:汪邵平;霍枫;刘波;彭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20例脾结核的声像图、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根据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四型:弥漫型(9例),实性团块型(6例),脓肿型(4例),钙化型(1例).结论:弥漫型为粟粒性脾结核,实性团块型为结核性肉芽肿伴干酪样坏死,脓肿型为干酪样坏死伴中心液化,钙化型为干酪样坏死物干燥浓缩并伴钙盐沉着.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对脾结核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邱逦;文晓蓉;林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丹参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的增生抑制作用,并探讨中药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建立.方法:测定HSC-T6细胞的细胞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率,观察其细胞增生状况.取原始血清体积分数的80%,40%,20%,10%,5%的丹参含药血清作用于HSC-T6细胞,观察其增生抑制效应及量效关系.结果:HSC-T6细胞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10.57 h,克隆形成率为82.4%,说明该转化细胞系的活力较好,增生能力较强.在5-80%浓度范围之内,丹参含药血清抑制HSC细胞增生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经直线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0.9487).结论:丹参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HSC-T6细胞增生,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谈博;张奉学;刘妮;郭兴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尽管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治疗方法也有所改进,但治疗效果并非十分满意.肝内胆管由于解剖部位特殊,病理改变复杂而且严重,在临床实践中很难根治,胆石残留和治疗后复发仍是大问题.近年来由于技术进步,新的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也有报道.现就国内外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现状进行分析评述.
作者:巨邦律;方驰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MIB-1;和bcl-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对40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进行MIB-1和bcl-2免疫组化染色,并作HE染色,进行肝癌组织学分级(Ⅰ-Ⅳ级,Edmondson-Kondo标准)和癌旁肝细胞结构不良分类(大细胞LCD和小细胞LCD,AnthyonyWatanabe标准).结果:(1)40例肝细胞癌Ⅰ级3例,Ⅱ级20例,Ⅲ级13例,Ⅳ级4例;癌旁有肝硬化改变者32例,3例有纤维化,10例呈气球样变和/或碎屑状坏死病变,大细胞LCD和小细胞LCD改变者各12例,上述改变常多种同时混合存在;(2)肝癌组织中MIB-1均呈核阳性,MIB-1平均增生指数为27.61±13.26%,而癌旁肝细胞阳性者甚少,增生指数1.24±1.67%,差异十分显著(P<0.001).肝癌MIB-1表达与其分级有关,分化越差,增生指数越高(P<0.01).癌旁组织中小细胞性LCD的MIB-1增生指数明显高于大细胞LCD、气球样变和正常肝组织;(3)癌旁bcl-2阳性率为77.5%(31/40),呈簇状和或片状分布,癌组织中bcl-2阳性率为17.5%(7/40),且阳性细胞数较癌旁少得多,多数呈碎点状;(4)癌组织bcl-2阳性病例的MIB-1增生指数与癌组织bcl-2阴性者的MIB-1增生指数无明显区别.结论:(1)MIB-1表达可反映肝癌细胞的增生及恶性程度;(2)小细胞LCD中MIB-1高表达提示其比大细胞LCD、气球样变和正常肝组织增生活跃,发展为癌的可能性大;(3)bcl-2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是直接引起细胞增生,而是通过表达水平下降参与肝癌细胞的凋亡调控.
作者:周金莲;张建中;赵尔增;张卫国;吴继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肝坏死动物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改变.方法:将280只6 Balb/c小鼠分为4组,应用内毒素(LPS,10 μg/kg)和D-氨基半乳糖(GalN,800 mg/kg)联合ip,建立急性肝坏死小鼠模型.并检测血清ALT,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利用伊文思蓝研究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情况.结果:单独应用LPS或GaIN仅使血清ALT轻度升高,动物无死亡.而联合应用后ALT则从6 h开始明显升高(41.89±14.57 μkat/L),到12h达高峰(170.30±16.13 μkat/L),较其他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物从6 h开始死亡,9 h达高峰,总死亡率达66.6%.肝脏HE染色可见大块或亚大块出血性坏死,而其他组仅见单个或灶状肝细胞坏死,部分细胞脂肪变性.并且脑组织EB含量在各时间点均较其他组明显升高.结论:在急性肝坏死动物中存在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增加的改变,可能是引起脑水肿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吕飒;宋红丽;王静艳;刘沛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