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驰华;马俊勋;钟世镇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与恶性腹水的活性水平,探讨腹水端粒酶检测鉴别结核性腹水与恶性腹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和TRAP-PCR-银染法分别对13例结核性腹膜炎和18例恶性腹水标本(肝癌7例,胃癌6例,结肠癌2例,胰腺癌1例,卵巢癌2例)进行定性、定量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比腹水细胞学检查,分析腹水端粒酶活性鉴别结核性腹膜炎与恶性腹水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腹水组端粒酶活性(0.387±0.023)高于结核性腹膜炎腹水组(0.023±0.004),统计差异显著(P<0.01);恶性腹水端粒酶阳性率88.9%(16/18)明显高于结核性腹膜炎腹水组7.7%(1/13),P<0.01.仅1例结核性腹膜炎腹水端粒酶阳性.结论:恶性腹水端粒酶阳性,结核性腹水端粒酶阴性.腹水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是鉴别结核性与恶性腹水的重要依据.
作者:赵金满;李福才;于继红;崔巍;傅宝玉;沙文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本研究探索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治疗腹部外科疾病并发MODS患者的效果.方法: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用法:山莨菪碱:每次0.33mg/kg,3次/d;地塞米松:每次0.33mg/kg,3次/d;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共3 d.结果:联用山莨菪碱、地塞米松治疗需手术的MODS患者的治疗方案,使MODS抢救成功率进一步提高,死亡率降低.结论:MODS及MOF病因复杂,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能遏止住患者的危重状态,为紧急手术和下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降低了死亡率.而对重要脏器无损伤作用.
作者:岳茂兴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目前对胰腺癌的处理疗效欠理想.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有望成为胰腺癌综合治疗中可选择的手段之一,研究发现光敏剂可在胰腺癌组织内有选择性滞留,PDT后可引起胰腺癌组织坏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PDT胰腺癌主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的疼痛、出血和术后胆道梗阻.
作者:丁新民;顾瑛;刘凡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为第一种被发现并纯化的肿瘤血管抑制剂,血管抑素是目前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热点之一.血管抑素是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和/或纤维蛋白溶解酶的降解产物,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生、促进内皮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细胞定向迁移和抑制毛细血管芽生等抗肿瘤血管生长活性.作用机制包括:(1)增强黏附激酶活性,诱导内皮细胞凋亡;(2)拮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3)诱导蛋白激酶ERK-1和ERK-2脱磷酰化,降低两种酶活性;(4)和组织纤溶酶原激原物非竞争性结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毛细血管芽生;(5)通过和内皮细胞表面ATP合成酶的α/β亚基结合,使内皮细胞在缺氧环境中合成ATP的能力丧失,抑制内皮细胞增生.通过重组法、转基因法和体内降解法,许多Ⅰ期、Ⅱ期临床试验证实血管抑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血管活性.
作者:陈建发;黄宗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焦点黏附相关调节蛋白paxill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分化、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和40例淋巴结转移灶中paxillin的表达情况.结果:paxillin在胃中、低分化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高分化腺癌,进展期胃癌组织中显著高于早期胃癌,胃癌原发灶中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灶.结论:paxillin可能在胃癌细胞的分化、浸润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田素芳;熊永炎;余少平;汪必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CD44v9和MMP-2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胃癌侵袭与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CD44v9及MMP-2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40例胃癌组织中CD44v9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82.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35%和48.5%,二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12.929;X2=10.769.P均≤0.001).CD44v9和MMP-2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分化高低、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1 7例胃癌患者CD44v9和MMP-2表达率明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P均<0.05),CD44v9和MMP-2的表达与胃癌有相关性(r=0.6,P<0.001).结论:CD44v9和MMP-2与胃癌侵袭和转移性有关,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潜能的指标.
作者:张翠萍;田字彬;赵清喜;武军;梁永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中晶体物质的组成、形态和结构及其在胆囊结石形成与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单盲的条件下,分别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35例人体胆囊结石的晶体结构、剖面超微结构及晶体组成进行观察研究.结果:颗粒状胆囊结石尽管其外观和剖面的形态结构各不相同,但都以结晶态物质为主,其主要成分为胆固醇晶体.晶体的干涉色级为二级蓝绿,双折射率△n=0.022-0.025.胆石中的晶体以密集分布的微晶体和微晶体集合体的形式存在,其间隙被非晶物质填充.泥沙状结石以非晶态物质为主,其主要成分是胆色素和胆色素盐,属胆色素结石.结论:人体胆囊结石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晶体.胆囊内多变的结晶环境并不支持胆固醇晶体的完整发育,胆固醇晶体构成了颗粒状胆囊结石的基本架构,非晶物质的沉积促使了结石的进一步生长.
作者:吴杰;杨海珉;李静仪;宋一德;刘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回顾分析覆膜自膨胀金属支架(self-expandable metalstent,SEMS)对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6例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患者,行食管狭窄扩张术后,在内镜直视下置入覆膜SEMS,观察其对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安放SEMS,吞咽困难症状得到缓解,吞咽困难计分由治疗前的3.08分下降至1.38分(P<0.01),主要并发症为胸痛、胃食管反流及SEMS阻塞.结论:SEMS能明显改善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吞咽困难,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张朋彬;赵晓晏;李宜辉;达四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建立检测SEN病毒(SENV)D和H基因型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流行调查.方法:从GeneBank下载SENV序列,在SENV开放读码框Ⅰ的高度保守序列内自行设计外引物,参考文献报道合成SENV D型和H型的型特异性引物作为内引物,建立检测SENV D型和H型的巢式PCR方法,并对深圳地区192名健康体检人群、48例急性甲肝患者、1 76例慢性乙肝患者、98例慢性丙肝患者和38例非甲-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部分阳性PCR产物进行克隆和DNA序列分析.结果:巢式PCR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好.SENV D和/或H型在健康成人、急性甲肝、慢性乙肝、慢性丙肝和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中的总感染率分别为30.7%、37.5%、64.8%、57.1%和44.7%.SENV D和/或H型在健康人群中的感染率低于慢性乙肝患者和慢性丙肝患者(P<0.001).非甲-戊型肝炎及急性甲肝患者中的感染率略高于健康人群,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巢式PCR方法可用于检测SENV感染.深圳地区健康人群和急、慢性肝炎患者中存在SENV感染.SENV可能与HBV和HCV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其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作者:唐蔚;彭晓谋;张瑛;王辉;蒋晓玲;周伯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口服氧化苦参碱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组织Ⅰ,Ⅲ,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0)、CCl4模型组(n=30)、氧化苦参碱预防低剂量组(n=30)、中剂量组(n=30)和高剂量组(n=30).氧化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氧化苦参碱的用量分别为30,60,100 mg/kg,每日灌胃1次,共12 wk.肝组织学检查观察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电镜观察肝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对照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氧化苦参碱预防组;免疫组化检测表明预防对照组大鼠肝内有大量Ⅰ,Ⅲ和Ⅳ型胶原沉积,其中Ⅲ型和Ⅳ型胶原的沉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而氧化苦参碱预防组肝内胶原沉积较少,无明显的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电镜学检查证明氧化苦参碱预防组肝细胞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结论:口服氧化苦参碱可减少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胶原的表达,对肝纤维化有预防作用.
作者:陆伦根;曾民德;茅益民;李继强;邱德凯;杨文卓;贾一韬;曹爱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肝纤维化是近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现一致认为肝纤维化是肝脏对不同的病因(如病毒、乙醇、寄生虫等)所致的慢性损害共有的应答反应,表现为肝脏细胞外基质各成分的过度沉积及分布异常,是纤维增生和纤维降解不平衡的结果.如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则引起肝小叶改建,假小叶和结节形成,进入肝硬化阶段.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并逐渐改变了传统肝纤维化不可逆转的观点,明确提出了肝纤维化完全有可能逆转的观点.因此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于防治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抗肝纤维化在药物治疗、中药有效成分及基因治疗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方鹏;肖冰;张万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CO2气腹对胃黏膜血管活性肠肽(VIP)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CO2气腹不同压力,不同持续时间大鼠胃黏膜VIP及S 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大鼠CO2气腹后胃黏膜VIP及SP含量均发生变化.随着气腹持续时间的延长,大鼠胃黏膜VIP含量逐渐减少,而胃黏膜SP含量却逐渐增大.气腹时间持续1 h后,高压组胃黏膜VIP含量显著小于对照组,而高压组胃黏膜SP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气腹时间持续2 h后,气腹低压组,中压组胃黏膜VIP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而胃黏膜SP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CO2气腹可导致胃黏膜VIP及SP含量变化,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气腹压力大小和气腹持续时间长短.
作者:周丁华;卫冰;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建立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自杀基因平衡制约载体系统,靶向清除HBV感染的肝细胞,抑制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免疫再活动.方法:逆转录PCR(RT-PCR)扩增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中核糖体插入位点(IRES),以pcDNA3载体为基础,构建双顺反子表达载体.同时在IRES位点的上游克隆HBV表面基因的部分反义序列和HCV全长核心基因,在IRES位点下游克隆胸腺苷激酶基因,PCR、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的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自杀基因平衡制约载体系统分别转染培养基含有更昔洛韦的HepG2细胞和2.2.15细胞.结果:构建的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自杀基因平衡制约载体系统可以选择性促使2.215细胞凋亡(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15%,而对照组仅为6%);抑制2.2.15细胞在培养基中分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统计学分析表明,HBsAg在培养基中检测滴度,在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构建以HBV表面基因为靶基因,自杀基因为效应基因的自杀基因制约平衡系统,可能为下一步慢性乙型肝炎的基因治疗提供理想的基因治疗载体.
作者:阚全程;余祖江;雷延昌;杨东亮;郝连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丁酸钠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细胞增生抑制实验(MTT法),光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丁酸钠对HT-29细胞株的生长,凋亡和对Cath-D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丁酸钠能抑制HT-29细胞株增生,诱导凋亡,并促进Cath-D表达.结论:丁酸钠能够影响Cath-D的表达水平,这暗示了Cath-D在丁酸钠诱导的凋亡中可能伴有重要角色.
作者:李曦;罗和生;李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细胞凋亡是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细胞接受到某种信号的触发后主动参与并遵循一定程序的较慢的死亡过程.消化管在发育过程中,消化管上皮广泛存在着细胞凋亡现象.胎鼠肠上皮中凋亡小体主要分布在近上皮的肠腔面,但在食管中则广泛分布于上皮各层.食管,十二指肠和结肠上皮凋亡小体密度的峰值分别出现在胚胎12 d、15 d、16 d,食管上皮的凋亡小体密度峰值明显高于十二指肠和结肠.细胞凋亡对消化管形态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适应发育进程的需要,在消化管发育过程中,细胞自然凋亡规律一旦失常,个体即不能正常发育或发生畸形.消化管发育中上皮细胞凋亡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基因调控起着关键的作用.Bcl-2家族、p53和c-myb等多种基因以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其调控.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增生和凋亡,并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特定部位和特定时问,并有着严格的时空程序.
作者:李均;汪维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灌喂精氨酸组(n=12).制备大鼠肝I/R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和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L-arg组:ALT、AST、LDH明显下降t分别为3.66,14.28,6.22(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t=3.21,P<0.01),SOD及NO活性明显升高(t=3.71,8.93,P<0.01),组织的病理改变也轻于对照组.结论:左旋精氨酸具有减轻肝I/R引起的肝功损害和脂质过氧化损害,其机制可能与血清NO含量增加有关.
作者:郝悦;周新民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