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患者循环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及其与肝组织肝窦病变的关系

陈文笔;严家春;马勇;沈月萍

关键词:乙型肝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肝循环, 细胞外基质, 免疫酶技术, 体视学
摘要:在乙型肝炎(乙肝)的病理发展过程中,其肝组织血管病变引入关注[1-17].我们曾有多篇研究[18-24]报告乙肝引发的肝内血管增生及改建与肝纤维化及肝硬变(LC)的关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乙肝肝组织中的表达.本文检测了乙肝患者循环血中VEGF含量,同时对这些患者肝组织进行体视学分析[25],进一步探讨了VEGF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组织及癌区动、静脉血胃肠激素的研究

    研究证明许多组织的生长受激素调节,由这些组织所发生的肿瘤也依然受这些激素的控制[1].一些胃肠激素可刺激胃肠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时也具有促进部分胃肠道肿瘤生长的作用[2].胃癌细胞可产生和分泌某些胃肠激素,通过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激活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发挥调节肿瘤生长作用,并可致周围血中这些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我们通过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粘膜以及癌区动、静脉血,周围血中促胃液素、胰高糖素及胃动素之含量,旨在研究这几种胃肠激素在癌区组织及血液中的变化特点,探讨胃肠激素与胃癌的关系.

    作者:吕宾;叶再元;朱林喜;张勤;杜卫东;项柏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肝硬变门脉高压症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BQ123和内皮素受体B拮抗剂BQ788)对肝硬变门脉高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肝硬变门脉高压大鼠模型由皮下注射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变大鼠分为肝硬变对照组、肝硬变用药组,分别接受经左心室匀速给予(1 mL·h-1)的生理盐水、BQ123(5和10 nmol·kg-1·min-1),BQ788(10 nmol·kg-1·min-1),BQ123+BQ788(均10 nmol·kg-1·min-1).正常大鼠接受经左心室给予的生理盐水.用药过程中观测大鼠血压和门脉压力的变化情况,用药1 h后应用放射性微球法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肝硬变门脉高压大鼠的动脉血压下降,MAP(17.0±0.37)vs(19.6±0.35)kPa,P<0.01,门脉压上升,PP(1.6±0.04)vs(0.9±0.03)kPa,P<0.01,心指数显著增加,CI(307.3±18.8)vs(163.3±21.9)mL·min-1·kg-1,P<0.01),外周血管阻力(TPR)和内脏血管阻力(PTVR)都下降,TPR(0.1±0.003)vs(0.3±0.04)kPa·mL-1·min-1,P<0.01,PTVR(0.7±0.03)vs(2.1±0.3)kPa·mL-1·min-1,P<0.01,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PTBF(49.9±4.4)vs(26.0±4.6)mL·min-1·kg-1,P<0.01.接受BQ123 10 mol·kg-1·min-1后,肝硬变大鼠的血压和心率迅速下降,在5min~10min内死亡;接受5 nmol·kg-1·min-1的BQ123时,则表现为MAP下降(3.4±0.7)vs(0.7±0.1)kPa,P<0.01,PP也相应下降(0.1±0.05)vs(0.02±0.01)kPa,P<0.05,CO继续增加(148.9±13.1)vs(113.2±3.8)mL·min-1,P<0.05,TPR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0.1±0.02)vs(0.1±0.003)kPa·mL-1·min-1,P>0.05,提示高动力循环加重;10 nmol·kg-1·min-1的BQ788可以使PP下降(0.3±0.05)vs(0.02±0.01)kPa,P<0.01,降低肝硬变大鼠的CI(221.0±15.9)vs(307.3±18.8)mL·min-1·kg-1,P<0.01,提高TPR(0.2±0.01)vs(0.1±0.003)kPa·mL-1·min-1,P<0.01,部分纠正了高动力循环和门脉高压.结论肝硬变门脉高压大鼠存在高动力循环状态,BQ123可使其血流动力学状态进一步恶化,BQ788则可部分纠正高动力循环降低门脉压力,这提示ET在维持机体血压和脏器灌注中起重要作用,而由ETA介导的此作用对肝硬变大鼠尤为重要.

    作者:张弛;刘建军;王吉耀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大肠癌组织p16和pRb表达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发现,p16是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缺失或失活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肠癌中p16,pRb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二者在大肠癌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黄文斌;彭敦发;齐琼;赵有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78例

    目的本文比较氩离子凝固术(APC)和热探头(HP)在治疗消化道息肉中的作用.方法对7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分别行APC治疗(37例)和HP治疗(41例).记录两种方法切除消化道息肉的平均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副作用以及治疗创面渗血中的作用.结果与HP组相比,APC组切除息肉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P=0.0002);且不加用圈套器直接治疗较大息肉时间也明显缩短(P=0.0001);APC组无明显副作用,而HP存在探头粘连等副作用;两组治疗创面渗血作用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APC为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新方法,此法方便快捷,疗效较好.

    作者:冯莉;吴云林;诸琦;钟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作为一种新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法,其营养及代谢效果已得到肯定[1-11].但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如何,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强谱;欧琨;赵红梅;周旭;邢雪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内镜下机械碎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102例

    使用内镜下机械碎石术(endoscopic mechanical lithotripsy,EML)可使大于1.0 cm的胆总管结石顺利排出[1],在EML的操作过程中,除结石坚硬不易碎石成功外,只要掌握好网篮插入,网篮套石,网篮碎石,清除结石和EST切口大小等关键性技术操作,一般均能成功地将结石取出.我院至1998-06治疗胆总管结石102例,成功率97.1%,报告如下.

    作者:冯子坛;宋巧云;刘洁东;罗立新;周锁成;周代清;任一鸣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慢性肝病患者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的变化

    慢性肝病常伴有肝性骨病,导致骨质疏松[1-4].采用先进的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新的血清骨代谢指标观察慢性肝病患者骨矿物质密度和骨代谢状态的变化报道甚少.我们采用DEXA测量慢性肝病患者和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BMD),并同时对其血清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

    作者:吴秋莲;徐浩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患者循环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及其与肝组织肝窦病变的关系

    在乙型肝炎(乙肝)的病理发展过程中,其肝组织血管病变引入关注[1-17].我们曾有多篇研究[18-24]报告乙肝引发的肝内血管增生及改建与肝纤维化及肝硬变(LC)的关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乙肝肝组织中的表达.本文检测了乙肝患者循环血中VEGF含量,同时对这些患者肝组织进行体视学分析[25],进一步探讨了VEGF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文笔;严家春;马勇;沈月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胃癌早期尿样2LC检测的价值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其新发病率居各种肿瘤的第四位,在发展中国家则居第二位.在我国,胃癌死亡率在大、中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位降到第二位,但在城镇和农村仍高居首位[1].胃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纤维内镜检查可靠性强、准确率高,是目前胃癌临床诊断有效的手段[2-4],但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和痛苦,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难以接受,所以使得大量亚临床期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断,从而错过了进行早期治疗的机会.我们从1997年开始进行胃癌早期诊断试剂的研制,先后对几十种配方进行了筛选,从中选出了效果较好的配方2LC,并于1999-08/2000-04进行了临床应用的研究,对172例不同患者的样本进行了初步检测试验,旨在探索该试剂对于胃癌早期检查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其在临床上的规范用法.

    作者:李敏;陈学忠;刘志学;陈玲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肝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是一簇Zn2+依赖性蛋白酶[1],其主要功能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胚胎发育、创伤修复、血管再生、结缔组织病、牙周病及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等[2-6].近年来MMPs在各种恶性肿瘤的转移和浸润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7-11].我们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在肝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蒋泽生;高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胃癌p16和APC基因突变的意义

    我们收集80例内镜活检胃粘膜组织标本,分析其p16,AP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如下.

    作者:朱争艳;田欣;王星;杨香玲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敏感特异RT-nPCR检测高危人群HGV感染状况

    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的RT-nPCR技术以检测高危人群中HGV感染状况.方法根据已知并已公认的HGV序列,在其5'UTR区寻找大同源序列并设计套式引物建立HGVRNA的RT-nPCR检测法,对129例高危人群(包括48例静脉药瘾者,15例血透患者及各型肝炎患者66例)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我们所建立的5′UTR引物的RT-nPCR检测HGVRNA的敏感性高于NS3区引物的RT-nPCR的敏感性(高10~100倍);IVDUs、血透者及乙型、丙型、非甲-戊型肝炎患者HG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12%(6/48),13%(2/15)及17%(3/18),22%(7/32),6.2%(1/16),抗-HGV的检出率分别为10%(5/48),7%(1/15)及22%(4/18),28%(9/32),25%(4/16).输血组的HGV感染率(38%)显著高于未输血组(18%)(P<0.05).结论5′UTR区引物的HGVRNA RT-nPCR检测法敏感、特异;HGV在高危人群中的感染普遍存在,是部分非甲-戊型肝炎的病因,输血和使用血制品为HGV传播的重要的途径.

    作者:柴宁莉;张树林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胃二号方对CAG模型大鼠胃肠道激素的作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发病率极高的消化系统疾病[1-8].目前西医对CAG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根据中医辨证特点及现代研究结果,认为气虚血瘀是CAG的基本病机,以益气活血为立法原则,应用胃二号方为基本方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了探讨胃二号方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治疗前后胃肠道激素和内分泌细胞的观察,从内分泌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袁红霞;杨曼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胆道口括约肌功能失调及其肉毒毒素治疗

    胰胆管末端、共同通道及十二指肠乳头均有不同厚度的平滑肌环绕,即胆道口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此段长4mm~6mm.如SO不能正常地舒张,胆汁或(和)胰液引流不畅,导致胆汁瘀积或(和)胰腺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痛、黄疸、淀粉酶升高等,谓之SO功能失调(SOD).一般将SOD分为狭窄性和功能性,前者包括纤维化、肥大、慢性乳头炎或腺肌炎;后者包括SO运动过速、收缩期基础压升高、逆向收缩过多、SO对CCK的反常反应.临床上SOD可分为3型:SOD-Ⅰ型:多为器质性狭窄,表现为典型的胆源性绞痛、肝酶(ALP,γ-GT)升高1.5~2倍、ERCP有梗阻表现、胆总管≥12mm,排泄延迟>45min,胆道测压显示基础压升高.SOD-Ⅱ型(中间型):常有胆性疼痛,上述检查指标仅有1项异常.SOD-Ⅲ型(功能型):仅有胆性疼痛而无其他异常[1].

    作者:王社论;牛景;岳相照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胃癌中MTS1/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及P16蛋白的表达

    p16基因(CDKN2,MTS1)是新近发现的又一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编码的P16蛋白对细胞生长起调控作用[1-3].研究表明许多恶性肿瘤中存在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或异常性甲基化[4-15],在胃癌中的缺失也有报道,但缺失率低且未发现突变[16-19].因此,我们对胃癌中p16基因外显子1的甲基化状况及P16蛋白表达进行研究,并与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探明胃癌中p16基因是否以甲基化方式失活及P16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杨苏敏;杨丽苏;李丽;邓丽英;王崇宇;原学斌;申向东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人肝细胞安定代谢功能的测定方法

    药物代谢是肝细胞的重要生物功能之一[1,2].通过测定肝细胞培养液中某一物质的浓度变化,可准确反映肝细胞代谢功能[3-5],而国内尚无这方面报道.为此我们参照国外人工肝研究经验[1,5,6],选择安定为指标,通过研究,找到一种培养人肝细胞药物代谢功能的测定方法.

    作者:薛国柱;高毅;刘冰艳;杨继震;陈芦斌;陈建伟;李长林;黎梅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40例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APC)术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瑞金医院2000-01/08内镜诊断为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40例,先行内镜检查,同时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首先给予达克普隆+甲硝唑+丽珠得乐,4 wk后复查内镜并使用氩离子凝固术,以1s~3s/次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根据病灶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次数,以内镜下所有疣状病灶灼除后粘膜平坦或略凹为止.所有病例治疗1 mo后进行临床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APC术治疗40例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数共计212枚,平均每枚病灶治疗时间为4.96s(范围2.5s~5s).1 mo后随访,38例(9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复查发现,原病灶处均覆有新生的粘膜上皮及肉芽组织,无明显疤痕形成.2例(5%)患者仍见少许疣状灶及糜烂残留,再次行APC术治疗.结论疣状胃炎临床治疗颇为困难,作者经初步研究证实,APC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应用APC术为消除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冯莉;吴云林;钟捷;诸琦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防治

    肠内营养如应用得当,远比肠外营养安全[1].但是亦可发生某些并发症.其常见并发症可分为三类:机械性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和代谢性并发症[2].

    作者:周旭;陈强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脾内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研究

    目的探索脾内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脾亢的可行性.方法①正常Wistar大鼠、豚鼠、犬三种动物麻醉、剖腹,在直视下于脾内注射无水乙醇0.2 mL~0.4 mL,并用生理盐水同量注射作对照.术后1wk~6wk处死,取脾、肝、肾作病理检查.②肝硬变、脾亢患者3例,于脾切除前用5号针刺入脾内4~5点,观察拔针后变化.结果三种动物脾内注射无水乙醇或生理盐水后,以及脾亢患者拔针后,均有大量血液溢出脾表面.脾内有大片出血区,注射无水乙醇处,自wk2开始出现坏死灶,细胞崩解、溶解.以后随时间延长病灶内有淋巴细胞、纤维细胞、结缔组织增生并逐渐包裹坏死区.肝、肾病检未见异常.结论脾内注射无水乙醇确实能使脾脏产生部分纤维化,达到缩小脾脏、治疗脾亢的目的.但也存在内外出血的危险性应进一步研究解决出血的方法,在无有效止血方法之前,不适宜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刘凤芹;楚更五;佟继铭;张学军;秦殿菊;刘玉玲;陈光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胃粘膜异型增生的诊断及临床病理意义

    异型增生(dysplasia)在胃内镜活检中是常遇到的问题,大多数作者认为异型增生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是上皮明确的肿瘤性质改变[1-8].近年在癌基因、细胞凋亡、细胞增殖、流行病学、幽门螺杆菌(Hp)致病性等方面进行的大量的工作也支持异型增生具有肿瘤的性质[9-30].而其诊断主要是靠病理学医师对组织学变化的判断.异型增生的正确诊断及分级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日本与欧美对异型增生的命名、分级、诊断标准有所不同[32-38],国内对异型增生的认识也较混乱.而且即便是有经验的胃肠道病理学家,在判断异型增生尤其是在分级标准上也存在分歧.许多病理医生及内镜医生仍认为轻度异型增生本质可为炎性病变;而在日常病理诊断工作中,主要问题之一是把因炎症引起的上皮再生性增生变化误诊为异型增生及异型增生与癌的界限很难区分.我们结合文献报告,对有关异型增生诊断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作者:虞积耀;王鲁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