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产PⅢP试剂盒临床应用

阳学风;蔡卫民;翁红雷;刘荣华;张明亮;曾斌

关键词:肝硬化/诊断, Ⅲ型前胶原肽, 透明质酸
摘要:1 材料和方法材料慢性肝病782例,年龄16岁~84岁,男614例,女168例. 按'95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诊断标准[1],慢性肝炎442例,其中轻度153例,中度227例,重度62例;肝炎肝硬变300例;原发性肝癌(诊断按1977年全国肝癌协作会议制订的临床标准)共40例,其中伴有肝硬变32例,不伴有肝硬变8例. 正常对照组67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研究现状

    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炎病毒、化学因素、饮水污染、烟酒嗜好、微量元素、性激素等,其中肝炎病毒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发展中国家以乙型肝炎为主、发达国家主要病因为丙型肝炎,随着近年来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逐渐下降,肝癌发病率却有上升. 这种情况可能与HCV传播有关. 现就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及其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现状简述如下.

    作者:杜竞辉;查文章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HPV16型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本研究应用PCR和Southern blot技术,检测胃癌、癌旁组织和癌前病变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 DNA序列,以期了解HPVs与中国胃癌的关系.

    作者:周宇;叶文桃;伍灵达;李根武;陈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消化道复合声学造影诊断小肠疾病的价值

    本文应用消化道复合声学造影检查可疑小肠疾病患者67例,对照X线全消化道钡餐、内镜及病检结果,探讨复合声学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兴祥;吕斌;殷军;吴鹏;盛明洪;陈景兰;胡方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莪术油对小鼠肝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

    目的揭示莪术油对小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用莪术油进行2次抑制小鼠肝癌HepA实验. 以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评估莪术油对小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莪术油对小鼠肝癌HepA的抑瘤率分别为52%和51%,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经莪术油作用过的小鼠HepA肝癌细胞的PCNA阳性指数(PCNA-PI)为30±4,显著低于对照组40±6(P<0.01).结论莪术油抑制小鼠肝癌生长可能与其抑制PCNA表达有关.

    作者:石灵春;吴万垠;张维彬;区勇全;谭敏;肖楚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汉防己甲素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汉防己甲素(又称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是从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块根中分离出的主要生物碱,其分子式为C33H42N2O6 ,化学结构属于双苄基异喹啉类.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Tet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主要作用于钙离子通道,影响钙离子的跨膜转运以及在细胞内的分布利用. 近年来,Tet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已渐渐为人们所重视. 随着肝脏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的建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Tet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 本文就近年来的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定国;陆汉明;陈颖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甲胎蛋白mRNA的意义

    目的由于PCR技术的应用,血循环中癌细胞的检测近有很大进展. 本文用RT-PCR检测肝癌(HCC)和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藉以反映HCC细胞的存在,并与其他血清标记物比较.方法 HCC患者22例,肝硬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10例,健康成人受试者(对照)5例. 取患者和对照的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提取总RNA并作电泳鉴定,用合成的两对引物进行巢式RT-PCR扩增AFP mRNA,同时分析血清AFP和乙肝标记物.结果 AFP mRNA在13例HCC(59.1%),2例肝硬变(20.0%)患者外周血中测到,其余标本均为阴性. AFP mRNA阳性的13例患者肿瘤均大于5cm,为晚期患者. 在该13例患者中仅有6例(46.1%)在血清中测到AFP,但有12例(92.3%)HBsAg,抗HBe,抗HBc全阳性,而AFP mRNA阴性的5例该3标记物全阴性.结论 RT-PCR扩增AFP mRNA是检测HCC和肝硬变患者循环肝癌细胞的敏感方法. 患者外周血中的AFP mRNA有可能作为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标记对HCC诊断、随访观察和疗效评定有较大临床意义.

    作者:邬光惠;陈乃玲;范公忍;田惠英;熊锦华;黄耀煊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1 概况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是直肠与结肠部位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是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以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消化道常见病和疑难病,严重者可有发热、关节炎、虹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肠外症状及结肠大出血、穿孔、癌变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王碧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呋喃唑酮carbopol 934混悬液治疗Hp感染

    0引言为了解呋喃carbopol(FU-carbopol)混悬液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有效作用时间,对胃内Hp清除率和根除率进行探讨.

    作者:张明福;肖正达;金冠球;谢宇野;林向阳;徐瑾;邱东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关于提高我国便秘外科工作的一点建议

    便秘的外科治疗是腹部外科也是肛肠外科中起步与发展较慢的一个领域,虽然近年有了一些进展,然而,总的看来,还远不能令人满意,如有关便秘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的研究开展不够,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为此,我们普通外科及肛肠外科工作者当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以下仅就有关便秘外科提一点建议.

    作者:喻德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组织蛋白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的组织蛋白酶B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荧光底物活性分析法测定8例胃癌患者术后肿瘤组织及8例正常胃组织匀浆及亚细胞组分的组织蛋白酶B(CB)活性.结果胃癌组织匀浆的CB活性(156.53pmol/s±29.84pmol/s)高于相应正常胃组织每克(CB)活性(43.84pmol/s±6.83pmol/s, P<0.01,t=10.42),而且胃癌组织低密度质膜组分CB活性与高密度质膜组分CB活性之比值(L/H) (4.12±2.84)比相应正常胃组织低密度质膜组分中CB活性与高密度质膜中的CB活性比值(1.34±0.17)为高(P<0.05,t=2.76). 在低分化腺癌L/H值(5.90±2.22)高于高分化腺癌L/H值(1.20±0.10,P<0.01,t=6.03).结论胃癌组织CB活性增高是其独有恶性表现,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沈洁;陈向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P53,P21,nm23和PC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P21、nm23和PCN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中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并探讨PHC的某些致癌机制.

    作者:叶晟;冯懿正;刘友富;袁政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胃粘膜肠化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CNA,c-erbB-2的表达

    目的研究肠化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与PCNA,c-erbB-2表达率之间关系,以探讨Hp感染在胃肠化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伴肠化116例,对照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应用改良Warthin-Starry法检测Hp,免疫酶组化SP法检测PCNA,c-erbB-2的表达,比较Hp阳性组和阴性组间PCNA,c-erbB-2的阳性表达率.结果胃粘膜肠化者Hp感染率增高(58.6% vs 18.8%,χ2=10.79,P<0.01),肠化胃上皮内少见Hp粘附,Hp阳性组PCNA,c-erbB-2表达高于阴性组(48/68 vs 12/48,χ2=9.05,P<0.05;36/74 vs 2/42,χ2=13.28,P<0.01).结论 Hp感染促进胃粘膜肠化,并使肠化胃粘膜细胞增殖迅速而启动恶性变,故Hp感染可能促进胃癌的形成.

    作者:卢文;陈丽英;龚华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与科技创新

    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科学管理是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系统工作中重要的环节,科技创新来源于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科技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实现科技创新,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实验室是这个体系中基本的要素. 而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现代科学研究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因此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作者:吕有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人肝癌细胞株HCV体外复制模型的建立

    0 引言缺乏适宜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模型的窘况已极大地阻碍了对HCV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只有建立方便易得、价格低廉、对HCV易感的细胞模型,才能更好地研究HCV. 本研究用自然存在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CV直接感染培养中的人肝癌细胞7721,旨在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稳定支持HCV体外长期复制的感染细胞模型.1 方法

    作者:宋志强;郝飞;王宇明;马巧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肝动脉灌注羟基喜树碱和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和灌注化疗药物羟基喜树碱、5-FU、丝裂霉素(MMC)、顺铂治疗(TACE)进展期肝癌(HCC)21例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应用TACE治疗21例中晚期HCC患者,其中Ⅱ期15例,Ⅲ期6例.结果接受TACE患者2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9%,平均生存期9.1mo,半年和一年生存率分别为71.5%和42.4%. Ⅱ期患者获得的平均生存期、半年和一年生存率分别为10.5mo,86.7%,60%;明显优于Ⅲ期患者的5.3mo,36.7%,0%(P<0.01). 多次治疗的平均生存期为11.2mo,明显优于单次治疗的6.8mo(P<0.01).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下降和肝功能异常.结论羟基喜树碱经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是治疗进展期HCC的有效手段.

    作者:涂水平;吴达明;袁耀宗;吴云林;江石湖;吴裕忻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中药脂肝宁治疗脂肪肝的疗效

    目的观察自研中成药脂肝宁口服液(ZGN)(含黄芪、白术、茵陈、金钱草等)对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脾虚湿困、肝胆湿热型脂肪肝患者148例,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98例口服ZGN(20mL,2次/d),50例服用东宝肝泰(3片,3次/d)为对照. 观察2组患者服药6wk后临床症状、血脂和肝脏影像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6.3%,总有效率为90.8%,对临床症状有较高的缓解率(83.3%~94.4%),可使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P<0.01),使肝脏的影像学改变减轻或消失,脂肪肝消除率为39.8%. 各疗效指标均优于东宝肝泰组.结论 ZGN对脂肪肝及其伴随的高脂血症具有显著可靠的治疗作用.

    作者:姚树坤;李志辉;李星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大肠癌组织体内激光诱发荧光光谱分析

    目的探讨体内大肠癌与相应正常组织激光诱发荧光(LIF)光谱的规律.方法大肠癌患者21例,癌组织与相应正常组织进行LIF光谱检测,同时对每一检测部位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18例患者(85.7%)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LIF光谱在强度和形状上不同,选择F1(FI400/FI530,FI指荧光强度),F2(主峰强度),F3(主峰波长)3个参数进行比较,癌组织分别为0.57±0.23,3192±1526,465.41±1.24;相应非癌组织分别为1.49±0.36,8998±4701,461.06±0.92,二者F1,F2和F3差异显著(P<0.01). 诊断大肠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76.2%,78.3%和84.2%.结论体内大肠癌与相应正常组织的LIF光谱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静;李世荣;曹建彪;高革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测定了慢性HCV感染者66例,慢性HBV感染者37例和正常对照39例的血清抗GOR抗体(抗GOR)、抗核抗体(ANA)、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GA/TMA).结果 HCV感染者抗GOR,ANA,TGA/TMA的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53.0% vs 5.1%,χ2=24.649,P<0.01;42.4% vs 2.6%,χ2=19.490,P<0.01;13.6% vs 0%,χ2=5.820,P<0.01);与慢性HBV感染者比较,慢性HCV感染者抗GOR,ANA阳性率显著增高(χ2=20.550,P<0.01;χ2=4.513,P<0.05). 慢性HCV感染中,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增高者抗GOR阳性率及ANA阳性率显著高于ALT正常者(65.0% vs 34.6%,χ2=6.110;52.5% vs 26.9%,χ2=5.910,P<0.05),HCV-RNA阳性者抗GOR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者(χ2=4.810,P<0.05).结论上述结果说明HCV感染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这种自身免疫反应与病毒复制有关,可引起肝功能损害,自身免疫可能是慢性HCV感染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刘文恩;谭德明;范学工;欧阳颗;张铮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基因变异分地域生活环境相关连

    本刊讯 (记者陈茂梁通讯员王定珠)浙江省肿瘤医院一项研究揭示:p53及p16基因变异是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分子遗传事件之一;浙江省食管癌的发生与河南林州市食管癌不同;p53,p16的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陈茂梁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带膜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30例

    自1997-08以来,我们对具有严重吞咽困难的30例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患者通过植入带膜记忆合金支架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变英;栗彤;李勇琴;尹海萍;梁翠珍;刘胜武;刘谦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