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甲胎蛋白mRNA的意义

邬光惠;陈乃玲;范公忍;田惠英;熊锦华;黄耀煊

关键词:肝肿瘤, 甲胎蛋白/血液, RNA, 信使/分析, 肝炎, 乙型, 肝硬化
摘要:目的由于PCR技术的应用,血循环中癌细胞的检测近有很大进展. 本文用RT-PCR检测肝癌(HCC)和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藉以反映HCC细胞的存在,并与其他血清标记物比较.方法 HCC患者22例,肝硬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10例,健康成人受试者(对照)5例. 取患者和对照的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提取总RNA并作电泳鉴定,用合成的两对引物进行巢式RT-PCR扩增AFP mRNA,同时分析血清AFP和乙肝标记物.结果 AFP mRNA在13例HCC(59.1%),2例肝硬变(20.0%)患者外周血中测到,其余标本均为阴性. AFP mRNA阳性的13例患者肿瘤均大于5cm,为晚期患者. 在该13例患者中仅有6例(46.1%)在血清中测到AFP,但有12例(92.3%)HBsAg,抗HBe,抗HBc全阳性,而AFP mRNA阴性的5例该3标记物全阴性.结论 RT-PCR扩增AFP mRNA是检测HCC和肝硬变患者循环肝癌细胞的敏感方法. 患者外周血中的AFP mRNA有可能作为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标记对HCC诊断、随访观察和疗效评定有较大临床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组织组织蛋白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的组织蛋白酶B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荧光底物活性分析法测定8例胃癌患者术后肿瘤组织及8例正常胃组织匀浆及亚细胞组分的组织蛋白酶B(CB)活性.结果胃癌组织匀浆的CB活性(156.53pmol/s±29.84pmol/s)高于相应正常胃组织每克(CB)活性(43.84pmol/s±6.83pmol/s, P<0.01,t=10.42),而且胃癌组织低密度质膜组分CB活性与高密度质膜组分CB活性之比值(L/H) (4.12±2.84)比相应正常胃组织低密度质膜组分中CB活性与高密度质膜中的CB活性比值(1.34±0.17)为高(P<0.05,t=2.76). 在低分化腺癌L/H值(5.90±2.22)高于高分化腺癌L/H值(1.20±0.10,P<0.01,t=6.03).结论胃癌组织CB活性增高是其独有恶性表现,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沈洁;陈向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中药脂肝宁治疗脂肪肝的疗效

    目的观察自研中成药脂肝宁口服液(ZGN)(含黄芪、白术、茵陈、金钱草等)对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脾虚湿困、肝胆湿热型脂肪肝患者148例,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98例口服ZGN(20mL,2次/d),50例服用东宝肝泰(3片,3次/d)为对照. 观察2组患者服药6wk后临床症状、血脂和肝脏影像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6.3%,总有效率为90.8%,对临床症状有较高的缓解率(83.3%~94.4%),可使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P<0.01),使肝脏的影像学改变减轻或消失,脂肪肝消除率为39.8%. 各疗效指标均优于东宝肝泰组.结论 ZGN对脂肪肝及其伴随的高脂血症具有显著可靠的治疗作用.

    作者:姚树坤;李志辉;李星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甲胎蛋白mRNA的意义

    目的由于PCR技术的应用,血循环中癌细胞的检测近有很大进展. 本文用RT-PCR检测肝癌(HCC)和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藉以反映HCC细胞的存在,并与其他血清标记物比较.方法 HCC患者22例,肝硬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10例,健康成人受试者(对照)5例. 取患者和对照的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提取总RNA并作电泳鉴定,用合成的两对引物进行巢式RT-PCR扩增AFP mRNA,同时分析血清AFP和乙肝标记物.结果 AFP mRNA在13例HCC(59.1%),2例肝硬变(20.0%)患者外周血中测到,其余标本均为阴性. AFP mRNA阳性的13例患者肿瘤均大于5cm,为晚期患者. 在该13例患者中仅有6例(46.1%)在血清中测到AFP,但有12例(92.3%)HBsAg,抗HBe,抗HBc全阳性,而AFP mRNA阴性的5例该3标记物全阴性.结论 RT-PCR扩增AFP mRNA是检测HCC和肝硬变患者循环肝癌细胞的敏感方法. 患者外周血中的AFP mRNA有可能作为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标记对HCC诊断、随访观察和疗效评定有较大临床意义.

    作者:邬光惠;陈乃玲;范公忍;田惠英;熊锦华;黄耀煊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大肠癌组织体内激光诱发荧光光谱分析

    目的探讨体内大肠癌与相应正常组织激光诱发荧光(LIF)光谱的规律.方法大肠癌患者21例,癌组织与相应正常组织进行LIF光谱检测,同时对每一检测部位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18例患者(85.7%)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LIF光谱在强度和形状上不同,选择F1(FI400/FI530,FI指荧光强度),F2(主峰强度),F3(主峰波长)3个参数进行比较,癌组织分别为0.57±0.23,3192±1526,465.41±1.24;相应非癌组织分别为1.49±0.36,8998±4701,461.06±0.92,二者F1,F2和F3差异显著(P<0.01). 诊断大肠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76.2%,78.3%和84.2%.结论体内大肠癌与相应正常组织的LIF光谱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静;李世荣;曹建彪;高革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肝癌中cyclinD1扩增与HBV感染及病理学的关系

    目的探讨癌基因 cyclin D1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HBV感染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取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标本,用Southern杂交的方法对cyclin D1和CDK4癌基因以及HBV的感染状态进行了检测,切片同时行病理检查.结果肝癌39例中9例cyclin D1存在2~30倍的扩增(23.7%),其中1例检出重组杂交带;37例中5例(13.5%)有CDK4的扩增;HBV DNA在肝癌组织中检出的阳性率为94.7%,HBV DNA整合率为74.4%. 相关分析发现,cyclin D1的扩增与CDK4扩增,HBV DNA整合,肿瘤的分化高低和肿块大小等之间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0.31,0.39和0.55,全部P<0.05.结论 cyclin D1的扩增与HBV DNA的整合密切相关,并在肝癌的恶化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辉云;严瑞琪;龙江斌;吴秋良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肝细胞性肝癌病因学研究

    1 概述就世界范围而言,肝细胞性肝癌(HCC)占癌肿的第6位,而为癌肿死因的第3位. 仅1996年据估计全世界即有540000新病例被诊断,占全年所有新发现癌肿病例之5.2%(WHO,1997. Food,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1997:202). 我国HCC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HCC(朱荣源,1996). HCC的防治,从长远看,首要在于祛除致病因子,即一级预防. 其次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包括癌前病变的确认,以便及早进行监测、干预或逆转治疗,以及早期根治,即二级预防. 因此,对于HCC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对癌前病变的确认和对策,始终是HCC防治的主要任务.

    作者:刘为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变化的意义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重型肝炎(S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SH,32例慢性肝炎(CH)患者外周血ET和NO代谢物NO-2的水平,并用NO合成酶底物左旋精氨酸(L-Arg)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 SH患者外周血ET和NO-2水平(139ng/L±14ng/L,12.7μmol/L±4.0μmol/L)明显高于CH组(85ng/L±15ng/L,6.3μmol/L±2.5μmol/L,P<0.01). 合并有Ⅲ,Ⅳ期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患者外周血ET和NO-2水平(149ng/L±13ng/L,16.2μmol/L±3.4μmol/L)明显高于非肝性脑病患者(115ng/L±12ng/L,8.8μmol/L±2.4μmol/L,P<0.01)和Ⅱ期肝性脑病患者(136ng/L±10ng/L,12.2μmol/L±2.6μmol/L,P<0.01);L-Arg静脉滴注后血浆ET水平和平均动脉压(MAP)显著下降,而肌酐清除率(cCr)和尿钠含量明显增加.结论 ET和NO水平升高是引起SH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 L-Arg长期治疗可能促进SH患者脑水肿形成和肝肾综合征发生.

    作者:陈嵩;刘冰;蔡学敏;顾长海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广东高明市一种新病原引起肝炎暴发流行调查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广东省高明市某电子厂共有职工113人,男14人,女99人. 其中A,B两个车间分别为78人,29人;办公室管理人员4人,食堂职工2人. 大多数职工为当地居民,中午均在食堂就餐,餐具自备专用,早餐及晚餐在家或餐馆就餐.

    作者:韦莉萍;廖德祥;梁蔚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复方参七汤抑制大鼠胃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中草药对胃癌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的有关机制尚不清楚,通过诱发大鼠胃癌模型,研究复方参七汤对胃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 100mg/L连续喂养Wistar大鼠9mo,制成胃癌模型,实验大鼠在喂养MNNG的同时,连续喂给中药复方参七汤18mL/kg.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胃癌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胃癌发生率为6.9%(3/43),对照组胃癌发生率为58.9%(23/39).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复方参七汤能显著降低MNNG诱发的大鼠胃癌发生率,对胃癌有明显的抑制和预防作用.

    作者:陈玉泉;沈洪薰;周树军;陈莉;于秀;陆丽萍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肝癌免疫

    目的应用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高效而特异抗肝癌免疫.方法自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DC;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联合刺激DC;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肿瘤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TAA)激活DC;DC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检测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肿瘤细胞、LOVO肿瘤细胞及HOS-8603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经人肝癌细胞系HepG2肿瘤细胞的TAA激活并经GM-CSF及IL-4联合刺激后,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够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CTL,该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肿瘤细胞均有高效而特异性的杀伤作用(杀伤率分别为92%±10.5%和41%±8.9%).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DC体外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抗肝癌免疫. 提示DC作为一新概念上的抗肿瘤疫苗可能在肿瘤治疗及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明松;袁爱力;张万岱;刘思德;吕爱民;周殿元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国产PⅢP试剂盒临床应用

    1 材料和方法材料慢性肝病782例,年龄16岁~84岁,男614例,女168例. 按'95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诊断标准[1],慢性肝炎442例,其中轻度153例,中度227例,重度62例;肝炎肝硬变300例;原发性肝癌(诊断按1977年全国肝癌协作会议制订的临床标准)共40例,其中伴有肝硬变32例,不伴有肝硬变8例. 正常对照组67例.

    作者:阳学风;蔡卫民;翁红雷;刘荣华;张明亮;曾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测定了慢性HCV感染者66例,慢性HBV感染者37例和正常对照39例的血清抗GOR抗体(抗GOR)、抗核抗体(ANA)、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GA/TMA).结果 HCV感染者抗GOR,ANA,TGA/TMA的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53.0% vs 5.1%,χ2=24.649,P<0.01;42.4% vs 2.6%,χ2=19.490,P<0.01;13.6% vs 0%,χ2=5.820,P<0.01);与慢性HBV感染者比较,慢性HCV感染者抗GOR,ANA阳性率显著增高(χ2=20.550,P<0.01;χ2=4.513,P<0.05). 慢性HCV感染中,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增高者抗GOR阳性率及ANA阳性率显著高于ALT正常者(65.0% vs 34.6%,χ2=6.110;52.5% vs 26.9%,χ2=5.910,P<0.05),HCV-RNA阳性者抗GOR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者(χ2=4.810,P<0.05).结论上述结果说明HCV感染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这种自身免疫反应与病毒复制有关,可引起肝功能损害,自身免疫可能是慢性HCV感染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刘文恩;谭德明;范学工;欧阳颗;张铮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慢性胃病T细胞亚群、一氧化氮、氨基己糖含量与Hp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胃病患者T细胞亚群、一氧化氮(NO)、氨基己糖含量变化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分别对30例慢性胃炎(CG)、32例消化性溃疡合并慢性胃炎(PU+CG)与20例正常对照分别进行T细胞亚群、NO、氨基己糖含量检测.结果 CG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CD+4/CD+8(60.7%±2.4%, 35.8%±2.5%, 25.2%±2.4%,1.43±0.15)分别较正常对照组(68.3%±3.9%, 43.0%±3.8%,26.4%±1.7%,1.64±0.18)明显降低(P<0.05~0.01);其Hp+组CD+3, CD+4(59.7%±2.5%,34.8%±2.6%)较Hp-组(62.2%±0.9%, 36.9%±2.0%)为低(P<0.01,0.05);重度CG患者71%有Hp感染,其CD+3, CD+4, CD+4/ CD+8(59.5%±2.1%,35.4%±2.7%,1.40±0.13)分别均较轻中度患者(62.3%±1.7%,37.4%±1.8%,1.50±0.13)明显减低(P<0.05~0.01). CG和PU+CG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0.0%和75.0%,其氨基己糖含量(mg/g,40±6,39±8)较Hp-组(45±8,51±7)明显减低(P<0.05,0.01);重度CG患者氨基己糖含量(mg/g,38±4)明显低于轻中度患者(47±8,P<0.01). CG和PU+CG组NO含量(μg/L,2514±364, 2824±67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μg/L,2227±214, P<0.05,0.01);其Hp+组NO含量(μg/L,2671±258,3071±398)均明显高于Hp-组(μg/L,2282±387,2579±668,P<0.01,0.05);重度CG和PU伴重度CG患者NO含量(μg/L,2656±251, 2880±802)分别较轻中度患者明显增高(2328±413, 2403±284,P<0.05,0.05).结论 CG尤其是重症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CG,PU伴Hp感染患者胃粘膜氨基己糖含量随感染发生、发展呈进行性减低,血浆NO含量也随Hp感染、病变程度加重呈进行性升高.

    作者:张辉;任锡玲;姚希贤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用16SrRNA基因诊断自发性腹膜炎23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23例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42.6岁,全部为近期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消化科住院的患者,均有中等量或大量腹水,利尿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徐芸;冯百岁;郭伶俐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肠道肿瘤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和肺耐药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mdrl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过度表达是肿瘤产生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重要机制之一,近研究又发现了两个与MDR有关的跨膜转运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MRP)和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 LRP). 本文研究MRP和LRP在胃肠道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忠民;寿楠海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研究现状

    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炎病毒、化学因素、饮水污染、烟酒嗜好、微量元素、性激素等,其中肝炎病毒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发展中国家以乙型肝炎为主、发达国家主要病因为丙型肝炎,随着近年来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逐渐下降,肝癌发病率却有上升. 这种情况可能与HCV传播有关. 现就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及其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现状简述如下.

    作者:杜竞辉;查文章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带膜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30例

    自1997-08以来,我们对具有严重吞咽困难的30例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患者通过植入带膜记忆合金支架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变英;栗彤;李勇琴;尹海萍;梁翠珍;刘胜武;刘谦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莪术油对小鼠肝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

    目的揭示莪术油对小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用莪术油进行2次抑制小鼠肝癌HepA实验. 以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评估莪术油对小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莪术油对小鼠肝癌HepA的抑瘤率分别为52%和51%,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经莪术油作用过的小鼠HepA肝癌细胞的PCNA阳性指数(PCNA-PI)为30±4,显著低于对照组40±6(P<0.01).结论莪术油抑制小鼠肝癌生长可能与其抑制PCNA表达有关.

    作者:石灵春;吴万垠;张维彬;区勇全;谭敏;肖楚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粘膜血管病变与胃癌的关系

    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否发生癌变是一个争论的问题. 为了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血管病变的发生与胃癌的关系,应用大鼠进行实验观察胃粘膜的改变.方法应用MNNG (150mg/L)在诱癌(n=150)过程中动态观察胃粘膜间质组织形态学改变及VitD3的作用. 并用墨汁主动脉灌注以观察粘膜血管的改变.结果局限性血管内皮细胞增大、数量增多是导致粘膜组织有效的血液循环减少,引起粘膜组织萎缩的主要因素. 经主动脉灌注墨汁表明粘膜腺体萎缩区血管明显减少,粘膜组织呈现一个功能低落,组织变性消失的过程.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是胃癌的直接相关性病变.

    作者:何文波;高国林;候姝;宋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三种结合方式五个创新环节

    本刊讯 (记者宋哲民)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教授,近在回顾40+a来中西医结合成就,展望21世纪发展前景时,提出了21世纪中西医结合有三种基本结合方式及五个创新环节.

    作者:宋哲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